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滦河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亮点

来源:未知 时间:2005-01-13 22:39:00
     滦河,古《水经注》称濡水,是华北地区东北部的重要河流。上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巴颜屯图古尔山北麓,流经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伦高原山地;在燕山南麓平原东向,经迁西、迁安、卢龙、滦县和滦南等地,于昌黎和乐亭之间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流域面积44900平方公里。径流量:枯水季节,流速为0.4—0.6米/秒;汛期最大流速可达5—7米/秒。1929年以来,最大洪峰流量大于5000立方米/秒的年份有18次,其中1949年最大洪峰流量达到25000立方米/秒。向人类生活提出严竣的挑战。
  滦河,是宇宙间的一种自然科学现象。
  三千多年以来,它曾给滦河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辽阔的良田沃土和赋予了人类求生存、图进取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人定胜天
  滦河,谱写了两岸人民与天斗、与地斗的科学画卷。由于上游在塞外,坡陡流激,名闪电河;进入内蒙古正蓝旗后亦称上都河;流入多伦县境内,吐里根河由大河口注入,以下始称滦河;又经燕山穿流,于潘家口经流燕山南麓平原,海拔低于20米,坡降约四千分之一,地势低缓,河槽一般宽为2000-3000米,河水含泥沙较多,汛期更甚,又因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历史上曾有多次河道变迁。在十二世纪以前,滦河由迁安经滦县的雷庄出山,向南经柏各庄附近入海;十二世纪以后,改由滦县横山出山,经昌黎县晒甲坨、团林一带入海;元泰定元年(1324年)以前,经滦南县马城、长凝由柳赞入海。《永平府志》记载,滦河曾在乐亭徐家店北分为两支:西支为西滦河,又称定流河,由刘家墩(大青河口)入海;东支为东滦河,又称葫芦河,由老米沟入海;明景泰元年(1450年),东滦河淤塞,河水西流经西滦河入海。至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滦河改道,经东滦河入海。清同治六年(1867年)夏,滦河泛溢,河道又向东北移动,由昌黎县甜水沟入海。清光绪九年(1883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滦河河道在现在河道左右摆动;1939年甜水沟淤塞,滦河方经现河道入海。但河口位置,仍在左右摆动。
  千百年来,滦河两岸人民,世世代代、因时因地的不断谋求抗洪、疏浚、筑堤、引水和开发水利资源,变水害为水利进行不懈努力和斗争。孤竹中晚期,已有“通河井”和河畔滩地池渗水井。阚各庄、八里塔殷商遗址多有发现;北魏时期,曾修筑北平郡(今卢龙)城西的“长堤”;元大德八年(1304年),在北魏时期的长堤之上,又修筑300米长、15米高的“西堤”,俗称“泊岸”的记载,以利漕运停泊往来的船只。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一月,北京宣尉司修滦河河道,清淤除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官府奏请疏浚滦河河道,减轻水患”;清光绪年间,重修“西堤”。从此,历年来,由滦州向南筑堤,工程浩大。北由横山的偏凉汀,经滦州城东门,南至岩山塔一带的万米护堤,至今犹存。
  建国后,滦河两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用人民战争和科学治理的方法,终于初步治服了滦河,变水患为水利。尤其是,滦河下游辽阔的扇形冲积层,成为历年丰收的粮仓。
  1949年4月1日至6月中旬,滦南、滦县和乐亭三县组织两万民工,动用土方两万立方米,抛石1700立方米,堵复王家法宝的滦河决口;1951、1953、1963、1976和1978年,连年修筑滦河堤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滦河水患才基本上得到了根治;昌黎县大力开展以治理滦河为主的水利建设,修筑滦河堤防65公里,丁字坝134道,清淤治理河道,还修建了灌渠和小型水库,扼制了洪水,河床趋向稳定;卢龙县的全县人民,筑堤坊、疏河道、修水库、挖灌渠、建机站,接力治水,似银线穿珍珠,有“银河下凡”和“群星落地”之称,实现了全县70%耕地水利化。在滦河两岸人民的合力抗洪、抗旱的同时,国家对滦河治理上也投入了巨资。1973年在迁西县潘家口修筑了库容29.3亿立方米和大黑汀库容3.37亿立方米的两座大型水库,控制了滦河流域面积79%。还安装常规电机组、蓄能机组8台,年可均发电6.7亿度,用22万伏高压输入津京电网。1982年至1985年,分别修建了“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和“引青济秦”水利工程,对调节城市用水和控制滦河流域农田建设,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史荟萃
