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英烈千古颂 碧血虫沙壮丹霄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9:39:54
——评长篇历史小说《滦州起义》
吴述东
100年前,在京畿的东大门滦州,曾经发生过一次震惊中外的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只有三个营的清廷新军兵力,但在中国同盟会的直接策动下,起义成功,成立了北方革命军政府并获得了各国外交称认,它有力地策应了辛亥武昌起义,极大地震撼了清廷统治。这次起义,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北方辛亥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不仅促进了北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加速了清廷的灭亡,在滦州起义仅仅42天后,统治中国267年的清廷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1912年3月14日,孙中山在挽滦州起义烈士吴禄贞的题诗中写道:“滦州大计,石庄联军,将犁虏庭,建不世勋。”共产党人的先驱李大钊在其文章和日记中写到:“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他日崇功纪德,应于此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1935年,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优恤滦州殉难诸烈士明令》即《表彰令》,内称:“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当时偏师突起,声威所播,全国景从。肇造共和,底定全局。”对滦州起义失败后被清廷残酷杀害的领袖人物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各追赠陆军上将;对在滦州起义中牺牲的王踽臣、孙谏声、张振甲、刘瀛、董锡纯、葛盛臣、熊齐贤、戴熙九、牟惠来、吕一善、黄云水,各追赠陆军少将。国民党第141次中常会原已决议在起义地滦州建纪念碑或纪念塔,鉴于当时滦州已为日伪盘踞,此议无法实施。1937年,国民政府组建了辛亥滦州起义先烈国葬典礼筹备委员会,并于5月26日在北平举行隆重国葬大典。当时的《中央日报》隆重推出《国葬特刊》。
由伦洪波、杨立元合作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滦州起义》,反映的就是这一重大历史事实。这部具有历史厚度和文学价值的长篇小说初版于1991 年,甫一问世,就在滦州故地(今河北滦县)及冀东一带引起强烈反响,好评不断,赞扬有加。正值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团结出版社再版此书,更说明这部反映北方辛亥革命的扛鼎之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笔底风雷千秋史 纸上烟霞落铿锵
长篇小说《滦州起义》,叙述的是从1911年10份著名的清朝新军“永平秋操”开始,到1912年1月4日滦州起义以失败告终,在仅仅两个多月时间之内,发生在滦州这个地方的驻军兵变事件,揭示的却是曾经统治了中国两个半世纪的清廷在清朝末年迅速分崩离析的过程,反映的是当时整个北方风起云涌的民主革命形势,讴歌了那些革命先驱为了推翻清廷建立共和不惜抛头洒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作者在有限的篇幅、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了一首辛亥史诗的创作。
清王朝,应该说是存在于泱泱五千年中华大地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像所有打下江山的封建王朝一样,一开始来势汹汹,好歹就走向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归宿。那些曾经无往而不胜的八旗子弟,很快在日日笙歌夜夜酒醉的奢华中骨软筋麻头晕转向,把一个好端端的大国闹腾得民穷国弱列强横行。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人民愤怒到了极点,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出路。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此时应运而生。受孙中山先生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各地以推翻清廷为己任的各种革命组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仅在京津一带,就有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同盟会京津支部、以胡鄂公为代表的湖北军政府代表处、以白雅雨为代表的天津共和会、以丁开嶂为代表的铁血会、以李棠为代表的二十八路绿林英雄,还有大大小小的促进会、联合会、救国会、克复堂、女子北伐队等等,已成燎原之势。只是这些进步组织既没有统一纲领,也没有一致目标,更没有统一领导,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很难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特别是以梁启超为首的海派势力极力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武装革命的过激行为,这是革命发展的极大隐患。即使在驻滦州起义骨干新军内部也有坚定的革命派、坚定的保皇派和摇摆不定的投机派之分,三营营长张建功在起义的关键时刻突然反水,使得这些暗流汹涌的矛盾一下子白热化。而在清廷内部,为了争权夺势,也早已分化成主张改革的激进派、法祖宗先制的保守派和持观望态度的骑墙派等数个派别。他们在对待革命势力这个问题上虽然各怀鬼胎互相掣肘,但当革命势力影响到政权稳固的时候却又能形成一个拳头。尤其是清廷在最后关头推出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凯,成为绞杀北方革命的致命杀手锏。长篇小说《滦州起义》的两位作者就在这种本就错综复杂的真实历史背景下,巧妙编织各种矛盾经纬,精心架构故事短长,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辉煌篇章。全书52章,几乎章章都写矛盾,节节都有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这恐怕是这部长篇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两位作家文化功底都非常深厚,对冀东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非常了解,因此,于纵横捭阖的矛盾冲突中凸显地方特色,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中展示滦州一带人文景观,不但增加了这部长篇的历史厚度,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如开篇第一章,作家就通过来滦州视察“永平秋操”准备情况的阅操大元帅载涛的眼睛写道:“稍许,车驶进坨子头车站,载涛吩咐减速,他看着窗外,远处山峦绵延起伏,近处地平如毯。田献章指着站南平原尽头的一座山说:‘大帅,那就是龙山,您看,像不像一条卧龙?’载涛点点头,只见山势逶迤,似一条游龙时隐时现,缕缕白烟徜徉在山峰之间。