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历史文化名山——研山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7:53:28
研山北距滦州古城五里,地处滦河西岸,山势东高西低。山的东侧是整个山峰的制高点,状若虎头,从山峰的制高点向西,整个山体平缓延伸,直至地面,平缓延伸的山坡,恰似虎身和虎尾,远远望去,研山就好似一只面东尾西的昂头卧虎。嘉庆《滦州志》、光绪《滦州志》和民国《滦县志》均将这里的景色称之为——研山虎踞,为滦州十二景之一。
由于研山的东侧是悬崖绝壁,绝壁之下是滦河,所以人们对研山的登临、观察多是从北部、西部和南部开始。2009年11月3日,滦县县委、县政府为了改造滦河,造福人民,实施了“滦河文化生态产业带”工程,随着这一工程的进行,滦河东侧的树木、湿地逐渐增多,特别是研山脚下拦河大坝(橡胶大坝)建成后,研山脚下的滦河河道变成了一段占地四千余亩的“湖泊”,由于这里水面宽阔,到研山脚下看鸟、划船、垂钓、游泳、滑沙、野炊的人多了起来。不经意间从滦河上向西看去,人们发现滦河西侧的研山,又很像一只刚刚从河里爬出去的乌龟,远远望去,研山南部的缓坡像是“乌龟”的尾部,高高矗立的山头及其山顶平地像是“龟背和乌龟壳”,西北的山体则更像是伸出去的“龟首”。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满天的时候,研山就像一只“金龟”爬上了滦河西岸,所以今天的人们又把这种自然景观称之为“金龟出浴”。
地处燕山余脉和冀东大平原交汇处的研山,海拔只有百余米,再向南,除了零星的土山外,就是一望无际的冀东大平原。研山在多山的北方看似很不起眼,但它却是滦州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在山脚下南侧的台地上,考古工作者1991年采集到了动物骨骼化石、打制石器等文物,“采集的动物骨骼化石,质地紧密,化石程度相对高于东灰山(位于滦县东北部)旧石器遗址发掘所获羊骨化石,石器标本为经过修整的石片石器,体积较大” ①。据考证,研山的这处原始社会人类遗址距今已经有15000年的历史,滦县人类活动史首先从研山脚下揭开序幕。
1999年至2001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研山山脚下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处大型商周时期文化遗址,遗址中发现了房屋、灰坑、墓葬,出土有铜器、石器、陶器、骨器、金器等,比较著名的青铜器有青铜鼎、青铜簋,金器有金耳环、金箔,尤为特殊的是,墓葬中陪葬有“五、七、九等不同奇数数量的牛头,数量越多(墓葬)规格越高,在九个牛头的墓葬中,陪葬有鼎、簋、斧、挂箭勾、彩绘陶罐……金耳环和玉玦” ②。这一考古发掘的成果进一步表明,早在阶级社会初期,研山脚下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阶级社会文明,人们已经在这里渔猎、畜牧、农耕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金朝大定年间,研山脚下的滦河西岸,曾有由红色石块建造的石桥,从滦州古城向南经研山脚下的这座石桥,可以直达滦州南部地区和乐亭县,后来随着滦河水对西岸的冲刷,滦河河道不断向西游移,渐渐逼近研山山脚,通往滦州南部地区和乐亭县的这条大道才从研山的东部改道到研山西侧山脚下,也就是今天经响堂镇通往滦南、乐亭的省道。
从研山的东部和北部攀登研山尤为困难,山的东北侧“绝壁千尺,上多幽洞,人莫能攀跻”③,山北侧半山腰,有十八个山洞,这些山洞大小不等,有可入的,也有不可进入的,“最大而深者,在绝壁间,非步云梯不能入者也”④。正是这种险要的地势,这里成了人们避险的好去处。据光绪《滦州志》记载,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骑兵从长城上的冷口、桃林口顺滦河南下,逼近滦州城,为了躲避蒙古军队的兵锋,滦州花园庄(今滦县北关附近)的张儒、何朝、刘调元曾经携带全家在这些山洞里躲避蒙古骑兵数日,而没有被发现。时至今日,当地仍有“研山十八洞,洞洞有妖精”的传说。相传,每当妖精将要从山洞里出来的时候,研山脚下石桥上的石头柱子就会变红。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谁也不会相信研山山洞中有妖。但在那个科学不发达、人口稀少的时代,研山东侧的这些洞穴,人迹罕至,这里也成了蛇、鼠、狐狸和其它野兽出没以及乞丐栖息安身的地方,乞丐和野兽不时出没,游人受惊吓,就以为有妖精,其实这是人们的错觉和迷信。今天,研山东北侧陡峭的山体已经成为户外探险、登山爱好者的理想场地。
研山山顶上建有文峰塔,这座塔修建于辽世宗耶律阮时期。随着公元923年滦州的设置,契丹人的汉化程度不断加深,汉族人信仰的佛教逐渐为契丹人所接受,辽代佛教建筑和信佛之人逐渐多了起来,在辽世宗时期曾经出使过辽国的北宋使臣胡峤曾经在辽国境内看到“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教坊、技术、角觝、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国人” ⑤。上述记载是契丹人汉化、佛教兴盛的真实写照。滦州的文峰塔正是这一时期辽世宗佞佛的产物。文峰塔自修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经历了时世变迁的风风雨雨。
