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颜倴盏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05-01-11 16:13:00
闲暇览史有年,所见以人名冠地名者,屈指可数,“倴城”便居其一。“倴城”之得名,无论史料、今论,古、今学者,官、民团体,少有争论,皆认为缘于元代人“倴盏”,《永平府志》、《滦州志》、《滦南县志》等当地官方资料,亦均有“因元初大将那颜倴盏在此屯粮而得名”之记载。但对于倴盏的身世和驻倴原因等,却争议颇多,史料记载也各有矛盾、冲突之处。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史料,深入研讨,解开历史疑团。
一、史料记载
《元史》卷一一九列传第六《博尔忽》载:“塔察儿,一名倴盏。伯祖父博尔忽,从太祖起朔方,直宿卫为火儿赤。……塔察儿,其从孙也,骁勇善战,幼直宿卫。”
《新元史》卷一二一列传第十八《博尔忽》载:“博尔忽,许兀慎氏。太祖讨主儿乞部,博尔忽尚幼,为部将所掠,归于诃额仑(太祖生母——作者注),抚以为子。即壮,有智勇,与木华黎、博尔术、赤老温齐名……有二子:长脱欢,次塔察儿。脱欢与父同时封千户。塔察儿,一名倴盏,骁勇善战,幼直宿卫。”
《蒙史》卷四十四《塔察儿传》载:“塔察儿,一名倴盏,许兀慎氏,孛罗忽勒(即博尔忽,《秘史》称孛罗兀勒——作者注)次子也(旧传称博尔忽为伯祖父,因以塔察儿为博尔忽从孙,大误),以死事功臣子,佩橐鞬宿卫成吉思(汗)。”
《滦南县志》载:那颜倴盏,即元初有名的大将塔察儿,蒙古许兀慎氏,博尔忽(当时号称四杰之一)的侄孙。自幼充成吉思汗宿卫,任火儿赤。
上面来源不同的史料中,对那颜倴盏身世的叙说存在矛盾,有必要加以澄清。
二、名将之子
把正史、地方史的相关资料认真地加以比较,科学地进行分析就应该得出结论:那颜倴盏是许兀慎·博尔忽之子。
博尔忽,成吉思汗生母诃额仑之养子,《蒙史》叫孛罗忽勒,《元朝秘史》叫孛罗兀勒,元初四杰之一。从太祖创业功勋卓著,受封为第一千户,且对其“赦罪九次,以为恩赏” ①。太祖十二年(1217)受命征秃麻部,遭伏遇害。太祖以秃麻部百户赐博尔忽家为奴,后又以淇州为其食邑,复增赐沅州六千户。赠推忠佐命著节功臣、太师、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淇阳王。
那颜倴盏为博尔忽之子,理由有四:
1、博尔忽只兄弟一人
博尔忽是在太祖征讨主儿乞部(约1187年前后)被掠,交由诃额仑太后“抚以为子”的。当时,蒙古对所征部落采取斩尽杀绝(所谓屠城)的政策。只是到了太祖十三年(1218),金中都(燕京)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耶律楚材归降后,从太祖出征,力陈“主子是上天的元子。天下的百姓统是主子的儿子。愿主子上应天心,保全民命”②。太祖感悟,杀戮方止。可见,时得生者仅博尔忽一人而已。即无兄弟,何来侄孙?其次,假设倴盏是博尔忽从孙,那么其父、其祖父(当是博尔忽的兄或弟)是谁?凭博尔忽、倴盏之显贵地位,其直系亲属在史书上绝不会只字不提,而各类元史资料均无记载。由此推论,那颜倴盏是博尔忽侄孙说不确。
2、年龄仅一代之隔
太祖1187年征讨主儿乞部时,“博尔忽尚幼”(估计5—6岁左右——作者注)。到太祖十二年(1217)博尔忽“受伏遇害”,约36岁,可谓英年早逝。
那颜倴盏(塔察儿)在博尔忽死后21年即1238年卒于军中。此前,太祖于1216年占领燕京后,任命倴盏为燕南断事官,说明其已经长大成人(应在18岁左右)。据此推断,他们之间的岁差不会超过20岁。
按现代算法,一代人之间约25年。800年前的蒙古人成熟虽早,娶妻生子的年龄也不会低于十五六岁,所以可以断言,博尔忽与那颜倴盏,应是相挨的两代人,绝非祖孙关系。
3、《元史》成书仓促,讹误较多
祖孙说的依据是《元史》。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即洪武二年(1367),就任命右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大学士宋濂为总裁官主修《元史》。二月开局,八月成书。第二年又把元顺帝一朝补齐(无实录可据,唯凭采访成之)③。前后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元代一十五朝历史著成颁行。
《元史》虽“视野宏大,内容丰富,但因时间仓促,史料处理粗率,讹脱甚多,自成书之时,批评之声即起。”④因此,把《元史》作为唯一依据难免出现偏颇。
4、《新元史》取各家之长,可信度高
