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古迹寻踪] 长城初探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22:53:00
(一)为搜集、整理唐山辖区明长城的有关史料,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迁安、迁西、遵化市(县)政协协商决定,有选择、有重点地寻访、考察一次长城。我和铁铮副主席有幸随行。
  考察从东往西展开。
  第一次踏访,是在2004年的9月29日,这是中秋节后的第二天。早晨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当我们驱车抵达长城脚下,束装准备的时候,天未晴而雨霁。待我们趟着露水,登上卢龙和迁安两县交界处—徐流口的长城垛口,天公进一步作美,云开日出,一忽儿变得天高云淡了。
  长城内外的金秋时节,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淡淡的白云,透着湛蓝的苍穹,沟沟壑壑的花草树木,绿的碧绿,黄的金黄,红的火红。这一天,在大汗淋漓和气喘吁吁中,从上午10时走到午后2时45分,从迁安市的徐流口长城走到河流口长城。迁安文物研究所的尹所长一面走,一面拿本记着敌台:大大小小的历数35座。

  (二)
  巍巍燕山,横亘在华北平原最北部。它西接太行山北端(北京称西山),绵延往东两千华里,一直仲向渤海,自古就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盘桓在南缘支脉的山脊上。
  一个人,不管你对长城是褒是贬,只要你登上长城,你就不能不感叹长城的伟大。举目四望,天底下什么最高?山最高。但山顶上是长城。在蜿蜓起伏的燕山南缘支脉上,长城骑山而筑,一般城墙高5—7米;哪里山脊最高,山势最险,长城必跨而越之,设上高十几米的保垒式敌台。古今世界所有的建筑,哪个有长城高、长城大、长城长?在巍峨、挺拨、雄伟、壮观的长城面前,一股民族自豪感不由你油然而生。
  据史料记载,明代曾十八次修长城。现在的长城,是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1528—1587年)出任保定、昌平、蓟州三镇练兵都督兼蓟镇总兵时加固、扩建的。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戚从沿海抗倭前线赴任蓟镇总兵,当年即上疏朝廷,提出加固长城的措施:一是在长城上筑敌台(又名空心台);二是加高、加厚所有的边墙,墙头上筑垛口,〓塞处加重墙。重修自隆庆三年(1569年)夏开始,到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竣工,历时近六年。从北京西北部的居庸关到秦皇岛的山海关,长达2400华里的长城线上共筑敌台1337座(据《唐山碑刻选介》:孙伟《戚继光等阅视长城碑》)。
  这次大规模的修缮,从现存长城实地也能窥见一斑。在徐流口——河流口一线,凡易攻难守的地段,里外边墙全部用特制的长城巨砖围砌(老百姓称其为“包砖”),墙身就地取材填塞碎石和白灰土;只有中间一小截难攻易守地段,内外边墙以石头垒砌。所见三十几座敌台,全为空心建筑,大小不等,高低错落;有三个拱门洞的,也有两个、一个拱门洞的;有一层的,也有设上下两层的。敌楼的台基,统一用红褐色花岗岩条石垒砌,有的仅台基就高达丈余。历四百多年的战火和风雨,大部分敌楼倒塌了,毁坏了,但花岗岩台基至今方方正正,纹丝不动。
  行进中,偶见一个高高的双层楼台,框架尚称完好。我们便钻进拱门洞,寻着破损不堪的砖砌楼梯爬上了顶部平台。平台上树丛及腰,蒿草没膝,四周的垛口和射洞痕迹皆无。戚继光修建时,下层是贮存武器和驻兵的屋舍,上层的平台供僚敌和防守。现在防身的垛口没有了,可真成了一览无余的僚望台。
  距戚继光最后一次修建,业已越四个多世纪。长城饱经忧患,也阅尽了人间沧桑,遍体鳞伤的她着实地疲惫了。她长长地喘着粗气。置身满目疮痍的长城,不免涌上几分凄凉。这里,许多段落倒塌,有的边墙已成危墙。本来四个角的敌楼,大多只剩一个角,两个角,三个角。有的一个角也没有了,唯有一堵墙高傲地兀立着。坍塌得一片狼籍的城墙顶上,杂草丛生,荆棘遍布,横躺坚卧的石头伏着在草丛里,叫人无处下脚。好在迁安政协的同志们为每人准备手杖一枝,大家就以手丈趟路,行以进。酸枣树有的齐胸高,圆溜溜的酸枣挂在枝头,红得晶莹,红得透亮。酸枣丛又最好客,常常拽住行人的衣袖,挡住去路,汗涌气喘的人们,一面摘开酸枣刺,一面待气稍平,再将酸枣填进嘴里。长城上最斯文的,莫过那一簇一簇的盛开的野菊花,黄一片,白一片,它们不张扬,也不招惹人,只是微微地笑。
  
