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从裴家堡等遗址看冀东辽金元社会生活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1-17 19:44:47
 
                                            石守仁
对于冀东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由于地方志所载内容是以明清时期为主,其他时期只是略记沿革等内容,所以我们对辽金元时期冀东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不过,考古发现可补充史料的不足,大量的辽金元文化遗存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可揭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近几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昌黎县裴家堡和唐山市丰润区后冯各庄、施家营等辽金元遗址的发掘工作,对遗址揭示的文化内涵有了一些了解。
裴家堡遗址,位于昌黎县城东北9公里处的裴家堡村西南。遗址面积约30000平方米,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6座、灰坑35座、灰沟4条、古路土遗迹2处、露炊遗迹6处,出土陶、瓷、釉陶、骨、铁、铜等各类质地遗物千余件,包含碗、盘、盖、罐、盆、碟、瓮等器物类型。
后冯各庄遗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后冯各庄村东200米处台地,北距泥河1.5公里。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00米,总面积达60000平方米,为一处金元时期古人类生活居址。发掘面积2125平方米,发现灰坑45座、露炊遗迹4座、古道路1条、房址8座,出土金、元时期陶、瓷、铜、石等各类可复原文物90多件。
施家营遗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施家营村南台地。遗址东西300米,南北300米,总面积达90000平方米,包括商、汉代和金元、明清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发现灰坑21座、房址11座,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质地标本100余件,遗物种类有陶鬲、陶瓮、陶盆、瓷碗、瓷盘、陶罐、陶盆、铜钱、石球等。
通过对裴家堡、后冯各庄、施家营等遗址的发掘,我们从考古结果的某些方面,并结合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来探索冀东辽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一些情况,比如遗址中的房址等。
裴家堡、后冯各庄、施家营遗址所发现的房址形制、结构基本相似,细部略有差异。其中,裴家堡辽金遗址发现的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残留有穴壁、门道、灶台、火坑等。房址平面呈方形或近方形,坐北朝南略偏西,面阔与进深多在3~5米。屋内西北部置火炕,烟囱在房子西北角,灶台在炕的东南角,炕内有3~4条曲尺形烟道。
裴家堡遗址中房址F1,前端面宽约3.3米,后端面宽约3.65米,进深4.1米。穴壁系从原地表向下挖凿而成,壁较直,残深0.45米。门道位于南壁中部,残存两级台阶,宽约0.67米。室内居住面为灰黑色砂土,厚约2厘米。靠西北部有一火炕,东西长2.95米,南北宽1.35米。火炕由四条并向烟道、一条纵向烟道、烟囱和灶组成。四条烟道呈曲尺形,系直接掘土而成,直壁,斜坡底(烟道底面由灶台处向烟囱处逐渐抬升),宽约0.14~0.25米,残深约0.2米,间隔约0.2米,壁上挂有灰烬,四条并向曲尺形烟道于西端与一纵向烟道交汇,从而与烟囱相通,此纵向烟道底部略低于并向烟道西端底部。烟道南端通过火道与灶相通。灶由灶门、火膛、火道、灶台和操作间组成。灶门位于火膛南部中腰,略呈方形,宽约0.2米,高约0.25米,现已坍塌,系用两块平砖铺底,上立两竖砖,竖砖之上平铺平板石。火道为圆形,径约0.1米。灶膛为一凹火膛,呈竖灯泡形,口径0.6米,腹部直径0.76米,残深0.54米,残存约5厘米厚的规整红烧土壁。灶门之南为一长方形操作间,长1.3米,宽1米,略低于房屋活动面0.14米,东、南两壁皆紧贴房屋东壁与南壁(图一)。房内出土瓷器有酱釉剔花碗及白釉瓷碗、盘等残片,陶器有双耳罐、碗、盘、甑、杯、盏等,铁器有钉、盖等,另有动物肢骨、牙齿、趾骨等。
 
