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儿女多奇志〓保家为国耀家邦
来源:未知 时间:2005-01-13 22:38:00
我的族弟史德新,在乐亭县文联工作,近一时期来送我几本家乡刊物《滦河文化研究》。阅阅再阅,爱不释手,这是滦河岸边优秀儿女的善举。使我浮想联翩,不由得回忆起当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前夕那段峥嵘岁月。我们昌、滦、乐滦河两岸兄弟情深,一大批有志青年,相聚在滦河岸边,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为推翻蒋家王朝,为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奔向革命队伍,献青春酒热血,为家乡赢得荣耀,为民族得解放立下战功。今天滦河两岸文化名人相聚在一起,做滦河文化研究,挖掘历史歌颂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着聪明才志,可敬可褒。特别是牵情着根在滦河的在外游子,使我们钩沉起旧情思念,回忆起滦河水哺育我们成长的历程,今愿将我们亲历的那段情感吐露出来,以飨读者。
一、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
1947年夏秋,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前夕,解放军队伍急需一大批医护人员补充战场第一线。这时中国医科大学冀察热辽第四分校奉命在冀东的乐亭、滦县、昌黎一带招募一批有志青年学生入伍,以应战场需要。一听要参加解放军,要学医救治最可爱的解放军伤员,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可就沸腾了,争相报名入学,一千多学生很快就招满。这批学生来自滦河两岸各县区的居多,其中昌乐联合县抗日中学(住董庄、王庄子)、乐亭县抗中(住汤家河的北新庄)、乐亭县中学在校生和曾在这些学校就读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20岁的青年占60%左右,25%是女生。这批学生一大部分是儿童团员和青年团员,有的参加过土改工作,已加入了共产党,家庭出身好,思想积极,学习勤奋刻苦,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
医大四分校开始进驻平谷、遵化一带。学生入学后,首先参加了新式整风运动,以提高觉悟和斗志,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同时,组织大家上山打柴,锻炼体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在没有围墙,没有校舍,后面有敌人追赶,上有敌机轰炸的环境下,大家不畏艰难困苦,边行军打仗边学习医术,边救治护理伤员,努力完成党交给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立志早日成为一名具有过硬本领的合格医生,为救治伤病员做出贡献。
二、百折不挠的难忘岁月
医大四分校是一个能征善战,百折不挠的战斗集体。1947年冬季,学校由平谷县靠山集转战到迁安、迁西、遵化一带的山区,在长城沿线与敌人周旋,执行由解放古北口、密云、石匣子等战斗负伤的伤病员的救治任务。在极度缺医少药,缺吃少穿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师生的口号是“一切为着伤病员,节衣缩食多节俭”,大搞生产自救。每日往返几十里,翻越悬崖峭壁躲避着敌机的轰炸,大炮的袭击,上山打柴,自力更生,种菜种粮。师生将干柴、细粮给伤病员用,自己却吃糠菜团,一日两餐蘸盐巴,但大家从不叫苦喊累,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关爱着伤病员,较好地完成了救护任务,多次受到军首长的夸赞。1948年的四、五月间驻扎在唐山、滦县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妄图吃掉这所军医学校,对其进行了不间断的拉网式围剿,并不时轰炸和炮轰。学校在边教学边收治伤员的情况下,捉迷藏式反击敌人。在一次大转移的过程中,得到了晋察冀野战部队和冀东独立师的掩护,躲过敌人多次的袭击和轰炸,历经千难万险,全校师生及伤病员转移到了迁西的上营。
上营是个美丽的山村,依山傍水,学校很快在上营及其附近地区安顿下来,伤病员也妥善安置,学生们上午在栗子树和梨树下上课,下午对伤病员救治护理,学以致用,虽然不时地有敌机轰炸,但没有敌人追赶,安全了许多。8月份全校奉命急行军北上,为辽沈战役收治伤病员做准备。9月12日,锦州战役打响以后,伤病员一批一批的接下来,全校一千多名师生医护人员(教师很少),一个月内超负荷接收了一万多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全部住在学校和群众家里,老百姓的炕住满了就打地铺。全校师生昼夜忙碌精心救治,手术一台接一台。有的医护人员过于劳累,在手术间隙就睡着了。因医药缺乏我们对一般伤员实行间断换药法。当时不但收治了解放军伤员,还收治了一些敌军的伤员。我们对待伤员虽然一视同仁的,但敌军伤员因过不惯艰苦生活,对伙食有意见,对间断换药也不理解。我们虽然做了不少政治思想工作,但打骂医护人员的事时常发生。我们就动员伤病员和当地群众做他们的工作,收到较好的地效果。由于师生们的情真意切,争做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做南丁格尔式的好护士,圆满完成了救治万余伤员的任务。大家对伤员那种胜似亲人般的护理,没日没夜地苦干实干,受到部队首长的夸赞,好多学员火线入团,入党。在干中学,学中练,全体学员得到一次实战性实践锻炼,成为人生中一段难得的锤炼。
三、历炼成钢〓光耀家邦
1949年3月,配合三大战役救治伤病员任务结束后,学校转到承德,与热河省卫生干部学校合并,组建热河医学院。当时热河省主席是李运昌,据说是他亲点这批学生到承德的。我们抵承德后,首先是除三害(虱子、疥疮、脚了泡),并召开庆功大会,群众评模范,上级颁嘉奖,滦河两岸的儿女们配戴奖章、红花,好不威风靓丽,心旷神怡。经过战争的锤炼,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劲头十足,按照正规教育教学大纲分清科室系别,经过两年的认真学习,陆续毕业。东北解放后,全校整编为热河医学院(现为承德医学院),这批学生又先后在不同的系里学习专业技术。毕业分配时正值抗美援朝,大家又纷纷报名入朝参战,成为入朝杀敌报国的勇士,表现出滦河儿女那种精忠报国的赤子深情。特别是建国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些滦河儿女没辜负家乡的哺育和培养,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贡献着青春年华,做出了更加辉煌的业绩。有的成为医学战线顶级人物;有的成为部队里的高级将领;有的成为部队医院的知名军医;还有的进入地方医院成为举足轻重的顶梁柱。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为家乡增添光彩。滦河儿女的骄人业绩光耀着家邦。
(作者〓史德仁,1932年生,乐亭县夏毛庄乡孙家铺村人,1947年入伍,1950年毕业于热河医学院,1956年入党,历任热河省公安总队后勤科员,热河军区后勤部科员,解放军第255医院药剂师,副主任药师(正师级)现离休。(檩瑞林1930年生,乐亭县姜各庄镇黄湾村人,1946年入党,1947年入伍,1950年毕业于热河医学院,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历任军区后勤部科员、秘书、科长,成都军区后勤部副参谋长,67分部部长,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大校军衔,现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