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驴与昌黎地秧歌
来源:未知 时间:2005-03-03 16:23:00
“从南京到北京,跑驴、扑蝶、花鼓灯。”这句流传至今的顺口溜,记述的是40多年以前,河北的地秧歌跑驴、福建的采茶扑蝶舞、安徽的花鼓灯等地域色彩鲜明的汉族民俗舞蹈,在全国不少地方风行一时的情景。
在当时极受推崇的几种汉族民俗舞蹈中,易学易演、新颖活泼的地秧歌跑驴名列榜首。多年来不少地区有较大的喜庆活动时,载歌载舞的人群中往往少不了跑驴表演,这就是那几年跑驴到处流传的结果。
跑驴出自河北,诞生于昌黎。是昌黎县的民间艺人将其表演得神美无比,妙趣横生,使之登上大雅之堂,名扬四海的。跑驴,是中国北方民间舞蹈艺术的奇葩——昌黎地秧歌的代表剧目,也是被冠以冀东地秧歌或河北地秧歌的昌黎地秧歌的成名之作。
北方民间文化的一块奇土
地秧歌跑驴的诞生地昌黎,是一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昌黎与其相邻的乐亭、滦县(旧称滦州)、滦南和唐海(原滦州南部地区)等县,均分布在滦河三角洲上,俗称“昌、滦、乐”。其地,为中国北方民间文化的一块奇土。
昌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境地处辽西走廊南端,恰当华北平原连接东北平原的交通冲要,自古为与北方雄关——古称“榆关”的山海关唇齿相依的军事要塞。县城位于京哈铁路线,交通比较便利。辖境北依天然屏障——名载《山海经》、《禹贡》名著,曾留下秦皇、汉武、魏武等帝王旅迹游踪的碣石山群峰,东临碧波万顷的滔滔渤海,西带古称“濡水”的滦河,南有滦河人海之口,山、海、河之间为滦河冲积扇平原。全境山呼水应,负山面海,堪称形胜之地。
昌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这一带山水之间留下了栖息遗迹。商王朝建立伊始,这里就与其邻近的卢龙等县域,变成了传入中原文化的诸侯国——曾发生夷齐让国、老马识途等著名历史故事的孤竹国所在地。
20世纪70年代在昌黎县城西偏北30余公里处的滦河沿岸村落——阚各庄,发现了一处孤竹国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铜簋、铜鼎、弓形器(车饰)等青铜器和金臂镯(金腕饰),显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孤竹国在春秋时消亡后,这一带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为中原与东胡(东北方诸族)接触的前沿地区,是中原文化与东北文化的交汇点。长期的民族冲突、杂居,使各民族的文化在这一地区撞击、融合,逐渐形成本地文化的特点。到了明朝,大量移民的相继迁入,使以汉民族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地传统文化,与移民带来的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和江、浙一些地区的文化撞击、融合,再度发生重大变化,到清朝末年终于创造出给北方民间文化的变革以极大影响的滦河三角洲文化。
从地理环境上讲,对昌黎一带历史文化形成影响较大的,除了古老的碣石山和浩瀚的渤海,当属滦河。滦河,是这一地区的母亲河。在北国无数大江大河中,滦河并不算名列前茅,但也分外显赫。多少年来,其自坝上巴延屯图古尔山发源,流经千里草原,穿越万重燕山,飞流直下,经年日久在出山口附近的渤海之滨,用携裹的大量泥沙淤积出一个较大的扇形堆积区。滦河最原始的冲击扇在今滦县一带,约形成于几万年以前;较新的冲击扇在今昌黎县境,约形成于3000年以前;最新的冲击扇在今乐亭、滦南境的沿海地区,约形成于1200多年前的唐朝。自元朝以来,滦河人海口基本上在新冲击扇上从西向东滚动,近百年间方稳定在昌黎县南境。滦河三角洲地域广阔,土质肥沃,物产丰饶,但在历代更迭政权的战争中,屡遭金戈铁马的蹂躏,人烟久不兴旺。明朝大量移
