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乡音袅袅 至真至纯——读墨瑶的长篇小说《东屋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7:59:19
        墨瑶是写乡土小说的高手。因为他对乡俗文化、民间曲艺烂熟于心,所以才有了这部以乐亭民歌为题的长篇小说《东屋掌灯西屋亮》。书中所表现乡情民俗、人性民心是那样至真至纯,使我们犹如看一幅故乡风景经久不忘,好像听一首家乡小调记忆犹新。作者能够写出这样高质量的小说,完全赖于他几十年来的“生于斯,长于斯,感恩于斯,写于斯”的对故土的真诚守望和踏实写作,这片土地是他创作的支撑和生命的支撑。
  一首“东屋掌灯西屋亮/一个小女描花样/描的花样没处放/放在大哥枕头上……”的乐亭民歌成为了小说的引线,连缀起发生在滦河下梢1945-1952年间这个历史时段的故事,表现了土改平分、战争支前、肃反镇反等重大历史事件。小说也同样以这首民歌为主线,重点表现了女主人公口袋儿从一个民间歌者经过战争和斗争的洗礼、在新旧社会历史剧变中成长为一个地区的领导者的传奇人生。她一个民间的弱女子,由于生活所迫和自己的爱好而演唱民歌,先是在动荡的流离中受尽苦难,后又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歌者和战者两种不同的身份、歌声和枪声两种不同的声响在她的生命历程中融合成了一首生命的悲歌和壮歌。真可谓:“民歌遭遇了战火,斗争锤炼了歌者,广袤的冀东平原上演着悲壮与凄美。这是民歌式的战争,这是战争式的民歌。”(墨瑶:《不离土和水——我写〈东屋掌灯西屋亮〉》)
  说道这部长篇小说的特点,有两点最为重要。
  一是写出了人性。表现人性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就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的生活画面来揭示人性的丰富本质,为人们提供认识社会与人的本质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因而表现人性就成为了文学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成为文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了文学作品能否留存的唯一标准。所以人性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是作家赖以追求的不变真理。小说写了滦河流域人民的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人性美。它以这首《东屋掌灯西屋亮》吟唱为原点,牵引出一个吟唱者的人物簇群,从村姑到老妪,从村长到乡绅,从知识女性到土匪胡子,从共产党干部到国民党部队的高官……这些各色人等被界定在同一历史舞台上吟唱,虽然立场不同、身份不一,但“惟有至真至纯的民歌”消弭了他们之间的界限,使他们对家乡的这首民歌真情歌唱,虽声调各异,但发出了真性情。小说中把那些个时期人间的情爱、友爱、性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把那个历史阶段的战争、斗争、抗争展现得轰轰烈烈,但这毕竟属于几十年前的那段离我们远去的历史,借此写出人性的“至真至纯”才是作者的真实目的。真可谓:“多少人和事,逝去不可追。惟有至真至纯的民歌,从古唱到今。” (墨瑶:《不离土和水——我写〈东屋掌灯西屋亮〉》)作者写人性,既不是从所谓的阶级对立、斗争入手,也不是从简单的人性的善与恶的价值判断出发,而是从一个较高的历史站位来表现人性,写出人性的本真,写出历史的真实,并深刻地揭示出了在不同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所存在的良善;也写出了一些善良的人物为什么会有恶行,一些恶人为什么会有善行的原因,以期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如开明乡绅孟养泉在土改时把自己的土地、资产告白乡民,并如数捐交,但却遭人陷害、以致被杀害,致使儿子孟冬投靠了土匪来报复,后来在人性良知面前也甘愿伏法。人性是衡定小说中一切人物的标尺,也是作者创作小说的目的所在。如同作者所说:这部作品“是面对哺育我成长的这片水土的感悟。我希冀以歌与哭的形式,思考逝去并不遥远的时代,呼唤人性的回归,用以报答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和水”(墨瑶:《不离土和水——我写〈东屋掌灯西屋亮〉》)。
  二是写出了文化。我更喜欢把《东屋掌灯西屋亮》称之为一部文化小说,也许这正是它得以存在和流传的一个原因。作者是“老呔文化”的代表,也是“老呔文化”的歌者。他动笔能写、开口会唱,并能够通过文本的形式予以发扬光大。这部小说就是通过发生在滦河下游、以唱民歌为生而享有声誉的一个家族几代民歌艺人的生活来表现“老呔文化”的,并通过他们个体或群体的命运遭际来反映历史进程、世道变化、文化发展等社会主脉的走向和跃迁。我们说,历史的进步靠文化,社会的文明靠文化,同样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也靠文化决定。就作者来说,文化是他的人生根本,是他写作的根脉。他这样讲:“我的家乡乐亭守着滦河,民歌、皮影、鼓书和评戏(先前称落子)蔚然成风,源远流长,构成乡俗文化的水土。这水土是我写作的根脉,是我安身立命之本。”(墨瑶:《不离土和水——我写〈东屋掌灯西屋亮〉》)这部长篇小说既表现了他对文化的深入思考,也表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作品中的极具特色的“老呔语言”,多姿多彩的乡俗礼仪、风土人情,广为吟唱的民歌小调、“冀东三枝花”,加之滦河下游两岸风光、村落乡野的描绘都凸显了这片土地上的繁茂昌盛的文化、丰赡多姿的文明,表现出了“文化之乡、文明之邦”的文化素养、文化氛围。
  最后要说的是小说的风格犹如《东屋掌灯西屋亮》这首民歌一样清新流畅,真实自然。这首民歌的曲调就是它的基调,它不仅使我们爱读,也使我们记住了这首民歌:“东屋掌灯西屋亮/一个小女描花样/描的花样没处放/放在大哥枕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