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开平古镇的三张历史名片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7:38:49
    开平历史文化悠久,夏、商、周属孤竹国,春秋战国分别为山戎地和燕国地,秦、汉属右北平郡,唐朝于此设置石城县,元为义丰县所辖,明永乐元年开平中屯卫迁徙此地,开平因而得名。清属滦州,民国改为滦县。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成为唐山市郊区,1982年更名为唐山市开平区,1992年区划变动,由“众星捧月”环绕唐山城区,改为“上弦月”型于城区东部。开平区为市中心区之一。全区辖6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51.3平方公里,总人口24.7万。
开平镇,今为唐山市开平区人民政府驻地,拱卫京师的军事要塞,商贾辐辏的商品集散地和煤都唐山的发祥之地,是它的三张历史名片。
    一、军事重镇——京东三大卫所之一
    明王朝为巩固其统治,把推行卫所制度作为其重要的军事策略。朱棣称帝后,在对朝政实行改革的同时,对卫所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变动。为卫戍京城,仅在京东一带就设置了天津卫、开平中屯卫、三屯卫三大卫所。
开平中屯卫原设置在口北大宁沙岭,洪武年间,移置到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市),永乐元年(1403年)又将其迁徙到石城废县(今唐山开平),建立开平镇,成为明朝北方的军事要塞。开平中屯卫设指挥使2人,指挥同知、正副千户等军官80人,常驻军卒5600多人。先后有应城伯孙严、兴安伯徐忠、武安侯郑亨、武阳侯薛禄等侯爵将领镇守开平。明成祖朱棣曾三次亲临开平视察驻军。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巡视中发现军士生活艰苦,曾下诏令给士兵常供菜蔬。永乐二十年(1422年),成祖从蒙古御驾亲征归途中,曾驻跸开平。由此可见,开平中屯卫在明朝统治者心目中的位置。
明亡清兴,开平中屯卫发生变革,改为把总署,设置开平汛,为滦州武备八汛之一。其战略位置虽有所削弱,但仍不失为军事要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直隶省提督聂士成,曾在这里创办了有名的开平武备学堂,督练新式军队。学堂位于开平城北2.5公里处的山坡之上。第一期学员200名,均是从聂士成的武毅军步、炮兵军士中经考试择优录取,由德国人库德为教官,学期三年。第一批学员毕业,时值戊戌变法,两年后变法失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聂士成率武毅军抵御外侮,英勇抗敌,不幸以身殉职,开平武备学堂随之解散。
永平秋操是清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宣统三年(1911年),面对神州大地兵变蜂起,民变频发,革命风暴呈山雨欲来之势。为炫耀武力,苟延残喘,经朝廷议决,调集6万军队,于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九日(10月10日—20日)在滦州一线举行永平大操。10月10日上午9点40分许,总监阅操大臣、贝勒载涛及著名将领李烈钧、程潜、蒋方震、孙岳和各国驻华武官乘专列抵达开平行辕。行辕设在开平东西大街。然而“观操团”尚未到达演兵现场,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敲响了封建帝制的丧钟,永平秋操黯然收场。军事重镇从此成为了开平的历史。
二、商贸名城——“滦州四大集镇”之首
历史上的开平,被列为冀东四大集镇(开平、稻地、倴城、榛子镇)之首,是北方著名的商品聚散地,故“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开平经济繁荣发展,始于明朝初年两次大规模移民和开平中屯卫的移置。洪武年间,开始第一次由南向北的移民活动。燕王朱棣亦“迁江、浙、鲁、闽之民,充实边塞”。移民垦荒,驻军屯田,使原本凋敝荒芜的乡村田亩,在休养生息中得以复苏,很快呈现出“村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景象。成化三年(1467年),开平改土城为砖城,使得“甲兵有宿,室家有护,民居贴安”,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翌年(1468年),开平兴起集日,集期为农历每月逢五排十,500余年延续至今。开平城内陈、赵、谢、黄四大富户瞄准商机,兴建门市,经营商业,外地客商也慕名而来,置业生财。如早期山西人开设的“公升泉”“公顺泉”酒烧锅,保定府宋家创办的“德生堂”中药店,曾获省优称号的开平“双王”刀,也源于当年落户开平的山东王姓铁匠。
