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古城三屯营探论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7:37:59
迁西县三屯营,是明代九镇之首蓟镇的驻地。明代御史郑书在《三屯营帅府职官题名碑记》中称蓟镇“乃天下第一重镇也”。当时就有诗家赞美此地是“虎观云流第一枢”“九关鱼钥控雄图”①的北方重镇。三屯营自明天顺二年(1458年)建镇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开创了186年的辉煌历史,先后共驻过78任总兵官,其中最杰出者当属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镇守蓟镇16年间,完善了蓟镇长城并创建了空心敌台;练兵练将,改善武器,彻底扭转了北方被动挨打的糟糕局面;将三屯营城和总兵府重修为明代最具特色的府衙建筑;保国卫民,促进了长城内外的民族团结;在总兵府撰写了《练兵实纪》和《止止堂集》两部重要的传世著作。总之,蓟镇驻地三屯营与民族英雄戚继光,自明代以来青史留名!我省交通干线三抚公路的起点之所以选在三屯营,足以证明三屯营地理位置的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屯营古城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我们仍可以从旧志古碑、残垣断壁和民间传说中翻检出它昔日的辉煌。我们追忆探讨古城的昨天,对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三屯营的兴起
三屯营得名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沿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在三屯营得名之前有无其它地名呢?上世纪80年代,笔者因编纂《迁西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书曾下乡调查,据当地人说,在明代初期三屯营这个地方曾有个小村叫“大王庄”。至于“大王庄”的来历和建村年代现已无从查考。
三屯营这个地方,地近边塞,历来为军事要地。从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帮助燕国灭掉山戎属国令支国(今迁西、迁安一带)及其盟国孤竹国(今卢龙、滦县一带),到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出兵卢龙塞(今潘家口),都可能经过三屯营一带。此后南北朝时期的混战,隋、唐、五代时的更替,宋、辽、金、元的厮杀,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惨烈的战争,不知道有多少村庄被毁灭,也不知道这里更改过多少次地名。到明朝初期,这里除了一个“大王庄”之外,尚未发现明代之前其它重要的历史遗迹。
那么,三屯营之名又是因何得来的呢?一个在民间流传较广的传说是,总兵府原来在旧营,因旧营水源不足而迁到小西营,又因小西营地方狭小最后才迁到此地。因为搬了三次家,所以才叫“三屯营”。此传说到底有无根据呢?戚继光在《重建辟三屯营城记》中说:“营曰三屯者,忠义中卫三百户屯地也。” 意思是说三屯营的得名与明朝的屯田制度有关。明代初期,为了解决众多军队的粮饷问题,朱元璋下令将士屯田,在全国特别是长城沿线实行卫所屯田制度。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山海关、永平府、遵化、蓟州等长城沿线先后建起了许多卫所。永乐元年(1403年),又在遵化建立忠义中卫,领五千户所。按朝廷规定:每卫统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统兵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统兵112人,也就是112个军户,长官为百户。在各省设置都指挥使司统领卫所,上面隶属于朝廷的五军都督府。每个军户出一丁为军士,称正丁,若正丁死亡,则由其子弟依次递补。边地卫所军平时三分负责戍守,七分负责屯种。三屯营一带田野广阔、土地肥沃,屯田的将士们自然不会对此地视而不见。据《卢龙塞略》记载,明景泰四年(1453年),蓟镇总兵宗胜派高明、程兴、史允三个百户长统领300多个军户来此屯田。因为这里是三个百户军屯田的营地,所以人称此地为“三屯营”,原来的“大王庄”逐渐被人们遗忘了。由此可见,因为搬了三次家才叫“三屯营”的传说,虽然有历史的影子,但却不是“三屯营”得名的根据。
当时三屯营这个地方共有多少人居住呢?现在可以估算一下:三个百户所有336个军户,若按每个军户6口人计算,就是2千多人,再加上原来大王庄的村民,大概有三千人左右。三屯营已经成了人声嘈杂、鸡鸣犬吠的繁闹之地了。
二、三选而定的蓟镇驻地
明朝初期,为了防御元蒙南侵,非常重视加强北部边防,朝廷在长城沿线设置众多卫所的同时,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建置蓟镇,专门负责山海关至居庸关一线京畿地区的防御。蓟镇“初设桃林口,移于狮子峪,天顺又移三屯营”②。这说明蓟镇驻地最先在桃林口,从桃林口迁到狮子峪,最后移至三屯营。为什么要三择其职址呢?
