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龙 辨 解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9:13:53
新编《卢龙县志·城镇乡村》载:卢龙县城“旧城,即古平州城。在今县城西北角,东汉建安十二年(207)魏武(曹操)征伐乌桓蹋顿部时所筑。城垣为土筑……唐代,平州城为河北四重镇之一……辽新城,即旧城以南部分。城垣土筑。辽太宗大同元年(947)以平州治为南京,扩建辽新城。”这段记载大体是转载于清顺治年李士模原修,康熙年卫立鼎增修《增补卢龙县志》稿。这一段文字包含了较多内容,然而笔者认为,全搞错了。
卢龙是内涵极丰富的很重要的一条地名,现就其主要内涵作一辨解。
曹操是否筑过卢龙城
曹操是否筑过卢龙城?回答是肯定的,但筑的不是今卢龙城,而是距卢龙塞不远的卢龙城,郦道元称之为卢龙故城。历史上卢龙故城常与卢龙塞混为一谈,故这里先介绍一下卢龙塞和相关的卢龙塞道。
卢龙塞,即今河北迁西县潘家口。塞,即边关,险要处。唐·杜佑《通典》记:“卢龙塞,在今平州西北二百里,即潘家口。”《大明一统志》记:“今府西一百九里有卢龙镇,土色黑,山形似龙,即古卢龙塞。”这里说明了“卢龙”二字的含义。古有塞道,沿滦河谷出塞,折东趋大凌河流域,是达东北重要通道。该塞地势险要,为历代北方重要边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东晋永和六年(350),鲜卑慕容俊进兵中原,也经由此道。《水经注·濡水》:“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东至清陉。卢龙之险,峻坂萦折,故有九峥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浑治卢龙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事功,其铭尚存。”就修路之事《读史方舆纪要》卢龙塞下记为东晋永和十年(354),即燕元玺三年,“慕容俊遣将步浑治卢龙道,焚刊木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纪事功。”与《水经注·濡水》所记相差一年。《读史方舆纪要》接着又记:“太元二十一年,拓跋圭攻围后燕主慕容宝于中山,慕容会自龙城遣库傉官伟等赴援,顿(驻扎)卢龙,近百日不进。高齐天宝四年,自将伐契丹,至平安,从西道趣长堑,即卢龙也。隋开皇三年,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击高保宁于营州,保宁死。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初自燕京亡走奚王府,称奚帝,旋出卢龙岭攻破景州。景州,今蓟州遵化县也。”这里《大明一统志》称卢龙镇即卢龙塞,将镇与塞混为一谈。实际上卢龙镇当指“卢龙故城”。 唐时平州,即明时永平府城。《通典》与《大明一统志》就卢龙镇的方位、距离记述有较大出入,显然是两地。
卢龙故城,《水经注·濡水》:“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塞……濡水又东南径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濡水又南,黄洛水注之。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濡水东南,洛水合焉,水出卢龙塞西,南流注濡水。濡水又屈而流,左得去润水,又合敖水,二水并自卢龙西注濡水。濡水又东南流径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这段记载说明了四个问题:一是卢龙塞与卢龙故城非一地;二是卢龙故城在卢龙塞东南,令支故城西北;三是卢龙故城位于滦河西;四是卢龙故城为曹操于汉建安十二年(207)所建。濡水即今滦河。令支故城当在今迁安城附近,今卢龙城在迁安城东南。由此可以看出卢龙故城与今卢龙城非一地,而且两地相距还比较远。《读史方舆纪要》记:“慕容会自龙城遣库傉官伟等赴援,顿卢龙。”顾炎武《营平二州地名记》记:《通鉴》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396),“清河王会使征南将军厍傉官伟、建威将军崇将兵五千为前锋,伟等屯卢龙近百日。”《后燕录》也有此记载,卢龙当指此故城。
曹操为什么建卢龙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记:曹操征乌桓至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夏季,傍海道不通,乌桓又在小路险要之处藏兵把守,军队不能前进。曹操为此发愁,田畴出主意,提出兵出卢龙塞,走平冈去柳城,乘乌桓不备,偷袭必成功。曹操同意田畴建议,故“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曹操在傍海道立大木牌迷惑敌人,而大军却偷着出塞,一旦被乌桓发现,在要塞处断其后路也是很危险的,曹操必然会想到这一点,因此要留下军队在卢龙塞南建城驻守,以防不测。