滦州地处辽、金、元、明、清诸朝的北疆,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汇地,这里战乱频繁,相对于中原而言,文化不是很发达,在历朝的科举考试中,滦州士子上榜者很少。但是,清朝嘉庆十六年时,滦州知州朱高初却把罪责归结到文峰塔上,他说“虎头”筑塔,等于虎头上长角,虎头上长角不伦不类,破了滦州文脉,于是下令拆除了滦州文峰塔。可是拆了文峰塔后,滦州士子在科举考试中上榜者仍然寥寥无几。光绪元年,黄克昌任滦州知州,又认为文峰塔主宰“一邑之科第”,拆除文峰塔对滦州文化的兴旺发达没有好处,于是他又把文峰塔重新修了起来。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将这座古塔震坏,只剩下了塔底部两层,后来仅剩下的两层也在九十年代疯狂的盗宝中被人们用炸药炸毁。
2009年11月,滦县县委县政府投入巨资,重新修建了以文峰塔为主的研山景观,研山成为旅游风景区。整个景区占地约6千多平方米,主要由五个景点组成:包括山门牌坊南天门、八角亭、文峰塔、碧霞元君祠和登山石阶步道。山门大牌坊是一座四柱三门五楼北方官式大牌楼,下架是汉白玉精雕石柱额枋,上架是木瓦结构。明间正匾是行书“研山毓秀”,背面写有“滦水钟灵”。八角凉亭因攒尖顶八角而得名,攒尖顶八角亭下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架为传统木瓦结构。文峰宝塔原塔共13层8面,塔高20米,为砖结构,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每层八角各有悬铃,悬铃随风摇曳,声播数里,巍巍壮观。文峰塔南刻“文峰塔”三字,北刻“射斗牛”,东刻“凌云梯”,西刻“冲宵汉”。重建的文峰塔仍为13层8面密檐式仿辽塔,塔身高32.67米,底部中空,游人可以上到二层。碧霞元君祠位于文峰塔的西侧,相传建于清朝顺治年间,俗称“娘娘庙”“娘娘宫”,到解放初期这些建筑已经坍塌败落。
新修建的碧霞元君祠分为主殿和偏殿:主殿内正中供奉女神碧霞元君,两旁分别是:子孙保生元君、催生保幼元君、天花回生元君和眼光明目元君;东偏殿为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西偏殿为财神殿,供奉武财神关羽。
山门牌楼、八角亭、玲珑宝塔三点一线,风格一统,相得益彰。塔上安装的现代化灯光设备,每到夜幕降临,文峰塔彩灯闪烁,随着盘山公路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文峰塔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成为人们到滦州必看的一景。
站在研山山顶,极目四望,滦州胜景一览无余:看,研山脚下滦州古城炊烟袅袅;听,山北横阳铁笛正凝。鸟瞰东侧,滦河水流潺潺;平望西坡,似东向昂头卧虎;近看南脚下,司家营铁矿厂房连片,机器轰鸣。研山成为连接古今滦州的制高点。研山上的文峰塔是滦州容颜上的深深印记,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回归故里时,首先进入他们眼帘的是文峰塔,近乡情更切,文峰塔成为滦州的地标性建筑。
研山除了景色优美外,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凤峙滦江一镜涵,如屏如翰翼州南” ⑥,这是清朝时期滦州知州吴士鸿在《研山凤翥》一诗中,对研山美景和重要战略地位诗情画意的描述。清朝滦州训导黄步青的诗歌中也写道:“山影高低乙字同,神威凛凛峙畿东。三春花发文初变,五夜风声啸更雄。壮士敢攫空攘臂,将军善射不展功。千秋昂首凭登眺,四野都归一望中。” ⑦研山作为滦州城南的制高点,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农耕经济时代,是滦州城南的屏障。
早年,研山脚下有通往东南沿海的大道,大道东侧建有研山桥、刘家漫渡口,研山是滦州通往东南沿海的水陆交通咽喉。在辽代和金代时期,这里对辽、金两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契丹置州于此,所以厚渝关之防,联络营、平,窥觊幽冀也,其后拱手而取燕云。女真袭其迹,而宋室为之糜烂” ⑧。险要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辽、金两国同宋朝争夺的焦点,辽、金占领这里后,在多次对宋朝用兵的过程中,这里成为他们在东部集结军队的中心之一。
清朝定鼎北京后,研山成为清朝皇帝东巡和回东北送玉牒、烧香祭祖的临时驻跸地。“康熙六年九月,圣祖仁皇帝东巡,己未驻跸研山” ⑨,据《滦河文化研究》刊登的已故唐向荣先生文章记述,康熙皇帝在这里驻跸时,曾经登临研山,到山上的碧霞元君祠烧香还愿,这更增加了研山的神秘色彩。
今天,滦县人民已经把研山和研山周围的地区建成了工业发达、环境优美、农业颇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循环区。古老的研山仍是滦州地区的一道美景。
注:
①②赵立国《滦河文化研究·滦县近年考古综述》,2007年第四期,第45页。
③⑥⑦裴广才、刘建国等校注光绪《滦州志·形胜》,第175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④裴广才、刘建国等校注光绪《滦州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第160页。
⑤《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1﹒49—57。
⑧民国《滦州志·海防》,影印本,第30页。
⑨裴广才、刘建国等校注光绪《滦州志·巡幸》,第17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刘建国,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