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昌黎为古柳城说之缘起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7:36:52
清同治五年(1866年)版《昌黎县志》纂修、迁安副贡马恂所撰《昌黎郡考》,在结束全文时断言:“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营州广宁县因与关外广宁府重名相混,故改此地为昌黎县,相沿至今。此则今之昌黎县,与古之昌黎郡、昌黎县以及古之柳城、龙城,皆相去甚远,毫无干涉。凡金大定以前昌黎、柳城、龙城之人物、史事,断不可牵入此地,以贻将来考古有识者之讥。”至此,有关古今昌黎、真假柳城、东西龙山、都县龙城等事关今昌黎地区历史的四争辩,自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版《永平府志》撰主、山东莱阳进士宋琬发起辨析,基本作结。然而,时隔150年,有人却又笃信伪史,使之沉渣泛起,余烬复燃,不得不再细细辨之。
一、今昌黎为古柳城说之讹传
大凡一切伪史奇说,俱是一夫作俑而浅人附讹,会有憸子因势,以致三人成虎,“假作真时真亦假”。
1、传之《永平府志》《昌黎县志》
定名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的昌黎县所辖的靖安镇为“柳城废县”之说,首见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版《永平府志·古迹》:“柳城废县,在(永平)府城南六十里,汉末为乌桓所据,曹操灭之。历魏晋,为慕容氏父子所据。隋置县,属辽西郡。唐置营州,今为静安社。”宋琬在主撰清康熙十八年版《永平府志》,在写《古迹》柳城县条时,引《唐书》《通典》等7部史书,诠释营州柳城之位置、四至、沿革及物产诸端,拨乱反正,判定“今昌黎靖安镇柳城县”为伪说。后来,康熙五十年、乾隆三十九年、光绪五年诸版《永平府志》,皆取录宋琬之文。而康熙十四年、乾隆十八年《昌黎县志》则转录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之误说。马恂在主撰同治五年版《昌黎县志·古迹》时,则录康熙十八年版《永平府志》宋琬之说,驳诘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之误说。
2、传之其它著述
(1)《明一统志》称:“柳城县,在永平府西二十里。”
(2)顾炎武称:“柳城在今前卫屯(今绥中县境)之北。”
(3)兴城诸县志称,“柳城在今兴城县治”,“在今凌源县治”。
(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柳城在今永平府西二十里,唐天宝以后,柳城郡曾迁治于此,因名。”
(5)李兆洛称:“柳城在今永平府境。”
(6)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称:“今昌黎西五十里静安社为故柳城。”
(7)史为乐《历史地名大辞典》称:“营州……唐侨置,治所在广宁县(今河北昌黎县)。”
(8)李利锋称:“唐天宝年以后至辽代以前时期,在今昌黎西南靖安镇置柳城县。”(见《昌黎县清代志书校注》第45页)
二、今昌黎为古柳城源于《辽史》
今昌黎为古柳城说的始作俑者,研究东北史的著名学者金毓黻认为是《辽史》的作者康里脱脱。
金毓黻(1887~1962),别字静安,学界称之“东北读书种子”,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先后任奉天省议会秘书、奉天省政府秘书长、教育厅厅长等职。抗战爆发前后,相继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任行政院参议)、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主任、东北大学史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主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和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1947年,任国史馆纂修、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并兼沈阳东北大学史学系教授。1949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教授;1952年,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研究员。出版有《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东北通史》等专著。
金毓黻在《东北通史·卷三·八·昌黎郡与营州》一语中的地指出:“至谓柳城在今卢龙、昌黎之误,盖始于《辽史》。”
《辽史》为元朝的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奚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与金章宗时修《辽史》不同,比较仓促,多有舛谬。
《辽史卷四十·志第十·地理志四·南京道》载:“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领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营丘六郡。后周为高宝宁所据。隋开皇置州,大业改辽西郡。唐武德元年改营州,万岁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还治柳城。天宝元年改曰柳城郡。后唐复为营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户。统县一:广宁县。汉柳城县,属辽西郡。东北与奚、契丹接境。万岁通天元年,入契丹李万荣。神龙元年移幽州界。开元四年复旧地。辽改今名。户三千。”金毓黻认为,《辽史·地理志》的此段记述之误,主要是将唐营州与辽营州、唐营州广宁府与辽营州广宁县,混为一谈,不分彼此了。“辽之营州邻海军,治于广宁,金大定二十九年,改广宁为昌黎,即今河北省之昌黎县,辽之营州,虽袭故名,实为新置,与后魏以来之营州,绝不相蒙。”再者,此段记载,除去“邻海军”、“太祖以居定州俘户”外,均系唐营州柳城沿革之叙述。由此,金毓黻在《东北通史》一书中指出:“《辽史·地理志》此类之讹误,不可胜数,考古之士,误信《辽史》,遂以柳城在今卢龙、昌黎等处矣。”
三、古营州柳城之说解
古柳城究竟在何地?
