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渔民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22:46:00
渔民大都喜欢喝酒,佐酒菜是鱼虾蟹贝,手到拈来,极为方便。渔民喝酒不用酒盅,而用碗,是那地地道道的海碗。因渔民筋骨里的潮气太盛,心灵上的寂寞太久,记忆中的凶险太多,所以酒量自然就大,喝个斤八的都不在话下。这种“海量”表现的是战风斗浪的勇气和重压下的豪爽风度,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渔民说话时不是“说”,是“喊”,是“嚷”。嚷出的话很粗鲁,多半是骂人的。骂祖宗,也骂父母,但若骂“某某掉海心里死了”,那等于诅咒,马上会加剧矛盾,惹出很大麻烦。自古至今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叫做“打山骂海”,这确实不假。如果初到海边码头,还真有些听不惯。一旦和他们混熟了,打起交道来,就会感悟出虽语言不太讲究,但守信用,讲意气,热心肠。一句粗门大嗓的骂往往能为渔友化险为夷。粗鲁的表现是父兄般的关爱和浓郁的生命意识。有时骂人,也不见得有啥恶意,不过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罢了。
  海上的风没有任何东西遮挡,要比陆地上硬得多。风吹得渔民的脸黝黑黝黑的,皱纹很明显,大手粗得裂成道道口子。但他们的身体十分强壮,个个泼辣能干。鱼船载货归来,在码头卸货,渔民双手同时提着百八十斤重的渔筐(大海篮子)不费吹灰之力。
  旧时渔民下海抠蛏拾贝,一去就是一整天,需带上午饭。饭很简单,就是在大锅中贴的玉米饼子,装入用白毛巾(俗称羊肚儿手巾)缝制的小食品袋,挂在腰中。等吃午饭时,掏出饼子,咬上一口,接着剥开新鲜青蛤将汁和肉往嘴里一吸,然后喊一声:“鲜凉!”这种品尝原汁原味海鲜的方式别提有多美了。另外,渔民还喜欢吃用虾油腌的生虾生蟹。将新鲜皮皮虾、螃蟹等放置虾油内淹半天以上摆上餐桌,吃起来津津有味。难怪海边人说:“生吃螃蟹活吃虾,半生不熟吃哈蜊(“蜊”字,当地方言读la)。”
  渔民奉信妈祖。妈祖,名林默,是宋初福建莆田都巡林愿之女。刚出生时不哭不叫,长到五六岁才开口说话,且无师自通,读书过目成诵,能吟诗作赋,擅游泳且水性好,心地善良,经常助人救人。死后成了海神,始封灵惠夫人,北宋崇宁年间赐庙以享祭祀。元世祖忽必烈因其至元年间护海运有功加封“天妃”。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生日,渔民们到妈祖庙焚香祈祷,以求平安。民国26年《滦县志》记载着清代诗人史璇作《蚕沙口天妃宫》的诗一首:年年三月赛天妃,晒网新从海上归。阿姑拈香郎酹酒,风波无恙水田肥。
  渔民在海上有禁忌,忌说“翻”、“扣”等字,船帆不叫“帆”,叫作“篷”。如果把扣着的东西翻过来,叫“划”过来。船上的锅碗瓢盆勺不准扣放,必须口朝上放好。忌食奇鱼怪蟹,在海上捕捞,渔民有时捕到未曾见过的奇鱼怪蟹,船上驾长就会下令伙计们将其放入大海中还生。在海上飞翔的鹰、雁、鸟、鸽等因遇风落在船上歇息时,渔民不伤害它,反而要撒些食物将其喂饱,任其飞翔。
  渔民忠于大海,大海洗炼了渔民坚毅的性格,海上救难已不是罕见的英雄事迹,而是每个渔民的良知所在,救人救船的事早已屡见不鲜,这正是渔民的精神体现。他们都有一句共同的话:“见死不救,那还算人吗!”真可谓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作者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