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影的表演技巧及艺术风格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9:11:39
洪影,评剧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洪影,“评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新中国评剧十一大流派之一的“洪派”创始人。她用一生的艺术实践,为评剧、为中国戏曲留下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风格和一大批无比珍贵的经典剧目。
我与洪影有着近50年的友谊,对洪影的艺术造诣与成就十分了解。1987年,唐山电视台要为洪影拍一部电视专题片,导演找到了我,请我来写电视专题片的底稿,我问导演:“一,可不可以把洪影称为表演艺术家?二,可不可以称为洪派?”导演请示了上级领导,最后领导的答复是“同意”我的建议。于是,我写了一篇题为《春催桃李共芳菲》稿子,第一次公开地把洪影称为“表演艺术家”,第一次公开地把洪影及弟子们称为“洪派”。这部电视专题片在河北省参赛时获得了二等奖。
惊闻洪影去世,十分悲痛,无以表达,唯将多年了解的关于洪影是怎样探索、改革、完善评剧生行表演技巧,并逐步形成自己特有风格的艺术经历,呈现给大家,以纪念这位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
洪影,祖籍北京,生于滦县。父亲酷爱京剧,把8岁洪影送到戏班学戏,这个戏班是“散班”,有十几个学生,教师刘玉林是喜连成出身,流落江湖,教戏为生。洪影开蒙小花脸,后改架子花,从此开始了艰苦的学艺生涯,每日早起练习踢腿、下腰、台步、圆场,云手、水袖,髯口、甩发、眼神、身段等“幼功”。洪影聪明伶俐,悟性很高,很快学会了“黄金台”“刺王僚”“遇皇后”等几出戏。两年后,父亲把洪影带到北京学戏,第二位师父叫赵月笙,赵老师发现洪影有一条音域宽阔的好嗓子,马上让她改学京剧老生,白天听师父讲文场、武场、京白、韵白,晚上还要背戏文。赵老师文化修养很高,他不按传统戏路子说戏,而是先从文学角度全方位讲解历史背景和矛盾冲突,进而剖析人物发展脉胳,从而准确把握人物基调。洪影在赵老师门下受益匪浅,养成了从大背景下看剧本的好习惯。晃眼间,12岁的洪影在北京珠市口“开明大戏院”演过“失空斩”“法门寺”等戏,一炮打响,从而开始跟着老师外出“票戏”。学艺十年,洪影对京剧的各个行当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十几年的颠沛流离,从滦县到北京,从北京到塘沽,从塘沽到昌黎,磨难不断,艰辛不断。直到1951年洪影加入了唐山专区胜利剧社唱京剧老生,才算安定下来。
上世纪50年代初,评剧尚不完善,剧种还在发展之中,人们还把评剧称为“落子”,台上仅是旦行占据主导地位,演出剧目受到了限制,影响了评剧整体向前发展。如果生行能够得到发展,进而促进评剧的行当齐全和阵容整齐,将有利于创新和移植不同题材的剧目,就能使评剧更完善地表现人情世故或历史风云。而这些,不是一句空话就行的,很多各地的评剧艺术家都在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洪影刚改唱评剧时,觉得评剧小生传统的上下句唱法平淡无味,所以她大胆地逐渐把京剧中“注重强调四声调值”的技巧融入评剧小生唱段之中,唱起来字正腔圆,悦耳动听。她还在实践中巧妙地把“用音乐塑造人物”之法融入评剧,根椐人物需要设计唱、念的抑、扬、顿、挫、起、伏、快、慢,使得评剧小生的“音乐形象”慢慢地鲜活、生动起来。洪影的这些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评剧小生的传统唱法,令人耳目一新,虽是评剧却韵味不同,不露痕迹还是正宗评剧。这种融汇贯通之法,使评剧生行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洪影不满意评剧生行四方台步、悠哉游哉的表演程式,她大胆地使用了个性化的表演方法,运用艺术技巧表现人物“外在的气势、内在的底蕴”,所以她演的人物有个性,有棱角,逐步形成了把“程式化、生活化、人物特性化”融为一体的风格,自成体系,自创一家,从而使评剧生行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评剧生行戏也能够挑大梁挂起了“头牌”。