田献章递过望远镜:‘龙山南五里是五子山,再南三里是菱角山,菱角山东十里是岩山,岩山北十里是横山,这五山中间是一马平川呵,正是假定的战场,平坦无阻,任千军万马驰骋,正好会操。’载涛接过望远镜,看到宽阔舒展的平川和边缘上的几点村落,赞许地点点头:‘好地方,谁选的这个地方?’”这里介绍的五座山正是滦州境内的实际地形,方位不差分毫,远近准确无误,说明作家在构思谋篇之前,已经做好了许多预备功课。那么这种通过人物之口介绍地形地貌的手法,比起那种平铺直叙的作者叙述来要生动活泼且逼真许多。也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之间的短暂介绍,把以后的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两项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的地理原因预作了伏笔。一小段介绍性文字,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像这种画龙点睛的介绍性文字,在整部长篇中随处可见,如滦河红鲤鱼的传说、紫金山的庙宇、偏凉汀大集的繁华、郝家火烧的美味、糖炒板栗的制作过程等等,加上“狗拉犁”“无影塔”“八里桥不够一迈”“素河有鱼”这些滦州轶闻旧事,穿插其间,信手拈来,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这些昔日滦州的名牌标签,不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因此,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丹青,引人发好古之幽情,做思接千载之旅。把赓续千年的人文底蕴和眼前的兵戈铁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给读者一种大气磅礴酣畅淋漓之势,应该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又一大特色。
文章自古机锋尽 起承转合巧构思
泱泱大国,五千年繁华倏然而逝,留下的历史卷帙浩如烟海,仅是一些经典之作都不胜枚举。关于文章做法、写作窍门之类已经屡见不鲜。如何把一个司空见惯的近代革命题材打磨成时代精品,这是两位《滦州起义》的作者从一开始就反复思考的问题。
据我所知,这部长篇小说的有效写作时间不过短短几个月,而下笔之前的精心构思和落笔之后的反复修改却花费了两位作家几年的时间。这除了反映作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勤奋精神而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两位作家对这一重大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崇敬之情。
两位作家动笔之前,滦州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八十年。八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可对于滦州故地来说,却已经是几代人的寒来暑往物是人非。许多起义的参与者已经老去或往生,许多历史的真实已经成为碎片。特别是由于国共两党的长期敌视状态、十年浩劫的文化空白和劫后人为的资料封锁,使得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得不到艺术化的反映。两位作家敏锐的艺术感觉和时代责任赋予他们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而如何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再现历史,把当年那一幕悲壮的情景呈献给当代挑剔的读者,这使得两位作家昼夜难眠寝食难安。经过反复酝酿反复切磋,终于敲定“浓墨重彩写人,集中笔力写事,大事不走样,细节不拘泥,人物不干瘪”的创作原则。原则有了,实施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写作进度突飞猛进。
顺着《滦州起义》的脉络一路读来,我们发现,起承转合之间,惊心动魄的突发事件一个接着一个,让人步步惊心处处留意;牵发动身之时,性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人物走马灯般闪亮登场,无不给人印象深刻生动鲜明。那两场全书的重头戏、震惊世界的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不必说了,单是开篇之后,载涛到滦州视察几节就写得有声有色起伏不平。这里阅操大元帅载涛刚刚酒足饭饱歌舞升平,忽然刺客突袭而至;刺客事刚平,三营营长张建功的部下强奸民女被抓;新军第二十镇一切准备就绪,但等永平秋操之时以实弹袭击西路军,扫清进军北京推翻清廷的障碍,谁知武昌起义突然爆发,风声鹤唳的清廷下令“永平秋操”戛然而止……长篇小说《滦州起义》就在这种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中向我们准确展示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种集中笔力写事的创作原则,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不但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对于当下那些刻意淡化故事情节的新锐写作思潮来说,也是一个很有力的回应,正如作家伦洪波所说:没有情节的小说不是小说,而是游戏。
与集中笔力写事密切相关的,是两位作家的浓墨重彩写人。《滦州起义》中先后出场的大小人物百余个,按历史事件的发展,先后出场的主人公也有六七个,应该说每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伦洪波有话:写不活的人物就不要叫他出场。这说明,作家在塑造每一位人物的时候,都已经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不管是优柔寡断的张绍曾,还是大智大勇的吴禄贞;不管是具有领袖之风的王金铭,还是嫉恶如仇的施从云;甚至连刚愎自用的贝勒爷载涛、心狠手辣的张建功、贪财好色的潘榘楹等反面人物,都刻画得纤毫毕现,惟妙惟肖。采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使小说人物变得栩栩如生,是两位作家的拿手好戏,这种情形随处可见,兹不举例。
在写作过程中两位作家还反复斟酌反复推敲,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的关系。滦州起义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流于戏说的俗套,那样,就失去了两位作家要替滦州起义英雄立传的初衷,作品的生命力将会大大折扣。因此,作家在处理永平秋操、滦州兵谏、文庙会议、龙山结盟、滦州起义、雷庄喋血这几个关键事件时,都极其小心谨慎,力求忠于历史复原历史,既防止了打打杀杀的浮华,也避免了背离事实的浮夸,使整部作品处处呈现一种历史的厚重和史实的尊严,这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是非常可贵的。
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是冀东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中的一部扛鼎之作,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值此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谨对这些滦州英烈表示恒久的崇敬之情,谨对两位作家的的辛勤努力致以深深的敬意!
(吴述东,滦县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