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曹雪芹祖籍在丰润证据综述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9:33:14
 
                                                  
  1931年5月,时任故宫博物馆秘书长李玄伯的《曹雪芹家世新考》在《故宫周刊》发表。其第一节《曹氏非旗人而是汉人》,以尤侗《松茨诗稿序》、乾隆《丰润县志》为依据,证明曹雪芹祖父曹寅“与河北丰润之曹冲谷为同族弟兄也”。首次提出曹雪芹祖籍在丰润。1953年9月,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出版发行。该书第三章《籍贯出身》的第一节《丰润人》、第二节《辽东俘虏》,全面论证了曹雪芹祖籍在丰润,此说得到了社会公认。在此前后,红学专著、工具书等涉及曹雪芹祖籍的记载均为“河北丰润”。
  1980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辞源》(修订本)曹寅条载:“公元1658年—1712年,满洲正白旗人,祖籍河北丰润县”。曹雪芹条:“公元?—1763(一说1764)年。名霈,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丰润,后迁辽阳,入满洲正白旗”。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曹寅条载:“曹寅(1658—1712),清文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先世为汉族。原籍丰润(今属河北)。”
  据丰润《浭阳曹氏族谱》载,丰润曹氏是宋开国元勋武惠王曹彬后裔,彬三子玮的五世孙孝庆公徙居江西新建县武阳渡,为武阳曹氏始祖。孝庆公四世孙曹端明于明永乐初年携弟曹端广溯江而北徙居丰润。据考证,曹端广祖孙三代,先商贾,后从军,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506—1509),随丰润伯曹义部属出镇辽东,分驻铁岭凡河、腰堡一带。明末后金(清前身)努尔哈赤兴起,万历四十六年(1618)或四十七年(1619)(后金天命三年或四年)攻破铁岭,曹端广后人曹雪芹太高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被俘,入满洲正白旗,成包衣。清顺治元年(1644)从龙入关,居北京。曹振彦在山西吉州知州、大同知府,曹雪芹曾祖父曹玺在京为官,与丰润曹鼎望互认族亲。康熙二年(1663)后,玺、寅、顒、頫三代四人先后任江宁织造60年。
  说曹雪芹祖籍在丰润,就是说曹雪芹太高祖曹世选这支人是丰润徙居铁岭的曹端广的后人。就现在发现的文献史料与专家学者考证研究成果互相佐证,已形成证明体系,构成一个证据链,曹世选这支宋武惠王曹彬后裔,就是丰润曹徙居铁岭的曹端广后人。曹雪芹祖籍在丰润。
  据丰润《浭阳曹氏族谱》记载,丰润曹是宋武惠王曹彬后裔。明初,曹端广一支徙居辽东铁岭,史料载曹世选一支是武惠王曹彬后裔,曹世选、曹振彦、曹玺、曹寅前四代都报籍铁岭。
  1、《浭阳曹氏族谱》载:“端明,字伯亮,行二。永乐二年(1404)占籍丰润为北曹始,以后另序”;“端广,行三,占籍辽东,后人失载”。清康熙九年(1670)丰润曹十三世曹鼎望《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说:“伯亮公,从豫章武阳渡协弟遡江而北,一卜居于丰润之咸宁里,一卜居辽东之铁岭卫”。浭阳曹谱全称《武惠堂浭阳曹氏族谱》。曹宅的春联:“汉拜相,宋封王,三千年皇猷黼黻;居江左,卜京右,亿万世国器珪璋。”祠堂楹联:“武惠家风旧;浭阳世泽长。”曹氏以武惠为荣。
  2、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宁府志·曹玺传》载:“曹玺,字完璧,宋枢密武惠王裔也。”康熙六十年(1721)《上元县志·曹玺传》载:“曹玺,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彬后,著籍襄平”。汉襄平就是铁岭。李奉佐、金鑫所著《曹雪芹家世新证》(简称新证)用地方志史料证明,铁岭地区为燕、秦、汉辽东郡治襄平地。
