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徐兴信《乐亭皮影说》

来源:未知 时间:2005-07-13 22:35:00
乐亭皮影的语特点
  乐亭皮影,即乐亭皮影戏,俗称乐亭影,因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像京戏的京韵京白一样,乐亭皮影的语言是纯正的乐亭话,唱腔、念白运用乐亭人的地方发音方式。
  乐亭话隶属于河北方言区冀东次方言区。地域相邻的乐亭、昌黎、滦县、滦南、唐海县语音相似,不好细分,外地人把昌、滦、乐人称为“老呔”。因此,乐亭皮影又俗称“老呔影”。
  乐亭话独特。乐亭话和普通话相近,吐字发声带有曲调,富有音乐质感。因此,外地人说“乐亭人说话像唱歌”,“乐亭语调带水音”。采用乐亭话音的乐亭皮影,不但乡土韵味极浓,而且既听得懂,又悦耳。1987年在唐山举行全国皮影艺术邀请赛,中国皮影艺术协会主席于泽光老先生观看了乐亭皮影团演出的《洞庭湖》后,就评价乐亭皮影“唱腔优美,娓娓动听,穿透力强”,并赞叹乐亭皮影演唱“绕梁三日”。
  唱乐亭皮影首先必须学好乐亭语音。
  清末民初,开平人郑六,唱“大”功。初在滦州以西已有了名气,由于他说不好乐亭话,不能到滦州和永乎府各县行艺。他去试了几次,都因语音不对乐亭影路而失败。他总结找原因,关键是没有把乐亭影的根本特点抓住。于是三进乐亭,在名艺人孙兆祥的亲口传授下,三年后出了大名。
  滦南人张绳武初在乡里拜师学影,后经介绍,到乐亭有名的庆丰堂,向影界著名髯角艺人冯凌云请教。冯凌云对张说:“你的嗓音很好,工夫练得也扎实,就是乐亭口音不浓。”强调要他先学“乐亭口”。张绳武心服口服,暗下决心学,不到二年,他便掌握好了乐亭语调,不论是唱还是道白,全是乐亭味了。后来,张绳武文老生唱功名冠群芳,名扬关里关外。
  乐亭皮影的生成
  追根溯源,乐亭皮影出自中原皮影。
  据记载,中原皮影“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借鉴戏曲的化妆、脸谱和服饰,加以艺术夸张。在操纵者(拿线的)的灵巧操作下,与配唱配合,影人形象生动,观众喜爱。
  金人攻破北宋首都开封时,掳来的“弄影者”流落到华北,金天会五年(1127年)把中原皮影戏传人冀东,受到喜爱娱乐的乐亭人的欢迎,一些能歌好乐者还成为演出的参与者。在长期的演唱中,他们巧妙地把乐亭的方言、民歌、民谣、俚曲、叫卖调、哭丧调等溶人影戏之中,经过加工、提炼、运用,提高了语言和音乐质量,并且还改用颇具乐亭语调特色的四弦、二胡伴奏,增加了唱腔的音色效果。那些热衷于皮影的文人儒士,用纯正的乐亭语言,把历史故事、轶事传说,以乐亭的民俗习惯、生活方式,编写成影卷。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演唱形式——乐亭皮影戏,使中原皮影在冀东生根发芽,清代传遍京东。
  清朝《永平府志》这样介绍乐亭皮影:“影戏者,夜间张幕、置灯,雕刻驴皮为之形,隔纸窗演唱成本故事,亦寓劝善刺恶之意。乐亭人喜为之b”《大清乾隆圣谕广训》载:“乐亭生员编撰影戏,用笛随之,以法昆曲,迄乾隆末年后,以四弦、二胡加入,尤为可听。北京人亦有学习之者。”
  经过历代演唱者创作者的努力,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提高,乐亭皮影的语言和板式、声腔更加完善,成为一枝独具特色的艺术奇葩。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各路皮影唱腔,尽管各,6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下形成不同流派,但都同源于乐亭影调。
  乐亭皮影的发展与提高
  乐亭县地处滦河冲积平原,富甲冀东,文化教育兴盛,有“文化县”的称誉,为乐亭皮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条件。
  乐亭皮影是照本宣科的戏曲,主要演的剧  目都有完整的文学剧本,称“影卷”。因影卷与词话有亲缘关系,又叫它“影词”。
  明末,已有文人儒士参加编写影卷,清朝至民国初,乐亭文人编写影卷成风。他们讲史而喻世,借胭脂灵怪、铁骑公案以扬善抑邪,扩大了题材范围,大大提高了皮影戏的思想内涵,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使乐亭皮影戏向更完美发展。众多有文化的乐亭人创作的乐亭皮影文学剧本单出和连台本无计其数,唱了一辈子影的艺人,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影卷。多数乐亭影卷作者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的作品以手抄本的形式广泛流散在民间。