民的徙人,改变了这一历史状况。在长期的屯田垦荒过程中,明朝移民的子孙后代渐渐成为本地的主要居民,成为继承和发展本地民间文化的重要力量。到20世纪初叶,这一带的民间文化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跃人鼎盛时期。昌黎地秧歌独具韵采,滦州皮影(亦称“乐亭皮影”)、乐亭大鼓等民间戏剧、曲艺日臻完美,民歌、吹歌等民间音乐闻名遐迩。最突出的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民间艺人集思广益,含辛茹苦,创造出了名震华夏的戏剧新品种——评剧,涌现了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等名载史册的民间艺术大师。正因如此,在民国初年,北京、天津等都市和东北广大地区,几乎皆知“昌、滦、乐”——这块中国北方的奇土。因这一地区的方言极有特色,音乐感较强,且有呔味,故外地称这一带的人为“老呔儿”,将这里的皮影称为“老呔影”,秧歌称为“老呔秧歌”,评剧称为“老呔戏”,大鼓书也称“老呔大鼓”。
从这些境遇看,跑驴诞生在昌黎,地秧歌兴盛在昌黎,绝非偶然。这不是孤立的地方文化现象,而是地域的馈赠、历史的馈赠,是传统民间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产物。
昌黎地秧歌的兴起历程
秧歌,是源于生活方俗的民间乡土艺术之花,是中国民间游艺中最主要的汉民族舞蹈。其在代代相传、广为流行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地域色彩和特色,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从表演形式上,有注重就地扭跳的,有习惯踩高跷的,有以击鼓助威的,有以道具称奇的,等等,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从艺术风格上,昌黎地秧歌注重轻快、灵活、自由、风趣;东北大秧歌追求粗犷、豪迈、火爆、欢快;胶州秧歌舞姿优美,男刚女柔,动律呈螺旋摆;陇东秧歌稳健、大方、憨厚、柔韧,等等,举不胜举,各有特色。中国,可以说是秧歌的王国。
昌黎地秧歌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进程。
秧歌,顾名思义,当为秧田之歌。据考证,秧歌肇源之初,主要为水稻产区插秧时和着鼓点唱的群歌,系田间劳动萌生的音乐。在宋朝时这种歌唱形成被称为“田间乐”。后来,农人在秧田劳作的间隙,不仅和着鼓点唱歌,而且配合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从而发展成秧歌舞,并逐渐走出田间,在庆丰年时歌而舞之,以至演变成现在这种丰富多彩的民俗舞蹈。这种舞蹈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口的流动,由南方或中原某些地区推而广之,传到北方广大地域,为不少地方通行的节庆娱乐活动。
昌黎在古代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处于北方农、牧业分界线上,农业并不发达,没有产生秧歌的环境和条件。秧歌的传人,就史料分析,当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或辽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3年),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即辽太祖)率兵占据这一带后,为置州设县,把从定州一带掳来的3000户汉人迁居于此。当时,定州一带栽植水稻,时兴秧歌。这些定州人的到来,使这里开始流行中原以唱为主的秧歌。历经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漫长时期,中原文化气息极深的秧歌艺术,不可避免地感染变化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氛围之中,渗入这些民族的舞蹈色调。在如今的昌黎地秧歌中,这种历史痕迹与烙印依然显见,如丑角的晃肩动作带有明显的蒙古族舞蹈特点,丑角所戴的球帽,以及丑角、 擓角的一些滑稽动作和妞角的羞臊动作、躲闪动作、扇子与手绢的遮身动作等,都可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遗存。地秧歌,俗称“地跑”、“地出溜”,是相对高跷等腾空秧歌而言的。这种秧歌扭起来动作轻快自如,随意性强,富有即兴感,既适宜表演,又适宜自我娱乐。古秧歌在一些地区越扭越高,花样越来越多,甚至变成一种纯表演性的空中舞蹈的情况下,昌黎一带的民间艺人坚持扭“地跑”、“地出溜”,追求自由发挥、不受局限,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舞蹈的感染、影响不无关系。
