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辽诗与过年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8:01:44
过年,又叫过春节,即
农历新年。一般指
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
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
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
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甚至二月二的龙抬头。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我国过年的习俗
历史悠久,起源可上溯至
殷商时期年初岁尾的祭神
祭祖活动。在过年期间,全国的许多民族几乎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
庆祝。主要形式为祭神
祭祖、除旧迎新、接福承祥、祈求丰收、走亲访友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
民族色彩,而且均以喜庆为主。
几千年来,人们过年始终沿袭着传统习俗,与亲人一起共度佳节,以图团圆与快乐。但对千年前出使辽国的北宋使臣就不同了。
北宋一朝,与辽国的外交来往频繁,使团、使臣多多。从1004年宋、辽签定“澶渊之盟”始,直到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一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宋、辽两国关系基本平稳,大致都能做到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期间,使臣你来我往,沟通双方。使者名称根据任务而各有不同,包括贺正旦使、贺生辰使、告登宝位使、告哀使、祭奠使、吊慰使、遗留使、回谢使等,统称国信使。宋辽两国的使者累计达1600多人。每个使团人数包括正使、副使各一人,下设接引、执旗、译语指使、书记等随从,在百人左右。在景德三年后双方又约定使团须“与医同至”,人数又有所增加。在苏颂《摘星岭》下自注:“(使团)一行二百余骑。”可见规模之大。“澶渊之盟”前的聘使无定制,一般每年二到三次,签订合约后增加到四次,随着担任临时性任务的泛使的增加,次数又有所增加。在1050年、1067年均达到了五个。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崩,哲宗即位,事务较多,派出的使团达到了九个(据傅乐焕《辽史丛考》)。可见辽国接待任务还真不轻。
北宋每个使团在途中以及各种外交活动的时间都在四个月左右,是故聘使在异域的辽境过年是经常的事。特别是贺生辰使、贺正旦使基本都是八月份启程,几乎都是在辽国过年。作为北宋一方,在两国交往关系中处于弱势,外交政策上也就格外小心谨慎。是故更多地派遣使臣前往辽国,以博取辽人欢心,同时观察辽国的政治动向。北宋的使臣一般都是文官为正使,武官为副使。而在宋朝吟诗作赋之风盛行,派出的使臣又都是朝廷文化方面的的佼佼者,所以其中的部分使臣将出使期间的见闻与感受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些被普遍认作为《使辽诗》或《奉使诗》。据蒋祖怡、张涤云整理本《全辽诗话》的统计,北宋一代出使辽国的诗人诗作,共有17人,216首。而据胡廷荣考证,仍有现存的部分使辽诗未被收录。事实上失传的也不少。其中与过年相关的《使辽诗》内容相当丰富。作者包括大家都熟悉的苏辙、苏颂、欧阳修、王安石、刘敞、王珪,等等。
通过使辽诗,可知在春节写诗的北宋使臣不少。其中的王珪于皇佑三年(1051年),以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衔充贺契丹正旦使使辽。其诗作《元日呈原叔给事、唐卿谏议》题中的“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北宋的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分别于1068年、1077年两次使辽,春节都是在辽国度过的,其更留下脍炙人口的使辽诗58首。其在《后使辽诗》下自注:“熙宁十年八月,自国史院被命假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充大辽生辰使。十月三日进发,明年正月二十八日还阙。”其后使辽诗《发柳河》《摘星岭》就是分别写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和二十八日。北宋的地理学家刘敞于至和二年(1055年)以右正言知制诰充契丹国母生辰使使辽。契丹国母生辰为十二月三日,辽主生辰为十二月七日,北宋朝廷安排贺辽主生辰的信使工部郎中张掞比刘敞晚出发四天。故刘敞写了《闻张给事倍道兼程已过古北口,戏作七言》。可见辽国在四天内就要接待两个使团。同样,从欧阳修的诗句“我后君归只十日,君先跃马未足夸”,知刘敞仅比欧阳修早归十日。也就是说,契丹送别刘敞仅十天,欧阳修等又到了。