  民国《铁岭县志》建置沿革载:“贵德州:按《盛京通志》,辽时贵德州在铁岭东南,在沈阳东北九十里。《辽史·地理志》:贵德州宁远军,本汉襄平地,汉为公孙度所据。太宗以所俘汉民置之。圣宗建贵德军,又置贵德县,为州治。金废军存州治县。元《一统志》:贵德州,今废为巡检司。公孙废城在贵德州。汉末公孙度为辽东太守,治襄平,传子至孙,据有其地,遗址尚存。又,大保城亦在贵德州。又,《金史·地理志》:贵德县,倚有范河,以道里计之,似即今之城南三十里大凡河村。今其村中古城之遗迹甚多,其地距沈阳九十里。”《铁岭县志·古迹》载:“贵德州古城在县南三十里大范河村。”据铁岭城南三十里大凡河村教师李长生老人介绍:“大凡河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庙碑记载,大凡河城在金代大定七年(1167)以前叫贵德州,大定七年以后叫金州。其他多位见过此碑的老人都有这个记忆。此碑二十年前被砸碎埋入学校楼基之下。”《金史·地理志》:“……铜山,辽同州镇安军,本汉襄平县,辽太祖时以东平寨置,因名东平,军曰镇东。”民国《开原县志·古迹》载:“铜山故城,城南三十里,即今中固,是汉襄平县地,渤海时为东平塞(寨)。辽太祖置同州镇远军,治东平县……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铜山。”《盛京通志·卷二十八·铁岭县境内古迹》载:“铜山县,辽同州镇安军,本汉襄平地,金初因之,大定二十九年更名铜山,元废。”清铁岭籍史学家李锴所著七十余史书《尚史》白署其籍为襄平。清画家高其佩作品署名铁岭高其佩,又在书赠同乡扇面上署襄平。
  3、韩菼《有怀堂文稿卷六·织造曹使君寿序》:“以余所见,三韩使君子清,乃诚善读书者。”三韩使君,即曹雪芹祖父曹寅。韩菼为礼部尚书,是曹寅同学好友,称曹寅为三韩人。据《新证·曹寅三韩人考》考证,三韩就是辽代三韩县,铁岭为三韩县所辖。今铁岭地区,北至昌图县,南至铁岭县均为辽三韩县地。《辽史·地理志》载:“中京大定府……统州十……高州,唐信州之地,万岁通天元年(696),以契丹室活部置。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以俘户置高州,统县一,三韩县……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俘二国之遗人置县,户五千。”《金史·地理忠》载:“大定时,县十一……三韩县,辽伐高丽迁马韩、辰韩、弁韩三国民为县,置高州。”民国《铁岭县志》载:“信川,按《盛京通志》:信州在铁岭县东北界。”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铁岭《凡河城重建永宁庵碑记》载:“……三韩凡水之隈,一弹丸地,蕞尔小郭,有庵。”凡河城位于铁岭城西南三十里,沈阳城东北九十里。
  清初铁岭籍人署籍三韩。民国《铁岭县志·乡宦》裁:“郎廷佐,邑之汉军旗人。”郎廷佐所撰《重修二十一史序》自署云:“……前巡抚江南内翰林秘院学士教习庶吉士三韩郎廷佐谨序”。清道光年间,铁岭籍诗人杨霈,字慰农。他在《筠石山房诗话钞》中署其籍曰“铁岭”,又曰“三韩”,“三韩曹使君子清”铁岭籍无疑也。
  4、《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曹锡远(即曹世选),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皇朝通志》载:“曹玺,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八旗文经》载:“曹寅,世居沈阳地方”。“正白旗包衣”和“世居沈阳地方”揭示曹氏籍地铁岭,又在铁岭被俘入旗。周汝昌先生和李奉佐同志考证,曹世选、曹振彦,于后金天命三年(1618)在铁岭南境凡河南腰堡被俘。《新证·曹世选世居沈阳地方考》作了详细论证。
  包衣,是战争中的俘虏分赏给满洲将士为奴仆者。正白旗包衣,其主子必定是正白旗,奴随主籍。《清太祖实录》载:“天命三年(1618),五月十七日,帝率诸王大臣统军征明国,至十九日进边,克抚安堡及花豹、三岔儿大小十一堡。二十日招服崔三屯,其周围有四堡民,招之不降遂攻取之。大兵营于三岔口儿堡留六日,犒赏三军,均分所得人畜,先令兵送人畜归国。”努尔哈赤率大军攻克十一堡,都在今铁岭凡河南岸大甸子、腰堡等七个乡镇地。曹氏居腰堡。取抚安等十一堡的满洲将领康果礼额驸、英俄尔岱都是正白旗人。当时正白旗主是贝勒皇太极,腰堡在十一堡之一,其地被俘之人为包衣者,必为正白旗包衣。
  清代正白旗“土田”在铁岭界内,是正白旗包衣世居铁岭另一旁证,正白旗为左翼,《八旗通志》《土田志奉大八旗十田》载“铁岭界内,左翼四旗庄田八千六百五十七顷四十四亩二分”。民国四年(1915)《铁岭县志》载“正白旗由东迄南六十八屯”。旧铁岭由东迄南之六十八屯正白旗地界,东至白旗寨,南至腰堡乡,今仍为铁岭辖境。
