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土地民俗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22:48:00
民俗,作为历史长时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现象,既有一定的地域性,又能充分体现当地民族传统,同时有些民俗明显具有某专业特征。故本文把有关土地专业的民俗称作“土地民俗”。
土地民俗,不但存在于一定的民族聚居区域,而且充分表现出有关土地的深邃文化内涵。地处河北省最北部滦河上游的围场虽然土地开发历史并不长,可这里所流行的土地民俗,却如同一坛陈年老酒,浓郁而醇厚,颇为当地各族民众珍视而陶醉。
今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在清初是蒙古诸部的游牧之地,经康熙皇帝划定为朝廷的禁苑猎场,后被称作“木兰围场”。周环1300余里,立木栅或植柳条为边界,四周派满蒙八旗兵驻守管护,严格封禁。自康熙至嘉庆年间,每年秋季皇帝亲率王公大臣并会集北方民族首领,到“木兰围场”举行秋猎大典,开展习武狩猎竞赛活动,一直延续至道光皇帝,此项秋猎活动停止。清廷根据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于同治二年(1863)开放“木兰围场”,砍伐树木,驱逐禽兽,向民间出卖国有土地,招募民众前来买地垦荒。至清末民初历经50余年,把“木兰围场”内近200万亩可耕地全部开垦。中华民国二年(1913)建立围场县,隶属原热河省;建国后,热河建制撤销划归河北省,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虽然围场土地开发历史较短,但是迁徙到这里的民众却比较复杂。从原籍看除大部分来自晋、冀(原包括北京和天津)、鲁、豫、辽诸省(市)外,还有少部分是投靠售放土地的安徽、四川籍官兵的乡亲。从来者之目的看,除应招前来“挂地”、“占山”者外,还有前来佣工拓荒或做生意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就地安置原护围满蒙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从区位上看围场距北京仅400余公里,可谓地处畿辅;从民族成份上看,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10余个民族杂居在围场;从经济上看,开围伊始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林茂草盛,农牧业产品丰富,堪称物阜民康。上述的历史、地理与经济背景,必然在民俗文化方面有所反映,特别是下面所述之数种具有中华悠久历史传统或原为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土地民俗,在围场仍然持久地保留着。
村头土地庙
旧社会在围场,差不多每个村头都有一个比较小的庙宇,俗称“小庙”。建国后破除封建迷信,有一部分拆除,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基本全部拆除。近年来在一些偏僻的山沟又恢复起来。这些小庙有的称“九神庙”,即供奉着龙王、马王、药王、苗王、虫王及土地神、山神、河神、火神等五王四神。土地神俗语称“土地爷”,有的地方这种小庙称“土地庙”,专供奉“土地爷”,“土地爷”又称“社神”。据传说社神就是上古时期治水保土的大禹,又称“禹王”。逢年过节民众都要到庙上给“土地”烧香化纸,点灯上供。“九神庙”或“土地庙”的对联为“五行土功厚,三才地德深”或“土厚福照黎民,地灵德合苍天”,横批多为“风调雨顺”或“国泰民安”。
人们祭祀土地神,说明人们把赖以生存的土地视若神明而崇敬。
供奉天地爷
建国前在围场,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均在住房门口左侧供奉“天地爷”,有些户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前,经破“四旧”基本停止。近期又有部分农户恢复起来。逢年过节,户主在“天地爷”前烧香化纸,顶礼膜拜,祈祷吉祥。每逢农历过年(春节)便把天地神祗(一般为纸质)更换一次,有的用市场上出售的彩色印刷品“天地马”,有的就是用黄纸黑墨写个牌位,无论那种神牌,正中都为“天地十方万物之灵位”或“供奉天地之神位”字样,天地爷的对联多为“天高履万物,地厚载群生”或“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横批多为“天高地厚”或“天地位焉”或“万物育焉”。
人们供奉天神地祗的习惯,显然是对“天”(大自然)与“地”(土地)合二而一形成的图心理崇拜。