1952年越剧《梁祝》在全国走红,评剧团也开始拍评剧《梁祝》,让洪影饰演梁山伯,当时没人给设计唱腔,全凭自己生憋。洪影好在有京剧的根基、舞台的经验,主要是有改革评剧小生唱法的动力。在“那知你就是祝英台”的唱段中,大胆使用哭腔,利用散板把音拉开,重点强调了“就是”二字,唱得低沉、回荡,既合情合理,又声情并茂。在“病榻”一折中,洪影将《乌盆记》中“未开言”的一段唱腔,巧妙地融入了评剧反调之中。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时,又融入了京韵大鼓的旋律,韵味很美。整个“病榻”的大段行腔和唱法,使用了京剧的“咬字归音”,发音清脆,别具特色。这段评剧生行反调揉合了京剧、大鼓、越剧的韵味特点,听起来新颖大方,很是高雅。
评剧《刘伶醉酒》是一出神话剧,大多数剧团都把刘伶演成一个“神”。但唐山评剧团反复编改《刘伶醉酒》剧本,把刘伶塑造成为一个不得意之“人”,给这出戏赋予了新意。刘伶怀才不遇,借酒浇愁,表演要从细微入手,唱要突出“狂”,演要突出“醉”,才能合情合理。为了准确地抒发人物情感,为了适应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洪影经过多次酝酿实践,终于设计出韵味别致而高亢激昂的“来了刘伶醉酒的男”这洪派代表唱段。这段唱腔不拘于常法,简直就像行云流水,一泻千里,铿锵有力,声裂金石,充分地展现了刘伶狂傲之态。在这出戏里,洪影的表演更有独到之处,她没有剧烈的武生动作,却在细微之处表现得惟妙惟肖,刘伶酒醉之后,在“急急风”锣点中下楼,右手抓楼梯扶手,随着鼓点前倾,后仰,又前倾,再后仰,虽是醉汉,又怕跌倒,力图保持平衡,刻画的是人物的半醉半醒,在鼓点中一步一步走下楼梯,终于一步踏空,一个“吊毛”翻滚下来,水袖左转又抓往扶手,甩发一扬随鼓点亮相,醉眼笑别:“酒家,再会了。”这一组颇为讲究的舞蹈,紧凑连贯,优美风趣,把刘伶这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排《周仁献嫂》时,周仁蒙冤受屈,惨遭毒打,心里是一肚子委屈,必须要突出“冤”字。洪影从“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开始,唱到“天爷呀”时,汲取了京剧小生艺术的养分,气从丹田而生,喉腔稍加压缩,而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特殊音调。由于喉腔紧缩,丹田之气集中,发音苍劲有力,既能达远,又能近闻。评剧里根本就没有这种以丹田气提脑后音的唱法 ,但洪影的这种设计和处理,把周仁的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致尽。在“打周仁”的表演上,洪影参照“野猪林”里的林冲滚堂,把跪蹉、翻滚、抡背、甩发、倒扎虎、变身僵尸全融于表演之中,一场“打周仁”真的“打”出了一片彩声。通过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周仁献嫂》一炮而红,成了洪派的保留剧目。
洪影经过苦难的磨练和生活的沉淀,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一剧中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用气收放上更加注意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在吐字行腔上更讲究强弱变化,对比衬托,用音乐形象有层次地刻画人物。全剧唱腔做到了心中有情,眼中有景,达到了韵味浓重、感情充沛的境地。