  沈阳地方,就是沈阳治所所辖的地方(即领域);世居,就是归旗前的地方,如丰润曹邦《浭阳曹氏族谱》载:明崇祯二年(1629)“随大兵出口”,抚顺入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为世居抚顺地方。铁岭,辽、金时期属沈州,元代属沈阳路,明代铁岭建卫,凡河以北为铁岭卫,凡河以南为沈阳中卫。永乐八年(1410)并入铁岭卫,清初沈阳没有府州县建置,只有“沈阳城”的称谓。天聪八年(1634),沈阳城为盛京。顺治十四年(1657),盛京置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置承德、开原、铁岭三县。民国三年(1914),承德县改沈阳县。清《会典事例》载:“康熙十九年(1680),奏准‘奉天地方’东自抚顺起,西至宁远州老君屯,南自盖平县拦石起,北至开原县止……”铁岭在开原南,铁岭属“奉天地方”。清“奉天地方”即“沈阳地方”。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把不少铁岭籍人记为“沈阳地方”。胡有德正白旗包衣,世居沈阳地方。《铁岭县志·乡臣志》载:“胡有德邑人,知陕之华州。”李成龙、李成功、李成栋铁岭李氏同族兄弟,《通谱》载:“李成龙,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李成功,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灵生堡”;“李成栋,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奉天通志·人物》载:“李成功,奉天人”。《清史稿·忠义传》载:“李成功,奉天铁岭人。”民国四年《铁岭县志》载:“李成功,邑人,顺治乙丑武科进士”。曹志高、曹志德、曹志祥三兄弟分别载“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通州《曹氏家谱》载:“三世祖,讳志高;四世祖,讳世爵。”“曹世爵原任佐领,居辽东铁岭,后迁二十寨”。证明曹志高、曹志德、曹志祥都是铁岭人。戴云龙“镶黄旗包衣,旗鼓人,十世居沈阳地方”。天聪四年(1630),凡河城《重修关帝庙碑记》碑阴“千总”下刻有戴云龙。
  《江宁府志·曹玺传》:“王父宝宦沈阳遂家焉。”《永宪录》:“曹寅奉天旗人。”《国朝词综》:曹寅“奉天人”。《白山词介》:“曹寅,沈阳县人”等,均指沈阳地方。曹寅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奉天人”“沈阳县人”是指先辈。其先辈“世居沈阳地方”。“著籍襄平”,本人称“三韩”。这些均指铁岭。奉天、沈阳是大地名,铁岭为其辖地。正白旗包衣“世居沈阳地方”的铁岭人李成功,《奉天通志》载:“奉天人”;《清史稿·忠义传》载:“奉天铁岭人”。《红楼梦》续作者高鹗铁岭人,他在《兰墅砚香词》中署名“奉天高鹗”。
  铁岭曹氏后人说铁岭曹就是丰润曹,“曹姓本是一家人”。
  1993年6月5日,时年93岁的丰润曹二十三世曹佐华说,1927年至1944年,他住抚顺煤矿任会计。1942年夏,儿子患病,请万育堂大药房坐堂先生曹仲飞(又名曹秀山)来家看病,寒暄之后彼此互通姓名。当我问他哪里的家,他告诉我在辽宁铁岭。问他祖籍哪里,他说听老人一辈辈传下来的的话,说是从丰润迁来的。我高兴地告诉他,我就是丰润曹氏后人,他听了也非常高兴。并把当时带在身边的《浭阳曹氏族谱》叫他看。第二年正月初五同曹仲飞一起回铁岭拜年,晚上曹仲飞请了三位70岁以上的曹氏老人叙话。我问他们,你们这里的曹氏是怎么知道从丰润搬来的呢?他们说,我们祖上一辈辈的老人都是这么说,到铁岭的那位先祖,在铁岭卫担任戍守官职。还听老人们说,到铁岭的头一座坟建在XX屯(村名记不清了),墓前有碑,后来因临河坍塌,墓及碑刻毁弃无存。曹秀山嫡孙曹国泽1995年9月说:我父亲曹忠宪,1971年我中学毕业那年跟我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咱们腰堡乱山人,因为咱们老家腰堡就是乱石山,所以印象很深。
