(注:照片源于网络,不是文中所述的实物)
在平泉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南五十家子镇会州城遗址出土的高不过20厘米、保存完好的一件石雕-茵镇石狮子,又称石狻猊。该文物:通高18.5厘米,底座高1.8厘米。青灰色石质。上刻一大一小两个狮子。其中大狮子圆雕,蹲坐式。上身直立,左前足撑地,右前足抬起,搭于小狮子身上,头微向右倾,浓眉倒竖,二目圆睁,润鼻、龇牙张口,颈披长长的鬣毛,上有螺髻纹,回肘部亦发现鬣毛,肌肉发达,崩腱突出,小狮子滚于地上,臀部落地,仰脸向上,脖颈亦披长长的鬣毛,口衔母狮,颈下挂铃。两前足趴于母狮胸前。一后足扶于母狮前足上部,另一足攀于母狮足上。经鉴定为辽代之物,国家二级文物。
这么小的石狮子是做什么的呢?显然不是放在大门口的。但从这件文物的名称——茵镇石狮子(狻猊),我们就不难找到答案。
狮子,又称狻猊。狻猊本是外来之物,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为大型猛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亚洲则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区是没有的。狮子及其形象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狻猊”一词,最早出现在《穆天子传》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两书成书时间孰早孰晚说法不一,但都没有对”狻猊“形象的详细描述。
石雕石狮子多被放置在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在印钮上也有狮纹装饰。体量大的一般放在门口的两侧,左雄右雌。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平泉避暑山庄企业集团南门前就放有一对。家喻户晓的《红楼梦》里,荣国府、宁国府门口也都有镇宅石狮子。
而茵镇石狮子中的“茵”,意为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席子的通称。如我们常说的绿草如茵。镇,亦即“压物之器”, 是用来压“茵”边角的。文人写字、作画常用到镇尺、镇纸。在中原地区,茵一般是用竹子或草编成的。早在唐代,宫廷里为了方便饮宴和歌舞,石狻猊就被用作镇压“地衣”边角了。有和凝《宫词》为证:
狻猊镇角舞筵张,鸾凤花分十六行。
轻动玉纤歌遍慢,时时偷眼看君王。
而在北方草原地区,茵多数是用动物的毛制成的毡毯。人们在饮宴中,起身或落座的时候边角容易卷起,刮风亦然,所以用“镇”压住茵的边角。契丹民族为适应随时迁徙、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采用了可随时拆迁、张设的帐篷居住,只是后来建立了辽国,建造了都邑之后,才逐渐采用固定式建筑。但四时“捺钵”期间,处理政务、设宴款待王公贵族,宴请外国使节都是在毡帐里。无论毡帐,或是固定建筑,其内部均设置坐席式坐榻,并使用“茵镇”压住茵席边角。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金史研究会会员王青煜在对辽上京博物馆馆藏的一件辽代石雕狻猊纹茵镇研究后认为,以狮纹雕刻茵镇,不但具有装饰效果,而且还蕴含了护身符的作用,以护法神兽来保护拥有者的安全。
茵镇石狻猊不仅在平泉所属的辽中京地区(宁城也有)有出土,且在辽上京、东京附近亦多有出土。沈阳故宫博物院就珍藏有一对儿“石狮茵镇”。 这对石狮子采用灰色细砂岩雕造,各长19、高12.5厘米,各重约2.5公斤。石狮子蜷曲伏卧在半圆形石座上,狮头转向一侧,口微启露齿,成束头毛披垂头颈之上,长尾盘于体侧。这对儿神态安详、姿势自然的石狮子,口唇涂有红色,双目为黑白两色,躯体为绿色,但颜色已经脱落。内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馆收藏的茵镇石狻猊高7,长14.5,宽11厘米,为青灰色叶蜡石雕刻,在一椭圆的底座上雕刻一头侧首蜷曲的狻猊,石质细腻光滑,尾部略残。2018年12月7日,北京日报载: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完成改陈,重新开放。其中也有“憨态可掬的石狮茵镇……”。这都说明辽代在草原的帐幕生活中使用茵镇非常普遍。
辽朝的第四位皇帝——辽穆宗在即位之初,经过平定叛乱,政权稳定之后,觉得帝位已无后顾之忧,于是开始放纵。晚上喝酒作乐,直到第二天早晨。然后白天就大睡其觉,政事便放在了脑后,因此得了个“睡王”的称号。而酒后随意杀人成了他的一大“嗜好”。离他近的人则死得更快。《 辽史》载:“应历十五年三月,虞人沙剌迭侦鹅失期,加炮烙、铁梳之刑而死。……十六年九月,杀狼人褭里。……十七年四月,杀鹰人敌鲁。五月,杀鹿人札葛。六月,支解雉人寿哥、念古,杀鹿人四十四人。十月,杀酒人粹你。杀豕人阿不札、曷鲁、术里者、涅里括。杀鹿人唐果、直哥、撒剌。十二月,手杀饔人海里,复脔之。……十八年三月,杀鹘人胡特鲁。四月,杀彘人抄里只。六月,杀彘人屯奴。十二月,杀酒人搭烈葛。”
穆宗饮酒同样在“茵”上。《辽史·穆宗上》记载:“(应历)十年( 960年)八月如秋山。幸怀州,庚午以镇茵石狻猊击杀近侍古哥。”这里有着镇茵、护身符作用的镇茵石狻猊被他顺手抄起,当作了凶器,可见物件本无属性,全在使用他的人。被他用石狻猊击杀的人还有没有,没发现更多的记载,但近侍被杀的却不少。“……十三年六月,近侍伤獐,杖杀之。……十五年三月,近侍东儿进匕箸不时,手刃刺之。十二月,以近侍喜哥私归,杀其妻。丁未,杀近侍随鲁。……十七年十一月,杀近侍廷寿。……十八年三月,杀近侍化葛及监囚海里,仍锉海里之尸。”耶律璟的侍从们实在忍无可忍,近侍小哥、盥人花哥不甘心坐以待毙,便联合庖丁(厨子)辛古等共六人,趁耶律璟“欢饮方醉”之时,像解牛一样,将耶律璟大卸八块活解了。使穆宗成了短命的皇帝(在位十八年),也是罪有应得。存世的茵镇石狻猊可能见证了这一切。
作者简介:王恩山,男,1963年11月5日生人。满族正黄旗。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业余时间致力于辽金史与地方史研究。著有专著《平泉史海钩沉》一书,为中国辽金史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