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沽源县梳妆楼元墓群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22:54:00
河北省沽源县县城东5公里的闪电河畔,耸立着一座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古代建筑。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高大的蒙古包,近看好似古代的城堡。当您驻足仔细观察,它又是蒙元风格和波斯建筑造型的结合体。这个由一水青砖建成,没有一木一钉,造型独特的穹隆式建筑,究竟何人所建,何时所修,又有何等用场,这一切的一切像层迷雾,延续了几近千年。当地群众纷纷传说,这是一座辽代建筑,是专门为辽代著名的肖太后修建的梳妆楼。上个世纪末,这层神秘的面纱被悄然揭开,原来这是一座罕见的元朝蒙古贵族墓葬的地面建筑——墓上享堂。
  梳妆楼座落在金莲川腹地,东临闪电河,南望蜘蛛山。登上蜘蛛山俯视大地,风景秀美的金莲川,水美草丰,阔野无边。极目远眺,曲折蜿蜒的闪电河好似一条玉带,在草原上静静流尚。闪电河是滦河的上源。滦河古称濡水,《水经注》曾有专门记载。《明一统志》里说:“滦河在云川堡北六十里,发源炭山,冰井乱泉合为此河。北流经古桓州,南下流入开平界。其河土人呼为上都河,以元时上都在水北岸故名,后又转音而为商都河,今直讹为山丹河矣。”其实滦河在沽源县境内叫闪电河,因它在草原上千曲百回像一道道闪电而得名。当它北流至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后,当地群众称其为上都河。古老的闪电河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新石器时期开始,这里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中国的历史上从夏、商、周到元、明、清,这里先后有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此游牧狩猎,繁衍生息。金莲川北靠草原,南接中原,气候凉爽宜人,是辽、金、元三代帝王巡幸避暑的胜地。辽代帝王把这里做四季“捺钵”首选地方,每到夏季,辽代皇帝都率领臣僚、嫔妃到此消暑,处理政务。金莲川在辽代叫曷里浒东川,金朝皇帝金世宗巡幸至此,看见满川耀眼的金莲花正在盛开,他从“莲者连也,取金枝玉叶相连之意”更名为金莲川。元代忽必烈于1251年受蒙哥大汗之命,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由漠北南下,驻帐于金莲川“征天下名士而用之”,建立了蒙元史上有名的“金莲川幕府”。由于金莲川幕府的大多数汉人习惯于城居,难以适应“居穹庐、无城壁栋宇、迁就水草无常”的草原生活方式,为解决这一矛盾,忽必烈于1256年命刘秉忠选择合适的地点兴筑城市。刘秉忠相中了桓州之东、滦水之阳的龙岗为建城地点,用了三年时间,一座新的草原城终于出现在滦河边上,新城命名为开平府。它北依南屏山,南临金莲川,东、西是广阔的草原。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于四川钓鱼山,忽必烈于次年4月在开平被推举为蒙古大汗,1263年6月忽必烈下令将开平府升为都城,命名上都。闪电河流域也从北方少数民族游牧避暑之地,成为建都立国的根据地,达到了发展历程的巅峰。