  1997年11月19日,铁岭县高中离休干部曹泰东说:“我家原籍河北省丰润县。”家珍藏“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抄录的铁岭县《乌巴海曹氏家谱》记始祖‘曹彬’,下接铁岭县乌巴海曹氏一支,记录了曹泰东上辈百余名字。曹泰东的上辈人祖辈相传:其先祖于明永乐年间由河北省丰润县迁居辽东‘铁岭卫’。明末清初归‘白旗’,顺治初年从龙入关,在内务府当官。康熙末年,其先祖奉命到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县)地方当庄头,家迁于今兴城旧门满洲自治乡望川村定居。嘉庆年间,曹铨之第三子曹秉智因兄弟不睦,孤身离兴城,回到铁岭投奔本家,落籍铁岭县乌巴海村。”曹泰东还说:“我家先辈传下来一幅对联:汉拜相,宋封王……”“八爷曹宪说,曹雪芹和咱们家祖先曹铨是一辈,是本家哥们。”《奉天通志·选举二举人·清》载:“乾隆三年(1738)戊午科曹铨,锦县人。
  《五庆堂曹氏宗谱》,原名《辽东曹氏宗谱》。谱载,曹世选一支六世十一人,辽阳说者把辽东谱说成辽阳谱,作为立说依据。辽东谱的保存并献出者、北京市离休干部、铁岭曹氏后人、曹雪芹六世同宗孙曹仪简先生说:“对曹雪芹祖籍,我认为以较大范围的‘辽东说’为好。明末的28年间,辽东地区战乱频仍,有时金州(铁岭城南30里金州守御千户所城)百姓播迁,曹氏一族究竟定居何地?很难说,时在辽阳,时在铁岭,时在沈阳。那么,‘辽东曹’和‘丰润曹’是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一根扁担两个筐。这根扁担就是曹寅。曹寅跟辽东曹氏有姻亲关系;跟丰润曹氏是同宗同族的骨肉关系。我对把曹氏分割为‘丰润曹’和‘辽东曹’的提法极不赞成,曹姓本是一家人。”
  《浭阳曹氏族谱序》载:“辽阳一籍”未修之辽阳,即指曹世选一系,和《山西通志》“曹振彦”奉天辽阳人的“辽阳”都是指辽东,非今辽阳。
  康熙九年(1670)曹鼎望《浭阳曹氏族谱》序的开头说:“一卜居辽东之铁岭卫”,结尾说“至辽阳一籍,阙焉末修,尚属憾事。从而考订渊源,使前此数百年之祖祢,欢若同堂,后此数千里之宗裔敦乎一本,是余之责也夫!”结尾说的辽阳一籍,就是开头辽东铁岭一系,曹世选一系未修是曹鼎望一大憾事。李一夫同志1995年5月撰写的《漫谈曹雪芹家世与祖籍》的第三节说:“显然辽阳一籍是指曹玺、曹寅一系。数百年之祖是指曹端广,正是丰润曹氏族谱指明端广的后人失载,所以需要考订。丰润曹氏上溯到江西豫章曹孝庆,谱系分明,一辈不少,且修谱不久,谱书俱在,是不用考订的;需要考订的是数百年之祖祢和数千里外的‘辽阳一籍’。因此,顺治十六年到康熙二年(1659—1663)和‘辽阳一籍’的曹玺已经挂上勾的曹鼎望才敢说是余之责也。据此,说丰润谱只字不提曹寅一系,是武断的。谱失记载,并不等于族人之间不知道相互间的大致源流,鼎望和曹玺之间,丰润和铁岭曹之间就是如此。”明崇祯元年(1628)、清顺治七年(1650)、康熙三年(1664)、康熙六年(1667),丰润曹氏曾先后四次武阳寻根。因为康熙二年前曹鼎望与曹玺互认了族亲,鼎望子曹鋡与玺子曹寅已互称兄弟,所以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宁府志》、六十年(1721)《上元县志》之《曹玺传》才清楚载:“宋枢密武惠裔也”,“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彬后,著籍襄平。”周汝昌先生《新证》三章一节《附记》说:“至辽阳一籍,阙焉未修,尚属憾事。根据曹谱所载因‘彼地原有族人引荐’的话,这族人就是曹世选。……意思是说辽阳一支,空着没修在谱里,实在是一件憾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山西通志》载:“平阳吉州知州曹振彦,奉天辽东人,贡生,顺治七年(1650)任”。《府志》载:“大同府知府曹振彦,辽东人,贡生,顺治九年(1652)任。”《吉州全志》载:“曹振彦,奉天辽东人,七年任。”《浙江通志》载:“曹振彦,辽东辽阳人。”山西大同《重修大同镇城碑记》,有“襄平曹公讳振彦”题名,襄平就在辽东铁岭。
  丰润曹谱序“辽阳一籍”和《山西通志》“奉天辽阳人”,都是指辽东。辽东、辽阳是一地异称,不是特指今辽阳。辽置东京辽阳府,为今辽阳得名之始。金设东京路辽阳府。辽、金之东京辽阳府辖地,南至鸭绿江,北至铁岭凡河之南。元设辽阳行省(辖东三省)。明设辽东都司(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至开源),治辽阳。后金天命六年(1621),后金攻取辽阳城,迁都辽阳,称东京。
  周汝昌先生说:“康熙间曹氏所言‘辽阳一籍’很可能即是‘辽东一籍’的同义语。因为历史上元代的‘辽阳行省’实即相当于明代的‘辽东都司’,原可互称。”“辽阳在元代为行省,所包甚广,至明清时,已指一地,而‘辽东’则为明代都司地理行政名称(与概念),此二者当时绝不相混。但入清代之后,关内、中原、南方人士对此却渐趋模糊,往往致误。”