后冯各庄遗址发现的房址也都是半地穴式建筑,残留有穴壁、门道、灶台、火坑等。房址平面呈长方形或近长方形,坐北朝南略偏西,面阔与进深多在3~5米左右。屋内北部置火炕,烟囱在房子西北角或东北角,灶台在炕的东南角或西南角,炕内有3~4条曲尺形或直线型烟道。
后冯各庄遗址中房址F1,东西面宽3.42米,南北进深3.64米。穴壁系从原地表向下挖凿而成,壁较直,残深0.68米。门道位于房址南端中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0.64米,南北进深0.9米。底面呈斜坡状,坡度约为31度。室内居住面灰褐色,致密,厚约1厘米。不见夯打痕迹。靠北部有一火炕,东西长3.42米,南北宽1.6米,高于居住面0.24米。炕面未见覆盖物。
火炕由三条并向烟道、一条纵向烟道、烟囱和灶组成。烟道系直接掘土而成,直壁,斜坡底(烟道底面由灶台处向烟囱处逐渐抬升),宽约0.16~0.24米,残深约0.14~0.25米。靠近灶膛处烟道内壁可见红褐色烧结壁,厚约3厘米。烟囱位于火炕东北角。火灶位于火炕的东端南侧,由灶门、火膛、火道、灶台和操作间组成。灶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0.98米,南北宽0.87米,高出居住面0.18米。灶面为生土。火膛呈袋状,口径0.43米,腹部直径0.62米,残深0.34米,残存约6厘米厚的规整红烧土壁。灶门位于火膛南部中腰,略呈方形,东西宽0.18米,高0.17米,南北进深0.2米。操作坑位于房址东南部,灶台南侧,圜底,缓斜坡,低于灶台平面0.4米(见图二)。
 
图二 后冯各庄遗址F1
施家营遗址发现金元时期房址10座、灰坑15座。这10座房址,南北向布局,房址排列密度较大,形制为半地穴式,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5.5米,东西宽2~4.6米,门道多位于房址东南角;火炕位于房址北部,包括火灶、烟道、烟囱等,火炕烟道上多覆盖白色、灰白色扁片形泥岩,根据火灶内红色烧结面以及烟道较厚烟炱痕迹,推测房址使用时间较长。
从裴家堡、后冯各庄、施家营辽金元遗址出土的房址看当时人们的居住条件是比较简陋的。房址内极少发现砖瓦等建筑材料,房址四壁周边也未发现有土坯的迹象,也就是说半地穴式的房屋结构包括上部墙体与屋顶应是木架、秫秸、草泥结构。裴家堡、后冯各庄、施家营辽金元遗址出土的半地穴式房址,反映出辽金元时期冀东普通百姓的住房情况,除少数富户外,大多数人家住的是这种半地穴式房屋或土坯草泥房。
辽金元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那时的社会生产力及百姓生活状况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别说是近千年前,就是近代旧时的冀东百姓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那时冀东农户住宅还有很多土坯房,条件稍好点的房是砖包土坯墙,土房顶。为了防止夏天漏雨,每年的春天都要往房顶上碱土或炕坯土。条件更好的富户由于人口、财产较多,住房有前院、中院、后院等部分。院落一般是南北长、东西窄,南面开门。房屋多半是抹灰的平顶,也有灰打顶或瓦房顶。卧屋内有土坯炕,所有房间一般只开一窗,纸糊窗棂格,门为双扇。为冬季取暖家家都住火炕,一天做两顿饭再加上晚上烧一锅水,烧三遍大灶火,热炕基本上保证一晚上被窝暖和。多数人家不买煤,不生炉子,家家都有火盆子,把刚烧完火的灰扒到火盆子里,放在屋里取暖。柴禾不够烧,就在农闲的秋后和冬天去拾柴禾。秋天刨茬头、辺树叶,冬天用大耙搂茅草,这样可维持一冬不缺烧的。
日常的百姓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同时也顽固地保留有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地域风俗习惯,虽说冀东的村庄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村,但是这种地域性习俗还是具有顽强的传承性的。也就是说近代冀东百姓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还保留有辽金元时期百姓生活习俗的因素。比如火炕,辽金元时期冀东先民就已经采用火炕取暖。不过,那时的大多数普通百姓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裴家堡遗址以及后来发掘的丰润后冯各庄、施家营遗址发现的房址就属于这种半地穴式草泥房,不见砖瓦建筑。2009年,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冀东发现的辽金元遗址,同样未发现砖瓦建筑迹象。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虽然说秦汉时期就有了砖瓦,但在近千年前砖瓦仍属于比较珍贵的建筑材料。试想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数农村住房还是土坯房。