  梳妆楼就座落在金莲川一块台地上,它座北朝南,为横券无梁结构纯砖穹窿建筑,高9.1米,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10.70米,墙体厚1.64米,外墙向上逐渐收风,墙体上部为高80厘米的“山”字形女儿墙,再上为穹窿顶。南面墙体中部辟横券门,一券一伏砌法,券外饰一周“凹”形嵌线,券门上方为栏额,门两侧为砖砌立夹。东西墙体辟窗。楼内下为方形,中为八角,每角用砖砌出立柱,上为栏额,普柏枋,再上为砖砌单抄四辅座斗拱,斗拱上为层层叠涩而成的巨大穹顶。整个建筑坚固耐用,形状独特,实为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瑰宝。清朝黄可润在《口北三厅志》中这样描述它:“梳妆楼其制内外皆方,以砖为之,高二丈余,顶如平台,门东南向,左右两旁各有石窗。其外四面各广三丈。其内下方,中为八角。上圆起花如覆盂。俗呼为肖后梳妆楼,蒙古人又谓之察汉格尔。”察汉格尔是蒙古语,意为白色房子。肖太后是指辽代辽景宗皇后肖绰,辽景宗于乾享五年(983年)九月死后,其长子耶律隆绪即位,庙号圣宗,圣宗当时年仅十二岁,尊肖绰为皇太后。肖太后摄政后,经常在金莲川一带活动。辽史记载从统和九年至统和二十五年(991年至1007年)肖太后和辽圣宗连续十七年都在金莲川消暑驻跸,多则半年,少则三四个月,由于辽代肖太后在这里活动时间长,辽史中又有肖太后在陉头(滦河之源)建有凉殿的记载,因此后人便将这座建筑称之为肖太后梳妆楼。并由此而衍生出许多美丽的传说。
  日月如梭,沧海桑田,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岁月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通过考古发掘,揭开了这座建筑的层层迷幕,恢复了它的历史本来面貌。经过考古发掘证实,楼内地下就是座墓葬,墓葬长4.8米,宽3.1米,深2.7米,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墓葬分为三个墓室,中室和东室棺椁齐全,西室为厚9公分的柏木棺。中室尸骨为男性,东西两室为女性,显然这是座夫妻合葬墓。令人称奇的是中室棺木是用一段完整松木做成。棺和椁外面都用三道铁条束裹。这于元末明初文人叶子奇的记载相吻合。他在《草木子》书中写到:“元朝宫里,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小大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由此可见,这是座元代规格较高的墓葬。更令人惊奇的是西室棺木的防腐技术。它在棺木里距棺底八公分上加了一层木制隔板。隔板上按北斗七星的形状打了七个直径四公分的圆洞,尸体放置在隔板上面,隔板下面则放置香料和防腐材料。防腐材料从小洞中挥发,抑制尸体腐烂,起到防腐作用。人们不禁感叹古人的高超技能,可悲的是不知何年此墓被盗,古人的一番苦心随着盗墓贼的欲望而失去了本来意义,出土时这具尸骨早已和泥土混合在一起了。
  这座墓葬遭多次盗掘,只清理出盗墓者不屑一顾的马鞍、马镫、铁剑、弓箭、押印印章等,还清理出织金锦衣物残片,马靴等衣饰,在中室尸骨的胸部遗留下一个鎏金银带饰,上面饰有二龙戏珠图案,制作精美,弥足珍贵。
  墓葬的发现,虽然推翻了肖太后梳妆楼之说,但是由于史书无载,又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这给证实墓葬主人身份带了重重困难。
  2
001年和2002年,经过两年的勘探发掘,在梳妆楼四周又发现清理了23座墓葬和两座建筑遗址。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清理出一块青石汉文碑片,这给确定墓葬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佐证。残碑宽14公分,长16公分,上面有“襄阔里吉思……敕撰”等文字,根据残碑和发掘考古的实际情况推断,梳妆楼墓葬主人就是元朝汪古部落的世袭部长阔里吉思,而其他墓葬则为家族的其他成员。据史书记载,阔里吉思家族世代为汪古部部落长,并与元朝皇帝世代为婚。他的曾祖父阿剌兀思原为金朝守卫金界壕抵御蒙古。当成吉思汗西征乃蛮部时,阿剌兀思归顺了蒙古,率兵协同作战。后又打开界壕关口,随成吉思汗南下征金,立有开国之功。成吉思汗建国于斡难河源授开国有功者九十五千户时,其中就有阿剌兀思。阎复《附马高唐忠献王碑》称:“太祖仍约世婚,敦交友之好, 号按达——忽答。”所谓约世婚交友之好,号按达一忽答是成吉思汗与别的部落通过婚姻建立军事联盟的一种方式,“按达”就是结拜、结义、朋友的意思。