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滦河风韵

滦河风韵

旧时光留下的温柔与感动 ——参观“故纸生香”收藏展纪实 阿冰

来源: 时间:2025-10-25 16:15:35

5月31日上午,会长邵永来组织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驻会人员参加了在滦南县美术馆举办的“故纸生香”收藏展活动。邵会长与主展人陈树群达成了资料、文献互用共享口头协议,他还当场提供了元代古城发掘的《共遵明禁》碑文拓片,丰富了这次展览的内容。邵永来在会展留言簿上,题写了”传承历史,光耀滦南“的留言。

活动主办人陈树群是滦南县税务局干部。这次展出汇聚了他收藏的冀东地区老房契、老票据、老照片、老婚姻证书、古书籍、古碑拓片等纸质藏品。这些发黄的纸页,不仅凝结了他三十余年的心血,更是一方土地记忆的鲜活注脚。邵会长一边参观一边感慨地说:这些藏品都是研究滦河文化的详实物证啊!


图片
图片



走进被誉为“天下第一大鼓”的滦南县美术馆时,正是端午节,一缕艾香刚好漫过红色的鼓楼,醉了鼓楼周边的花草。鼓楼内,正悄然打开一盏温柔的灯火,照亮那些发黄的纸页,随之而来的,是一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之门被推开。我们一次次与旧时光温柔的相遇。每次随着楼内弯道与转角的变幻,我们就会发现新的洞天。我们也从陌生到认识,从浮浅到深刻,从平静到感动……



图片


走过门口的前言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份份泛黄的房地契及票据。陈树群告诉我们,这些文物是冀东各县收集的,时间从清初康熙年间,到民国时期,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时期的都有,最远的还有东北三省的地契。格式大同小异,契尾不太相同。比如清朝与民国的就不一样,清朝的带有龙虎图案,民国的相当于单据式的;清朝是木版印刷,民国以后就是铅印的。再一一细看,我们意识到,这些发黄的票据里,含着那时的人间烟火。正如前言所说:在冀东地区的田亩四至与官印朱砂,镌刻着冀东农耕文明的肌理,那些被岁月磨圆的文字里,藏着家族兴衰与土地流转的密码。

在馆内一处阴暗的拐角,他指着一份清朝的判牍说,这是判语,大概意思是,当年侄子外出经商,不赡养孤独的叔父。老人被邻居养老送终后,侄子却回来要老人的家产。结果县官判不孝侄子败诉,老人的房产归邻居继承。我们禁不住感叹,这墨迹斑驳的判决书后面,是中华孝文化的沿续与传承。它像一盏灯,瞬间照亮了这处拐角。


图片


走近那些边缘微卷的解放区税票,我们看到,一共收到了五张。陈树群说,票面数字间凝结着战火纷飞年代的经济脉动——它们不仅是边区政权运转的实物见证,更记录着军民在物资匮乏中支援革命的赤诚。解放区税票很少见,这五张已经非常珍贵。当时,解放区主要收三种东西:钱粮袜。钱粮自不必详说。单说这袜,就是指穿的袜子,边区政府收上来以后直接给部队使用,有力地保障了战时军需。那时候,税票都是由钢笔批注后盖红色戳记,一手工制作的样子。有时,解放区甚至还收马草。从这是红色藏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战士们生活的不易。可以以此教育后代,激励后人。

谈到收集这些票据,他说,他跑的地方很多。有时到唐山、秦皇岛、天津、北京甚至跑到山东去买。他跑遍了德州古玩市场,那是北方最大的市场。河南也去过。可以说,他跑遍了整个北方。

我们边参观边问,陈树群每问必答,对答如流,可见知识的丰厚。他说,自从进入税务局工作,因为职责所在,他一边钻研业务知识,一边开拓视野,他喜欢研究中国古代税务问题,从而以史为鉴,分析当代税务工作的得失和发展方向。每有所得,就写出文章,许多文章还发表在《中国税务报》以及《河北税务》、《唐山税务》等杂志上。因为发表这些文章,还被单位评为优秀调研工作者及唐山地税局的兼职讲师。他在税务局还建了滦南县税收史料展馆,展出的史料之丰富,层次之高,使之成为河北省税务系统最大的展馆。


