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社区俏夕阳舞蹈队,“俏”进了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并在歌、舞合二为一进行评奖的情况下独获一等奖,更增加了其含金量,着实让全市上下欢腾鼓舞,兴奋不已, 在街上说,在家里说,在商场说,在手机上说,在各新闻媒体上说……成了丙戊一年开头春最“旺旺”的话题,她的确应该是唐山人引以为荣的事。但燃起我最高兴奋点的并不止于此,因为在我关注了23年的“春晚”中,《俏夕阳》是唯一的一个业余舞蹈队创作表演的作品,而且出自咱们唐山,这才是唐山人最值得自豪的事。因为一个城市既要有实力,还要有魅力,而魅力则是这个城市的文化。
在“培育富有冀东特色的优秀地域文化”的思想指导下,我市专业剧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走进21世纪以来,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大大促进了全国评剧事业的发展;开先河举办了“2005中国唐山国际皮影展演”,吸引了国内外22个皮影院团演出了40个节目,为源于中国的皮影艺术的发展搭建了交流经验的平台,并引起了轰动效应;唐剧《人影》继摘取了文化部颁发的“文华优秀剧目奖”之后,又入围“2004—2005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唐山皮影《大闹天宫》独获全国皮影大赛“金狮奖”金奖后,又在“展演”中创造性的以影人、荧人同台,独树一帜演出了《观世音传奇》,被来自各方的评委评为唯一的“最佳剧目奖”,接着又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先进文化集体”称号;评剧《香妃与乾隆》在第五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创市评剧团建团以来最高奖项;丰润区评剧团的《刘姥姥》,继拍成电视剧后,又在第三届映山红戏剧节获“特别荣誉奖”,称其好戏连台并不过分。而《俏夕阳》通过央视“春晚“一夜名场四海,则代表了唐山群众文化在普及的基础上精品不断涌现,飞进全国专业文化艺术团体、表演艺术大腕梦寐以求的“春晚”,从这个角度值得对她进行一次全面盘点。
一个简单的日程表
《俏夕阳》火了!编创、表演《俏夕阳》的人红了!报纸上有字,印着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广播中有声,反复赞扬着从4岁到74岁一个个感人的事迹;电视上有像,一个个五彩缤纷的镜头在荧屏上不断出现。面对这一切,既让人称道,令人羡慕之声也不绝于耳,在此,让我想起了已故作家萧军向羡慕作家名利双收问其成名奥秘时说过的一句话:“你们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听起来好象一句玩笑话,仔细品味,其中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任何一件优秀作品问世,都不是一日之功,这个以唐山皮影动作创作的新型舞蹈《俏夕阳》,看似一夜成名,其实从雏形到打造成精品,已走过了20年的艰辛历程,我作为目睹其成长历程的见证人,为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日程表。
为迎接1986年度开滦职工文艺汇演,时任唐山矿俱乐部主任的张耀光同志,给范锦才一个任务,要他为年轻演员张桂凤的唐剧《江姐》选段“红梅赞”清唱,编个有唐山特色的伴舞。范锦才在原矿文工团1984年开始创编影剧表演《占地》等节目的基础上,一面听取大家意见,一面天天到本矿业余皮影团看演出寻找感觉,他不仅细腻注意观察臂、肘、腕、腰、膝几个关节的动作,还发现脖子随唱腔节奏前后晃动的特点,经过若干个日日夜夜的思考和在舞台上与演员的反复实践,一个新颖的舞蹈语言组合诞生了。汇演那天,几个女演员随着张桂凤有情有味、有楞有角甜美的清唱,在平台上舞了个来回,通过灯光把人们从来没见过的舞姿,用剪影的形式照射在天幕上,台下的观众被震撼了,在短短的两分钟,全场爆发出六次掌声。这掌声不是一般的掌声,它意味着观众承认了以皮影动作编创的新型舞蹈形式。这个开门红的效果可能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但却是范锦才这个土生土长从小就喜欢扭唐山秧歌、看唐山皮影,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的创举,应了“偶然必然皆自然”这句名言。其后,这个节目被唐山市推荐参加首届中国唐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受到各国艺术家的追捧。
1988年,在开滦职工文艺汇演中范锦才推出了以皮影动作创作的舞蹈 《矿山情画》,有人物,有情节,比1986年为《红梅赞》的伴舞复杂多了,但其演出效果和反响却不如前者,又是一个“始料不及”。
1995年,应居住在路南区石庄居委会的矿工家属之邀,为她们晨练需要,编创了一个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皮影舞”《安全为天》,在开滦职工家属安全生产文艺汇演中拿了一个一等然,这应该说是第三个“始料不及”——老太太跳皮影舞比年轻人跳更有魅力。