我们首先从蓟镇镇府最早的驻地桃林口说起。桃林口位于卢龙县东北部的长城关口,离京城较远,位置偏辟,且有地处前沿之弊,打起仗来没有回旋余地,此乃兵家之大忌,因此不适宜作为全镇的指挥中心。所以蓟镇第三位总兵陈敬于永乐十年(1412年)左右将镇府移到狮子峪(亦称“峙子谷”)。郑书《三屯营帅府职官题名碑记》中所说的“峙子谷”在哪里?查遍所有的方志古籍都没有找到。1982年,我下乡到旧营村调查地名时,发现该村至今仍有规模较大的旧城遗迹,村边还有“教军场”“南关”等地名,再加上这一带流传着蓟镇镇府从旧营迁到三屯营的传说,据此笔者初步认定:旧营村应该就是当年的蓟镇第二个镇府驻地狮子峪。于是便将这一调查结果写进了1983年出版的《迁西县地名资料汇编》和1990年出版的《迁西县地名志》中。1995年,韩怀诚先生撰写了《蓟镇治遗址狮子峪考》,其结论是“可以认定旧营即当年的狮子峪”。2001年,县文物管理所从旧营村西沟内发现了一通石碑《三屯营桃树谷庵新建碧霞元君殿碑记》。碑文载:“三屯营之西北隅三十里许为桃树谷(峪),即古峙子谷旧关城也。”此碑的发现,证实了今旧营村就是明代蓟镇驻地狮子峪。
那么,狮子峪作为镇府驻地是否理想呢?我们可以从王国翼的《重创三屯营北城台紫极宫记》中找到答案:“蓟东设镇建帅,僻在峙子峪,其后地狭兵微,虏辄阑入,势莫能支,天顺二年总戎胡公镛始扩为三屯营城郭。”意思是镇府建在峙子谷(亦称狮子峪)这个偏僻的山谷内,地方狭小,无法屯驻重兵,敌军来犯,很难防守,所以到了天顺二年(1458年),蓟镇第8任总兵胡镛就将镇府移到了三屯营。
三屯营作为当时的“三百户所屯地”,作为蓟镇驻地,有以下三个别处无法取代的优越条件: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三屯营地处山间小平原,四面环山,东有蜿蜒起伏的青龙山,西有松柏茂密的白虎山,前有孤高秀美的景忠山(亦称朱雀山),后有背靠如椅的玄武山。四季常流的横河之水从城边缓缓流过。这里地域广阔,土地肥沃,营城四周有屯地54顷41亩,每年上缴征粮579石(《四镇三关志》),是个山奇水秀、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
二是军事地位重要。戚继光在《重建辟三屯营城记》中说:“三屯营去喜峰二舍矣,左山海,右居庸,而绾毂其中,以要贡路示重。”三屯营北面60里有蓟北雄关喜峰口,是蒙古兀良哈三卫进京入贡的贡路;东面有雄伟壮丽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西面有堪称绝险的居庸关,蓟镇镇府位居全镇中心,便于统驭全镇。这里既没有桃林口地处前沿、没有战略回旋余地的弊病,也没有狮子峪地域狭小、不便屯驻重兵的弊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三是交通方便。明代有一条从京城向东通往蓟州、遵化、迁安、永平至山海关的交通要道,沿途设置递铺驿站,而三屯营则是必经之路。这条路是董家口至山海关长城各关口通往蓟镇驻地三屯营和京城的唯一大路,是重要的边防干线。从三屯营向南可过丰润至沿海,向北可达喜峰口左右长城各关口。
正因为三屯营具备上述这些优越条件,所以在蓟镇镇府未迁至此地之前,蓟镇协守右参将宗胜已于正统七年(1442年)率军驻扎此地。以至后来蓟镇总兵胡镛把镇府迁移至此。
曾经有人问我:蓟镇不驻蓟州,为何称为“蓟镇”呢?与蓟州(今蓟县)有什么关系呢?说实在的,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多年来,经过多方查阅历史资料,反复进行考证,我认为,蓟镇之所以以“蓟”为名,与蓟州有一定关系。蓟州,秦时为无终县,隋时为渔阳县,唐时为渔阳郡。明初省渔阳入蓟州,治所在今蓟县。管辖今蓟县、平谷、玉田、丰润和遵化等县。蓟州位于北京东北86公里,位于天津西北125公里,三点形成犄角之势。蓟州位于北京东北,就像一座大门护卫着京城,所以又称“蓟门”。因蓟州临近京城,是防御的重点,所以于永乐二年(1404年)建置蓟镇,负责防守蓟州、永平府和山海关一带长城沿线。蓟镇以蓟州的“蓟”名之,主要是蓟州是京城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原故。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皇帝召集群臣议事时说:“蓟为畿辅重地,今虏势猖獗,谁能锁钥北门?”③ 皇帝如此重视,可见蓟州一带的地理位置是多么重要。