图片


进入拓片展区,我们看到了更为幽远的历史。大墙的一角,贴着一幅甲骨文拓片,文字不太清晰,暂时没有译文。接下来,是西汉、明清再到民国的拓片。这些拓片涵盖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且都出自冀东一带,真是感叹我们冀东历史的悠久,人文底蕴的厚重。

从内容看,这些碑文有的简述着修桥挖井、建寺盖庙和修阁的过程;有的是当地显贵的墓志铭;甚至还有一块出自滦州响堂镇的招魂碑。陈树群把这些碑文都以一一翻译过来。比如那篇西汉的招魂碑铭文是这样写的:

西汉本始二年侯祺招魂牌铭文

正面:

右北平铁官二部锻铸大工师,海阳大男,祺。

背面:

本始二年清明,右北平铁官丞坚,敢告土地,二部匠师困扵乌桓者众,乃冬月,闻报殁于凶奴盗杀,谍碣玄廷,乞鞠如律令。

侯祺,字伯吉,世居亯堂铁山。祖父用采铁起家,传昆弟七人,光大斯业,良冶缀裘之子也。君允文允武,三十数年,兢兢业业。或考工,或主薄,庶无旷作。分坛授徒传艺,孝武兴官铁,诸郡多得其传习之利。不幸遇难,五十六岁。嗟乎,石其行之。

他解释说,招魂碑铭主要写给意外死亡尸骨无还的人,体现了人们对灵魂的尊重和对死者的缅怀之情。我们看到了古人吟唱着“魂兮归来”,一边想念死者,一边安抚生人的场景。与冰冷的石碑相对的,是他们脸上滚动的泪和深切呼唤都是滚烫的。同时,我也感佩陈树群对各代书法的熟稔与融通。

细数了数,除了滦州和乐亭的一些古碑拓片外,最大多数的拓片是本县的,其中有倴城镇、长凝镇、马城镇、程庄镇、宋道口镇、东黄坨镇、司各庄镇、柏各庄镇等十多个镇的古碑拓片。


图片
图片



他指着出自胡各庄镇的碑文拓片念了起来:……文昌帝君,自周宣时以孝友闻。……无奈愚迷世人轻儒重释,倾心佛氏,而不知皈敬文昌。……滦之南百里许,郝君讳宗进,崇文重道,乐善积仁,延师课子侄,忠敬弗稍怠。……

原碑文864字,存于胡各庄镇西胡村。这碑体现了以郝宗进为代表的域内民众崇文重道的风俗。

很凑巧的是,在这碑文的旁边,又是一方源自西胡村的墓志铭,恰好是建文昌帝宫庙的人物郝宗进的。文中提到,他是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为九寺之一。序班,是内阁的属官,明始置,清沿置,民国废除,从九品。序班职能通常是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有关。按照这种说法,郝宗进官不大,但是衙门口大,属于那种人不大辈大的人物。志文由郝宗进的姻亲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备取候考范县令眷弟高辅辰撰写。

在拓片中,我还看到源于宋道口镇张狼窝村的《明崇祯七年重建娘娘庙碑记》

上写:盖闻天仙者,是西竺斗母曩时化现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质,永镇泰山东岳内宫。应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灵而智慧修炼。年久,意如初兴,圆融行满十万亿劫,功成正果。位镇天仙之号,策显碧霞之封。……

可能说的是碧霞元君,或者叫泰山老母。我私自以为,她也是碧霄娘娘的前身。让人想到了在姚王庄镇流行着一句话:云霄娘娘爱吃果,住在碣石山;碧霄娘娘爱吃菜,住在青河沿;琼霄娘娘爱吃鱼,住在蚕沙口。看来,地处青河边上的狼窝村有碧霄娘娘庙,似乎印证了这点。