1996年,对晨练兴致勃勃的王金霞等找到了范锦才,请他为她们的晨练点编个皮影舞。锦才是个热心肠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了。锦才更是个事业有追求的人,他把前三次“始料不及”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梳理了一遍,进一步认识了一件成功的作品,必须是内容和形式、题材和生活、艺术和政治的统一,于是他决定编一个以反映老年人老有所乐为主题的皮影舞。1997年夏开始排练,那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排练场地,只能“打游击”,这群老大娘头顶烈日不怕汗流浃背,脚踩泥泞不惧地滑摔倒,老师怎么教,队员就一丝不苟的学,不管动作多么难,不练到家绝不罢休,腿练的上不了床,臂练的做不了饭,但没有打退堂鼓的,这些看似苦痛难挨的事,实则磨砺了她们的意志,更倾注了她们对家乡文化的钟受。曾以一首《矿工老哥》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开滦词曲作家刘振逵,不仅为这个舞蹈创作了独具韵味的伴奏音乐,还写了“你看那夕阳,金臂辉煌”,“她们也有歌,歌儿甜,她们也有梦,梦儿香”这样有景有情的歌词,更为其定名为《俏夕阳》画龙点晴。1998年到石家庄市参加河北省中老年健身比赛,获得了“松鹤奖”,并被推荐其代表河北省老年人赴上海参加全国老年舞蹈大赛,捧回了金奖。
1999年被河北省文化厅推荐参加文化部“群星奖”比赛,先从3500个节目中走进了200个入围作品,然后一轮一轮角逐,最终出现了第四个“始料不及”——荣获国家级群艺活动最高奖“群星奖”金奖。市委、市政府为编导人员荣记“振兴唐山”一等功。2000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舞蹈艺术研讨会,与会者都是全国舞蹈界专家,范锦才应邀参加并作专题发言,昔日的煤矿“老板子”,今日成了学术研讨会的中心人物。
2002年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城市平台”栏目《走进唐山》,市委宣传部把《俏夕阳》作为唐山地域文化代表作带到中央电视台演播厅,首次通过荧屏亮相于全国观众面前,从此《俏夕阳》赢得各方的钟受。2002年底,经全国煤炭系统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职工艺术节闭幕式演出。2002、2003年11月两度参加中宣部等单位举办的“四进社区”汇演,荣获金奖。2005年走进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第二天(农历正月初一)走进了文化部2005年《金鸡报晓》春节电视晚会,接着又进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这一年《俏夕阳》在春节期间奇迹般地三进中央电视台,创下了一个业余文艺团队的新纪录。
2006年走进“春晚”应该称其为第二个版本。由于晚会主题的需要,场地的需要、气氛的需要,由原来的8位老大娘增到12位,由原来单一的老大娘表演改为祖孙同舞,添了24名活泼的女孩,使舞蹈的内涵更丰富了,画面更壮观了,难度更大了,观赏性更强了,知名度更高了,影响面更广了,唐山地域文化的牌子更亮了。
一份扼要的启示录
从“一个简单的日程表”盘点了《俏夕阳》的历程,通过其艰辛漫长的历程,更给我们以启示,捡其主要方面简录于后。
其一,唐山地域文化底蕴浓厚是诞生《俏夕阳》的基础。说起唐山地域文化,我常用“明朝中叶唐山皮影在这里生根开花,清朝嘉庆年间乐亭大鼓在这里孕育成长,民国初年评剧这里横空出世,新中国成立后唐剧在这里呱呱坠地”这样四句话来概括,在这个仅1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孕育这么多艺术品种,而且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何况还有浩翰的民歌、多彩的秧歌、迷人的吹歌、憨厚的泥塑、精巧的剪纸等等,唐山的确是一个土地肥沃的百花园,而皮影在其中犹如一棵母树,滋养着每一个品种的成长,乐亭大鼓如此,评剧亦如此,民国初年诞生时,吮吸过它的乳汁,新中国成立后尽管风华正茂遍布大半个中国,唐山皮影的唱腔,仍然是评剧唱腔改革取之不尽的“聚宝盆”。如果遇到精巧的育花人,则可以从这棵古树上剪下某个枝杈,经过合理移栽和细心培育,则能开出新的诱人花朵。唐剧是全面继承它的唱腔发展而成的一个在全国有声望的新剧种。摄影作品《精艺奇葩·唐山皮影》拍下了它瞬间的表演而震撼了摄影界。《俏夕阳》则是采撷它的表演动作升华成皮影舞而享誉全国。何况唐山文化底蕴深厚并不止于皮影,这里只不过举一个例子而已。