三、胡镛始建三屯营城
雄伟壮观的三屯营城,是经过胡镛和戚继光先后两次大规模修建才达到如此规模的。三百户所屯驻三屯营后,当时修建了一定规模的供军户居住的营房,四周筑起了用以防护的院墙,规模不是很大。蓟镇总兵胡镛决定将镇府移到三屯营后,于天顺二年(1458年)开始修建三屯营城,将原来三百所的营房驻地向外扩展,在四周建起了一座内有城外有郭的坚固城池。对此,在《重建三屯营北城台紫极宫记》中有“天顺二年,总兵胡公镛始扩为三屯营城”的记载。其它史书也曾多次提到天顺年间始建三屯营城之事,所以说胡镛始建三屯营城是有根据的。至于三屯营总兵府的始建时间,《四镇三关志·部署》中有 “总兵府,永乐二年建于寺子谷,景泰四年改建于三屯营城”的记载。此说只此孤证,且与各碑刻相矛盾,笔者暂未采用。
胡镛始建三屯营城的经过和建筑规模,因为现在找不到任何史料,已无从查考。据笔者分析,三屯营当时既然已是蓟镇驻地,城内肯定建有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员的官府署衙及军士居住的营房等,城外还应有教军场等。那么,当时修建的三屯营城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由于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有人推算说:胡镛始建三屯营城四周长为3500丈。笔者认为,这个推算是不正确的。因为在110年后戚继光重修扩展的三屯营城也只有“周七里”,即1050丈。若按此推论,戚继光扩展后的三屯营城反倒比胡镛始建的三屯营城还小了2450丈,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后来笔者从戚继光《重建辟三屯营城记》碑文中发现了线索:“于(万历三年)三月,撤南垣而环南营以围之,凡五百五十七丈。……次年春二月,乃缮旧城,凡六百一十六丈。”意思是说,万历三年(1575年)春三月,戚继光拆掉三屯营的旧南城墙,将城向南扩展,把原来的南营也围进了城里,新修城墙557丈。次年春二月,又将剩下的616丈旧城进行了修缮。按此推算,戚继光新修的三屯营城墙总共是1173丈,折合7.8里,与县志记载的“周七里”比较接近,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戚继光重建三屯营城的旧南城墙长多少丈呢?据笔者推测,旧南墙应该长200多丈。拆掉的200多丈的旧南城墙,加上修缮的616丈的旧城墙,就是天顺二年胡镛始建三屯营城的周长,即800余丈。
四、戚继光重修三屯营城
明代嘉靖年间,逃亡漠北的蒙古军经常侵扰明朝长城边塞,防御蒙古军犯边成为明朝军事上的重点。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朝廷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隆庆二年三月,朝廷任命抗倭名将谭纶为蓟辽总督,五月任命戚继光为总理蓟昌保练兵事务,节制三镇(一说节制四镇)。当时戚继光的总理府驻密云。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朝廷调走原蓟镇总兵郭虎,任命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当时戚继光以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总兵官。此时,戚继光也就从密云的总理府迁到了三屯营总兵府。从天顺二年胡镛始建三屯营城到隆庆三年,已经过去了110多年。