还有一块出自柏各庄镇崔各庄的石碑拓片,是清顺治年间的天妃圣母行宫碑记。当时,崔各庄周围都是滩涂,离它七八里外的蚕沙口几乎是水中的小岛。从碑记中不难发现,天妃圣母宫不是蚕沙口独有的,天妃圣母也不仅仅被蚕沙口人所崇拜,而是冀东沿海居民的共同信仰。碑文写到几处有名的地方:“……西有涿鹿之祠,东有景忠山、昌黎之顶为众信朝宗名胜之地。圣天子尝驾幸景忠,祷灵祈祠,至诚感应。”印证了域内祠宇遍地的事实,同时,连天子都去朝拜,那是何等的荣耀!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发现了永蠲[juān]房租碑记。碑文中写道:“但自我国朝定鼎以来,围庄之地尽属旗圈。父老相传者,或言民地民房,或言既在旗地,房亦圈内所有也。”碑文揭示了清乾隆年间,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圈地现象极为严重。碑文接着写道:“幸蒙地主正蓝旗大贝勒总不与较,使民安堵。无负郭之田,有租可以种地非不适之居,无租亦得栖身。利益于人者,大矣。”大致意思是感激掌管此地田庄的满洲宗室,怀有爱民之心,不收房租,并立文约永免房租,以示后人。该碑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呈现了一段特殊的历史风貌——由于清朝贵族的跑马圈地,几乎造成百姓的流离失所。同时,被圈地的百姓和满族贵族也达成了种和解,似乎透出了满清贵族温情的一面。

他又指着手机上一张照片,说这墓志铭上的人物叫李丕煜,他为考证这人物的籍贯,苦苦寻觅一年多。李丕煜逐渐浮出了水面,他是康熙年间的滦州举子,收复台湾之后,因为他官场有为,从福建南平知县被派往台湾凤山任职,又因在凤山任上功绩卓著,升迁为四川川北道御使(相当于四川北部地区的纪委书记),后告老还乡。说他是滦州人,而他的墓却出现在滦南县青坨营镇的武庄户村。他为此激动一夜没睡好:若是为滦南发掘出一个名人,这该多好哇!于是,他一直沿着各种蛛丝马迹追寻下去。有人说是青坨营镇姜六庄人,他就查到姜六庄,没有结果;去年夏天,他还跑到了滦州棒子镇、以及滦州古城街道、茨榆坨等地,查找此人的籍贯。最终确定,李丕煜是滦州茨榆坨人。此地和滦南交界,当年滦南从滦州分出来时,李家的祖坟被划在了滦南境内。

在这些模糊的拓片背后,我看到了他辛苦的付出。

在这些碑记中,我还看到了司各庄镇吴庄村东头题写的乐善桥碑记。我早就知道,青龙河走过黄坨镇时,古人修建了继善桥。看来,古人在题写桥名时似有继承关系,乐善桥和继善桥实为姊妹桥。


图片


进入老照片展厅,他指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说,这是清末的照片。使用的相机不清楚,这些照片主要是从小贩手中买来的,用他们的话叫串行。

我看到上面写有“晚清满族女子照”字样。这些女孩子都是圆脸、微胖,穿戴富贵,头发厚厚的覆盖一层,脑后梳着许多长辫。而那时候的牙医,则头戴毡帽,斜挎背包,左肩还披着像子弹带似的东西,这是用摘下来的牙齿串成的坎肩。照片是荷兰人拍摄的。和现在牙医相比,那装束不论不类,好像游走在大街上的相面先生,但在当时,却是行走的活广告。还有民国时期滦县小闫营村一个大家庭的全家福照,约三十多口人。让人想到了电影《四世同堂》。在温馨的场景里,依稀看到了国人家国思想文化的根脉。景物照中,有滦河“田字”帆船,山高欲倾,对河中的小船遭成重大压迫感;有抗日战争时期滦南境内部分区委干部的合影,大多三十岁左右,个个充满了精气神,呈现了冀东抗日军民的风貌;有滦南县县委书记刘秋平扫街照,体现了七十年代县级干部艰苦朴素,工作作风扎实的形象;也有柏各庄公社文化站拍演《茉莉花》的剧照,反映了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活的一角;还有一组抗震救灾的照片,记录了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后,滦南人民面对灾难,表现出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核心的唐山抗震精神