结婚拜天地
旧社会在围场,男女结婚除要选择吉日良辰外,还必须举行“拜天地”的仪式,即在天地爷前张灯结彩,明烛摆供,满斗焚香,燃放鞭炮,鼓乐齐鸣,由赞礼者(司议)导引新婚夫妇“一拜天、二拜地、三拜高堂,……”或“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旧式结婚拜天地的习俗,说明人们认为结婚这件人生大事,岂能不向“天”和“地”禀告,并企望在其庇护下幸福美满。
立天地杆
围场的满族家庭及一些汉族家庭有立“天地杆”的习俗。
旧社会比较讲究排场的满族家庭院门前有影壁,影壁前长年立有高6尺许的木杆,在杆顶端下一尺许横一短杆。此杆称为“神杆”,满语称作“索拨杆”。每年正月初二,全家人由当家人率领到神杆下祭“天地”。当家人大声向天地祈祷:“保佑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多福多寿”,全家人则随声附和并跪拜。此神杆又称“天地杆”。
有一些汉族家庭,无论过去和现在春节时也立天地杆,俗称“灯笼杆”,高1.8丈至3.6丈,在顶端有的扎上松枝并安装“风车”。较高者都挂一个可上升下降的“灯笼斗子”。一般腊月二十三立起来,到正月十六后再撤,在此杆上贴有红纸立批“吉星高照”,以企盼天地广降吉祥。
祭〓敖〓包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与内蒙古自治区所辖县旗毗邻地区居住的各民族均保持着祭敖包的习俗。
“敖包”是蒙古语,“堆积”或“石堆子”的意思,古称为“鄂博”,原是放牧或过路的蒙古族民众用石块堆积而成,做为道路或边界的标志,蒙古语也称其为“登台”。后来有人在敖包的附近竖立旗杆或栽植树木,并逐渐地把敖包视为天神地祗的寓所,定期进行祭祀,从而表达对“天地”感戴之情,并有祈求其继续赐福之意。人们走路把从远处带来的石块添放在敖包上或向敖包扔些零钱,特别是骑马路过附近时必自动下马礼拜,以祈祷天神地祗佑护。围场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或松山区接壤的边境,十几个乡几十个村以及林场、牧场的蒙古族、满族及汉族民众,当今把农历六月十三日俗定为祭敖包的吉祥日,早晨天未亮之前,在距村庄较近的敖包上,在所设旗杆或树木上都有人前来挂彩,即挂红布做的横幅或条幅,上面有吉祥的祈祷文字,远处望去,红彤彤一片。
在围场与克什克腾旗接壤的边界距最近的居民点7公里处有一名曰“塞罕敖包”的,海拔高1777.9米,在一小型石庙内供着石佛,前有石香炉。每年赶敖包会的人员,来自周围两市一盟八个县(旗、区)及附近8个林牧场的各族男女老少、士农工商;远处需从头一天夜里出发,风雨无阻,大多数在次日零点至黎明到达;当天敖包附近云集骑马数百匹,摩托车数百辆,大小汽车及拖拉机千余台,车来人往,跪拜的男女近两万人,一直到下午4时才陆续离去。旗杆和树上悬挂着长3.3-9.9尺红布做的匾帐多达万余幅,鸣放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原野,既有蒙古喇嘛为祈祷者吹拉奏乐颂经的,又有汉族民间艺人前来念喜歌者,整子儿的焚香,整瓶的酒酹地,有的背来整面袋的糕点摆供,有的向敖包或石庙投硬币或数元乃至百元现钞,还有牵来的数百只羊,作为牺牲上供后便宰割就地埋锅烀熟,任人析而食之。据传说这里约定俗成的规矩为:凡前来此祭敖包者,必须坚持连续3年不得间断。因上述祭敖包活动在当地形成一大风景线,故吸引10余台摄像机前来摄像;在现场摄影的照像机达数百台;为赶敖包会做买卖或经营服务项目的摊位,也多达数百个,正可谓“商贾云集相会敖包,一为赚钱二凑热闹”。
开犁祭土
在围场,人们把春耕播种开始的第一天称作“开犁”。全县各地普遍有开犁“祭土”的习俗。在孟奎区盖子沟村,“文化大革命”中或“农业学大寨”之时,生产队老队长还以高工分收买鸡蛋搞此项活动。
所谓开犁“祭土”,即在清明节前后,选好宜栽种的“黄道吉日”,开犁种小麦、大麻、豆等早熟作物。吉时一般选在上午,把牲畜犁犋、种子组织到预定的地头上,同时把煮熟的10个鸡蛋用小筐盖上红布一并带到地里,并把鸡蛋埋在开犁第一垅距地头三、六、九丈任一地方,鸡蛋象征“吉旦”,10个表示十成年景。吉时一到,焚香、烧纸,也有放鞭炮的,驱使牲畜拉犁前进,同时下种施肥覆土。当犁铧子把鸡蛋大部分耠出来,围观的孩子或青年们便蜂拥拾起,争相食之,充分表现了人们亲近土地的愉悦心情及对丰收的企盼。祭土的习俗在中国流传广泛,据考证来源于古代“籍田”。据《国语·周语》记载:公元前800年虢文公向周宣王的建议中,详尽地叙述了“籍田”过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记载了公元前229年诸侯祭土的景况。又据东汉《白虎通义·社稷》载:“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