卢龙城何时修筑
今卢龙城,最早当为孤竹国都城,《水经注·濡水》引《地理志》言:“卢水又南入玄水,玄水又西南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濡水今之滦河,玄水是今之青龙河,卢水是今之沙河,按各河的走向,孤竹城应位于今卢龙城附近。孤竹国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王所封,至今已3600年。今城内有后人命名的“夷齐里”和“夷齐井”古迹。具体在何处,这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北魏太延二年(436),迁辽东新昌县民于今卢龙城处设侨置新昌县治,属北平郡,县、郡治同城。这是确切的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八年(586),新昌县更名卢龙县,此为今卢龙城称号之始,与曹操筑城无关。
唐代,卢龙城为平州、卢龙军治所。还曾一度为安东都护府治所。平州城在今县城西北角,城垣为土筑。
辽代,为平州辽兴军、卢龙县治所。金大定十一年(1171)《国平州石幢记》载:“平州古城,今之北城是也,南城辽人筑之。”辽代于今县城西南隅拓筑新城,新城与旧城合为一体,形若弯月,故有“月牙城”之称。迄今大西街、粮库大街以南、花园街以西称为辽新城。
金初,曾一度为南京城。后为平州兴平军、卢龙县治所。金正隆末年,平州兴平军节度使增修平州城。《金史·张元素传》记:张元素“改兴平军节度使。正隆末年,天下盗起,元素发民夫增筑城郭,同僚谏止之,不听。未几,寇掠临郡皆无备,而兴平独安” 。据此,金代增修了南北城。
元朝,先后为平州、兴平府、平滦路、永平路治所。至元二十七年(1367)八月,辽阳行省于永平开设省署。
明朝初年,先后为永平路、平滦府、永平卫、卢龙卫、东胜左卫治所,洪武四年(1371年)改置永平府,直至民国初年,一直为永平府城。从建卢龙县后,除短暂取消该县建置外,至今一直为卢龙县衙、县署、县政府驻地。明建新东城,明洪武十四年(1371),平滦府重修府城,并“廓其东而大之”,拆除原旧城重建,改土墙为砖石,建成周九里十三步的不规则矩形城池,城高三丈六尺,顶宽二丈。卢龙城近似于菱形,东北西南走向的三条平行大街,横向有街巷连接。府城坐落于三山鼎立,五水内外交错环绕,三池碧莲处。
唐平州是否河北四镇之一
首先,唐朝没有河北四镇之说,而是河北三镇,也称河朔三镇,是唐安史之乱后黄河以北魏博、成德、卢龙三个藩镇的合称。平州不是其中之一镇。广德元年(763年)平定史朝义,朝廷厌兵,即以此三镇授安史降将。三镇辖境前后有变化:魏博以辖有魏、博、贝、卫、澶、相六州为常,治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县,县东北);成德以辖有恒、赵、深、冀四州为常,治恒州(治今河北正定县);卢龙以辖有幽、蓟、涿、营、平、檀、妫、瀛、莫九州为常,治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隅)。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地区,皆在三镇辖区之内。三镇节度使“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版图税入,皆私有之”,袭替不由朝命,或传之子孙,或牙将杀主自代。仅元和七年(812)至十五年一度听命朝廷。至于唐亡百余年间,名为唐朝藩镇,实际等于独立王国。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
唐开元二年(714),设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742),更名为范阳节度使。为玄宗时十节度使之一。以临制东北奚、契丹。兵额九万一千人,马六千五百匹。宝应元年(762),安、史部将李怀仙降唐,委任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封为武威郡王,后割据,为河朔三镇之一。作为方镇,有时幽州、卢龙连称,多称为卢龙节度使。治所幽州。割据势力卢龙节度使先后共23任,已知先后有李怀仙、朱希彩、朱泚、朱滔、刘怦、刘悟(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朱克融、李载义、杨志诚、史元忠、张仲武、张允伸、张公素、李茂勋、李全忠;五代有刘仁恭、刘守光、李克用。其中首任节度使李怀仙为朝廷委任,世袭七任,军士拥立13任。元和时,曾一度听命于朝廷。乾宁二年(896),为刘仁恭所据,天佑四年(907),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乾化三年(913),父子被晋军所俘。最后一任节度使则为晋王李克用所立。