经历了百年风雨剥蚀三屯营城已经残破,南墙已经坍塌。且城池狭小,城内只有300多军户,形势轻微,城内空虚,军防力量薄弱。当时忠义中卫“三卫一所”都驻在遵化城内,镇府办理公文、调运粮饷还要到遵化办理手续,极不方便,甚至还会误事。当时的总兵府更是狭小简陋。这种局面与“军事重镇”的地位极不相称,更不能显示重镇的威严。因此,重修镇城成了当务之急。但戚继光上任伊始,百废待举,还有很多比重修镇城更加重要的大事、要事和急事。他要尽快练好精兵,改革武器和装备,修建长城,切实加强防御,以防蒙古随时来犯。万历元年(1573年),戚继光请示朝廷,将驻在遵化城内的忠义中卫及所属机构移到三屯营城内,城内显得更加拥挤。待练兵和修建长城等工作已经安排就绪,戚继光便把重修三屯营城摆上了议事日程。戚继光的想法首先得到了蓟辽总督刘应节、顺天巡抚杨兆的支持。万历二年(1574年)秋,便开始设计修城规划。万历三年(1575年),杨兆升任蓟辽总督,王崇古任顺天巡抚,他们十分支持此项修城工程。三月,三屯营旧城扩建工程正式动工。首先拆除南面旧墙,向外扩展近一倍,把城外的兵营都包括进来,新修城墙长557丈,墙高2丈5尺,墙上雉堞为5尺,城墙共高3丈。城基宽4丈,顶宽1丈5尺。新城扩建工程于当年冬季完工。万历四年(1576年)春二月,戚继光又开始修缮北部的旧城,改建的旧城墙长616丈,规格与南面新修的城墙完全一样,于当年冬季全部完工。
重修后的三屯营城周1173丈,约7.8里。有三座大城门:南曰景忠门(因面对景忠山),东曰宾日门(迎接旭日之意),西曰巩京门(巩护京城之意),俗称南门、大东门、大西门。为了出入方便,在东西二门的北侧分别建造了便门,俗称小东门、小西门。东西城墙还各建有一个水门,以便城内的“串城河”畅通无阻。在三座大门上面建有壮观的谯楼,用以瞭望敌情。各城门外建有瓮城,增强了城门的防御功能。城墙上建女墙,便于防御。北城台上建有双层楼阁的紫极宫,供奉玄武大帝,下建武器库。在5个城角上各建角楼,十分壮观。在东西两个便门上面建起了楼台,具有瞭望和防御功能。在城墙上建有9座敌台,以便士兵驻守,加强防御。
戚继光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军事设施的工程师。他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布局,把这次修城的建筑艺术与军事防御功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他为三屯营城设计了三道防御工事。第一道防御工事是护城河。戚继光引来城北的横河水,环城开凿了浅处7尺、深处3丈、宽六七尺的护城河。又在东门外开凿了长350丈、宽10丈、深7尺的震湖。风景优美的震湖具有游赏和护卫城池的双重作用。第二道防御工事是牛马墙。牛马墙自古有之,但戚继光发展了牛马墙的防御功能。他在护城河内、城墙四周构筑一道牛马墙,在牛马墙上设有箭孔,以备战时用佛郎机、鸟铳等火器向外射击,使敌兵不敢接近,增强了防御能力。第三道防御工事是城墙。戚继光在高而厚的城墙上建起了谯楼、角楼、楼台、敌台、垛口、箭孔和水道等防御设施,既可远击敌兵,又可藏身近战,使三屯营城真正成为一座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的堡垒。
城内建筑布局合理、井然有序。戚继光在城内中央建起了高大的钟楼,在钟楼南面建一座鼓楼。镇府位于“井”字大街中心。各官府署衙,营房民宅,店铺寺观,大街小巷,72条胡同,纵横交织,就像围棋的棋盘,整齐而美观。登高而望,城内建筑交相呼应,争奇斗艳,斗拱飞檐,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城外也是一片井然,城东有纵横50丈的草料场,城北有供东路将领居住的聚星堂,城西有演武厅、阅武场和旗纛庙、滦阳驿,并有西路将领居住之所。
重修后的三屯营城,戚继光非常满意,他在《重修三屯营城记》中说:“登而眺之,楼台署庙,联以闤闠,绣错而翠飞,谓之锦城可也!”进京路过三屯营的蒙古贡使团队见此城时无不惊异。蓟镇三军也欢呼:“壮哉,城也!足可卫众矣!”