手工业作坊的兴起,为开平经济发展、商贸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山东枣林庄和山西介休移民带来了烧缸制盆的陶瓷生产技术,加之嘉靖年间允许民间开采地下煤炭,为陶瓷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燃材料。作为唐山陶瓷发源之地的田家窑和秦氏陶成局均创建于开平镇周边的东、西缸窑,开平镇也成了陶瓷制品的集散地。“开平大缸”因其用料考究,工艺精湛闻名遐迩。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平的采矿业、陶瓷业、石灰烧制业已初具规模。
开平矿务局的设立,更为开平工商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由于矿区人口骤增,人流带动了物流,促进了商品流通和手工业的发展,至1898年唐山建镇之前,开平镇年纳粮万石,捐银万两,已经成为京东一带商铺林立、财货丰盈的经济文化中心,名列四大集镇之首实属当之无愧。清末民初,工商贸易鼎盛时期,开平一带(含马家沟矿区等)商铺达200余家。仅开平城内即有前店后厂、资本万元以上的坐商56家,其中有“公合兴”等八大粮庄,“福盛兴”等百货商店22家,“惠丰号”等金银首饰楼4家,酿酒、食品加工等作坊40余家,以及4家钱庄和“隆来”、“隆化”两大当铺……这些商家店铺大多汇集于开平城内东西大街。每逢集日,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商品分行划市,货物应有尽有。由于当时开平镇烧锅多,大街小巷酒香弥漫,而烧锅多则粮铺多,粮食吞吐量很大,故此有“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
三、工业摇篮——煤都唐山发祥之地
作为开滦煤矿前身的开平矿务局,不仅开了中国机械采煤的先河,创出了有史以来年产78万吨煤炭的峰值,还铺设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制造出中国第一台“龙号”蒸汽机车,生产出中国第一桶细棉土(水泥),建造起中国第一个煤炭专用码头等无数个中国第一,昭示了开平矿务局乃中国北方工业文明的发源之地。
1876年,“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急召上海招商局总办、广东香山巨商唐廷枢赴天津,商讨开采开平煤田,以济军国之需事宜。唐廷枢不顾旅途劳顿,于11月3日带领英籍矿师马立师一行,水陆兼程来到200多公里外的开平镇进行煤铁资源实地勘察。他们6日晚抵达开平,翌日起用三天时间,踏遍东至古冶,西至唐山,北至凤山的土法开采小煤井,并采集了煤铁样本以备化验成色。开平民间手工开采煤炭始自明朝中叶,至光绪8年(公元1882年)开平民间采煤者已达到20多处,多为井深30—50米的浅层煤,产量甚微,仅供民用。
来开平勘察结束5天之后,唐廷枢即向李鸿章呈禀了《勘察开平煤铁矿务并呈条陈情形节略》;报告不仅陈述了勘察说明,也对筹办开平煤矿陈述了具体构想。一年后,1877年9月,在取得英国化验师对开平煤铁样本化验结果之后,唐廷枢又向李鸿章具禀了《论开采开平煤铁办法》,除呈报化验结果外,还提出5条具体建议。李鸿章很快批准了这一办法,并命唐廷枢筹办开平矿务局。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1878年6月25日唐廷枢宣布“开平矿务局”正式开局,地址选在开平镇东大街路北。开局之后,唐廷枢马不停蹄,率员前往各矿勘查,发现开平镇西20华里乔家屯一带“煤炭气脉甚旺,300年内采之不竭”,后经化验该地煤炭成色与英国上等煤炭相等,于是决定把开平矿务局第一眼用机械采煤的矿井设在乔家屯西南,即有“中国第一佳矿”之称的唐山矿一号井。该井1878年8月开工,10月2日正式用进口的金钢石钻探机开钻。
早在1876年,唐廷枢第一次勘察开平煤田后,就向李鸿章建议,从矿地修建一条铁路,直达南部沿海的涧河口。随着乔家屯矿将于1881年春出煤,煤炭外运迫在眉睫,光绪九年九月初七(公元1880年10月10日),唐廷枢又呈禀了《禀拟开河运煤并呈章程由》,第二天就得到了李鸿章的批示。1881年煤河正式兴工开挖,与此同时乔家屯及胥各庄铁路也开始动工。当年8月,一条70华里的煤河竣工,唐胥铁路也兴筑完成,通运通航后,承载了乔家屯矿80%的煤炭外运任务。唐胥铁路通车后的第二年(公元1882年),英籍总工程师金达,利用废旧锅炉,改制了一台小机车(俗称火车头),后称“龙号”机车,用于牵引运煤列车,从而结束了铁路上骡马拖车的历史。随着开平矿务局的发展壮大,煤炭产量逐年增加,最高达到年产78万吨,创造了中国有史以来煤炭产量的峰值,也结束了煤炭依赖进口的历史。到1890年,完全占领了北方煤炭市场,把洋煤挤出了天津港,且源源不断地输往香港市场。一位美国记者在评论中国洋务运动时说:“在煤的开采方面,唯一获得成功的就是开平煤矿。”历史证明,是唐廷枢创办的开平煤矿,拉开了唐山市“因煤而兴”的序幕。
(阎景新,唐山市开平区政府办公室原主任; 刘静远,政协唐山市开平区委员会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