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部落与滦河文化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7:58:30
黄帝是人文始祖,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①。他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懈的精神以及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关于黄帝时期的历史研究,后人一直没有中断过。史学界一直认为黄帝活动在我国北方的燕山一带。河南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绍连在他的《华夏文明之源》中说:“炎帝、黄帝都不是某一帝的称号,而是这两个部落首领的沿袭性称号。”②在我们已逐渐懂得和清楚古人所编织的“三皇五帝”,其实是一些族群的祖先历史。从这个角度去看,古代有关“三皇五帝”的文献资料、神话传说与史前文化大多非常吻合。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类型遗存的分布中心是在华山附近,这正是和传说华族发生及其最初形成阶段的活动和分布情形相像。所以,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是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③。他将辽西的红山文化视为黄帝文化。他说:“考古发现正日渐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五帝活动’的背景。五帝时代以五千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黄帝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动中心在燕山南北,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对应。”④韩嘉谷先生也推测黄帝“极可能和红山文化及小河沿文化南下有关”⑤。
我们觉得,将考古学文化与古史传说结合起来看,内蒙古的红山文化肯定不是黄帝。如果将红山文化视为黄帝,那势必将北上的庙底沟类型视为炎帝或蚩尤,而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是炎帝或蚩尤战胜了黄帝(因为就红山文化与庙底沟类型而言,是后者北上影响了前者而不是前者南下中原影响了后者)。当然这与古史传说是相悖的,但红山文化的时期正是黄帝活动的时期。黄帝族既然从北方大规模南下中原,必然将这一族的文化带到中原,但是考古发掘和研究不支持这种推测,无论红山文化或小河沿文化都没有南下到达黄河北岸,更别谈河南腹地,所以内蒙古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都不是黄帝。河北滦河岸边的红山文化——迁安市安新庄遗址的文化,正是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中心地带。那么就极有可能是黄帝部落活动中心。
《管子·水地》篇指出: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水与地的关系是水乃地之血气,犹如筋脉之通流。所以说水是万物本源。在早期五行说中,水与土占有重要地位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人不会打井,史料记载:井是大禹时代伯益发明的。人类生存离不开河流和泉水,因此古人多聚居在河水支流、大小河流交接的地方、三角地带、河流两边的高台地或山前平原的沙地上生活,随着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向中部平原地区发展。
滦河古称濡水,源于赤城独石口外东北向百余里处的山地,经内蒙古草原、坝上高原、燕山峡谷、冀东平原,一路曲折分合,纳汇百川南流注入渤海。途经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27个县,全长888公里,流域面积达45000平方公里。唐朝末年濡水改名滦河。滦河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融合性和稳定性,它是滦河儿女经过漫长的历史锤炼而成。
迁安有滦河、青龙河、冷口沙河、白洋河、隔滦河等大小河流17条。滦河最大,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全市,境内流长50公里,水量充足。流经迁安市的村庄,从西北到西南有桑元、下金山院、西峡口、张庄、刘庄、白庄、东周官营、马家窝铺、大蔡庄、西里铺、黄台山、新李庄、张富庄、王庄、孟庄、苏各庄、徐崖、爪村、小山东庄、坨上等。青龙河古称玄水,也叫卑洱溪,位于迁安市东部,与卢龙交界,从北往南流经杨各庄、五道沟、彭店子乡。这些河流及肥沃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先民,仅滦河流域就有古文化遗存82处,青龙河流域有44处,冷口沙河有12处,其他河流遗存有90余处。有了打井技术以后,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就可能离开沙地和水边,来到陆地上生活,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商代遗址在迁安市分布较多。
