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乐亭大鼓的萌生与发展

来源:未知 时间:2005-04-19 16:25:00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自生成以来,它以唱词通俗易懂、唱腔优美动听、内容丰富多采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热爱生活、钟情文化的乐亭先民,用智慧和心血精心培育的乐亭大鼓,以独有的地域特色,深深地植根于滦河冲积平原这方沃土上,经朝历代,开花结果。
 
  乐亭大鼓的由来
  乐亭大鼓源于乐亭,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的变文和宋代的鼓子词。古辞源解:“鼓子词,杂剧歌词也,北宋人越德麟著《会真记事》,凡‘蝶恋花’词十阕,又别二曲做起结,见侯鲭录,自记云,撰成鼓子词十章,近世有鼓儿词,殆袭斯名,惟其词雅俗不同耳。”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的七言古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人正做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演唱内容说的是东汉文学家蔡邕和他的妻子悲欢离合的故事,诗中生动地刻划了当时的演唱场面,说明在宋代,说唱艺术在我国南方就已经非常流行。天会年间,金攻破宋朝京城汴梁以后,从中原掳来的民间艺人(包括说唱鼓子词和弄影者)来到乐亭县,带来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乐亭背靠滦河,南临渤海,土沃民丰,教育兴盛,经济繁荣。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乐亭人能歌善舞,把乡间的文化生活搞得异常活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他们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又去寻求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因而看中了从异地传人的鼓子词。聪明、智慧的乐亭先人参与演唱,在演唱实践中,将异地传来的鼓子词,结合自己地域的民俗风情,把盛行传唱的清平歌、民歌俚曲、民谣及叫卖调、哭丧调等乡间小唱融合在一起,由唱而不说改为唱而兼说,逐步设立了板腔曲调,丰富了演唱内容,到清朝中叶,形成了带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乐亭调儿。
这种说唱形式,沿袭了鼓子词的演唱风格,受影响于元曲、杂剧的文词格律,遵循了传统的音乐规律,表现了地域的民俗风情,使用的是音韵浓厚的地方语言。当时,有人把民间艺术归类划分,将鼓词(乐亭调儿)称为清门。从此,乐亭大鼓这颗民间说唱艺术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乐亭沃土之中。后来,有位善弹“清平歌”的弦子李,在艺人演唱鼓词时配上了三弦,提高了演唱效果。著名说书艺人温荣用犁铧翅磨制了第一副铁板,其板形如半月,称“梨花板”,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因而取代了木板。三弦伴奏、铁板敲击,使鼓书演唱更加精彩,场面焕然一新。温荣也因此被誉为“温铁板”。听鼓书,成为乐亭群众时尚的文化活动,在乐亭空前兴盛,从师学艺、以师带徒成风,各个流派纷纷创立。据著名大鼓艺人韩香圃说:“该系‘清门’弟子共分十代,即: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温荣属第三代,艺名和卿。自己是第五代,艺名来儒。”至韩香圃这一代,乐亭大鼓经历代艺人不断改革完善,已成为骨架健美、血肉丰满、群众喜爱、名扬域内外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据乐亭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始传人滦县、昌黎,进而迁安、永平(卢龙)、榆关一带,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商者日益增多,乐亭大鼓也展向东北。光绪四年,奉天小东门外之“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碑”上已有乐亭大鼓艺人杨长久之名。民国六年,艺人胡少兰于唐山开辟大鼓演出场地,进而扩向汉沽,后来又挤入京津。此时,乐亭大鼓盛传整个冀东、京津乃至东北地区。因此,傅惜华在《曲艺论丛》中清楚记载着:“乐亭大鼓简称乐亭调,为北方俗曲鼓词之一种,产生于乐亭县,故名”。
 
  在先人精心培育下成长
  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它的艺术也必然沿着本区域内民众的情趣、爱好而发展、繁荣,地域语言、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构成了它的生成、发展的条件,在各种条件具备之后,它的民间文化就会五彩缤纷。乐亭大鼓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熟、发展、繁荣起来的。
