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洞探密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5-18 09:36:00
为了却心仪已久的愿望——探秘黎洞,去年10月20日,我们一行二人不顾秋的凉,驾着摩托车,从昌黎县城出发,经一个多小时行程,来到朱各庄镇小樊各庄村北武山脚下。
黎洞位于武山半山腰。“黎”二字意为高僧,泛指僧人。据文物专家考证,黎洞为明朝后期修建,是与佛教活动密切相关的场所。从下边看上去,黎洞离地面也就50米高,但山路陡直,攀登起来比较吃力。当我们爬上一面斜坡后,遂后巨型方石垒成的石墙出现在眼前。那墙中间有一洞门,面朝西,1米宽,2米多高。洞门上为圆拱型,由3块石头拼搭而成。经仔细辨认,中间一块上镌刻的“黎洞”三字依稀可见。拱门左右上方,各有一个50厘米见方的佛龛。石洞门前是一块条型平地,长满茅草。往西不足2米便是峭壁。驻足洞前往下看,一派诗话的景象;清清滦河水,波光闪闪,弯弯曲曲流过。没水的地方是沙滩,黄黄的。河中打鱼的,放鹅鸭的,尽在忙碌。岸边,杨树、柳树皆染上黄,展现着浓浓的秋色。再远处,就是袅袅炊烟的村庄了。
缓步进到洞内。洞宽有2米,高4米,顶部呈拱型,洞顶和洞壁皆由大块石灰岩条石砌成,整整齐齐的,用白灰勾缝。在左右洞壁上,有四、五个小洞,为佛龛。门的右侧,有一大洞,约2米宽,1米半深,高2米有余,顶亦为圆拱型,洞的中间凹进去,有一大佛龛,佛龛下立一石香炉,炉壁上镌有一排精致的花纹,往前行几步,地势渐高,脚下有石阶。我们拾级而上。向左,走进一长洞,全身遂置于夹道之中。夹道最窄处不过30—40厘米,只容一人通过。我们心头便有进入地道的感觉。随后,石阶路宽些了,但陡起来,四周比较黑。我们小心地摸索前进,突然丝丝凉意袭身,更增加了神秘感。不过这条路很短,行进中不经意你会从“黑暗”中倏地见到一方幽幽亮光,心头也为之一振(后来方得知,那是该洞的一个洞口)。我们奋力向前,不过,要找到“光明”,爬上去,颇须费点力气,因为立足点距洞口有一米多高呢。当时,我是由朋友拉着手臂,用力蹬地才上去的。
登上洞口,眼前豁然宽敞明亮,上面又是一洞,且这个洞规模特别宏大,面积最少有100平方米。洞顶离地面有4米之高。令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是一个石灰岩溶洞。站在洞内,映入眼帘的皆是大大小小的洞穴,洞口就有2个,左边的很大,椭圆形,有3米高,一米半宽,右边的小些,1米见方。其余的洞则分布在洞壁和洞顶上。站在洞口往里看,较为明显的洞有7个,左边有一洞较深,循洞抬眼望去,还可见到一孔蓝天。正面有一大洞,大洞里边还有一个小洞。此外,整个洞的洞顶上亦有一洞 ,洞口朝下,足有一米半见方。站在洞里,望着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的洞穴,奇特、空灵、幽深、宏伟以及神秘、超脱等等情结紧紧萦绕我们的心头,仿佛到了梦幻般的世界。如果说,黎洞整体是由上下大小两个洞构成的话,那么眼前的大洞就是洞上之洞、洞中有洞、洞中又有洞了。我们由衷地佩服,在这巨型溶洞开凿时,我们的先人该付出了多少聪明才智和血汗代价呀!当年工匠们忙碌的刀光斧影仿佛历历在目。我们注意到,洞中几乎每个洞口前都有许多燃尽的香灰,供放的糕点,果品等。黎洞,现在依然有不少善男信女前来礼佛膜拜。
走进大洞,我们发现洞口上方是向前弧形伸出的巨岩,站在其下,真有点泰山压顶的感觉呢!巨岩下的峭壁上,镌刻着多处各种文体的留言、题字,只是年代久远,风侵雨蚀,大都难以辨认。唯一一处“有求必应”字迹清晰可见,为“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一日滦县中一区毛家山信士弟子祖克仁立”。另外,巨岩的左上方还分散地凿有直径几厘米的园孔十余个,有的孔内还残留着木头。我们分析觉得,很久以前,这儿很可能有过简易建筑,供来者凭栏远眺或歇息居住。
踏着一级一级的下山石阶,我们小心翼翼走着,仍不时地扭头回望,回望那浸透着先人勤劳和智慧、彰显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神奇洞穴。留恋和满足的同时,对黎洞多年没有维修、缺乏管理也产生些许遗憾。


(作者原系中共昌黎县委机要局局长、昌黎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现为河北省摄 影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 作家协会会员、昌黎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昌黎县作家协会理理、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