滦河作为迁安的一条母亲河,它不仅历史悠久,水量丰沛,养育了世代迁安人民,也创造了迁安文化,丰富了迁安文化底蕴。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新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两处遗存在河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黄帝时代与迁安有什么关系呢?清华大学任重远先生研究认为黄帝故都在迁安。为了梳理黄帝文化,我们也翻阅了大量资料,查证了大量古遗址,来证实黄帝文明确实在迁安一带留下了众多的古迹。
考古成果可以证明,在华北地区滦河流域发现的两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期遗址,迁安的安新庄遗址和迁西的西寨遗址。遗址上遗留着大量的石斧、网坠等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这些遗物不仅和中原文化、北方文化有共性之处,且又都有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时代早于或同于红山文化。
迁安现有1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安新庄遗址位于滦河三级台地,面积11.6万平米。相连的新寨村、谌新庄也有大面积新石器时代遗址,是连在一处的很庞大的氏族聚居地。
197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调查和试掘,发现近百件新时器时代的遗物。遗址因面积较大,分为甲类和乙类,年代在距今6200—5400年之间⑦,与黄帝时代相吻合。安新庄遗址村南高台地上因下雨土坎塌下,发现大批的陶钵、陶罐覆放,陶器相当完整。被专家认定是一个祭坛。
迁西西寨遗址同属滦河文化,西寨遗址坐落于滦河北岸向阳台地上,亦有这样的陶罐覆放的大型祭祀坛。西寨夹砂褐陶、夹砂红陶多羼有云母和滑石粉,遗址是在一处凸出的高台地上,其下即为滦河,遗址东西侧均有较大范围的河滩区,是围网捕鱼的理想所在,当时的氏族成员拣选大小相近的天然河片石加工成小网坠,用在撒网上。可以推想,当时捕鱼是先围大网,在大网内再辅以撒网捕鱼,在西寨遗存中大量遗留下的各种网坠反映了当时较发达的捕鱼业。两处遗址相距20华里。
安新庄遗址有红烧土面和灰坑及大面积的夯土层,说明有宫殿居址 (当时的宫殿就是夯土,半地穴房屋)。当时人们业已定居,除经营农业外,其生活资料有相当部分是依靠渔猎获得。有养殖的牛、羊、鹿等。有陶器作坊。出土的陶器陶质细腻火候高,大量的黑陶碗制作精致漂亮,纹饰多为压印几何形,似赵宝沟文化。夹砂陶可分为粗砂和细砂,陶质极硬。纹纬有指甲纹、网格纹、几何纹、水波纹和连环纹等多达几十种,丰富多彩、刻工精细是这里的一大特点。彩陶是刻画与彩绘相结合,在我省首次发现。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介于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既有仰韶文化中罕见的夹砂直腹陶罐,也有红山文化中少见的磨光黑陶、圈足器和指甲纹、几何纹;有用燧石、玛瑙、石英和砂岩打制的细石器,又有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中都不见的刻绘兼用的彩陶和新颖别致的多角形砍砸器——天鼋,天鼋被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认定为黄帝的族徽。
按古史传说,图腾崇拜时期的黄帝以渔猎为主。氏族部落的图腾是鼋、鱼、蛇、蛙,都是两栖与水生动物。按照先民的观念,他们是可以互相渗透互化的。鼋与鳖同类,天鼋即神话了的大鱼鳖。黄帝有熊氏实为有能氏,熊为能之误。《尔雅释鱼》有言:“鳖三足,能。”在神话中三足鳖与三足蟾、三足鸟一样,都是神。夏源于黄帝族,图腾亦同。《左传·昭公七年》云:“鲧殛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这里的黄熊也是鱼鳖。柯斯文认为,死亡是返回自已氏族图腾那里去。《汉书·武帝纪》云:“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黄帝后裔周人自称:“我姬氏出自天鼋。”其图腾也是鱼鳖。鱼鳖和蛇、龙是一回事。《山海经·大荒西经》云:“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可见鱼是蛇的演化,黄熊亦化黄龙。《天官书》云:“轩辕,黄龙体。”可知天鼋与黄龙同类。韦昭注:“鼋,或为蚖。蚖、蛰、蜴、象龙。”《山海经》郭璞注: “死(尸)三岁不腐、剖之吴刀,化为黄龙。亦见鱼、鳖、龙、蛙、鱼通。鲧生禹,禹也是黄龙,玄鼋。”《拾遗记》中记禹治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这里黄龙、玄龟(即玄鼋)即禹。由此可见黄帝族(轩辕氏有熊氏)、夏族(夏后氏)以至周族先民的图腾信仰都是鱼、鳖、蛇、蛙、龙之类⑧。而迁安归口向来流传累死黄龙笑死龟的典故传说,与大禹治水有关。
安新庄遗址是北来赵宝沟、红山与当地土著文化、冀南下潘汪、后岗下层等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这种诸多文化的融合只有最有号召力的黄帝才能做到。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这里早期曾出土了玉猪龙,而平时在遗址捡到的玉器标本与杨各庄镇玄辛庄新石器时代石棚墓出土的玉器如出一辙,形如鸡骨白,类似良渚文化。
迁安有轩辕黄帝后裔,居沙河驿镇轩坡子村60多户轩姓,乾隆年间姓轩辕。传说晚清在朝为官的轩辕氏官员得罪了皇帝,改姓轩。轩坡子村西香台寺山,是一处商代遗址。承接着安新庄遗址的文化源脉,地表遍布着商、周、汉、辽、明代遗物和一些寺庙上的建筑构件。由此,可以认定迁安的历史是延续的,是代代相传的,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从事着刀耕火种的生涯,轩辕家族已在此传承了五千多年的文明。
