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昌黎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3 22:42:00
昌黎民歌是冀东民歌,乃至河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代表。多年来,饱含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感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昌黎民歌,以清新、优美、朴素的艺术风格流传于世,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和喜爱,在全国民间音乐领域有着较大影响。时至今日,时代特征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传承和发展昌黎民歌艺术,使之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焕发艺术青春,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继续成为祖国民间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昌黎民歌的诞生地昌黎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在历史上,这里处于中原与东北诸民族接触的前沿地区,是中原文化与东北文化的交汇点。长期的民族冲突、杂居,使各民族的文化在这一地区撞击、融合,逐渐形成本地文化的特点。到了明朝,大量移民的相继迁入,使以汉民族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地传统文化,与移民带来的山西、山东、河南、安徽以及江、浙等地区的文化撞击、融合,再度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可知,传统民间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产物——昌黎民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即从百花荟萃的民间音乐大家庭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地域的馈赠、历史的馈赠。
  昌黎民歌的渊源可追溯到辽、金、元时期。明朝初年,随着大量移民迁入,与各地移民带来的不同流派、风格的民间文化艺术磨合,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生活的相对安定,昌黎民歌集全国不少地方的演唱艺术之长,最终形成了能够成熟地体现本地乡土艺术特点的演唱风格。昌黎民歌是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结晶。昌黎民歌经过长期流传,不少人的加工润色,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十足的民间音乐艺术。在旧社会,昌黎民歌成了生活在昌黎地区的劳动人民揭露封建统治,倾诉苦难生活,表达美好理想和追求自由的自我娱乐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演唱基础。昌黎民歌除了演唱的内容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之外,演唱的曲调也有着相当浓厚的地方语言色彩。从内容上看,昌黎民歌主要分为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生活四大类。劳动号子是群众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呼喊的口号,在昌黎地区有“夯号子”、“搬运号子”、“渔民号子”三种。“夯号子”的唱词风趣灰谐,曲调雄壮有力,演唱声音宏亮;“搬运号子”的曲调富有鼓动性,号召性,振奋人心;“渔民号子”分为上腔、下腔,一对一合,曲调变化复杂,音乐性较强。故事传说类的民歌主要是叙述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特点是歌词较长,曲调反复运用,韵味无穷。爱情类民歌较多,曲调也比较丰富,有的以优美动听见长,有的以情深意浓打动听众的心弦。生活类的民歌表现范围较广,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旧时代人民群众的普通生活,其中有歌颂劳动的《拣棉花》,有叙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婆媳顶嘴》,有反映被压迫妇女生活的《织布》,还有反映群众年节欢乐的《逛灯》、《正对花》、《反对花》,等等,曲调多变,朴素流畅,生活气息浓厚。从演唱形式上看,昌黎民歌又分为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等不同种类。从调式上看,昌黎民歌主要是征调式,其次是羽调式。征调式是昌黎民歌的主流,演唱起来通常显得比较明朗、欢快;而羽调式主要运用于表现悲伤情绪的歌曲。从曲式上分析,昌黎民歌一般为一段体,或是扩充了的复乐段。昌黎民歌的部体特点,一是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突出的民间特色,当地的平民百姓唱着顺口,听着亲切;二是歌词生活性强,往往具有比较连贯的故事性,通俗上口,易懂易唱易记;三是旋律悠扬,曲调柔美,好唱好听,喜欢演唱的人较多,不仅青年人爱唱,也有老年人,就连家庭妇女纺线哄孩子都要哼唱几句。此外,昌黎民歌与昌黎方言、昌黎人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被称为“老呔话”的昌黎方言,其本身即含有唱的韵味,语言上挑下滑,悠扬婉转,为此,在很多昌黎民歌中,倚音滑音较多。另外,衬词的运用也是昌黎民歌的演唱特点之一,民歌艺人在演唱时,或是出于抒发感情的需要,或是为了烘托气氛,常常不少地方带有“嗯、哎、咳哟、呼儿嘿、咧、唉”等衬词(如《茉莉花》等曲调)。再者,昌黎民歌的演唱风味十足,优美动听,技巧全面。在演唱昌黎民歌时,特别强调必须唱出浓郁的地方风格和乡土韵味。不少民间艺人在演唱昌黎民歌时,吐字如吐钉,行腔如行云,快有字儿,慢有味儿,悲伤挂叹气,短腔亮字,长腔亮声,演唱技巧经常采用的有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喉鼻音、控制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等。在演唱实践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民歌演唱艺人,如曹玉俭等。