  乐亭向有“冀东天府”之美誉。清代中叶,乐亭社会局面稳定,经济、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在这个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富有经济头脑的乐亭人开始闯关东、上京津经商做买卖,清末形成高潮。外有商贾、内有沃土,使乐亭经济有了空前的繁荣,这就为钟情文化的乐亭人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处在这个历史时期,乐亭大鼓也随着历史的变化走上由初级到高级、由雏形到完善的过程。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在富硕的乐亭大地上有崔、刘、张、史四个显赫的大家族,他们上达朝廷、下连草野,政治势力、经济实力雄厚。富人思乐、追求享受,他们不满足于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把精神生活的着眼点转向乡间的文化活动。他们有的是出于痴爱,有的是为了炫耀门庭,所以他们就不惜耗资,纷纷养起班社、艺人,为他们的精神享受服务。逢年过节、喜庆吉日都大搞说书、唱影、唱戏等文化活动。享有“京东第一皇庄”盛名的庙上崔家崔佑文,酷爱文化艺术,甘愿投入重金,组建了几个班社,其中有皮影班二个和梆子班、莲花落班,当然对大鼓更是情有独钟,他以执着的文化情结,为皮影、大鼓和莲花落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对乐亭民间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号称“京东第一家”的石各庄刘家,财势大,文化活动搞得规模也大,不仅喜庆日子搞,平时也搞。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要求也高。有一次,东家让在刘家做艺的陈活埋说唱新书“儿女英雄传”,陈活埋没有这部书的脚本,他就向主人说:“三天以后吧”,三天以后,陈活埋就用新词新调说了《儿女英雄传》,开创了“趟水”说书的先河。大港史家史梦兰,人称“京东第一才子”,他博学多才,精通民间艺术,不仅对鼓书艺人的演唱艺术要求高,还亲自为艺人编写鼓词。经他编写的曲目有《鞭打芦花》、《朱买臣休妻》、《金山寺》等。人称“京东快马张”的汤家河张家张攻璞,家里养着大鼓艺人,还有皮影班。在艺人们演唱时,他还亲自去上台伴奏。除上述四大家外,乐亭还有很多经商巨富、地主豪绅,在国家、社会大变动的特定历史时期,为历史的潮流所推动,对乐亭的民间文艺不惜耗资,培养人才,使乐亭大鼓人才济济,新腔新调剧目不断涌现。他们这种作法,尽管各自目的不同,无疑对乐亭大鼓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九腔十八调的产生
  在有利的社会环境里,乐亭大鼓如鱼得水,迅猛发展,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在此阶段,乐亭最有名气的大鼓艺人有陈活埋、齐祯、王恩鸿、陈俊山、翟子芳、商秀安、田紫阳、张国玺、吕占山等。这些鼓书艺人,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都根据自身的演唱条件,创立自己的声腔、曲调,树立自己的演唱风格,编写适应自己特点的书目。当时,人们对大鼓腔、调泛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实际上各种曲调已达二三十个。在这方面,后起之秀、著名大鼓艺人韩香圃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香圃,艺名韩来儒,系“清门”第五代传人。他自幼酷爱大鼓艺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弃商从艺,先跟陈活埋学艺,后又拜齐祯为师。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刻苦钻研,对艺术精益求精。他嗓音清纯明亮,腔调质朴多变,唱词字正腔圆,表演情真神似,唱念坐击都恰到好处。他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大胆改革创新,经多年演唱实践,对各流派腔、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整理,博采众家之长,集各流派艺术精华为一身,系统地规范了九腔十八调。他还根据自己的演唱风格,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曲目,为乐亭大鼓的发展、繁荣倾注了毕生心血。韩香圃是一位通古晓今、承上启下、说唱俱佳的优秀乐亭大鼓艺人,他的业绩在乐亭文化史册上永远闪耀着光辉。
  乐亭大鼓不仅在本县优秀艺人迭出,在异域也先后出现了像戚德旺、靳文然、陈文焕、戚文峰、佟文斌、杨来凤以及王佩臣、魏喜奎、姚雪芬等一大批乐亭大鼓演唱艺术家。
  乐亭大鼓先是以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流行于社会,宣扬礼义道德、劝善惩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又组织大鼓艺人,以大鼓为武器,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及群众中的精神文明风貌,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丰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大鼓的发展繁荣