  清康熙年间浙江学者高朝璎也把辽东释为辽阳,他在康熙辛卯(1771)所著《诗经融注大全体要》一书内附的《十五国风地理之图》中,在“辽东”地名之处标为“今辽阳省”。清诗人毛奇龄,萧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授检讨,他在《送出塞》诗中,把谪居铁岭之人称为辽阳迁客。诗云:“辽阳迁客海东头,二月严装上绵州。……铁岭岧峣初下关,投荒万里绝人寰。……”辽阳就是指辽东。《新证·辽阳人考》列举二十人,“奉天辽阳人”,“辽阳人”,经查籍地都不在今辽阳,如《清史稿》《奉天通志》载高其佩“奉天辽阳人”,实为辽宁省铁岭县三台子村人,祖茔在铁岭县镇西堡。祖父高尚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凡河城重建永宁庵碑记》之“信善人”。高其佩和他的父亲高天爵均载入《铁岭县志》。高其佩在他的诸多绘画作品中,自署“铁岭高其佩”。蔡琬,《清诗别裁集》载:“蔡琬,字季玉,辽阳人,绥远将军毓荣女,高文良公其倬继室。”蔡毓荣原籍江南,寄籍辽西。    
  曹世选一支,明明是铁岭人,为什么不报铁岭,而用“沈阳地方”“襄平”“三韩”“辽阳”“奉天”“辽东”作代称,为考查祖籍带来不少困难和地名争论?其原因有二:一是皇上有旨,不准沿用明朝旧地名。《清实录》卷十八载,天聪八年皇太极颁布谕旨:“朕缵承基业,岂可改我国之制,而听从他国,嗣后我们官名及城邑名俱当易以满语,勿仍袭总兵副将……其沈阳城称曰天眷盛京……毋得仍袭汉语旧名,俱照我国新定者称之,若不遵新定之名,仍称汉字旧名者,是不奉国法,咨行悖乱者也,察出决不轻恕。”二是明铁岭卫城于后金天命四年(1619)被金兵攻陷,城毁人被俘,铁岭消失,清康熙三年(1664)始建铁岭县。据康熙十六年董国祥纂《铁岭县志》载:“康熙三年改铁岭县,固未有一民也”。他们不能用,也不敢用,不愿用后金不准称的、已不存在的明代旧城地名报籍。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鉴赏辞典》,红学家徐恭时先生撰《曹雪芹传略》说辽东曹与丰润曹、池州曹等均属同宗。辽东一支……始居地点在铁岭卫。后金汗主努尔哈赤于天命四年(1619)攻下铁岭,全毁此城,至康熙初“固未有一民也”,易代之际讳此空城。曹家的“归旗”约在此际。“清代顺治年间,四川巡按郝浴因忤平西王吴三桂而谪居铁岭之尚阳堡,后移居铁岭城,他复职还朝后在关内所著的文章及关内文士为郝浴作传,均云他谪居‘辽左’‘盛京’‘奉天’,无有提及铁岭尚阳堡的记载”。
  《浭阳曹氏族谱·曹邦传》证明,明末丰润曹氏与辽东族人曹世选、曹振彦保持联系。
  《浭阳曹氏族谱》元下卷《淑德传》载:“十二世讳邦,字梓清,颖异好学,智虑过人,于崇祯二年以各地荒乱,遂赴辽东避兵,因彼地原有族人引荐,随本朝大兵出口,占籍正红旗,随征屡立奇功,顺治十年受吏部他赤哈哈番,旋擢户部启心郎……”“彼地原有族人”是谁?谱中未予明记,可以肯定的是,一必须是先于曹邦出关的、时居辽东的、丰润曹氏族人。二必须是在清军任职并有一定身份的人。三是“原有”,“引荐”,表明崇祯二年(1629)前已有联系和交往。从《浭阳曹氏族谱》的记载看,丰润曹赴辽东族人只有曹端广一支,原有族人引荐只能是曹端广后裔曹世选、曹振彦父子。
  崇祯二年,曹世选、曹振彦已被俘10年,曹振彦并在多尔衮属下军中任职。清《太宗实录》载:“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属下,旗鼓牛录章京曹振彦,因有功加半个前程”。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清兵数万骑由龙井关(迁西县西北)入大安口(遵化县西),分兵多路攻遵化城。《遵化通志》事纪篇载:“己巳怀宗崇祯二年……冬十月戊寅,王师由龙井关入大安口,十一月己酉,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战殁于遵化,县绅进士贾维钥以城降,甲申我太宗文皇帝驻跸县城。”后金攻占遵化后,继续西征三河、蓟县、通县,直逼北京。所掠财物人丁,派兵从长城口运往后方辽东,曹邦就是这次随清兵从丰润北遵化迁安境出长城口的。所谓“大兵”,是当时对清兵整体的尊称,而不是大批军队。攻战遵化,多尔衮部为左翼,其属下牛录章京曹振彦参加攻取是必然的。丰润与遵化相邻,当时清军未占领丰润,曹邦随清军赴辽东避兵,必须先到清军占领区遵化,然后由曹振彦引荐,安排随大兵出口。曹邦与曹振彦事先无联系、无约定是绝对办不到的。