到明、清两个朝代,昌黎地秧歌步人重要的兴起时期。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及江南一些地区人数众多的移民迁入,使这一带的秧歌表演艺术日趋丰富多彩、婀娜多姿。高跷、抬杠、射杆、旱船、竹竿轿、中幡、霸王鞭、花鼓、狮子舞、龙灯等不少地方拿手的秧歌表演荟萃一堂,相互争芳斗艳,促使盛行本土的秧歌迅速发展变化,最终集各地秧歌表演之长,形成了最能体现乡土艺术特点的表演风格。在这个历史时期,昌黎地秧歌最突出的发展变化,是由秧歌舞向秧歌戏转化,即把秧歌演出大幅度地同戏剧艺术糅合起来,增强了秧歌表演的戏剧性,弥补了乡间缺乏戏剧表演的空白。在元朝,中国古典戏剧进入发展高峰,形成了中国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元杂剧在全国影响很大,到明朝时对各种民间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昌黎地秧歌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突出了戏剧性,由歌、舞结合变成舞、戏结合的。昌黎地秧歌在由歌舞向舞戏转化时,没有摈弃原有的排街、打场等秧歌表演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没有摈弃原来以唱民歌、乡间小调或即兴填词演唱等传统表演形式,而是在此基础上,突出了小场(亦称“出子”)的表演,强化了小场表演的戏剧性。此外,在大量引进戏剧情节和人物及一些表演风格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地秧歌的歌唱、舞蹈表演水平。比较明显的改革有,打场开路时增加了少林棍等表演,秧歌调大量吸收了风阳歌和江南小曲的成分,形成了歌词通俗上口、曲调刚柔相济、音律优美动听等演唱特点。秧歌伴奏也进行了改革,以吹奏唢呐为主,辅以堂鼓、小钹及笙管、笛、胡琴等。唢呐的曲式短小而完整,结构严谨,节奏鲜明,曲调欢快流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吹奏时变化自如,形式多样,藉以烘托生动活泼、热烈欢快的场上气氛,造成别开生面的音乐效果。随着秧歌的戏剧化,秧歌的舞蹈动作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日益趋于细腻、逼真、风趣、清新,动作幅度由大变小,面部表情以传神为主,注重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等。这些变革,使昌黎地秧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表演风格,为昌黎地秧歌最终向纯舞蹈艺术转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昌黎地秧歌变成纯粹的舞蹈艺术是在近代。到清朝末年,少年时即成为秧歌戏表演好手的滦州绳各庄(今属滦南)人成兆才,立志改革民间戏曲艺术。他历经千辛万苦,聚集一班莲花落艺人,在莲花落、蹦蹦戏、秧歌戏、皮影、二人转、大鼓等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在这一带创造出北方最大的地方剧种——评剧。随着评剧的诞生,秧歌戏的存在价值受到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昌黎一带的地秧歌艺人审时度势,不再循规蹈矩,大胆地调整了边舞边唱的表演套路,由舞、戏结合变成以舞为主,逐步舍弃了传统秧歌表演中的歌唱部分,使地秧歌走向了纯舞蹈表演形式。
跑驴的脱颖而出