  明末清初,乐亭文化空前兴盛,乐亭大鼓有两支精干的曲目创作队伍。一是众多知识分子积极写作。通俗文艺的魅力,不仅是普通群众喜爱,也吸引了当地钟情艺术、精通音韵的文人雅士(包括生员、秀才、八旗子弟),他们积极为大鼓艺人改编、创作鼓词书目。仅清代中叶以后就有:举人高可亭、史梦兰,秀才刘子桐、高述尧、刘香久、陈继昌等,他们写出了很多高水平、内容丰富多彩的鼓词作品,人们将这些高雅的作品称为子弟书、段。特别是革命先烈李大钊,当年为在家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亲自参与了乐亭大鼓和乐亭皮影戏的创作,写出了《安重根刺伊滕博文》等曲目,为乐亭大鼓、评剧、皮影戏演唱现代内容开了先河。二是鼓书艺人自编自演。演员是唱腔的设计者,琴师就是音乐的设计者。陈活埋、韩香圃等很多大鼓艺人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演唱艺术和鼓书内容,勇于在艺海里探索、创新,他们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性格、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艺术条件,广收博引,取百家之长,弃自己之短,不受地域限制,吸取姊妹艺术如梆子、莲花落、皮影等演唱艺术营养,创出了韵味各异的腔调、曲目,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在这样浓厚的创作氛围中,内容涉及历史、传奇、民间故事、铁骑公案、寓言杂事、社会时弊等多方面的大量鼓书曲目不断涌现。其中有中、长篇书《封神演义》、《三侠五义》、《三下南唐》、《说唐》、《杨家将》、《呼家将》、《大八义》、《小八义》、《包公案》、《于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响马传》、《回杯记》、《玉杯记》和书段《拷红》、《吕蒙正赶斋》、《蓝桥会》、《王二姐思夫》、《朱买臣休妻》、《宫娥刺虎》、《樊金定骂城》、《双锁山》等和取材《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的大量书段。
  由于知识分子参与大鼓的创作,开拓了创作视野,提高了文词的艺术水平。而艺人们自己动手,参与创作,更使大鼓艺术如虎添翼,强化了流派的演唱风格,使鼓书界出现了剧目新、腔调新、演出形式新的百花争艳的新局面,为民族艺术创下了宝贵的财富。突出的几点是:
  第一、按当地语言理顺了辙韵。由于乐亭大鼓是地域性民间文艺形式,它的旋律是以民歌、俚曲为基础的,所以参与创作的文人们,在书写大鼓的文词时,按乐亭地方语言的发音吐字方式,理顺了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儿化小辙。它们是:工生、江阳、天仙、家花、交稍、灰堆、坡梭、人臣、铺苏、的西、铁歇、丢休、怀来和“小人臣”、“小天仙”。作者在鼓书创作时,按剧情需要、人物性格以十三道大辙的音律要求设计唱词的辙韵,中、长篇书每一唱段用一辙,道白后可换辙,在唱段中不能换撤,书段一般是一辙唱到底,中间不换辙(特殊情况除外)。书帽和正书之间如果辙口不一样需换辙时,要向观众说明,如书帽是“家花辙”,正书是“工生辙”,在换辙时,艺人一般唱“言少叙,话从更,家花串辙改工生”等类似唱词。鼓书的唱词和格律诗一样,押平声韵,首句平,第二句平,第三句仄,第四句平,以下是上句仄,下句平,一直延续到最后。由于理顺了辙韵是以地方语言的发声规律为基础,写作时,辙韵的领域比较宽,使用起来就方便自如多了。
  第二、文词通俗易懂。过去的鼓子词、元曲、杂剧的文词,讲究格调,重雅轻俗,一些唱词晦涩难懂,广大群众不易接受。而当时作者们在鼓书创作中,突破了从前词格韵调的局限,尽量将唱词写得口语化、生活化,曲目中的人物道白,是用生活中的语言进行交流,尽管是上韵的道白、赞、赋,也是以生活中的语言为基础,巧妙地配以唐诗、宋词、成语、典故,文俗兼用,即显得精巧别致,文彩练达,又有艺术性,观众听得懂,使书中所包含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三、丰富多彩的腔调。由于艺人们广泛吸取了姊妹艺术腔调的精华,突破了传统的声腔模式,灵活运用九腔十八调,增强了所唱内容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唱腔设计上,不拘于固有的腔调格式,而是根据不同曲目、不同人物、不同剧情的要求,设腔配调,其文词巧妙地运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乃至几十个字的垛字句、或按腔调要求将文词写成排比句、对称句、连环句、珍珠句,有时对仗、有时长短句交替,但不论句式怎么变化,一般还是以七字句为主导句,以剧情设立句式,以句式行腔运调,再加上艺人的精湛表演,使大鼓演唱丰富多彩。
乐亭大鼓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产生于乐亭,流行于冀东,至二十世纪中叶,在乐亭、在异域,出现了很多有才华的大鼓演唱艺术家,他们根据地域特点和自己的演唱条件,在从艺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各自的派路。
乐亭的沃土上产生了乐亭大鼓这枝文化奇葩,它经历代艺人们的辛勤培育,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目前,乐亭大鼓也和许多民族传统的曲艺形式一样,面临着通过改革求发展。我们期望着忠诚于大鼓事业、有才华、有抱负、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艺术家们,继续发扬前辈们的敬业精神,弘扬乐亭大鼓艺术,在祖国万紫千红的百花园里,让乐亭大鼓这枝民间艺术之花开得更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