1、略说营州
在历史上,“营州”之名出现,由来已久,异地同名者较多,在此仅略说其与柳城有关者。
(1)北魏(又称后魏)营州: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二年(436年)置营州镇;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改置营州,治和龙城。领郡六:昌黎郡下领龙城(真君八年并柳城、昌黎、棘城属焉)、广兴、定荒三县;辽东郡;建德郡;乐浪郡;冀阳郡;营丘郡。孝昌中(526年)陷。永熙二年(533年)置寄英雄城即南营州(今易县、徐水)。天平初(535年)复。金毓黻认为,此间中国北方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朝,而营州之置“自魏迄唐而未之改”。就此,他指出:“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高氏,州郡皆降,唯营州刺史高宝宁不下,终周之世,营州一隅,未尝隶于疆索(指北周之法制),直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始入于隋。”魏营州入隋后,仅留建德一郡,领龙城(即柳城)一县,史所称“唐柳城”由此而始。
(2)《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载,辽西郡,旧置营州,开皇初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一,柳城。后魏置营州于和龙城,领昌黎等六郡,柳城等十三县,开皇元年唯留建德一郡,龙城一县,其余并废。寻又废郡,改县为龙山,十八年改为柳城。大业初,置辽西郡。
(3)《资治通鉴·一百八十六卷·唐武德元年》载,公元618年时,“复以辽西郡为营州总管府”。
(4)《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河北道》称:“营州上都督府,隋柳城郡。武德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领柳城一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管营、辽二州。贞观二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师、崇二州。六年,又督顺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据《新唐书》记载: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柳城为契丹李万荣陷;圣历二年(699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717年),还治柳城;开元八年(720年),又往就渔阳;开元十年(722年),又还柳城旧治;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柳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营州,领县一:柳城县。后为奚所据。
2、对古柳城方位之异说
金毓黻罗列古柳城方位之异说有五:《明一统志》称柳城县在河北省旧永平府治卢龙西二十里;《永平府志》称柳城县在今昌黎西南六十里;顾炎武称柳城县在今辽宁省前卫屯(在今绥中县境);(4)《兴城县志》称柳城县在今辽宁省兴城县治;(5)《凌源县志》称柳城县在热河省凌源县治(在今辽宁省凌源市)。他认为:“此皆由汉、唐二代之柳城不在一地而误。今应先考定唐柳城之所在。知唐柳城之所在,则汉柳城之所在亦不难推而知之矣。”
现仅按汉、唐柳城方位、范围推演之源流关系、沿革顺次而分别考证之。
3、汉柳城位置之考察
(1)位置坐标
A、《汉书·地理志·辽西郡》称:“柳城:马首山在西南,参柳水(臧励和注:参柳水即小凌河)北入海。”柳城以傍参柳水而得名。参柳水自平刚、凌源东来,过柳城北而南折入渤海。故曰“自柳城北入海”。柳城当在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南三十里许。牛广臣认为,其地在今朝阳市双塔区。
B、唐杜佑《通典·州郡典》谓:“营州柳城:汉徒河县之青山在郡城东百九十里;棘城在郡城东南一百七十里;有龙山;鲜卑山在县东南二百里。青山、石门山、白狼山、白狼水(即今大凌河)。又有汉交黎县故城在东南。”
C、《寰宇记·七十一》:“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德之地也,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县为龙城县,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金毓黻由此认为:“自斯以来,龙城一地,凡有七名:曰龙城,曰和龙,曰龙都,曰黄龙城,曰昌黎,曰柳城,曰营州;而柳城之名最古,其他当以次论之。”
(2)汉柳城之四至八到
四至八到者,古代地理图书以表州县之间方位、距离之里程也。四至,又称四正,此地与它地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之距离也。四隅,指此地与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各方它地间之距离也。四正加四隅,合称八到。
金毓黻在《东北通史》具列《通典》《寰宇记》及今舆图所载汉柳城县与周边河、海、府、县间之里到(里程、距离)之比较并予解说,实汉柳城所在之又一明证也。余因列表以对照之。
汉柳城八到对照表