昌黎地秧歌在新的演变过程中,并没有因舍弃戏剧歌唱,而放弃在长期表演实践中形成的戏剧性。为了突出地秧歌的表演特点,艺人们依然保留了不少传统剧目,以幽默风趣、洋溢着哑剧风采的舞蹈,表演人们熟悉的戏剧情节,重塑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人物。这样做的结果,不想出现了意料不到的艺术效果,一些传统剧目没有因为不唱戏文而令观念扫兴,反而产生了百看不厌的魅力。在此基础上,艺人们又根据民俗风情和生活故事,创作一批带有戏剧性的新剧目,其中有一个剧目是《傻柱子接媳妇》。
《傻柱子接媳妇》,表现的是一个酸苦、辛辣的生活故事。一个被人称为“傻柱子”的青年农民,因家贫,不得不让新婚的媳妇进城给财主当“小老妈”(即女仆),财主见其妻有些姿色,便依仗财势霸占了“小老妈”。年关将近,傻柱子赶着小毛驴来接媳妇回家过年,财主不肯放走“小老妈”,明着不好说,便在暗中百般阻挠,纠缠不休,而傻柱子一直浑然不知,被蒙在鼓里。表演者三人,傻柱子被打扮成傻里傻气的丑角,满脸涂黑,仅留两个白眼圈,翻穿皮袄,背钱褡子,—手持串铃,一手持小鞭,扭碎步,作赶驴状;‘‘小老妈”为身穿彩服,手拿扇子、手绢的妞角,“骑”在道具“毛驴”上,走小步作骑驴状;财主也是丑角,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红疙瘩帽盔,手托水烟袋贼眉鼠眼地在前两者之间穿插表演,作一些调戏·、挑逗动作。这个剧目把北方人钟爱的小毛驴巧妙地引入秧歌表演,显得异常新颖、活泼,加之滑稽表演较多,笑料不断,尽管格调有些粗俗,趣味不高,上演后仍颇受观众喜欢,人们简称之为“跑驴”。
时光荏苒,生活不断发生变化。新中国建立之初,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大师周国宝、周国珍、张谦等人,为了使地秧歌剧目出新,对《傻柱子接媳妇》这个有明显缺陷又比较走俏的“跑驴”剧目,进行加工、改编,使之变成了表现美好生活情趣的新节目《喜回娘家》。新跑驴取材于民间盛行的送媳妇回娘家的风俗,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充满比较高雅的风趣。节目表述的是一个农村少妇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骑着毛驴回娘家走亲,丈夫赶驴相送;不料,在跨过一条河沟时,毛驴一下陷进泥坑,拔不出腿来,夫妻俩正无可奈何,一个在附近刨地的农夫赶来相助,想尽办法,终于给夫妻俩解了围。整个表演充分体现了地秧歌特有的风趣和幽默滑稽的动作,场面红火热烈,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有趣,生活气息浓郁,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不同凡响的喜剧效果。演员表演得也
非常出色,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善扭丑角的周国宝,在扮演送妻子回娘家的丈夫时,一改传统丑角那种撅屁股、伸脖子等“比人矮三分”的舞蹈动作和猥琐表情,用自己在秧歌表演中所特有的长处,即以灵活的肩、腰、腿相互配合的碎步、风流步等滑稽、优美、刚柔相济的舞蹈动作,充分表现了为妻子赶脚时的欢欣、快慰的心情,以地秧歌中特有的走矮子等舞步,巧妙、风趣地表现了上岭下坡的情景,塑造了一个诙谐、乐观而善良的农民形象。极善男扮女妆的周国珍,在饰抱孩子骑驴的农妇时,大量运用了地秧歌中传统的跑竹马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改“走马”、“跑马”、“惊马”为“走驴”、“跑驴”、“惊驴”等,把“小毛驴”骑得出神人化,惟妙惟肖;同时,他还较好地运用和发挥了传统秧歌中的“哄孩子”等表演技巧,以及用手绢、扇花传达爱情等舞蹈手法,使角色俗而不凡、美而不媚。另一扭丑角的名手张谦,在饰刨地农夫时,力求戏不在多在精,充分发挥自己的舞蹈动作灵活、开阔等特长,也有独到的表演。此外,新编的跑驴在表演时,地秧歌的戏
剧特点体现得也比较突出,如表现犟驴——“拉它不走,打它就踢”的幽默场景,“惊驴”后赶驴者又要哄孩子、又要牵驴的紧张滑稽气氛,“拉驴出陷泥”时由于焦急、忙乱而造成的戏剧性情节等,在处理上均比较夸张,并十分注重情趣。唢呐伴奏亦有所改变,较好地运用和发展了传统唢呐吹奏表演中特有的对奏、学舌,模拟人声哭、笑等手法,使场上的演出气氛声色俱佳,有张有弛。