卢龙节度使是否在平州设过治?平州是否为过镇?回答是设过镇,但不是唐朝,而是辽代。辽神册二年(917)二月,晋裨将卢文进率其众奔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委以卢龙节度使,居平州。天赞二年(923)正月二十一日,辽大将军尧骨克平州,获刺史赵思温、裨将张崇。二月,入平州(今卢龙)。十九日,以平州设卢龙节度使,卢文进任节度使。六年十月,卢文进率众十万归后唐。随后,后唐以赵德钧为卢龙节度使。天显二年(927)五月,德钧击契丹大胜。天显三年(928)正月,契丹占领平州。闰八月,契丹所置卢龙节度使张希崇守平州,他袭杀契丹监军,率其所部二万余人投奔后唐。会同六年(943),辽以赵延寿为卢龙节度使,镇幽州。
辽是否升平州为南京
辽代,没有升平州为南京。说“辽太宗大同元年以平州治为南京”没有找到依据。有记载的是辽会同元年(938)得幽州蓟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契丹国志》记:会同元年“辽以幽州为南京,大都为上京,渤海夫余城为东京。”《辽史·地理志》南京道下记:幽州“太宗升为南京,又曰燕京。”《辽史·太宗纪》:会同元年十一月“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没有升平州为南京之记载。
金朝初年,曾升平州为南京。
辽末金初,本地政权三次更迭,六次变更地名。先后为辽平州辽兴军、金平州临海军、南京、宋渔阳抚宁军,金又复为南京,后又改置平州兴平军。辽保大二年(1122)十二月,金兵入燕,封原辽将平州辽兴军节度副使张觉为临海军节度使,掌管平州。翌年,金天会元年(1123)二月二十四日,金诏令平州官与宋使同分割所与燕京六州之地。以新得辽地南京(即燕京)六州归宋,金遂以平州为南京。加张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留守(行政长官)。五月二日,张觉降宋决心抗金。北宋随之在平州正式建渔阳抚宁军,封张觉为节度使。十一月二十一日,张觉被金宗望击败,金兵围南京(今卢龙城),城中人将张觉的父亲及二子献金,被杀。二十三日,张忠嗣、张敦固以南京降金。金遣使与张敦固入城宣告招降事,城中军民杀来使,推张敦固为都统,决心抗金。张敦固组织八千军民分四路出击,被击败,又陷于重围之中。翌年五月二十九日,阇母克南京,杀都统张敦固。下诏赦南京军民。十月一日,宗望任南京路都统,阇母(栋摩)为副都统。十四日,以阇母为南京路都统,苏赫为副都统。宗望为阇母、刘彦宗两军监战。天会四年(1126)九月六日,恢复南京为平州,改设兴平军节度使。
卢龙山在何处
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还有卢龙山地名,与今卢龙有没有关系?《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解释:“自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东南七老图山岭起,蜿蜒于长城内外,直至山海关北,卢龙塞道在其地。《魏书·地形志》北平郡新昌县:‘有卢龙山。’《水经·濡水注》:‘濡水(滦河)又东南径卢龙山。’杨守敬《水经注疏》谓即‘今潘家口’。又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经注疏》:‘此黄洛水以黄洛城得名,当即今出董家口东北之水,下流至潘家口北入滦河者也。’”该解释指出卢龙山的范围很广,北起河北围场东南的七老图山,南直至山海关北,东西有卢龙塞道在其地,基本包括了滦河以东的山地。这与《水经注·濡水》所记大体一致,该书记:“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塞……濡水又东南径卢龙故城东……濡水又南,黄洛水注之。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卢龙山在滦河的东北部。前引《魏书·地形志》说新昌县有卢龙山,隋开皇十八年(586),新昌县更名卢龙县,那就是说卢龙县有卢龙山。按上述范围,“蜿蜒于长城内外”,今卢龙县北部山区属卢龙山的一部分。
前边《大辞典》引《水经注疏》一段话有些讲不通。说出卢龙山的黄洛水以黄洛城得名,该水在长城关口潘家口北就注入滦河了。黄洛城在何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解释:“即今河北滦县治。《辽史·地理志》滦州义丰县:‘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故名。”长城北滦河支流名何以以长城南、滦河南相距甚远的城取名?
