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永平诗存》点校本琐语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9:39:20
拿到《永平诗存》点校本,陡生一种由衷的欣喜之情。欣喜的原因,第一是作为世代生活在永平故地的后人,心理上的亲近感殆如天生;第二是对史梦兰先生的崇敬,虽异代垂隔,却因素闻先生的学养和清操而常怀追慕之心,获此佳构,捧读间如闻謦欬;第三是以石向骞先生领衔的五位学人点校整理出这样精美的诗册,令人为这一部断代史诗的续火传薪而深为庆幸;第四是为诗集内容之富赡、作者整体学养之深厚而惊讶;第五是作为一个古典诗词的深度爱好者和地方诗册组织的牵头人,为得以窥见有清一代秦皇岛地区所有同好先贤的作品全貌所带来的兴奋。
《永平诗存》尘封了一百多年,始终没有得到校勘翻刻。现在,由唐山师范学院的几位老师劬志爬梳点校,拂去珠尘,灵光重耀,使我们得以简便地捧读这部异代乡关文士们的隽言心史,这是可堪告慰一代诗魂的幸事,也是赓续香崖先生遗志大愿的幸事,更是期盼诗风再振的唐秦两市文史界、诗词界的幸事。
《永平诗存》,无疑是一部珍贵的断代诗史。全书辑录作品年代上迄顺治、下至光绪,几乎涵盖了清朝入主中原后260多年间冀东地区全部诗人诗作,举凡封疆大吏、地方明府、山林之儒、饱学文士、贤达缙绅、失意吟者乃至民间布衣、闺闼裙钗、盲瞽狂疾,无不包蕴其间。官方站位,民间视角,朝野毕集,巨纤不捐,可谓春兰秋菊,各逞一时之秀。作品内容,则由于作者面广、时间跨度大,3000首诗作之中,既有时代变局、岁月沧桑的宏大叙事,也有一府一县纪事写实的中观场景,更不乏往来酬酢、茶饭微思的寻常生活画面。更令人赞叹的是,香崖先生在采选作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炬眼深心的硕儒胆识和孜孜矻矻、剥茧抽丝的编辑匠心。按照“点校前言”交代的时间推算,自咸丰元年(1851)至光绪己丑(1889),全集采访编辑共历三朝、计38年。为了“足备一乡之文献”,香崖先生不但广搜博征,“采诸总集”,“访之故家断简零篇”,还详尽地整理出作者简历、嘉言懿行、诗话摘录,甚至不厌其烦地摘出篇内佳句一一列举。我特别注意到,只迁安马恂一人就列举佳句63例;滦州女诗人窦氏的律绝,从中摘出佳句22例,称赞其“皆烹炼有法”。正是香崖先生旷日持久的“木铎采诗”精神和慧心萃取的编辑风范,成就了这部不可多得的诗歌总集,使我们有缘沾惠遗泽,为先贤们的流风余韵所鼓舞。
《永平诗存》中的诗人群体,清代著名探花、山西巡抚鲍源深在序言中有这样的评价:“其地负山据海,……雄伟甲燕蓟。故其人多磊砢英歭、意气激宕、雄直清奇之概,壹发于诗,无苶靡不振之习。”这样的评语,出自一位学养深厚的封疆大吏之口,决非浮誉之言。单是翻检28个卷本中各朝诗人的篇什,就能感知永平故土上那种“渍于风雅”的山川奇气。而在这种“雄直清奇”的士风民气氤氲之下所产生的诗作,一定是山长水远的画卷、松涛海浪的鸣响、情真意永的晚唱。这种“铁马秋风塞北”的幽燕响韵所传扬出的一代地域风标,是研究明清时期北地诗歌乃至地方信史、时风民俗的最好范本,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应该是一种具有空前意义上的补遗。这一点,亟盼各位方家作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清代文人注重学问修养,讲究博学于文,清诗的一般特点在于其博雅的书卷气。这一点,也充分反映在《永平诗存》的作品之中。我们看到,无论是早期“嗣响唐人”的作品,还是中晚期的宗宋之作,也无论是显宦硕儒的枫窗之咏,还是底层苦根的山野之什,更不论是奔放跌宕的古风,还是中规中矩的律绝,都显示出作者深蕴的腹笥和高远的追求,即便是女辈的作品,也“不作小窗中喁喁口角”。古人作诗,讲求“非学养不能致深邃”,“非智慧不能显空灵”,“非炼字不能凝隽永”。永平故土诗坛先贤们的遵奉与求索,很好地体现了“致深邃”“显空灵”“凝隽永”的诗家三昧,值得当今雅好此道的吟友们深刻体悟,认真借鉴。也许,通过对《永平诗存》的学习、研读,对克服当下诗词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浅薄、无知者无畏的不良风气有所补益。
《永平诗存》所收录的180位诗人,籍贯隶属乐亭、滦州、迁安、昌黎、卢龙、抚宁、临渝(山海卫)七个州县,其中的后四个县囊括了目前秦皇岛市所辖四县三区的全部行政区划。我作为生长于抚宁籍的一个古典诗词吟旗下的晚辈,对先儒留传的这本锦绣文集有一种由衷的挚爱,这当然首先是由于史梦兰先生。
149年前(同治二年)那个山花照眼的春天,史梦兰先生在昌黎城北碣石山大峪沟购置山场,大兴土木,建成一座别墅,取《诗经·都人士之什》中“绵蛮黄鸟,止于丘隅”之义,将别墅命名为“止园”,在半百之龄圆了“好山水”之梦。先生不仅与昌黎结下了山水之缘,还为地方文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亲手纂修了《永平府志》《抚宁县志》,为一方土地的文脉延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出于一种乡土的亲近之情,我特别关注了集中收录的抚宁人的作品,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张霖、张霔、张坦、张壎、张琯、张鲤、张映斗祖孙四代七人的作品。张霖历官福建布政使,虽贵为“藩台”,其弟张霔却萧然淡泊,居行如山林间人。其诗天马行空,有李青莲遗风,五古、七古不拘一格,奔放不羁,五律、七律于豪放中见工整,佳句迭出。张霖之子张壎,诗风一似其叔父张霔,豪宕之气犹存。延及第三代、第四代,虽不减张氏门风,但风格、内容渐呈衰势。一集之内录入一县同门四辈七位作者,这种情况很难见到,堪称诗史佳话,值得后来研究者关注。
古贤遗韵,回响不绝,临案沉思,余兴未尽。草成小律一首,再申微忱:
崭然一帙喜琳琅,把卷临风韵味长。
古椠刊新垂雅范,珠尘拂尽耀灵光。
弦歌时迥传钟吕,屈贾墙高埒宋唐。
百祀香崖应有意,光前裕后看昂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