在“合监”中,唱腔设计很注意布局上的节奏和色彩的变化,全场唱腔迂回跌宕,层层升华,先用二六板平缓唱出“劝秀妹你莫伤心”,感情控制的很有分寸,为下文作好了铺垫,到唱到“我为你受屈整三春”时,因情绪冲动,速度也稍加快,到“你害得我”一段因心情激愤,采用了快二六,到“你看我遍体鳞伤的杨乃武”时,委婉多姿的拖腔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洪影的念白幼功瓷实,很有功力。她非常注意逻辑重音,吐字清晰准确,发音清脆圆润,咬字轻重适度,以念白传出人物之神。杨乃武冤不容伸,气恨难平,大段念白从“一个品字分三口”起,127个字,从缓到急,吐字如珠,逐步形成高潮。第一个“咬”字,拖音稍长,突出对钱保生之恨,第二个“咬”字,后音发颤,道出对小白菜之怨,第三个“咬”字,声出如吼,喊出对贪官诬判之仇。三个咬字,不同处理,感情细腻,极有特色,整段念白,顿挫有致,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特定感情。洪影的动作设计也别具匠心。在第六场,随着浙江大堂一声传唤,洪影饰演的杨乃武身受重伤,侧向观众,拖步上场,猛回头一个亮相,那压抑激愤的情绪,刚毅不屈的表情,真切而又鲜明,立刻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在这出戏里,洪影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唱腔,都是饱含深意,处处表现出杨乃武蒙冤不屈的凛凛正气。在这出戏里,洪影是用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表演经验体会来刻画人物。
在《十五贯》中,洪影在况钟的唱腔中融入较多的各兄弟剧种的板式,这是一次评剧老生唱腔创新,听起来韵味醇美却又是正宗评剧。当况钟唱“深夜里、冷风吹、烛光闪闪”时,起板唱得深沉隽永,第一个闪字从“眼”上唱出,音颤声轻;第二个闪字从“板”上起唱,一气五板,在闪字里加了“an”的音,保护闪字唱到了家,真是一波三折,韵味无穷,唱“江南郡”吸取了“西皮流水”的韵味,“无锡县”采取了“西皮摇板”的唱法,“这支笔”用的竟是“嗄调”,唱段中充斥着疑问的口气,始终在分析判断,表现了况钟对人命案的谨慎态度,很有艺术感染力。
在《六国封相》剧中,戏的结尾台上三十多人,苏秦矗立在正中,最后唱“看男儿得志万里封侯”时,洪影想到苏秦己是六国封相的大人物了,唱腔不能声高,但要显出威严,要压得住阵脚,必须把原来的唱腔重新设计,她想到了昆曲中的“老爷”关羽,别出心裁地把“吹腔”应用到这里,创出了一个崭新的评剧“吹腔”。此时台上,人虽多但肃静,苏秦不怒自威,徐徐以新创的评剧“吹腔”唱完这四句词,音调不高,却唱出了气势,唱出了身份,唱出了威风,台上众人在吹腔的余韵中摆对下场,竟是鸦雀无声,一片肃然。这段吹腔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洪影在一生的舞台实践中,积极地从各剧种中汲取艺术养分,努力做到了“吐字清楚、唱腔优美、韵味独特、回味无穷”,终于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人民的肯定。洪影的一生,上演过几十个剧目,《刘伶醉酒》《周仁献嫂》《杨乃武与小白菜》《十五贯》《六国封相》等都已成为经典。在这些剧目中成兆才先生等人所编的传统评剧较少,绝大多数是移植、改编或新编的剧目。在这些崭新的剧目面前,必须重新设计唱腔,重新处理表现形式,总之要在一个“新”字上下功夫。正因为如此,逼迫着洪影必须处处求“新”,这也是“时事造英雄”的必然。由于洪影的表演总是体现出“新”意,所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创立了自己表演艺术的流派,被世人称为“洪派”。洪影为评剧“完善行当、拓宽剧目、探索求新、不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评剧表演艺术的一代宗师。
(张玉笙,退休前在开滦唐山矿工会工作,1978年起参加唐山市文艺评论组长期从事吸取研究。曾在《唐山晚报》开辟《话说洪影》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