其二,唐山人钟爱自己的地域文化,又有一个求新求变的好传统,是诞生《俏夕阳》的条件。仍以皮影为例,当今50岁以上的人谈起它总会兴致致地说起小时候刻影人的趣事,在农村的街头田野,皮影腔更是不绝于耳,至于冀东秧歌那是人人会扭爱扭,直至西方迪斯科盛行的今天,它仍然是群众自娱自乐最普遍的形式。人民群众热心参与是钟爱自己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它才能活在唐山人的心中,才不至于成为“博物馆艺术”。求新求变不墨守成规,贯穿于各品种的历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五十年前在群众中有个顺口溜:南京到北京,跑驴荷花灯”,说的是全国各歌舞团体走到哪里都演《跑驴》、《荷花灯》这两个舞蹈,其中《跑驴》就是从冀东秧歌《傻柱子接媳妇》发展而成的,在各地皮影艺术告急的今天,唯独唐山皮影仍充满生机,《观世音传奇》在“展演”中让来自国内外同行和观众耳目一新受到青睐,也是它一贯求新求变的结果。《俏夕阳》更是古树新枝放异彩的产物,是古老传统和当代艺术的巧妙结合,是唐山地域文化自身突破与时俱进的结晶。
其三,重视群众文化活动,扶植群众文化工作是《俏夕阳》成功的根本。新中国成立后,唐山市就格外重视群众文化活动,年年有汇演,而且是逐级选拨,50多年来名目变来变去,但其推进群众文化生活深入而广泛开展,在普及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工程的基本功能没变。从企业文化角度看,开滦坚持的最好,他们有句名言“没有精神产品的企业是衰败的企业”。正因为如此,开滦涌现了很多文艺人才,并把很多尖子人才输送到市里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而且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有的还担任了领导工作。如前所述,《俏夕阳》的历程也是从数届职工汇演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从雏形到成熟无不浸透着开滦企业文化精髓,尤其是得到了市、省乃至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扶植,从2000至2005年各新闻媒体先后发表了《摘星夺金的开滦人》、《编导皮影舞·声誉响中华》、《律动》、《俏夕阳的审美追求》等不同形式和角度为其加油喝彩的文章和电视专题片。
其四,艺术精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执着的追求、持久的韧劲是《俏夕阳》成功的保证。纵观皮影舞从问世到《俏夕阳》走红,可谓唐山地域文化创新的系统工程,历经2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个不短的岁月,范锦才作为领军人物其可贵之处,在于他既没有“小富既满”,也没有遇难而退,更没有被喝彩声冲昏头脑,而是找准了方向就坚定地走下去。如果说,1986年唐剧《江姐》的“红梅赞”伴舞只是找到了新的舞蹈语汇而没有达到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而1988年的《矿山情画》则是初试用皮影舞表演煤矿现实生活流于浅薄而反响一般,1995年的《安全为天》虽抓住了矿工家属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特殊情怀,但由于舞蹈语言表现不够深刻只烧成了“响边水”,1999年的《俏夕阳》才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既充分张扬了唐山地域文化的魅力,更展示了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美好图景,正因为范锦才曾尝试用青年舞蹈演员排过一版,尤感让高矮不等、胖瘦不一的老太太跳更有味、更有情、更有观赏性、更有凝聚力、更有震憾性。回头用简短的语言评述范锦才和他的伙伴迈出每一步的得失并不轻松,其中甘苦他们体验最深,感悟最多,实际上每一步都留下了他与合作者艰辛而幸福的脚印,每个脚印都可写成一篇大文章,这是后话。
总之,唐山优秀地域文化孕育诞生的皮影舞《俏夕阳》,是唐山人的骄傲,是各级领导和广大观众对她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唐山职业和非职业文化艺术工作者创新精神结出的奇花,我们为其欢呼 、为其叫好是值得的,是应该的,因为它进一步给了我们对“呔文化”的的信心,看到唐山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进一步验证了只有地域的才是全国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真理。但我们万万不要沉醉于此,因为唐山地域文化的宝山,还蕴藏着无尽的珍宝,急待有识之士去开拓、去发展、去创造。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富有冀东特色的优秀地域文化”的思想指导下,唐山文艺百花园会有更多《俏夕阳》式的传统地域文化与时代风貌完美结合的新作品问世。
(作者系唐剧主要创始之一,中国“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唐山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