安新庄遗址和西寨遗址是滦河沿岸典型的大型遗址,这两处文化确立了滦河区域内的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
依据文献资料,黄帝的称谓:《礼记·郊特牲》认为,由于轩辕重视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使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历法的制定在中国有了很大进步,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提高。古史记载称轩辕“有土德之瑞,以土德而王,以土地之黄色,称轩辕为黄帝”。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又东北200里,曰龙侯之山。……又东北200里,曰马成之山。……又东北70里,曰咸山。……又东北200里,曰天池之山。……又东北300里,曰教山。……又东北200里,曰轩辕之山。”如此算来,从太行山距东北1170里有轩辕山,地理位置正在迁安境内。
《淮南子·春五》:“时则曰五位,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拂木之地,青上树木之野,太皡、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句话的意思是,东、西、南、北、中的五个方位,东方最远的地方,从碣石山起,经过朝鲜,穿过大人国,往东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即扶桑和青丘树木之野。是太皡、句芒管辖的区域,共一万二千里。碣石山在秦皇岛,此处的朝鲜在迁安夏官营马哨一带,《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有明确标示。那么大人之国(黄帝都城)就在安新庄、新寨、谌新庄一带无疑。
祭祀是中华的初始文化之一,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在尸体旁撒赤矿粉反映灵魂不灭观念下最早的祭祀现象。黄帝时代祭祀已经相当发达。《封禅书》记载:黄帝曾上泰山封禅,还在华山、首山、太室、太山、东莱“与神会”。封禅是一种祭祀,是中国原始社会发展到以农耕为主要经济生产手段时,由于受社会发展具体条件的限制,尚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有效地抗拒旱、涝、风、雹、病、虫等自然灾害,出于对土地的热爱,祭土地山川以祈求丰收的一种活动。此种活动,大约在六七千年前,伴随着以农耕经济为主要的社会的形成而产生。原始社会早期的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自然界的精灵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造福于人。大约到了五六千年前就已形成了一种礼制。对土地山川的祭祀,便逐步演化为郊祭——按着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在京郊建立祭坛,以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填以五色土,以时而祭。为了象征中央的集权统治,还要以黄土覆盖于祭坛的四方之上,以示“君临四方”之意。而玄辛庄新石器石棚墓是在一个圆形的土山上,上有三个石棚很像古代筑土的祭坛,玄辛庄石棚墓反映的是氏族首领的私有制萌芽。专家对石棚的理解:1、石棚是宗教祭祀纪念物。2、石棚是原始社会氏族公共活动场所。3、石棚为墓葬。我认为杨各庄镇玄辛庄应该是氏族首领专门祭祀的场所,它的地理位置正是安新庄、万军山两处新石器遗址的中心位置。它与轩辕黄帝筑祭坛应有着必然的联系,玄辛庄、安新庄遗址和西寨遗址的大型祭坛,有祭天礼地的功能,为黄帝祭祀提供了佐证。
黄帝是道家的宗祖⑨。《庄子·知北游》是说知问道于玄水、白水、狐阕等地无结果,而返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私无虑始知道,无出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到。黄帝是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能符合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能获得道。《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的玄水既今迁安青龙河。青龙河西岸万军山上新石器时代有人类居住。白水即《水经注》之素河,在滦州城十八里今为大溯河。知从南到东走了一周回到帝宫,这个帝宫就应该是安新庄一带。
古代迁安为辰地。曾叫朝鲜,朝鲜本意是日出先明之地⑩,即辰地。地上的山川河流与上天青龙宫的星宿相对应,角、房、氐、亢、心、尾、箕七宿,青龙河即对应天之青龙;角为苍龙之角,位于迁安北部的佛面山(又名大角山)11,万军山、青龙河上游的支流均为龙角(冷口沙河、白羊河等)。亢为苍龙之颈(脖领),桲林村为亢;氐为天根,徐流营乡东西新庄南侧的山。房、心在新房子、阎场北有三座心形山。箕对应滦县的簸箕掌村和迁安的蛇探峪。角为天门,门开为日出,鸡鸣庄为辰。明与箕星对应的地点就是轩辕黄帝的居住址。任重远先生破译《诗经·小雅·大东》时,得知诗中“斗地”就在迁安地区。北斗绕着北极星转时,北极围帝宫,天地合一,所以黄帝选择迁安作为帝都。另从《山海经》《礼记》等典籍中考证出:迁安依山傍水,邻县迁西县城至归口,在黄帝时代是一个大鼎湖。地理特点是土地少,适合使用石器,适宜农桑渔业生产。远古时代,先民们就有了相当程度的文明,开始天文观测和大地测量并使用等高线等表示地形。黄帝就曾在远古时的迁安地区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水经注》姚睦说:黄帝都陈。既是黄帝的都城在辰地。辰、陈、谌通假同音,谌新庄就是黄帝城12。《说文解字》云:辰,震也,震为龙,为雷。帝出乎震……万物出科震,黄帝必在于此。谌新庄与安新庄相连。这处遗址应该为帝都。黄帝号有熊氏。黄台山为有熊地,能、台古音通假。《康熙字典》说:熊亦作能。那么黄台山也叫黄熊山,既是有熊地。黄台山有新石器和商周时代遗址。证明古人活动的范围。