  昌黎民歌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不同的演唱风格和艺术形式,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工作,作为昌黎县民间音乐的突出代表,昌黎民歌得到及时搜集、挖掘、整理和研究。1953年4月,昌黎地秧歌《跑驴》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一举成名,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此同时,以曹玉俭为代表的昌黎民歌演唱艺人也在唐山专区和河北省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引起较大轰动。以擅长演唱《茉莉花》、《绣灯笼》、《捡棉花》等抒情味极足的昌黎民歌代表作而闻名遐迩的著名昌黎民歌老艺人曹玉俭,相继被请到中央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杭州歌舞团、上海音乐学院、兰州歌舞团、河北歌舞团等专业艺术团体、院校讲学,传授昌黎民歌独树一帜的唱法。为了传承和发展昌黎民歌艺术,在河北省和唐山专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昌黎县委、县政府及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于1956年、1961年和1962年先后几次对昌黎民歌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搜集、挖掘与整理工作,对昌黎民歌的沿革、活动和发展概况、地区分布及演唱特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编印了《昌黎民歌集》。在此期间,昌黎民歌的研究、改编等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央歌舞团把曹玉俭传授的昌黎民歌《茉莉花》、《拣棉花》相继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女声小合唱;后来,由中央歌舞团演唱的女声小合唱《茉莉花》被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由中央民族乐团改编的民族器乐曲《绣灯笼》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常播出。1963年夏天,年逾花甲的曹玉俭宝刀不老,应邀到天津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录音,并于同年秋天应文化部和中国文联邀请,随同河北省民歌演唱队赴首都为驻京专业文艺团体和音乐院校演出。多年间,他还为本地培养了曹惠芬、齐凤英等多名新民歌手,其中齐凤英成了河北省歌舞团主要的民歌演唱演员。此后,昌黎民歌艺术被广泛吸收到新的音乐创作之中,昌黎县文化工作者在1965年前后创作出《昌黎人好气派》、《八大嫂闹深翻》等优秀歌曲和表演唱等作品。粉碎“四人帮”和改革开放以后,昌黎县文化工作者又于1978年、1993年两次进行了昌黎民歌的进一步搜集、挖掘与整理工作,创作了许多昌黎新民歌,在昌黎民歌基础上创作了《嘟噜歌》、《党最关心咱庄户人》、《葡萄沟的情思》等体现昌黎民歌特点的歌曲,从演唱技巧到艺术风格上都大大丰富了昌黎民歌的艺术内涵。
  源于生活方俗的民间乡土艺术——昌黎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大花园里一朵最美丽动人的艺术之花,多年来其曲调朴素清新,久唱不衰,堪称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世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昌黎民歌等民间艺术如何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必须在民族、民间的基础上进行,昌黎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鲜花,必须很好地得到继承和发展,我们不能因时代和生活有了较大变化,忽视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我们必须在大力挖掘和整理昌黎民歌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做好利用和发展民歌艺术的工作,要使优秀的民歌在群众中深深扎根,继续得到滋养,更好地开花结果。此外,民歌艺术为我们音乐工作者提供了可贵的创作动力和借鉴资源,我们要珍惜它,继承它,发展它,利用它,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富有民歌底蕴的音乐作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还有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就是继续发展昌黎民歌艺术,普及昌黎民歌的演唱技巧,提高昌黎民歌的演唱水平,防止可能出现的艺术断层。昌黎民歌艺术能够在新世纪和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就培育他们对民歌艺术的兴趣。各级领导要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和投入,要注重昌黎民歌新的演唱队伍的建设,经常举办昌黎民歌演唱培训班,举办昌黎民歌演唱比赛,不断发现新的昌黎民歌演唱人才。只有这样,昌黎民歌才能不的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
  如今,《茉莉花》、《绣灯笼》、《拣棉花》等昌黎民歌已经成为河北民歌的经典作品,,推陈出新、广为传唱的昌黎,已经成为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歌之乡”。近年来,昌黎县委、县政府对昌黎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了昌黎民歌艺术研讨会;昌黎县文化馆在多年搜集、整理和研究昌黎民歌艺术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收200余首各种风格的新、老作品的《昌黎民歌集》。笔者相信,生命力极强的昌黎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我们一定会使昌黎民歌在一个更加灿烂的新时代,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璀璨光芒。
  (作者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