图片



在景物照中,有民国二十四年拍的火车照,车上人头攒动,车下荒草遍地,仿佛一群携带现代文明的人坐着庞然大物进入了另一个星球;我还被一幅水映高塔的风景照吸引了。塔高入云,水清如镜,水面倒映着尖塔,婆娑的树影四周环绕。仅从这一角,就看到了当时那里风景如画。我以为是杭州西湖和雷峰塔呢,原来,这风景就在身边,只见上面写着“长凝镇延庆寺塔”;还有一张蓝色的地图,上面用繁体字写着乐亭县第四区沿海荒地略图。所谓第四区,大约相当于现代的乐亭县古河乡、马头营镇和王滩镇。如今,王滩镇有海港开发区管理。

总之,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冀东百姓的衣着风貌和生活状态。街头巷尾照上,记录了当时的慢生活;旅行照上,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老婚姻证书上的烫金花纹与毛笔小楷,记录了“执子之手”的庄重承诺;建国初期的证书,记录了新社会的婚俗;风景照上,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环境;……证书部分还展出了军人证明书,上面有军人姓名、籍贯与所属部队的工整记录,立功喜报则让军功章的荣耀以文字形式永恒定格。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炽热情感。陈树群告诉我,他父亲就是解放军,打过仗,受过奖,后来回乡务农。他从父亲身上,看到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父亲这些精神也深深感染了他。


图片



在这些“故纸”堆里,有一部分古书籍,它们占比不大,既没有另辟一厅,也没有独占一角。只在碑文拓片展厅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

有清朝和民国时刊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康熙字典》,《京调工尺谱》,还有一卷线装书上写”张凤翔遗墨“,以及民国年间的稿本《三痴吟草》等等。古籍约二三十本的样子。地方虽小,书籍虽少,内涵却丰富,也是令人刮目的一次展出。

我们问,为啥缺失的是《红楼梦》?陈老师回答说,因为清朝年间,它是禁书,非常稀少。

期间,陈树群还提到一件有趣的事:一个小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参观展览,走到这堆旧书前,听说有《康熙字典》,就想起了一个像”清“却比清少了一个点的字“凊”。他问了老师和同学,没有一个认识的。他就和母亲一起在这里查字典。结果,还真查出来了,念qìng,意思是清凉,寒冷。他高兴地大叫,手舞足蹈着说,古书就是一块宝。


图片


随后,我们打开了上写“张凤翔遗墨”的线装书。一行行清秀的行楷小字,字内或有微风飘动,或有细柳抚风,或有花枝轻颤。感觉那是一个尘封的黄昏,有长袍大袖的才子,正以笔为浆,以墨为水,荡漾在人情世故的海。

正在遐想时,一个中年男子走近这堆书,拿起了这本书,细细翻阅起来。一打听,他是来自唐山的游客。他是从丰南七步楼的楼主那里得到的这个消息。做为一名酷爱古文化的人,他怎么敢错过这一场文物盛宴!

另外,陈树群还展出了他的五部心血之作,书名为《浅绛瓷笺》的精装本书,主编为陈树群。还有《浅绛百家》、《浅绛画盘品鉴》、《济民场兴衰》、《溯河流域文书契约初探》等四部,其中后三部作者署名陈树群一人。谈到他自己的作品时,陈树群说,其实,他对晚清的浅绛瓷器也颇有研究,这些书多是他研究的成果。书旁摆了三四件瓷器,据陈介绍说,有兼具砚屏性质的笔山、信插和暖锅等,造型独特,上面都有文字,是当时名家所写。这些瓷器显示了不凡的品位,也相当亮眼。

游览结束了,我的心还在神游:正如这次展览的前言所说:“故纸”堆并非冰冷的物件,而是带着冀东大地的体温:端午的菖蒲、灶头的炊烟、市井的吆喝,都化作纸页间的褶皱与墨痕。……透过这些藏品,触摸到冀东地区的文化根脉,让故纸之香,在今时今日重新氤氲出岁月的韵味。

感谢陈树群老师带给我们的惊喜,感谢陈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道道尘封的岁月之门。旧时光,照亮了往昔的温柔记忆,唤醒了我们对生活与世界的爱。


图片
作者简介徐凤军,笔名阿冰,《滦河文化研究》副主编。作品发表在军报、《当代人》、《诗选刊》、《唐山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