这次重修三屯营城,承担施工任务的主要是军队。戚继光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省经费开支,二是为了减少百姓的负担。关于修城的经费,戚继光也是精打细算,处处节俭,仅用库银6000两,其余部分由富商赞助。
五、戚继光重修蓟镇总兵府
蓟镇总兵府,亦称“总镇都督府”“帅府”,为三屯营城中的一个小城,相当于北京城里的紫禁城,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戚继光重修后的三屯营城,东西、南北各有两条大街。四条大街纵横交织,形成一个“井”字格局。总兵府正好建在“井”字大街的中心位置。
戚继光初来三屯营时的总兵府,他在《重建三屯营镇府记》中说:“府尚卑隘,而偪介于城。幕客中无所居,掾吏则便于私室,故机密多泄露,而簿书为奸久矣。”意思是说,原来的总兵府简陋而狭窄,且靠近城墙。幕僚和属员们在府内无处居住,只好在自己的私宅办公,所以机密多有泄露,利用文书簿册弄虚作假的事也由来已久。戚继光刚到蓟镇时就想重修镇府,但因当时无暇顾及,一直等到蓟镇边务“次第就绪”后才开始重修镇府。据家居三屯营城内的刘禾田先生讲,天顺二年胡镛始建的总兵府在城内东南角靠近城墙的位置,戚继光把镇府迁至城中心,但在他的《重建三屯营镇府记》中却没有镇府迁址的记载。
关于戚继光重修镇府的具体时间,在《戚少保年谱耆编》④中,将其排在了万历三年三月之后,七月之前。而戚继光在《重建三屯营镇府记》中并没有说明重修镇府的具体时间,但碑文的落款是“万历岁次丁丑春三月吉日”。万历丁丑为万历五年。一个是万历三年,一个是万历五年,应以哪个为准?据笔者分析,《戚少保年谱耆编》一书,是戚继光去世以后由他的四个儿子将其第一手资料汇编成书的,当时他的儿子年龄都不大,对许多资料产生的背景和时间不一定很清楚,有可能将资料的时间编排错位。而《重建三屯营镇府记》则是戚继光在重建镇府的当时亲笔撰写的,又经陈经翰书写,黄沛镌刻,至少经过了三人之手,按道理是不会将时间写错的,所以笔者认为,“万历丁丑(五年)”是戚继光重修镇府的准确时间。另外,在《重建辟三屯营城记》中也可找到佐证:(万历三年)三月,撤南垣而环南营以围之……次年春二月,乃缮旧城……冬而毕役。”此碑文明确记载于万历三年扩建了南面的新城,万历四年修缮了旧城,至冬季完工。按理说,重修三屯营城和修建镇府这两项重大工程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开工。由此可见,戚继光于万历五年重修镇府应该是可信的。
戚继光重修后的镇府,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是明代典型的府衙建筑。据戚继光《重建三屯营镇府记》和三屯营刘禾田先生调查,镇府四周建高墙,并以路环之。镇府左右各有两条街道,前有广场,后有胡同,所以就有风水先生说,镇府就像一只猛虎卧地,前面的广场为虎头,左右街道为四条腿,后面胡同为虎尾。并说这是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
镇府前面的广场,宽敞开阔,可容千人骑马列四路方队并行。广场中立桓表,东西可直通宾日门和巩京门。镇府前门上悬黑地金字“总镇都督府”匾额。门前有20余级台阶。大门前面有一座长15米、高5米的照壁,上绘群狮图。大门外两侧各立1尊石狮,照壁前立3尊石狮,显得镇府十分威严。大门两侧各有次门,次门内两侧建有钲鼓亭台和军候厢房。进入大门,沿100米长的甬道前行至仪门。在甬道上,分出尊卑等级,门庭和走廊整齐对称。还有下级官员的住舍、庙宇、神祠、客房依次相连,夹杂其间。入仪门的甬道中间,有一座用太湖石堆成的照壁,俗称“碣石山”,高约8米,横宽15米。碣石山偏西面对大堂处,矗立着一枚酷似人形的奇石,高约2米,宽约0.7米,戚继光命其为“常对君”。戚继光之所以采置奇石,一为美化镇府环境,二有学石做人的深意。碣石山后面为帅府大堂,戚继光命其为“率忠堂”,从此可见戚继光忠心报国的决心。率忠堂是镇府内最为雄伟的建筑,这是戚继光与将领议事的场所。率忠堂前面,台高栏广,横列五楹,进深三楹,灰瓦盖顶,单檐歇山。堂内雕梁画栋,正中设有帅椅,椅前有帅桌,后墙上悬戚继光亲题匾额“机无暇时”。率忠堂台下宽敞,可容数千士兵。率忠堂后面西侧有止止堂、图书府和亭榭、花池、习射区,以及戚继光及家眷居住之所。止止堂是戚继光的书房兼办公室,为双层建筑,卷檐歇山,棱窗锦幔,雕梁画栋。戚继光在繁忙的军务之余,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和诗稿,其中最重要的《止止堂集》⑤和《练兵实纪》⑥两部著作就是在止止堂撰写和定稿的。率忠堂右侧有将领居住的衙舍,护以层楼,堂左还有五六排房,为下级官员居住和办公的场所。
需要说明的是,戚继光重修镇府时,在后面修建了一道“样城”。这是为什么呢?戚继光在《重建三屯营镇府记》中解释说,堪舆家认为,北方坎位为高山大川,应筑高墙以遮蔽。当时,戚继光便采取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按将来修建长城的设计,把镇府后墙修的高大雄伟,墙上建有垛口等设施,与将来要修的长城一模一样。这样,既保住了镇府的风水,又为将来修筑长城提供了样板。此后,人们便称镇府后墙为“样城”,称镇府后面的胡同为“样城胡同”。据民间传说,戚继光重修镇府时,还秘密挖了一条地道,可从镇府直接通往西山脚下鞑子沟。据说近年有人在三屯邮局处施工时曾发现了古地道,是与不是,尚待考证。