  三千多年来,滦河流域记述了中华民族谦让、崛起、奋进和融合的文明史实。滦河流经塞外,穿燕山东向,在迁安、卢龙疆域与青龙河汇流南下。卢龙,古称殷商孤竹国,历史悠久,有伯夷叔齐兄弟清廉让国遗风,有首阳山和《夷齐颂》:“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还有“夷齐读书处”(摩崖)、孤竹君冢、阚各庄和马哨村滦河沿岸商代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鼎、簋等)。尤其记述了先商源流在西拉沐伦河(即西辽河)的史实。商始祖“契”的降生地,于此。《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诗·商颂·玄鸟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契。”商把玄鸟视为图腾。《太平御览》等史书有“戎氏之女简狄浴玄水,燕遗卵,吞之剖背生契”的记载。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山戎攻燕国。燕庄公求援于齐。齐桓公救燕,北伐孤竹、令支(迁安)。史册有“卑尔之溪”的记述,“溪”,即滦河。“十里,阖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未发,问左右曰:见前乎?左右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长尺,而物具焉(穿戴齐整)!冠,右祛,走马前,岂有人若此乎(身材矮小)?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长尺,人物具。霸主之君兴,则登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尔之溪。有赞水者,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历史传为佳话。
  卢龙城北范庄有古墓。河北省考古队发掘为西汉蔡文墓。百厘米厚的土层下,用白膏泥和柞木炭封存,乃侯爵“黄肠题凑”国葬仪式。出土了印信、胄、甲、弩、弹丸及丝织品等;滦河东岸有虎头石村,传为汉李广射虎的地方;东汉张纯、张举起义,攻入右北平后,与乌桓丘力居部联盟,屯兵肥如;西晋武帝太康六年冬,鲜卑人慕容〓攻辽西,战于肥如;东晋咸康四年,后赵石虎攻占辽西郡;安帝隆安二年,慕容盛征高丽,迁高丽5000多户,于辽西郡;北魏太武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侨置朝鲜县;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六月,始筑北齐城,西至黄河岸,东至海;隋文帝开皇六年,省肥如,入新昌县,设卢龙县;唐高宗仪凤元年,始修卢龙城,东南隅置陀罗尼经幢;元太宗六年(1234年)昌黎县百姓在李仙、赵小哥领导下起义,反抗蒙古统治者奴役,被镇压;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在永平路雷帖木耳不花和程思忠率众武装起义,攻下昌黎、卢龙、滦州和抚宁等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明出兵援助,又在抚宁牛头崖、昌黎的赤洋口和乐亭的新桥设立三个海口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永平府地区反对帝国主义入侵,义和团到处设坛,烧天主教堂,砸福音堂等。
  燎原烈火
  滦河流域,历史悠久,几经沧桑,汇集了两岸人民的智慧,点燃了倍受中外压抑的烈火,敢于谱写人类理想的文明。近百余年来,清廷腐败,国势日衰,“三座大山”压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奄奄一息。在中华民族求解放、图奋起的辛亥革命时,有革命者高呼:“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哉!”当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成功时,又有革命者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这位多次高呼的革命者就是努力寻找革命真理并且献身于共产主义革命的伟大先驱者、马列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李大钊诞生于滦河之畔乐亭县大黑坨村,幼年读过私塾,继而在卢龙永平中学和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学习,曾留学日本,后被聘为北大图书馆主任和北大教授;1924年曾南下广州,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还曾多次由北京回故里,从偏凉汀乘船由滦河回乐亭。并多次登昌黎县五峰山,传播马克思主义。1927年4月6日,北洋政府逮捕了李大钊。正当“南北议和”时,蒋介石电告张作霖:“将所捕党人速行处决,以免后患。”大钊临刑时,正色高呼:“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进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
  是的,在古代先贤们的企盼、今人们的希望和大钊的嘱托下,1938年7月16日,滦河两岸十万农民举行了抗日大暴动。在红旗指引下,像燎原烈火般烧向日本帝国主义及其一切反动派。滦县、滦南、昌黎、乐亭、卢龙、遵化、迁安、丰润、兴隆等地,均成立了抗日联军。从此,向敌人展开铁与血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直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重谱滦河两岸辉煌的华夏文明。
  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统一战线,既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又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滦河流域的一片沃土上,从全民抗战之日起,就因时因地坚持党的方针路线和经济政策。土地方面:从“二五”减租、到土地改革;从互助组、合作社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第二、三产业等方面,则试行改革开放,发展先进生产力等科学举措。以达科学、民主和法制的统一,实现国富民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4年11月6日
  (作者系秦皇岛市方志办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