2009年,笔者在张家口、保定山区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那里很多老房子都是土坯草泥房,院墙还是“叽疙瘩”墙,何况是近千年前的辽金元时期呢。不过有时候部分人家虽然住房不是砖瓦房,但是却不惜重金用砖、石构建墓葬。考古研究显示,这种现象早在两千多年的汉代就已经存在了,两汉时期除官府王贵外,普通百姓几乎就没有用砖瓦建筑阳宅的,但却屡见大量的两汉砖室墓。据历史学研究,自亘古以来人们视死如生,顽固地坚持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这种观念历经几千年不衰而延续至今。现代人们大办丧事,又吹喇叭又唱戏,不惜重金修建阴宅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我们就更有理由相信近千年前的辽金元时期的人们住半地穴房或土坯草泥房,而用砖、石修建墓穴了。冀东发现的多处辽金元砖、石墓葬证实了我们的推测。
从裴家堡、后冯各庄、施家营遗址发现的房址的分布密度和相互打破关系以及火灶、烟道壁的烧结程度看,辽金元时期的先民在这里居住了较长的时间,说明这里的先民是定居而非游牧民。另外,在灰坑(当时的垃圾坑)、房址等填土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动物骨骼,在后冯各庄遗址F6房址中发现了一件残半石质磨盘(图三),这说明辽金元时期这里的先民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经济形态。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冀东辽金元先民的饮食情况。
 
图三 石质磨盘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辽金元时期的粮食作物以传统五谷(稻、麦、粟、稷、豆)为主与旧时冀东粮食种类(主要有小米、白薯、高粱、玉米、豆类、荞麦、白面、粳米、黄米、稗米等品种)相差无几,不过那时没有玉米、白薯。白薯原产于美洲,16世纪末传入我国。玉米是16世纪初期由西方引入的,当时的人们管玉米叫番麦或天麦,又因为它是以罕见珍品奉献给皇帝的,所以又有御麦的美称。萝卜、白菜原产我国北方,应是辽金元时期蔬菜的主要品种,另外还有葱、韭菜、姜、蒜等。由于冬天气候寒冷,无新鲜蔬菜可吃,那时的人们就在秋季把萝卜、白菜藏在菜窖里,另外腌制部分咸菜和酸菜,以备冬季和来年食用。金代作家赵秉文的诗文中就有当时农户腌制咸菜和酸菜的描述。实际上我们现在晾干菜、在秋冬之季腌渍咸菜、酸菜,做豆酱等习惯就是由那时传承下来的。旧时普通家庭的蔬菜以大白菜、萝卜、倭瓜为大宗,也有土豆(原产南美洲,传入中国一百多年)、菠菜、韭菜、大葱、豆角、蒜等。为解决冬春无新鲜蔬菜,几乎家家在蔬菜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比如晾晒白菜、瓜片、豆角、萝卜、胡萝卜、茄子、土豆、黄瓜、辣椒等干菜。秋后家家户户挖菜窖贮存大量的白菜、萝卜、土豆等。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缸,腌有各种蔬菜,尤其是萝卜、白菜是必腌。每家还做一缸豆酱,多数人家在酱缸里放入腌好的红萝卜。副食多粉条、豆腐,少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蛋、鱼等。大豆除做干豆腐、水豆腐、冻豆腐外,还可以生豆芽、酱焖豆。那时油少,很少吃油酥豆,偶尔吃一回秫米粥咸鱼煎豆那真是美味佳肴。记得生产队那时候粮食亩产只有二三百斤,为节省口粮,一般人家冬天都吃两顿饭。相比之下辽金元时期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农作物种类不多并且产量有限,粮食亩产也不会超过百斤,所以那时的百姓生活是可想而知的。
赵秉文的《夜卧炕暖诗》云:
京师苦寒岁,桂玉不易求。
斗粟换束薪,掉臂不肯酬。
日粜五升米,未有旦夕忧。
近山富黑墼,百金不难谋。
地炕规玲珑,火穴通深幽。
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
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
田家烧榾柮,湿烟炫泪流。
浑家身上衣,炙背晓未休。
谁能献此术,助汝当衾裯。
以上诗篇和考古资料说明,金代有火炕的地方并不限于女真聚居的东北地区,而几乎遍及北方各地。烧火炕的燃料,主要是树木(榾柮)、农作物秸秆,在产煤区附近,则多用煤。上引诗中的“近山富黑墼”,显然是指煤。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载当时“北方多石炭”。宋金时北方各族人民用煤炭作燃料,已非个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