  崇祯三年(1630)正月,围京清兵饱掠京畿后,回师东征。大军经玉田、丰润,攻滦州,取永平。据丰润《张氏族谱》载,丰润城西南40里张庄张自德就是在这次“明末遭兵变裹出关外”,“十九随玉师而东,隶籍藩下”的。清初从龙入关,居“京之西山”,任显官,康熙六年为工部尚书,一品加四级。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张自德,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来归年份无考,原任山西巡抚”。自德长子张纯修,号见阳,早年与曹寅结识,诗文书画交往非常密切。曹寅《楝亭集》有许多诗篇涉及他二人的交谊。康熙三十四年(1695),张见阳绘《楝亭夜话图》。图中景色有曹家楝亭,人物有曹寅、施世纶、张见阳及一小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插图)。与丰润曹鈖、曹鋡兄弟也有往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清康熙宫廷画家禹之鼎绘画的《张见阳小像》就有曹鋡题诗。天聪二年(1628),正白旗由铁岭白旗寨移驻辽阳南安平。“随玉师而东”,玉师,就是正白旗多尔衮部。曹振彦在多尔衮属下。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四年(1630),张氏由丰润“裹出关外”,到正白旗驻地安平入旗,成为正白旗包衣,其入旗地安平,为“辽阳地方”。张见阳与曹寅同为正白旗,又是老乡,很可能是世交。
  曹寅《楝亭集》载写给丰润三曹(曹钊、曹鈖、曹鋡时称都下三曹)的二十一首诗,回忆和记录了他们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证明了他们同宗兄弟关系。
  清入关后,顺治五年十二月初三,山西大同总兵姜镶发动叛乱,波及山西全境,震动清廷,朝廷派多尔衮为统帅,一位亲王、三位郡王参加,统领大军平叛。据《丰润曹谱》载,丰润曹十二世曹继参时任太原通判署代州,因守城有功,敬谨亲王(尼堪)统大兵至,“赐官服鞍马,加佥事衔”。曹继参、曹云望父子并率兵随大兵进剿。曹振彦、曹玺父子也都参加了山西平叛。《江宁府志》曹玺传载:“随王师征山右建绩。世祖章皇帝拨入内廷二等侍卫,管銮仪事,升内工部,康熙二年,特简督理江宁织造”。康熙《山西通志·职官志》载:“平阳府吉州知州,曹振彦,奉天辽阳人,贡士,顺治七年任”。两曹都在多尔衮麾下参加了山西平叛,都立有战功,后又同在山西为官,他们在一起是否谈论宗族,无有记载,不得而知。
  顺治十六年,曹鼎望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居京,康熙六年外任徽州知府。康熙二年,曹玺由内务府工部郎中外任江宁织造前,曹鼎望、曹玺住京期间互认了族亲,并往来密切,曹鼎望三子鋡与曹玺子寅结成了亲密兄弟。康熙九年,曹寅由江宁回京任侍卫侍读,内务府郎中。曹鼎望二子曹鈖,字宾及,号瘿庵,由贡生授内阁中书,康熙二十一、二十二年,扈从东巡、南巡,二十四年殿试充填榜官。三子曹鋡(即诗中四兄),字冲符,号松茨,由贡候选国子监主簿。小字辈又同在京为官,他们过往甚厚。
  曹寅《楝亭集》载入的写给丰润三曹的诗:《松茨四兄远过西池,用少陵“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十字为韵,感今悲昔成诗十首》《病中冲谷四兄寄诗相慰,信笔奉答兼感两亡兄四首》《宾及二兄招饮时值宿未赴,怅然,踏月口占,兼示子猷二首》《冲谷四兄归浭阳,予从猎汤泉同行不相见,十三日梦中见月感赋,兼呈二兄》《西轩赋送南村还京兼怀安侯姊丈、冲谷四兄,时,安侯同选》《冲谷四兄寄诗索拥臂图并嘉予学天竺书》二首和《饮浭酒》等二十一首诗,记录了他们的真实生活,抒发他们兄弟感情。曹寅与曹鈖、曹鋡兄弟幼年、青年时代交往主要在北京,从诗内容看,曹寅在丰润曹家也生活过一段时间,如“争似蘋婆双院里,挥毫日日醉春风”(曹兄弟居住宅院分两个大建筑群落,称双院,院内果树多株),“浭水不可钓,松茨闻欲荒”(浭水即还乡河,丰润主要河流,环城西流。松茨即曹氏园林松茨园),“交游山水间,町疃罗松茨”(指松茨草堂,曹鋡的住处),“频婆华卸看青果,大兄有蘋婆书院,浭水鱼枯好掷竿”(大兄指曹钊)。《饮浭酒》中“寒泉伏百里,忆出孤竹时”(浭酒以浭水酿之,浭水发源于迁西泉庄,流入丰润县城为一百里,泉庄在商周时为孤竹国地),“何日对床听漉酒,疏花零叶绕尔篱”(童年与曹鋡在祖籍家酒作坊夜间对床听漉制家酒的声音),“叔氏振颓风,句不修廉隅”(叔氏指曹鼎望),“风堂说旧诗,列客展前席”(回忆在丰润受教于叔氏,与曹鋡一同读书)。这些都是曹寅在丰润生活的写照。