  乐亭皮影剧作家代表人物是“二高”,即高述尧和高可亭。
  高述尧,清朝嘉庆、道光时人,县诸生,世人称老高先生。先祖封疆乐亭城北关帝庙村,为三等皇粮庄头。先生博学多才,经史诗赋传奇小说,制艺文章,无不喜且佳。先生在家设私塾,授课农家子弟。课余编纂影卷,借以弘扬正义,贬斥邪恶;颂孝贤君子,骂势利小人;提倡爱国思想,鞭笞卖国求荣。先生创作  《二度梅》、《三贤传》、《定唐》、《珠宝钗》、《出师表》和《青云剑》6部著作,长达100万字,被世人奉为影戏的典范,他也成为“皮影剧作第一人”。先生在著作过程中,对乐亭影唱词结构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摈弃了一些“杂牌子”,规范了“大、小金边”的格律,扩大了“硬辙”的使用范围。先生词汇丰富,知识广博,其影作丰富了人们的语言,充实了人们的知识,如“观路景”、“陈巧云讨封”、“顶嘴”等唱段,200多年来,乡民们还在田间地头传唱。
  高可亭(1868—1934),因为晚于高述尧,故世人多称小高先生。乐亭县姜各庄人。先生清光绪年间中举登科,但痛恨统治者昏聩无能,苟且卖国,又恨只身无挽狂澜之力。因而疾志不仕,守拙田园。先生长于书画,懂音律,主要成就是他的影戏之作。他因人写影(根据演员个人艺术特点创作剧本)。曾为张绳武编写《杀府逃国》卷。根据李紫兰的天赋条件和艺术特点,为他创作以旦行为主的剧本《邵玉兰救夫》、《绿珠坠楼》、《回龙阁》、《彩楼配》、《大登殿》、《乾坤带》、《武家坡》、《刺虎》等10多本名作,广为流传。
革命先驱李大钊、京东文化名人史香崖等热爱乡土文化,也推动了乐亭皮影的发展。李大钊不但向皮影艺人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亲自为影班编写《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现代影戏,受到群众喜爱。
乐亭皮影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持。
随着乐亭的开发和乐亭人大举经商,这里产生了“京东第一皇庄”庙上崔家、“京东第一家”汀流河刘家、大港史家和小黑坨张家等官宦之族和大富之家。他们富而求乐,纷纷养起戏班,聚集艺人,培养人才,提高皮影艺术水平,推动皮影事业发展。
富家养办影班,讲究水平,有名角,出好戏。清初,历中清乾隆、嘉庆、道光三代,乐亭影久盛不衰,至晚清民初,乐亭影发展到鼎盛时期。
  其间,社班蜂起,争奇斗艳。其中名气大的有乐亭“四大家”(庙上崔家、小黑坨张家、汀流河刘家和大港史家》分别办的崔家班、中兴堂班、刘家班、翠荫堂班,还有新寨杨寡妇班(杨侍卫班),戴家河赵忠义创办的庆丰堂班,城西葛家办的三义堂班等。崔家班办得尤其有声色。
  这些影班以经济实力做后盾,实行多项举措:一、押班制度。即凡邀名艺人人班,按水平高低,确定少则百数十两银,多则上千两,作为艺人安家费,离班时按数偿还,使艺人无后顾之忧,也难轻易跳槽。人才蜂涌,队伍稳定。二、在艺术上竞相创新发展。乐亭皮影“掐嗓子唱法”,就是在杨寡妇的关护下,由郭老天创建的。不掐嗓是三个音,费劲,掐嗓出九个音,省劲,有软有硬,声韵好听。掐时有松有紧,掐得越紧,音量拔得越高。先是唱“小”行的掐嗓子唱,后来各个行当都改成掐嗓子,从此乐亭影进入了声腔为主的时代。乐亭影首先由中兴堂采用扬琴伴奏,然后普遍推开。三、注重培养人才。著名皮影艺术家王华、冯凌云、张老璧、聂春潮、孙兆祥、韩增、苗幼芝、周文友、张绳武、李紫兰、曹老辅、齐怀、艾锡恩等,都出自乐亭县的名影班。为了培养人才,“京东第一皇庄”崔家还成立了子弟科班,即崔家小班。招收艺术素质好,有唱工基础的农家子弟人科学艺。订有契约规章,学制三年,配有教师、司弦、操纵人员和司鼓,生、末、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教,边学边练习演出。从始办小班到结束,前后70年,培养出一代代皮影艺人,为乐亭皮影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乐亭皮影名称的认定
  冀东是皮影之乡,其皮影名称有三种叫法,即乐亭皮影、滦州皮影和唐山皮影,皆源于乐亭皮影。
  乐亭自金代置县至民国初,长期隶属滦州,外地人一度把产生于乐亭县的皮影,直称“滦州影”。因而“滦州影”就成为乐亭皮影的外称。光绪末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沈阳等地一些石印书坊出版的冀东影卷,三十年代外国在华的昆仑、胜利、百代、荣立、宝利、高亭等唱片公司,先后灌制发行的冀东皮影唱片,都标明“乐亭皮影”。一方面,说明乐亭皮影真正名扬开来;一方面,说明乐亭皮影被称为“滦州皮影”,只是口头上的称谓。