推陈出新的跑驴,凝昌黎地秧歌表演之精华,聚昌黎地秧歌特色于一体,一经问世便独占鳌头,备受青睐。1953年4月,这个剧目在北京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亮相,一下博得满堂喝彩;紧接又被拍成电影到处放映。一时,学演跑驴的艺术团体数不胜数,周国宝等人四处传艺。昌黎地秧歌由此走出河北,流传全国,以至到海外演出,使“小毛驴”跑到了欧、美等洲,成了传播友谊和华夏民间文化的使者。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特点及著名艺人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活动,主要集中在农历正月,队伍都是临时组织,一般为一村一队,由比较有声望的秧歌艺人领衔主演。这种组织活动,俗称“出会”,有会头操办,一般人家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人出人。秧歌除在本村表演外,还邀请外村秧歌来本村演出,有名的秧歌队被到处邀请,往往演到二月。正月十五,为全县各地闹秧歌的高峰日,这一天,各处的秧歌队多云集到县城或大乡镇会演,艺人们扭得最卖力气,颇有一争高低之势。《昌黎县志》有诗云:“……转盼元宵佳节至,门前演唱秧歌戏。”可见秧歌表演在闹元宵时的显赫作用。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为排街秧歌,一为场子秧歌。排街秧歌是秧歌表演的出场形式。秧歌队上街后,观众竞争观看,往往把秧歌队围得水泄不通。秧歌队便选一些会武功的演员舞动刀枪棍棒在前面开路。这些演员有的扮成武松、鲁智深等戏剧人物,多少带一些滑稽色彩。接下来是秧歌队的前列,有提花篮、执拂尘的童子及渔、樵、耕、读等角色组成。再接下来是秧歌队的主体,有众多角色组成,三人一出,五人一组,边走边扭,或按既定套路表演,或即兴抓彩,以吸引观众。走在最后的是吹打乐队。
场子秧歌是地秧歌的主场表演。当秧歌队伍遇有店铺门市或住宅的门前摆有桌子、置有点心、茶水,盛情迎接时便打圆场,走成一个大圆圈,扭起场子秧歌。场子秧歌比较讲究场面调度、构图、造型等,并视场子大小、表演人数多少等情况,分为大场秧歌、中场秧歌、小场秧歌,或都扭,或择一二。大场秧歌阵势大,气势足,表演者多至上百人,少也有几十人,由一二人领舞,众人随之。这种形式的表演,俗称“跑套子”,不注重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却极讲究队形的变化和构图的统一与完美。队形路线的名称比较吉祥,多与民俗有关,依次为:一字长蛇、二龙出水、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畜兴旺、七巧、八宝、九莲灯、十全十美、龙摆尾、八字、四面斗、八面风、六门、里六门、外六门、六大花(穿花六门)、蚂蜂窝、跑旋风、碾转、编花案、过街龙、双过街龙、大筛子眼、双八宝、八宝仙人轩、剪子股等,由简到繁,由慢到快,变化多端,穿插有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中场秧歌比大场秧歌表演的人少,为多出秧歌同时上演,不注重故事情节,但讲究塑造典型人物,场面调度无固定程序,由演员自由发挥。这种扭法,实际是给出子秧歌的表演人物亮相。小场秧歌是场子秧歌的压轴戏,主要扭有故事情节的出子秧歌(类似戏剧表演中的折子戏),一出接一出的表演,直到演得尽兴为止。出子秧歌的传统剧目较多,主要是戏剧节目的选场,如《拾玉镯》、《铁弓缘》、《断桥》、《错中错》、《孟姜女》、《王少安赶船》、《小放牛》等。此外,艺人们还根据民间生活,编排了《三老婆打灶王》、《瞎子摸杆》、《小姑贤》、《老夫背少妻》等民俗色彩极浓的出子秧歌。出子秧歌的出场人物大多为三个,有捧有逗,有起调节、穿插作用的。
出子秧歌的角色,按行分为妞、丑、老抵公子,丑又分文丑、武丑,老擓也分为文擓、武擓。妞和老托演的是少女和老太婆,一般均男扮女装,也有直接由女秧歌手扮演的。妞、丑、公子,通常使用的演出道具是扇子或手绢,或两者并用;文托使用的是团扇和烟袋,武托使用的是棒槌。也有些妞、丑、老擓、公子使用或佩带其它道具,如剑、刀、竹竿、鞭子、串铃、驴具等,视扮演的剧中人物而择。每出秧歌,各行当互相搭配,不求全,角色由剧情限定。