八到地物 《通典》记里 《寰宇记》记里 今舆图标志里程
东去辽河 480里 340里 过于340里,不及480里
南至渤海 260里 340里 不及260里
西至北平郡 260里 70里
东南至安东府 270里 170里 过于170里,不及270里
西南至卢龙县 370里 700里 过于370里,不及700里
汉柳城与周边地物道里之载录,史料间之所以相为龃龉,金毓黻认为:A、古今之里度大小不一:古小,今大。B、古今里程,测法不一:古人测量人所经行之迂曲道途,故而里程必大;今测两地间之直线距离,故而里数为小。是知史料之中,《通典》所记道里近真较确。例如《资治通鉴·晋记十八》称:“成帝咸康六年春正月,燕王使唐国内史阳裕等筑城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立宗庙宫阙,命曰龙城。”由此,他以为:“龙山者,今朝阳城东之凤凰山也。中隔大凌河,相去不过数十里,以城近龙山,故曰龙城。以此类彼,则知龙城之建,亦不过在旧柳城之鄙别觅佳地以建新城耳。是慕容氏因柳城故地又在龙山,故改称龙城,却未出柳城县境,大约汉柳城即在今朝阳南百里之内也。”
(3)以史事证明汉柳城之方位
A、《后汉书·独传·赵苞传》:“赵苞迁辽西太守,明年,遣使迎母及妻子,道经柳城(柳城县:属辽西郡,故城在今营州南),遂为所劫质。”
B、《三国志·武帝纪》记曹操征乌桓时:“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乃堑山堙谷,东指柳城……九月乃引兵自柳城还。”
C、《隋书·高祖记》:“汉王谅伐高丽军出渝关,至柳城。”言柳城在临渝关以东。
4、唐柳城方位之考察
(1)位置坐标
金毓黻界定:前燕慕容氏都龙城以前之柳城为“汉柳城”;隋唐时代所称之柳城可简称为“唐柳城”。唐柳城以汉柳城为基点而自西向东扩展其辖域,并自县而州、郡,提升其行政衙署等级。兹录如下史料以供察考:
A、《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载:“营州,治和龙城。太延二年(436年)为镇,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天平初复。领郡六,县十四……昌黎郡,晋分辽东置,真君八年并冀阳属焉。领县三,龙城,真君八年(441年)并柳城、昌黎、棘城属焉。有尧祠、榆顿城、狼水。”
B、《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志中》:“辽西郡,旧置营州,开皇初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一……柳城县,后魏置营州于和龙城,领建德、冀阳、昌黎、辽东、乐浪、营丘等郡,龙城、大兴、永乐、带方、定荒、石城、广都、阳武、襄平、新昌、平刚、柳城、富平等县。后齐唯留建德、冀阳二郡,永乐、带方、龙城、大兴等县,其余并废。开皇元年唯留建德一郡,龙城一县,其余并废。寻又废郡,改县为龙山,十八年(598年)改为柳城。大业初,置辽西郡。有带方山、秃黎山、鸡鸣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
C、《新唐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营州柳城郡,上都督府。本辽西郡,万岁通天元年为契丹所陷,圣历二年(699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又还治柳城,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土贡:人参、麝香、豹尾皮、骨柮。户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县一……西四百八十里有渝关守捉城,又有汝罗、怀远、巫闾、襄平四守捉城。柳城。中。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有东北镇医巫闾山祠。”
D、《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贞观十九年,冬十月,丙午,至营州,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命有司设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临哭尽哀。”
综观四条史料可知,自汉迄唐,柳城已由汉代马首山东北参柳河南畔的辽西郡下一个小县,历经东晋时期前、后燕慕容氏筑城构宫建都之经营,北魏设为领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营丘六郡的营州,成为当地一个大的州、郡。据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五册·河北道北部图》,唐代营州暨柳城郡、县,作为一个地区,其幅员囊括今辽宁省朝阳、阜新、北镇、锦州四市近30000平方公里之区域,可谓大哉!
(2)气候物产
《新唐书·地理志》称营州柳城郡土贡之物为人参、麝香、豹尾皮、骨柮(此字当为“骨”加“出”字,需要拼一个,下同)。这些物品主要出自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深山密林之中。东北柳城郡,当处于北纬42°的亚寒地带,其医巫闾等阴山之脉,诸多山峰之高者达866.6米;原始丛林之中,山参、灵芝生意盎然,虎豹出没。所谓“骨柮”者,实为千年老松饱和松脂之疖,即东北民众伐木析薪,取火所用俗称“明子”的松明也。古柳城郡之候物,千里松漠之平地松林以北或有,而地处温带季候风类型的古濡水冲积平原的今昌黎靖安镇何从有之?