“忽答”是亲爱、姻亲的意思。因而成吉思汗将他的三女儿阿剌海公主下嫁给了阿剌兀思。从这以后,汪古部部落长与元朝历代皇帝形成了“联姻天家”“世缔国姻”的殊遇。阔里吉思的祖父孛要合继娶阿剌海公主。父亲爱不花则娶了忽必烈大汗的月烈公主。阔里吉思生长在高贵的家族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性格勇敢刚毅,常习武事,成年后先娶真金太子的公主忽答的迷失。后又继娶元成宗公主爱牙失里。元成宗即位后不久,封他为高唐王。不久西北边境诸王叛乱,阔里吉思再三请求率兵征讨,成宗犹豫再三,最后同意了他的请求。阔里吉思来到前线带领士兵固守城池。屡次挫败叛兵的进攻,巩固了防线。大德二年(1298年)秋天,在一次战斗中,由于其他各部军队滞后不前,他独率部队奋勇杀敌,不幸被俘,后不屈而死。大德九年追封高唐忠献王,加赠推忠宣力崇文守正亮节保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附马都尉。后又追封为赵王,达到了元明最高爵位的一字王。阔里吉思生前贵为宗王,为当朝皇帝的帝婿,死后又多次追封,显示出他在元朝中叶显赫地位和赫赫战功。在清理梳妆楼墓葬时从楼内和楼外清理出大批、绿色琉璃饰件和碎为小片的蒙文和汉文残碑片,还有汉白玉和青石石雕的残片,说明梳妆楼当时建筑的不仅高大雄伟,而且富丽堂皇,先后树有多块石碑。只可惜这一胜景已被历史淹没,只剩下梳妆楼这处地上享堂向人们述说着过去的故事。据推断梳妆楼建于阔里吉思死后,即1300年前后,距今已700多年矣。
  随着发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猜测和疑问被层层剥离,可是新的困惑也不断出现,有人要问,不是说元朝皇帝和贵族都实行秘葬吗?梳妆楼元墓群怎么有了地面建筑。因为阔里吉思是元朝的汪古部人,汪古部是元朝统治下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汪古人的来源和族属,始终是历史学家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现在可以肯定一点的就是汪古人不同蒙古人同源。内蒙古大学元史专家周清澍教授在《汪古的族源》一文中说:“属于突厥语族的汪古人,是由回鹘败亡漠南时被唐朝驱散后留在阴山一带的余部、唐末由雁北北上的沙陀人、金初释放的回鹘俘虏等所组成的。可能还加入了其它各种民族成份,但应以回鹘可汗统治下操突厥语的部落的遗裔占主要地位。”因而元朝当时就把汪古人列入了“色目”人群中,把这个部落看作是仅次于蒙古人的二等民族。汪古部保留了许多突厥人的语言和生活习俗,信仰景教,文明程度高于蒙古族。是蒙古草原上唯一以农耕为主的部落,在丧葬习俗上与蒙古人接近,又有所不同,因而所修建的墓葬既有蒙元风格,又有汉族特点,甚至还包含了西方景教的建筑形式。在梳妆楼元墓群中,除保留了梳妆楼这个唯一的地面建筑外,在二号墓、四号墓和二十二号墓都发现了与梳妆楼建筑形式一致的墓上享堂建筑基址,只是规模要小的多。其它墓葬有的用青砖或石块在坟墓上砌成方形或圆形的墓表,有的地表上无任何标记,这就说明汪古人与蒙古人不同族源,在丧葬习惯上有了差异,地位崇高的死者有权利享受到地上享堂等一系列的丧葬礼遇,而一般人还是顺应了元朝的习俗,选择了秘葬。
  
梳妆楼元墓的发掘为研究元代葬俗、礼制、服饰以及建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发掘考古工作的进行和专家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它必将填补元代历史研究的一些空白,对充实完善元代文物和历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系沽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干部、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