还有卢龙岭地名,古代“岭”与“山”通用。辽保大三年(1123)正月三日,回离保(又作萧干)率奚人在箭笴(读杆)山(一作卢龙岭)自立为奚国皇帝,建元号天复(一作天嗣)。《读史方舆纪要》记:“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初自燕京亡走奚王府,称奚帝,旋出卢龙岭攻破景州。景州,今蓟州遵化县也。”这里的箭笴山、卢龙岭当是卢龙山,位于今抚宁县北部,正是卢龙山的范围。
卢龙军卫在何处
卢龙军,唐设军名。唐天宝二年(743),置卢龙军,《旧唐书·地理志》记:“卢龙军在平州城内。管兵万人,马三百匹。” 唐时平州与卢龙县治同城,即今卢龙城。史思明于天宝十一年(752)十二月十二日,兼平州太守,充任卢龙军使。此时,卢龙军属平卢镇节度使,驻营州,今辽宁朝阳。安禄山任节度使。唐宝应元年(762),始设卢龙节度使,设治于幽州,时卢龙军在幽州,属卢龙节度使。
卢龙卫,明军队编制名。永乐四年(1406)一月,调大宁前所营州右护卫军至永平,二月,在卢龙城建卢龙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原额官110名,兵5638名。军余屯地408.5顷。万历年《永平府志·戎政》记:卢龙卫丁1342,卫屯地1075.93顷;征银1106.4两,闰月加25.2两。该卫后并入永平卫。
卢龙监,官署名。明永乐五年(1407)始置,初属北京苑马寺,十八年随该寺并入太仆寺。掌管养军马,以备军需。设监正一人,正九品;监副一人,从九品;录事一人。下辖辽阳、龙山、万安、蕃昌四苑,苑设圉长一人,从九品,掌管放牧饲养之事。
卢龙县之沿革
隋开皇十八年(586),新昌县更名卢龙县,为卢龙县称之始。名称一以临漆水(青龙河下游卢龙段古称)取名,《卢龙县志》载:“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以城郭邻于漆河之义也。” 一说以其西北处著名古卢龙塞取名。治卢龙城。县境大体相当于今长城以南,南至大海,西起唐山市区、迁西县西一线,东至戴河。隋属北平郡。唐武德元年(618),改卢龙为肥如,二年又复置。辖境多有变化,武德七年,省抚宁、临渝入卢龙,辖境大体为今迁安、卢龙、昌黎和抚宁戴河以西及滦县、乐亭一部分。贞观十五年(641),于临渝故城又置临渝;开元二十八年(740),分卢龙县又置马城县,卢龙县境也随着变小。唐属平州;五代属平州。辽属平州辽兴军,县境大体为今卢龙县和抚宁戴河以西部分,全县七千户。金时,属平州兴平军,县境略小于现境。元朝,先后属平州、兴平府、平滦路、永平路。从元朝起,县境基本上稳定了下来,其后虽还有变化,但幅度较小。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属平滦府,四年改属永平府。弘治十二年(1499),有1738户,成丁与妇女10694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有18106户,158792口人。民国元年(1912)裁县,翌年,置永平县。1914年,复置卢龙县。1913年,属直隶省渤海道(观察使),翌年,改属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为双重政权,有日伪与国民党卢龙县政府;在抗日根据地为联合县政府。1941年春,建立迁(安)滦(县)卢(龙)联合县办事处,1942年7月,撤销工委与办事处。8月,建立迁(安)卢(龙)抚(宁)昌(黎)联合县办事处,属晋察冀十三专署。1943年7月,改属冀热边特别区行政公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月,建滦(县)卢(龙)联合县政府。属冀热边第四专署。1945年8月,撤销该联合县。1948年8月,建立迁(安)卢(龙)抚(宁)昌(黎)联合县政府。属冀热边第三专署。1944年10月,撤销迁卢抚昌联合县,成立卢(龙)抚(宁)昌(黎)联合县政府,隶属冀热边第三专署,翌年1月,改属冀热辽第十六专署。1944年4月,建立迁(安)卢(龙)青(龙)联合县办事处,隶属冀热边第三专署,翌年1月,转隶属冀热辽第十六专署。1945年8月,撤联合县,在解放区恢复单县制。1948年11月,全境解放,结束双重政权。1949年10月,属河北省唐山地区。
1958年11月,撤销卢龙县,刘家营公社并入迁安县,其余并入昌黎县。1961年6月,恢复卢龙县建制。1983年5月,改属秦皇岛市。县政府驻地卢龙城。全县面积961平方公里,人口36.93万人。
(康占忠,秦皇岛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室原主任,编审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