柯劭忞(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山东宣抚使。民国初任清史馆代馆长、总纂)编著的《新元史》,完成于1921年,距元亡已有550多年。它是集各书之长而成。增加了一些新内容,纠正了一些错误。 虽然撰述思想陈旧,全书格调不一,但其真实性应远在《元史》之上。在博尔忽与那颜倴盏的记载上内容详实,叙事生动,有理有据,可信度高,与《蒙史》的记载基本一致。
《蒙史》约成书于1610-1630年,与《元朝秘史》、《蒙古源流》并列为蒙古文“三大历史著作”,“补充、纠正了汉文史籍的不足和错误”⑤。该书卷四十四《塔察儿传》载:“塔察儿,一名倴盏,许兀慎氏,孛罗忽勒(即博尔忽-作者注)次子也(旧传称博尔忽为伯祖父,因塔察儿为博尔忽从孙,大误)。”
综上所述,那颜倴盏(塔察儿)系博尔忽之子应确信无疑。
三、元初勋臣
那颜倴盏幼时就成了太祖的宿卫。1211-1213年,太祖两次伐金。金被迫南迁,随即中都燕京为之占领。由于倴盏骁勇善战,又是皇亲,被任命为燕南断事官(蒙语“札鲁忽赤”,主管司法、财务、行政事务),成为朝廷腹臣。
1227年太祖崩,汗位空悬,由拖雷(太祖四子,死后谥睿宗)暂行监国。时燕京盗贼横行,有禁不止。倴盏受命与耶律楚材整治其事,"诛首恶十六人,民始安堵"⑥。
1231年,太宗(太祖三子窝阔台)任命倴盏为行省兵马都元帅统军自河中府(山西蒲州)渡河伐金。攻取潼关,占领西安,东取洛阳,围攻汴京(开封),大军指处,所向披靡。金哀宗完颜守绪退守蔡州(今河南汝南)。倴盏联合宋兵筑长围以困,未几城破,哀宗自缢,金遂亡。
灭金后,倴盏上奏太宗:黄河南北应以重兵镇守,"以防宋寇",太宗诏允。1234年宋军果然入侵。倴盏奉命南征,收降息州守将,平光、息诸州。太宗以息州及瑇瑁寨户口赐其为农田养老。1238年围攻寿州(今凤阳)时,卒于军中,时年约40岁。
那颜倴盏,年少从戎,能征善战,侍大汗,平盗贼,灭大金,御南宋,成为一代勋臣。
四、一门显赫
“那颜”一词,蒙语做官人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注释:“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富裕者从氏族中分离出来,成为叫做‘那(读nuō)颜’的游牧贵族,他们占有众多的牲畜,握有支配牧场的权力,还在身边聚集一批称为‘那可儿’的军事随从。”⑦可见,“那颜”是一个集权力、财富于一身的官僚贵族阶层,是地位尊贵的象征。其父博尔忽是太祖的义弟,蒙古国建立伊始即被封为"第一千户"、死后追封淇阳王。做为皇亲的倴盏,被尊称为那颜倴盏也就当之无愧了。
倴盏子名别里虎台,宪宗(拖雷长子)二年(1252年)授行省兵马都元帅。1257年进攻樊城时战殁。有子二人:长子密里察而,次子宋都台。
密里察而早年侍奉世祖(忽必烈)。后历任黄河以南统军、射生军达鲁花赤(蒙语为“镇守者”,被征服地区所设监制官,掌军政实权)、蒙古军万户。1267年死后赠明威将军,追封平阳郡王。长子阿鲁灰官至江西道都元帅,至元18年(1281年)卒;次子伯里阁不花1282年袭兄都元帅职,历任昭勇大将军、蒙古军万户。1314年卒于河南。赠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追封云中郡公。阿鲁灰子昔里伯吉,任明威将军,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昭毅大将军。死后其子八撒儿袭其职。
别里虎台次子宋都台,袭兄职。后历任昭毅上将军,兼领江东西大都督,至元13年(1276年)卒于广东。
倴盏长兄脱欢,与其父博尔忽同时进封千户。脱欢女乌式真为世祖皇后;其子失里门从世祖征云南时战死。
失里门之子月赤察儿,世祖时官拜宣微使兼知枢密院事。成宗即位,拜太保,进太师。武宗时拜和林行省右丞相,封淇阳王。1311年卒。共有七子:塔剌海,马剌,亻瓜 头,也先帖木儿,奴剌丁,伯都,也逊真。
塔剌海,武宗即位官拜中书省左丞相。成宗时进位太保,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太保,又进阶开府仪同三司,未几迁右丞相,监修国史。至大元年(1308年)卒于怀来,追封为淇阳王。
马剌官至左丞相。其子完者帖木儿,官至御史大夫、太保,嗣淇阳王。
亻瓜 头,又名脱儿赤颜。历任宣微使、仪同三司,右丞相,太师兼前卫都指挥使。皇庆元年(1312年)命佩父印,嗣淇阳王。
也先帖木儿嗣淇阳王,累官至知枢密院事。后因参与弑英宗,泰定帝即位(1324年)后被杀。
其他后裔不再一一赘述。
纵观倴盏一门,从蒙古建国至元亡的一百六十多年间,始终是功勋盖世,权倾朝野,是蒙元一朝的显赫家族。
五、何时驻倴