在使辽诗中,描写北国风情和使臣苦寒心情的居多。一代文坛巨匠欧阳修于至和二年(1055年),48岁时,以翰林学士、吏部郎中、史馆修撰、假谏议大夫充贺辽道宗登位国信使,其腊月和正月几乎都在辽境度过。其使辽诗今存十余首。其中著名的《奉使道中五言长韵》是在腊月下旬写的。其中的“地理山川隔,天文日月同。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度险行愁失,盘高路欲穷。山深闻唤鹿,林黑自生风”,“讲信邻方睦,尊贤礼也隆”,既描写了契丹鞍马骑射、行围打猎、纵鹰走马的生活习惯,又写出了人民尊贤知礼的淳朴民风。《重赠刘原父》则是写在刚过新年,其名句“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西看落霞”句在承德、平泉一带民间广为传诵。苏辙在从上京返回途中不幸扭了脚,于是写下了《伤足》一诗,记下了路途的艰难。在当年的立春,又写下了《春日寄内》,其“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句,则描写了春天来临,诗人完成任务,归国返乡的喜悦心情。苏颂第二次使辽,在腊月初七的辽道宗生辰前后,就写下记事诗数首,其中多谈及节辰前后的在辽都的生活情况与作者的复杂心情。如在等待辽主生辰前所写的:“双节同来朔漠边,三冬行尽霜雪天。朝飨膻酪几分饱,夜拥貂狐数鼓眠。光景不停如转鼓,归心难遏似流烟。”而在《北帐书事》一诗下更注道:“到会同馆前,晚夕大风,沙尘蔽日,倍觉苦寒。赴行帐之晨,厉风顿止,晴和可爱。”元祐六年(1091年),彭汝砺以集贤殿修撰、刑部侍郎充辽太皇太后生辰使使辽,腊月底返程在经过承德中部一带时写下了“已见冰澌流碧水,遥知春色满皇都”句,作者通过这里已经开化的河冰,联想到宋都已经是满园春色了,也流露出了诗人怀念故国的复杂心情。同样,范缜于至和二年使辽,在位于今平泉县境的富谷馆所写“边日照人如月色,野风吹草似泉声”的句子,也是描写北国风光的名句。
在寒冷的塞北过年,北宋使臣应邀赴宴饮酒,自是不少,以诗记之,更是自然。刘敞使辽诗中的“把手岂辞三处酒,别家看作两年人”,写的就是在辽境过年彻夜长饮的情况。而在行至古北口,正值除夕,更留有“悠悠乡国别,明日便经年……一杯分岁酒,送腊强依依”句,道出了在异国他乡守岁饮酒、送别腊月的情景,与诗人对时光荏冉、不堪回首的感慨。《冀州正月十六饮席》,则说明元宵节诗人仍在辽境,“月缺雪残云乱飞,千灯相照续长辉”句,则道出了那里欢度元宵节的情景。苏辙的“约我一樽迎嗣岁,待君三馆已多时。从今无事唯须饮,文字声名人自知”句,亦然。欧阳修的“斫冰烧酒赤,冻脍缕霜红”,同是对契丹饮食的生动描写。而“客心渐远诚易感”句,更是发自肺腑地道出了诗人虽然离上京越来越远,但辽国的诚意依然能感觉得到。苏颂的《广平宴会》:“胡中宫室本穹庐,暂对皇华辟广除。编曲垣墙都草创,张旃帷幄类鹑居。朝仪强效鵷行列,享礼犹存体荐馀。玉帛系心真上策,方知三表术非疏。”就是专门记录道宗生辰宴会的场景,诗注:“礼仪极厚,虽名用汉仪,其实多参夷法。”对宴会的设置多有自己的认识。刘跂的“今日朝元仗,千官两掖门。从容鱼藻宴,供奉柏梁尊。厌服貂裘敞,愁看桂酒温。谁知广文泛,水面箔为藩”,“置酒穹庐晓,僧山合管弦。应缘地偏小,难遣舞回旋。风急皮毛重,霜轻重酪膻。君看东向坐,贵重尽童颠”两首诗也是写的向辽主恭贺新年以及饮宴情况。知制诰路振在《乘轺录》中,也记载了在中京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前年后设宴款待的情况:“二十六日。……见虏主于武功殿,饮凡三爵而已”,“二十八日复宴武功殿,……正月一日,宴文化殿”,“七日,宴南园”,“八日,辞国母(即辽景宗之皇后,人们熟知的萧太后)于文化殿,汉使升,酒三行而出。”可见契丹待客之殷勤。
北宋使臣出使,并在辽境过年,是千年前的宋辽驿道,特别是都城的一道重要风景。虽然他们踏冰履雪,艰难之至,但也苦中有乐,通过他们的外交活动,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密切了两朝的关系,维护了和平友好的局面,促进了辽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功垂史册。这对我们今天仍不无启示。
(王恩山,平泉县文广电局副局长,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 郭娜,平泉县文广电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