戚继光重修镇府,“费不烦公帑,乃余节浮而举之”,没有花费国库之银,用的都是他平时节省下来的经费。戚继光在碑文中还说明了他这次重修镇府的原因:镇府为全镇所仰望,也是外夷朝贡稽首之地,为何不可显扬呢?我少年从戎,未尝敢以家为念,总认为治军要比修衙更迫切,但如果任由府衙自毁,人们又会如何看待呢?修好镇府能使人耳目一新,不也是很迫切的事吗?古人即使居住一日,也要修葺洒扫,离开之日如同来时一样。我如今仿效古人,难道不是为了后来者吗?
六、古城的毁灭与保护
三屯营作为蓟州镇府驻地,自戚继光重修三屯营城和镇府之后,明代还有张臣、王保、尤继先、萧如薰、孙祖寿等总兵曾修缮过三屯营城,但规模都不大。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城,随之又占领京东(包括三屯营)一带,但不久又失守。清初顺治元年,三屯营迎来了清朝第一任总兵沈应麟,第二年又迎来了清朝第二任总兵潘立勋。清政府对蒙古实行联盟政策,中原和塞外皆成一统,此时长城便失去了原有的战略意义,三屯营作为蓟镇重地的地位也随之降低。到了顺治四年(1647年),朝廷撤销了蓟镇,将汉儿庄副将移至三屯营,协理喜峰口、太平寨二路,所辖防地划归山海关镇管辖,遵化以西防地划归密云镇管辖。此时的三屯营已成为副总兵驻地,同时裁撤了三屯营城内的中军、游击、旗鼓、守备等部分中下级将领,三屯营的军事力量开始缩减。顺治六年(1649年),三屯营副总兵改由天津镇管辖,同时裁撤了三屯营的中营参将,只设左右二营。康熙十四年(1675年),将三屯营副总兵手下的把总移至开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屯营副总兵由天津镇改为古北口镇管辖。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三屯营副总兵所辖各路、各关口逐渐裁员。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将三屯营副总兵移至大沽口,将喜峰口游击移驻三屯营,自此至清朝灭亡,三屯营就只有游击驻守了。
在清代267年中,三屯营的战略地位日渐减弱,驻兵日渐减少,但经戚继光重修后的三屯营城仍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清代王应龙、兰泗、殷腾龙、胡大猷四名将领对三屯营城不同程度的修缮。清代的三屯营城内,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商贾云集,店铺相连,庙会兴旺,文庙和私塾兴盛。
据《迁西县志》⑦和《迁西县地名志》⑧记载:1945年,三屯营古城墙开始遭到人为的破坏,镇府内外建筑大部被拆毁,仅存大堂、花厅、影壁等。1947年紫极宫和城内各庙宇陆续被毁。1948年国民党飞机轰炸三屯营,镇府大堂被炸毁。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在镇府遗址发现了戚继光《重建三屯营镇府记》等碑刻,并拨款在原地保护。1958年,钟、鼓二楼及镇府影壁被拆毁。同年,三屯营公社利用镇府遗址建起了社办农机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城内大批文物被当作“四旧”而毁掉。1971年,在镇府遗址上建起了迁西县五金工具厂。1981年,河北省再次拨款修建碑亭,将三屯营幸存下来的5通石碑保护起来。1982年,戚继光《重建三屯营镇府记》碑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考察了三屯营城,并建议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蓟镇总兵府。此后,迁西县文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对三屯营城实地调查,编制调查记录档案;1988年复查三屯营城及镇府,并将成果编入《迁西县文化志》;1992年将三屯营城址列入迁西县城市建设规划,并成立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组织;1996年对三屯营所有刻石进行专题调查;1997年对三屯营所存城砖进行专题调查;2001年省政府将三屯营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大力弘扬蓟镇文化
雄伟壮观的三屯营城自始建以来,至今已过去了550多年,这里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昔日古城的繁荣与辉煌,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在这片废墟上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新型城镇正在崛起。现如今,这里的厂矿企业机器声昼夜轰鸣;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街道两侧商家店铺林立;古驿路已改建为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车水马龙。处处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繁荣兴旺的景象。