那颜倴盏何时来倴又缘何屯粮,正史均无记载。《永平府志》、《滦州志》也只载“倴城,在滦州西南六十里。元将那颜倴城盏屯粮处,今镇北遗迹尚存”寥寥数语。这给今人研究倴盏在倴城的历史带来了很大困难。要解开这个谜团,只能凭借史料和一些蛛丝马迹推而断之,与同仁商榷。
如前文所述,那颜倴盏“幼直宿卫”,随太祖东征西讨,侍卫左右。太祖于1211年和1213年两次伐金,并以木华黎为帅派兵占领辽西诸郡且乘势招降了辽东,扼住了金朝咽喉要地。1214年金被迫迁都南下,燕京被元占领。同时,那颜倴盏被任命为燕南断事官,主管司法、财务和行政事务。应该说,此前,那颜倴盏没有驻倴的理由。
太祖十二年(1217年),将经略汉地全权授予木华黎,诏谕:“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即勉之。”⑧封其为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及黄金印,统蒙古十部落精兵和契丹、汉军十万之众,又大量招降汉族地主武装,大举伐金,并很快控制了河北和山东大部,与金军对峙于黄河南北。
这时,粮草的供给成了第一要务,倴盏做为主管财务的断事官,理所当然地要负起这一责任。其时,山东与河北南部正处于战火之中,筹粮无望;太祖正准备举兵西征,无暇顾及;蒙古本土大漠、草原,无粮可援。辽东、辽西、燕京地区自古就有“粮仓”美誉,时已归元所有,局势较稳。滦河地处上述产粮区域中心,又是京畿之地,漕运发达,至金时已成为黄金水道。倴城是傍河近海的重镇,集粮迅速,出海便捷。可见,把倴城做为屯粮之所是那颜倴盏的最佳选择。由此推断,那颜倴盏是在这个时期进驻倴城的。
太祖二十二年七月(1227年)病死于六盘山。其三子窝阔台于1229年继承汗位,号太宗。其间,由太祖四子拖雷监国代行君主职权。当时燕京盗贼横行,恣意残杀,有禁不止。拖雷派遣耶律楚材协同主管司法的断事官那颜倴盏治理此事(此时应是倴盏离倴的时间)。经过整治,诛首恶十六人,由是巨盗屏迹,秩序转安。
太宗三年(1331年),授那颜倴盏为行省兵马都元帅举兵伐金,直至1238年围攻寿州时卒于军中。
以上分析可以认定,那颜倴盏进驻倴城约在1217年至1227年之间。
注:
①《新元史》卷121列传第十八《博尔忽》2242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蔡东藩《元史通俗演义》第十四回329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字椿寿。他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陆续写成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其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要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依据,不敢胡编乱造。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因此,他的书,可以当做历史读。
1937年1月,毛主席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曾致电李克农,要他购买两部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毛主席卧室床侧,就放有蔡氏此书。主席喜欢蔡著,原因可能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摘自2004年9月13日《北京日报》
③蔡东藩《元史通俗演义》自序323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④《二十六史大辞典》前言第3页。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册28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⑥《元史》卷119列传第六《博尔忽》1883页;《新元史》卷121列传第十八《博尔忽》224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⑦《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册28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⑧《中国全史》二卷《元》1236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