(三)
  从长城上下来,大家坐在迁安市著名文明生态村——河流口村农家门前的台阶上小憩,有的擦汗,有的喝水,这时才发现,所有的人裤腿上、鞋袜上,全都嘀嘀当当挂满了一种灰褐色的、细长细长的草籽,要摆脱它,还相当不易,当地的同志告诉,这叫“灰葛针”,秋天了,它的种籽成熟了,要借一切力量传播到四外去,于是我便漫不经心地揪摘这种被叫做灰葛针的东西。揪着揪着,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命题:长城是什么?
  是啊,“长城是什么呢”?
  我想,长城首先是一种建筑,一个军事的建筑,一个奇特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纯粹为防 御而设的建筑。没错,纯粹为防御。若为开疆扩土,它何不建在燕山北麓,或者塞北高原,甚至贝加尔湖?若为攻城略地,它何不占守燕山的主峰、主脉?从那里俯瞰蒙古草原,一旦积蓄足力量,不是可以直泻而下,气吞万里如虎吗?燕山的主峰雾灵山由此往北还有几十公里,其海拔高度2116米,而这里海拔仅仅三五百米。很简单,明长城之所以建在燕山南缘,就是出于保护京城、保护内地免受游牧部落侵扰之害。同时,这一带人口、村落的密度也相对大了,易于建筑,也便于戌守。
  
长城是一种艺术。世界上的七大艺术就包括建筑艺术。风格越奇特,越别出心裁,独一无二,艺术价值也就越高。无论古代的秦长城,还是我们眼前的这座中世纪的明长城,都不知道凝结着多少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美国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写的一本书上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的时候,平均一块条石死亡一名农夫,长城,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以劳动人民的智慧、血汗和白骨凝结成的价值无量的艺术。
  
长城是一种文化。长城的设想和提出,长城的勘察和设计,无一不折射着我们先人的某种理念、哲学和价值取向,无一不折射着我们先人立国、治国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里面,作为大国、强国的自信有之;对于中原农业文明之先进的崇信不疑和坚决维护有之;闭关以自守,对内追求一统,追求皇权的集中,自诩而自大亦有之,对外一方面以鄙弃,不屑于商贸,不懂得甚至也惧怕相互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另一方面又始终一贯地奉行“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孔孟之学……。这是多么复杂的文化现象啊!中原一带的农业文明无疑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先进得多,保护它免遭侵扰绝对必要。自信,是一个民族自立的前提,什么时候都不能少,但同时又不能带有盲目性。问题是,闭关,自守,抑商,自大,眼睛始终向内,就不足取了。早在戚继光上疏穆宗皇帝要求重修长城的76年前(1492年)哥伦布已跨上美洲大陆。49年前(1519年),麦哲伦开始了环球航行。当戚继光在北国山上大兴土木的时候,那些捷足先登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早就打进了东南亚,开始了非洲探险,把中南美洲变成了拉丁美洲。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戚继光修筑长城的十几年前(1557年)葡萄牙人竟也在我国的澳门设起了官府,建立了城垣,修筑了炮台。
  
但是我想,“已所不欲,勿施与人”总应该是人类起码的良知吧。如果人人得以操守,何以有长达四个多世纪的血腥的黑奴买卖?在当代,何以会有人把导弹打入人家科索沃;在安理会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何以会悍然出兵一个主权国家,给美索不达亚造成无穷的灾难?
  对中国长城代表的复杂的传统文化,应该研究,应该总结,有些可能要扬弃,有些可能要继承,我不赞成河已殇,城作古的一概否定。
 
长城是一种历史。无论如何,她已经成为历史。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形象和骄傲也罢,把她骂得一无是处也罢,都不影响她结晶在我们的国度,定格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作为历史,作为一座无与伦比的历史文物,其价值已经成为客观的实在,不能因为长城不能扼止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未能阻止多尔滚率八旗兵入关,就否定其作为历史文物的价值。举世承认的古代人类的七大奇迹,除了亚历山大城的灯塔,可以用以为地中海的船舶导航,包括埃及的金字塔、奥林匹克的宙斯神像、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等,对当时当地的大多数人民又有多少实用的价值!但全世界,包括我们中国人,无一不认为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这就是历史文物之价值的真谛。
  长城又是一种资料,一种财富。集建筑的长城、艺术的长城、文化的长城和历史文物的长城之大成,她愈来愈成为国人无可替代的资料和财富。长城旅游的开发,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我想,生长在山上的灰葛针,尚且让人传播到四外去,对长城留给我们的那么多弥为珍贵的东西,不更应该理直气壮地传播到世界的四外去吗?爱我长城吧!
  (作者系唐山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