昌黎地秧歌在表演时,多由固定套路与即兴发挥相结合。在扭跳时,注重揭示人物的情感世界,动作幅度较小,极少大幅度动作。人物的性格、情感,主要靠面部表情和全身每个部位的细小动作表现。因此,头、肩、腰、胯的动作随意性很强。转向自如多变,脚步灵巧多样。仅身体动作就有搭身、钻身等20多种。步法有碎步、风流步、跳场步、蹲裆步、跳台步、别腿碾步、俏步、并腿小步、急行步、探步、浪荡步、云步、垫步、圆场步等数十种,充分体现了“地跑”、“地出溜”的表演特点。地秧歌对道具的动用也独具匠心,创造了变化无穷的扇子花、手巾花 烟袋花、棒槌花等,仅扇子花就有八字扇、奔月扇、顶上晃扇、左搭右闪扇、遮阳扇、鸳鸯扇、抱月扇、簸箕扇、风云扇、错掌扇、跳掌扇、钻天扇、缠头扇、折点扇、扑盖扇、双圆扇、小展翅扇等70余种。
昌黎地秧歌在兴起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批表演的佼佼者。这些民间土生土长的秧歌艺人,平时参加各种生产劳动,闲暇时钻研和切磋秧歌表演艺术,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地秧歌的表演水平献艺。不少人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却不是被岁月淹埋,就是仅成为后人时常提及的口碑人物,无法列传。近几十年,昌黎地秧歌硕果仅存的著名艺人有周国宝、周国珍、张谦、秦焕、卢风春等,大多已经作古。
周国宝(1905—1989),昌黎县城西关人。其出生于秧歌表演世家,少年时拜当时著名的秧歌表演大师聂国合为师,先学托,次学妞,后学丑,最终以丑角表演成名。他的扇子融妞、丑表演之长,变化多样,出类拔萃。跑驴即由他主创并领衔表演,人称“跑驴周”。 1954年,他被聘为河北省艺术学校舞蹈教师,为研究、整理地秧歌表演技巧作出了突出贡献。晚年,他被列为中国著名民间舞蹈家之首,生平事迹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等书。
周国珍(1905—1975),周国宝堂弟,同出聂国合之门,以扭妞出名。他扮演的妞角文雅俊销,千姿百态,扭动时步法轻盈,舞姿浑厚,扇花舒展,花样繁多。除演跑驴中的农妇外,以演《断桥》中的白蛇见长,有“活白蛇”之称。
张谦(1922—1987),昌黎县城关人,自幼从事秧歌表演活动,以扭丑和老擓出名。其秧歌动作灵活、开阔、潇洒、豪放,胯部动作出神人化,有“活屁股”之称。
秦焕(1911一 ),昌黎县东景佃子人。其自幼拜秧歌名角“罗老托”为师,以扭文擓最拿手。他在表演中善于巧妙地利用音乐节奏以目传神,表演的乡间老太婆稳健俏皮、诙谐乐观。在团扇、烟袋等道具使用上,灵活多变,多有独出心裁之处。曾于1956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卢凤春(1923---2001),昌黎县城西关人,十几岁开始学扭秧歌,并能演会唱。他扮演的丑和老擓,泼辣奔放,滑稽喜人,多年为昌黎地秧歌重大演出活动的领衔名角。
伦宝善(1905—1993),卢龙县阎大岭店村(原属昌黎)人,十几岁开始学扭秧歌,以扮演丑角著名,其舞蹈动作轻快敏捷,脖颈旋转,两肩揉错,自成一格。曾于1956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此外,昌黎地秧歌还有一些比较出名的表演者,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
昌黎地秧歌源远流长,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还未过去。如今,地秧歌表演活动依然遍及昌黎城乡。录音机进入千家万户以后,为自娱性极强的这种民间舞蹈不分场合、地点的扭跳,去掉了必有吹奏乐队伴奏之限。现在,昌黎地秧歌已成为堪与西方传人的迪斯科等舞蹈媲美的东方民间魔力舞,一大批青少年正在成为新一代秧歌迷。昌黎地秧歌并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丧失生命力‘和吸引力,实在可喜可贺。愿这种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民俗舞蹈,长久流传,不断闪烁出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