  曹寅在丰润生活过,曹鋡幼年也曾在南京曹玺任上生活过。康熙三十五年曹鋡丁忧服满,由苏州至江宁织造府重唔曹寅。曹寅作诗十首,其题目是《松茨四兄远过西池,用少陵“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十字为韵,感今悲昔成诗十首》。其一:“西池历二纪,仍爇短檠火”(二纪即24年,说明24年前,也就是康熙九年曹寅回京前,他们在西池一起读书)。其二:“今夕良宴会,今夕深可惜。况从丱角游,弄兹莲叶碧”,回忆曹玺在时,他们兄弟年幼,一同在西池(织造府花园)嬉戏情景。丱角,古时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指幼年时期。
  曹寅的诗证明他与丰润三曹是同宗兄弟。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第三章《丰润人》中,列举几首曹寅诗进行了论证:别集卷二页一《冲谷四兄归浭阳,予从猎汤泉,同行不相见;十三日梦中见月,感赋,兼呈二兄》有句云:“梦隔寒云数断鸿”,明以雁行喻兄弟。“二兄”指曹鋡的哥哥曹鈖。同卷同页另一诗题曰《宾及二兄招饮时值宿未赴,怅然,踏月口占,兼示子猷二首》有“骨肉应何似,欢呼自不支……却笑今宵梦,先输春草池”句。诗钞卷二页十七又一诗题曰《松茨四兄远过西池,用少陵“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十字为韵,感今悲昔成诗十首》第二首:“况从丱角游,弄兹莲叶碧”;第三首:“奉承骨肉惠,永奉笔墨欢”;第五首:“念我同胞生,旃裘拥戈寐”(这是兼忆子猷从军的话,别集卷二页七《闻二弟从军却寄》一诗可证);第九首:“伯氏值数奇,形骸恒放荡。仲氏独贤劳,万事每用壮。平生盛涕泪,蒿里几凄怆。勖哉加餐饭,门户慎屏障”。又卷四有《兼怀冲谷四兄》一诗云:“浭水不可钓,松茨闻欲荒。春风苦楝树,夜雨读书床。骨肉论文少,公私拂纸忙。”试看“丱角”“骨肉”“伯氏”“仲氏”“夜雨床”等,无一不是兄弟行的字眼,口气的恳挚,更不能说是泛泛的交谊,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首两句。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在《潜邱剳记》卷六,有一首赠曹子猷的诗,前二句是:“骨肉谁兼笔墨欢,羡君兄弟信才难。”在第一句下便注道:“令兄子清织造有‘恭惟骨肉爱,永奉笔墨欢’之句”。由此可证,被引用的两句,总不会是本有他解而被我们误认作指兄弟的。如此,则曹寅和曹鋡确有着“骨肉”的关系,自丱角时便在一起“弄莲叶”,长大时“夜雨”连“床”而“读书”,这绝不是什么“同姓联宗”了。
  尤侗《艮斋文集·松茨诗稿序》揭明曹鋡、曹寅是兄弟,原籍丰润。
  曹寅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广储司郎中出任苏州织造,后又移任江宁(兼苏州)。康熙三十五年(1696),曹鋡远游苏州,尤侗为其《松茨诗稿》作序。1931年故宫博物院秘书长李幺伯《曹雪芹家世新考》发表,以《松茨诗稿序》为依据,第一次提出曹鋡、曹寅是兄弟,曹雪芹祖籍在丰润。
  尤侗(1618—1704),清长州人,顺治九年,以乡贡补永平府推官(丰润曾隶永平),后因事降调。康熙十八年,试中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分修明史,累官至侍讲,清初著名文学家,与曹雪芹祖父曹寅甚密。
  曹鼎望,字冠五,顺治十六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刑部山西司主事,刑部郎中,徽州、广信、凤翔知府。二子曹鈖,官内阁中舍人,所作《松茨写真图》有尤侗、曹寅、高士奇、王世贞、朱彝尊等文坛十二位名家题跋。三子曹鋡,字冲谷,又字松茨,官国子监主簿。
  《松茨诗稿序》:“司农曹子荔轩与予为忘年交,其诗苍凉沉郁,自成一家。今致乃兄冲谷薄游吴门,因得读其《松茨诗稿》,则又体气高妙,有异人者,信乎兄弟擅场,皆邺下之后劲也。予即交冲谷,知为丰润人。丰润京畿壮县,与右北平接壤,予昔司李其地,出门即至,见其山水深秀,陈宫一峰(丰润城北陈宫山),介盘龙(即盘山,古盘龙山),大房(即房山县大房山)之间,意此中必有贤者。后果得冠五太史而奉教焉,然未识冲谷也。吾闻太史厌承明庐,出典大郡,一在徽州,二在凤翔,三在广信。而冲谷在子舍往往负剑从之(子舍,别于正室之旁室。负剑,抱小儿状)……予即承命为序,而即以此送之;并寄语荔轩曰——盍亦避阿奴火攻乎?”