四、唐营州柳城侨治实况
1、何谓“侨治”
《说文解字》:“侨,高也。从人,乔声,又从乔。乔,高而曲(之木)也。乔迁,迁居也,引申为旅寓,曰侨居。”六朝时南北分裂,北方战乱频仍,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多有侨置郡县。有遗民,有南土,而初无户籍,此称“侨置”,其地名“侨郡”“侨邑”“侨乡”。其后,复有州郡沦陷敌手,原州郡官衙之官吏、户籍、案卷一并转移他州别郡,寄居之,以为原署衙之临时治所,实即“流亡政府”,此称“侨治”“移治”“寄治”“客治”“移徙”“移府”。一俟他年异日,失地收复,即将皂隶官员,文书档案,迁回原地治所,此称“还治”“复治”“移还”“还”等。“侨治”之事,唐宋末世,往往而有。武德间威、燕州侨营州,万岁通天间,慎、师寄青,类此比比。
2、唐营州柳城侨治之真相
今昌黎为古柳城说,多以唐营州柳城侨治靖安镇为词,故辨其伪谬,须明示柳城侨治之真相。如前所述,唐营州柳城以契丹李万荣陷营、平二州而先后于圣历二年(699年)、开元八年(720年)两次侨治渔阳,开元五年(717年)、开元十年(722年)两次还治柳城之外,并无“唐天宝以后,柳城首迁治于此(今永平府西二十里),因名”之事。
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间,以韩瓒为营州刺史行达易州,值卢曹构逆,就置南营州,以瓒为刺史。所部三千余人,并雄武冠时,因号“英雄城”,为南营州所治。先是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北方大乱,继杜洛周、葛荣之后,就德兴复起事首陷平州,遂据营州。是以,营州及其所领昌黎郡、郡领之龙城县(即柳城县)乃于永熙二年(533年)一并侨治于易州(今河北易县、徐水地),因“南营州”之州名。《魏书·地形志·南营州》下注曰:“寄治英雄城。”谓易州也。此次寄治,当属汉柳城之侨治事,而非唐柳城之侨治,与今昌黎之靖安镇尤属风马牛不相及。
至于唐柳城开元八年(720年)第二次侨治渔阳后41年的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营州为奚所陷,营州节度使侯希逸之侨治青州,改称平卢淄青节度,则与今昌黎之靖安镇更无丝毫的瓜葛。
开元至天宝40年间,当属唐代之盛时,安史造乱之前。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其后,安禄山假邀功开衅之权术,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节度,揽河北道采访处置使、闲厩群牧使,兼知总监事,动辄讨破奚、契以数万之军马,致奚契居地数迁,时叛时附。故而,此间之营州柳城无由以侨治矣。
3、宋琬与史梦兰引出的一个误会
如前所述,金毓黻早在1941年即在其《东北通史·昌黎郡与营州》中明谓“柳城在今昌黎之误盖始于《辽史》”。然唐柳城侨治今昌黎靖安镇的说法延续至今,另一原因便是由宋琬与史梦兰在其所撰康熙十八年、光绪五年版《永平府志·古迹·柳城县》有一个涉及“平州”的存疑,说“《唐书》平州下云:‘又有柳城军,永泰年置。盖唐时柳城之地,屡被陷没,移徙无常。此其在平州者,或即今之静安社,未可知。’”
《新唐书·地理志·河北道·平州》原文为:“平州:北平郡下,初治临渝。武德元年,徙治卢龙……县三。(以下小字注曰:)……又有柳城军,永泰元年置……”可知平州所领三县中之石城县,有碣石山,当为今昌黎县地,然其称平州,驻有柳城军,绝非指言石城县内有营州柳城县侨治之意。换言之,平州卢龙、石城驻有柳城军,亦难为平州下之石城便是柳城县侨治所之论据。宋琬、史梦兰之本意,无非在于,“此其在平州者”当指“这里所说的驻有平州卢龙、石城的柳城军的地方,或许便是今昌黎的静安社地面,也未可知”之意。谁知此后,史家、学者如李兆洛、史为乐等,却对此言产生了误会,以为宋、史二公是在说唐柳城移徙无常,在平州的柳城,或许便是指称静安社的柳城县,也未可知。甚或有些造伪者,明知二公本意,却来故意歪曲之,而以“平州”之说为据,强说今昌黎靖安有古柳城县,且由为唐柳城侨治而来。
要之,所谓古柳城,包括汉柳城与唐柳城。汉柳城县,在今之辽宁朝阳地面;唐柳城郡,覆盖今之朝阳、阜新、北镇、锦州四市地面。唐柳城郡只有两次侨治渔阳之历史,而无侨治石城县(今昌黎县)靖安镇之史事。故而,今昌黎为古柳城县说纯系伪史。
(孙乃斌,昌黎县教师进修学校退休高级讲师,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