甲骨文“令支”为纺织之意。嫘祖发明了养蚕,创造了抽丝纺织,带动了这一带有很多织女纺织,这里的养蚕缫丝纺织业流传至今。嫘祖献丝有功,被纳为正妃。迁西西寨遗址出土美女雕像就是围的丝巾。迁安蚕姑庙供奉的蚕神就是黄帝正妃嫘祖。轩辕黄帝征伐四方,被征伐的诸侯都来“宾从”这个地方纳贡。“宾从”即永平府卢龙县地13,与迁安相邻。
图腾与生殖崇拜。母系氏族崇拜女性,黄帝是父系氏族早期,开始崇拜男性。天鼋、车辕、轩辕、玄、土、且(祖)这些都代表男性。迁安段青龙河为玄水,上游叫大沮水,下游叫小沮水(沮、且、祖通假字)。大小玄庄这些遗留的名称应该都与生殖崇拜有关。诸多事物证明,男性生殖器——是轩辕黄帝族崇拜的图腾14。近期在文物部门在万军山遗址考查时发现了陶祖,证明此地有生殖崇拜的实物。土地四神中央为黄帝,而迁安正是冀州中央地带。
地名、传说与黄帝发明。《风水之道》记载:相传黄帝战蚩尤于涿鹿,蚩尤善于运用天时地理,于浓雾时袭击黄帝军队,使黄帝不知方向,而多次失败,后得贤臣(一说九天神女从天而降)之助发明了指南车,使黄帝善辨地形,将蚩尤打败15。《路史(前纪)·轩辕氏》云:“轩辕氏作于空桑之北,绍物开智,见转风之蓬不已者,于是作制乘车,耜四轮璞,轩横木为轩,直木为辕,以尊太上古号曰轩辕氏。”《汉书·古今人表》颜师古注引张宴云:“(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竹书记年·黄帝轩辕氏》曰:“帝游于首山,乘素车元驹。”《古今注·舆服》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首山即龙山的南端与滦县交汇的地方,黄帝游于首山,说明他的住所亦在迁安。迁安有车辕寨、轩辕擂鼓台,传说黄帝发明了车,古人称小车的一根曲辕为“轩”,大车的两根直辕,则称为“辕”。古人说,黄帝之名称轩辕,盖有他造车而得,黄帝和大臣在轩辕擂鼓台发明制作了一面两千多斤重的大鼓,但却不好搬进鼓亭,只好问道广成子。广成子指点,在三岭村收大将力牧,他一人就把鼓举上轩辕亭。力牧二子在白道子采药治好了黄帝母亲的病,建昌营西北石门村九头岛山有风后洞,可直通渤海,风后发明了指南车,呼气神风,吹散蚩尤雾,立下战功。风后洞为黄帝命名,流传至今。建昌营唐朝曾建有三皇庙16。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里的轩辕台极可能就是轩辕擂鼓台。
中国史学界研究定论黄帝活动在燕山南北。
迁安属辽西宜农宜牧地区,坐落在长城脚下,滦河穿越腹地。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苏秉琦认为:“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进行区系类型分析,是我们掌握了解这一地区古代文化发展脉络的手段,从而找到了连接中国中原与欧亚大陆北部广大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认识到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7)河北迁安正是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中心地带,且文化发达,融合中原与北方文化,又有自己独到的风格,那么安新庄遗址无疑就是黄帝部落活动中心。
注释:
(1)《史记》。
(2)《华夏文明之源》(1992年4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3)苏秉琦著《苏秉琦教研学论述选集》,第188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4)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161页,三联书店1999年6月第1版。
(5)韩嘉谷《河北平原两侧新石器文化关系变化和传说中的洪水》,《考古》2000年第5期。
(6)《李学勤早期文集》李学勤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7)1998年8期《考古》文启明《安新庄遗址再认识》。
(8)靳之林《抓髻娃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南怀瑾《道家与老庄》。
(10)《庄子·田方子》《辽宁朝鲜族史话·古老民族》。
(11)《畿辅通志·迁安·山川》,第290页。
(12)任重远《黄帝及子孙在燕山》。
(13)《畿辅通志·封建表·表三》。
(14)丁山著《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第60页
(15)《风水之道》,李居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6)殷玉清著《迁安民间故事》。
(17)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40-41页,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第1版。
(尹小燕,迁安市文博所所长,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