  尤侗为曹鋡诗稿作序,口气确指向曹寅,说曹鋡、曹寅是兄弟。如“乃兄冲谷”“信乎兄弟擅场”“阿奴火攻”。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三章《丰润县人》一节中指山:“阿奴火攻本是周嵩的故事,《晋书卷六十九·周顗传》上说顗性宽裕,而友爱过人。弟嵩尝因酒嗔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阿奴是晋人呼弟的口语,这也是兄弟间的典故,尤西堂引用,足见‘乃兄’‘乃弟’等语皆非泛词了。”
  1947年12月23日,青岛《民言报》刊发署名萍踪文章《曹雪芹籍贯》,作者提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本籍河北之丰润焉”。“《八旗世族通谱》皆谓其世居沈阳,其称沈阳殆为寄籍,盖当时沈阳一带绝少土籍”。山东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杨向奎(丰润籍)就此文给胡适写信,提出《红楼梦》作者是否丰润人?1948年2月14 日,上海《申报》刊发胡适的《曹雪芹的籍贯》一文,复杨向奎先生。文中肯定了鋡、寅的兄弟关系,说序文说“今致乃兄冲谷薄游吴门”,只可以解作“曹荔轩介绍他的宗兄冲谷来游苏州”和“只够证明曹寅曾同丰润诗人曹冲谷认作本家弟兄”。“将来杨向奎先生也许可以从这条线索上去寻求丰润曹家诗文或谱牒,也许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当时,丰润《浭阳曹氏族谱》、曹寅诗集《楝亭集》和《上元县志·曹玺传》尚未发现。)
  《松茨诗稿序》中的“予即交冲谷,知为丰润人”。有两种理解:一是认识了冲谷,才知道曹寅是丰润人;二是交了冲谷,知道他是丰润人。
  从《松茨诗稿序》看,尤侗知道曹氏父子是丰润人,做过地方官,与曹鼎望有交往,为二子曹鈖著作题跋,知“冲谷在子舍,往往负剑从之”,为冲谷诗作序只是与其初次见面。
  尤侗与曹寅是忘年交,有《祝寅母之寿序》《寿词》《楝亭赋》《御书赞》《曹公虎邱生祠记》等。曹寅满洲正白旗,包衣身份,自报世居沈阳地方,“著籍襄平”和“三韩曹使君”等尤侗也是清楚的。
  尤侗知道曹鋡是丰润人,为什么又说“予即交冲谷,知为丰润人”?这“丰润人”就是指曹寅的原籍。杨向奎先生《曹雪芹世家》说:“尤侗之所以强调曹鋡之原籍丰润,一是尤侗为丰润地方官,有亲切感;二是曹寅是满洲包衣,有所忌讳,不得不如此说。”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祖籍铁岭考》序中说:“李玄伯先生是探索曹氏祖籍之第一人,但他只据丰润曹谱而论证,其后杨向奎先生向胡适之先生提供尤侗的文集资料,胡先生竟读不懂(他说尤文只能证明曹鋡是丰润人,不能证明曹寅也是同籍。他不知尤侗在河北永平做小官时打了正白旗下不法之人,以致丢官,他对满洲正白旗人怀有反感与余悸,怎敢问曹寅祖上归旗以前的事?及晤寅之四兄曹鋡,‘知为丰润人’,这正包指寅、鋡兄弟可言,更侧重在寅。否则那个‘即交’?‘知为’的语式反而不通了!)”
  (宣玉荣,丰润县政协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