有一种说法,乐亭皮影与滦州皮影是两种不同名称的皮影。此说法据说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有位不得志的生员黄素志,屡试不第,但多才多艺,游学沈阳时,把故乡的影戏艺术带到了客地,得到了发展,称为“滦州影戏”。黄素志带到东北传播并进行改进的故乡影戏其实就是乐亭皮影。至今发现现存最早的两部乐亭皮影影卷《薄命图》和《六月雪》手抄本,注明“明万历已卯年抄”,这一年就是万历七年。《薄命图》全卷人物行当齐全,戏文中词格包括乐亭皮影中的基本格律,形成于何年无从查考,起码早于黄素志到关外之前无疑。说明乐亭皮影早在冀东一带流行,也许东北人那时不了解冀东的皮影,以黄素志从滦州带去的皮影而叫开也是可能的。
乐亭县改变辖属关系后,归唐山市管辖,又有“唐山皮影”的叫法。叫法由来简单,先有唱乐亭皮影的唐山皮影团,后有“唐山皮影”名称,至今唱的仍然都是乐亭皮影。
有一种说法:“建国后,随着皮影戏在唐山城乡的日益繁荣、剧本创新和舞台美术改革,新剧目不断涌现……其整体艺术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被逐渐称为唐山皮影”。持此说法者,仍然承认乐亭皮影的特点没有改变。乐亭皮影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有其语言、音乐和美术特色,板式和声腔、皮影雕刻和操作技巧别具一格。唐山皮影和乐亭皮影的特点是一样的。
多年来,全国性的皮影比赛和省戏剧曲艺汇演,乐亭皮影团和唐山皮影团一般都同时参加,说明唐山皮影代替不了乐亭皮影。
珍爱艺术奇葩
  乐亭皮影这株艺术奇葩从产生时起,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流传到京东和东北各地,在平原,在山区,普遍扎下根。我们翻阅唐山市各县县志就可以得到证实。唐山市10个县,几乎每个县的县志上都有“皮影”一节,而且都介绍《五锋会》、《青云剑》等乐亭皮影传统剧目。乐亭影盛行的地区,乐亭皮影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许多人家的炕边、窗台上放着影卷,人们就像今天唱流行歌曲一样,都爱哼唱皮影调。那维妙维肖的皮影人,更受大人小孩的迷爱。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仍有一批皮影团(队)分布在唐山地区各县,乡村百姓常常看到皮影。
  乐亭皮影蕴涵丰厚,生命力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被老百姓称为“真人影”的戏剧。在乐亭皮影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孕育诞生了新剧种唐剧。乐亭县文艺工作者还试验搞过影调戏。今天,唐山的文艺工作者还不断围绕皮影历史题材或仿照皮影的艺术形式,衍生创作文艺作品。
乐亭皮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仅仅属于某一个地区,她是在继承发展民族传统艺术中产生的,属于民族文化。
乐亭皮影产生于乐亭县,乐亭人钟情皮影。乐亭县文化主管部门和文艺工作者正在中共乐亭县委、乐亭县政府领导部署下,尽一方力量,努力振兴和发展乐亭皮影和乐亭大鼓,相信会见成效。
  历史事实说明,任何一种戏剧曲艺的生命力,都取决于人才和作品。乐亭皮影要经久不衰,就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改革提高,使其人才辈出,剧目丰富。艺术有深度,传播有广度。
我们要给为发展乐亭皮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树碑立传,用以激励后人忠诚皮影事业,刻苦从艺,业专艺精,进取不止。以此促进新形势下优秀皮影人才和优秀皮影作品不断涌现,推动皮影艺术事业的发展。
乐亭皮影要在继承中发展。魏革新著《乐亭皮影》、刘荣德和石玉琢编著《乐亭影戏音乐概论》,为总结和发展乐亭皮影做出了积极贡献。搜集整理即将散失的乐亭皮影影卷,对于乐亭皮影的流传和创新,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在乐亭县政协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乐亭县皮影艺术工作者、爱好者搜集整理出《乐亭皮影影卷选》、《青云剑》、《五锋会》、《二度梅》四本书,共计近百万字,交给读者,留给后人。
  在捧读这些乐亭皮影传世之作时,敬佩身为企业家的李晓泊先生对民族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