然而,历史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当年戚继光重修的三屯营古城遗址尚存,古城墙西北角和西墙南段仍清晰可辨。今天的三屯营城内,在民房墙上随处可见刻有“万历三年左营造”“万历四年通津营造”之类的城砖;在街边宅旁,随处可见条石、门墩、饰物等石雕;城内的街道,仍然保存着明代的建筑格局;城内至今仍沿用着许多古地名,如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官园、井泉、宝湖、南营房、戏楼,城隍庙胡同、花布胡同、大碗胡同、那家胡同、姚家胡同、样城胡同等;当年城内有四条大街和72条胡同,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地方都发生了巨变,但当时的地名却流传了下来。地名是当地历史文化的储存器,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标志。根据这些地名,我们现在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已经消失的那些古建筑的位置,还可以为我们清楚地勾勒出一幅古城原貌地图,说不定哪一天有人会画出一幅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三屯营古城图》,以再现当年古城的繁荣景象。
三屯营古城是蓟镇的标志,是蓟镇文化的载体。富丽堂皇的蓟镇总兵府,是明代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最具典型的府衙建筑;雄伟壮观的三屯营古城是当时设计科学合理、防御功能极强的军事重镇。城内密布着具有北京风格的四合院。这些古建筑群,处处记载着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蓟镇在明代历史中闪烁着璀璨而神秘的光辉,蓟镇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要传承和弘扬蓟镇文化,首先要深入研究和挖掘蓟镇独有的文化特色。除了独具特色的三屯营古城和镇府古建群之外,当时戚继光独特的练兵阵法,戚继光高超的刀法、枪法、箭法,蓟镇众多英雄人物保国卫民的动人事迹,蓟镇所产生的众多诗词、书籍、碑刻、戏剧、寺庙、武会、书法、传说故事,三屯营一带的风俗习惯、饮食特点、方言特色等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探讨和研究。要弘扬蓟镇文化,就要传承和发扬蓟镇的传统人文精神。蓟镇的传统人文精神,一是爱国爱民,二是机智勇敢,三是创造革新,四是团结和谐。这些都可从蓟镇众多总兵和将领身上体现出来。特别是民族英雄戚继光,一生英勇善战、改革兵器和战法、保国为民、促进民族团结的功绩和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蓟镇传统人文精神,是蓟镇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蓟镇的一个文化标签。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文化作支撑,难以兴旺发达;一个地区没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作支撑,难以团结奋进。蓟镇的传统人文精神,必将成为今人团结奋进、走向繁荣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注:
①引用明代杨兆《定三屯新城》诗。选自《栗乡吟》诗集,潘秀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页。
②引自戚继光《重建辟三屯营城记》。
③引自《戚少保年谱耆编》,明戚祚国汇纂。高扬文主编,李克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第197页
④《戚少保年谱耆编》,中华书局,2003年,第370页
⑤《止止堂集》,戚继光撰。高扬文主编,王熹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
⑥《练兵实纪》,戚继光撰。高扬文主编,邱心田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
⑦《迁西县志》,主编潘秀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⑧《迁西县地名志》,主编潘秀华,新华出版社,1990年出版。
(潘秀华,原迁西县档案局局长,《迁西县志》主编,副编审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