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 双峰山考略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09 19:07:00
苏颂(1020-1101年)不仅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科学家、药物学家、天文学家、外交家,更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文学巨匠,仅收录在《苏魏公文集》中的诗就有587首,1067、1077年两次使辽途中,写下的《使辽诗》就有58首。如今,这些脍灸人口的诗成了人们研究苏颂其人及辽国山川、河流、驿馆和社会经济情况的重要史料。其中,在《前使辽诗》中,有一首《和就日馆》写道:
戎疆迢递戴星行,朔骑奔驰束火迎。人向万山峰外过,月从双石岭间生。马蹄看即三千里,客舍今逾四十程。每念皇家承命重,愧无才誉副群情。
诗中所述“人向万山峰外过”句,所反映的古北口外辽疆,山峰耸立,重峦叠嶂,早已为人所共识,其中的就日馆,《苏颂使辽诗注释》作者陈子彬先生注在平泉境内。平泉县文保所所长、副研究员张秀夫等同志,根据驿路的走向,使辽所经驿馆的先后顺序,将就日馆确定在平泉县城西梁。这里居高临下,可俯瞰全城,上有辽代遗址,下有“瞻云就日”牌楼。而诗作者在诗的第四句后自注中有“馆之东南有双峰山”句,而该山的位置尚无人问询。笔者在反复欣赏苏颂诗作之余,对这一山引起了浓厚兴趣,对其考略一番,小有收获,现整理于此,与同仁共商。如果成立,则苏颂《使辽诗》所涉及的自然景观就多了一座山峰了。
一、苏颂西来下榻就日馆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苏颂以三司度支判官身份为伴送契丹史,与张宗益一起离开京都出使辽国的。这年他48岁。苏颂一行从雄州白沟过界,经幽州出古北口,经柳河馆(今滦平县)过度云岭至打造部落馆(隆化县),前行至牛山馆(在承德县头沟大地),从牛山馆经松子岭(承德水泉沟梁)至鹿儿馆(承德县东山咀),从鹿儿馆过蛤蟆岭(今祥去岭),经东庄顿馆,过凤凰岭而抵达就日馆。在这期间,是辽国的使者带着火把骑着奔马把苏颂一行迎接而来的。从诗中注“十月五日出都,迄今四十一日矣”,可知这天为十一月十六日。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这时又是冬季,空气能见度高,刚好登高远望。而注释“行李将至,见月初上”,则说明苏颂人马先致,行囊在后未至,而且已是傍晚,肯定是在此下榻。因此等待行李的闲暇时刻,登高远望,看见冉冉升起的如盘明月,心潮起伏,才发出了“每念皇家承命重,愧无才誉副群情”的感慨。而就日馆处在辽境,契丹崇日,住所及建筑多为东向,驿馆亦不例外,另外也是为了在高寒地区采光取暖之方便。再者馆址地势较高,故苏颂在等待中驻足东望,视野是相当开阔的。
二、双峰山所在
“人向万峰山外过,月从双石岭间生”,可谓千古佳句,妙趣横生。这里诗人自注道:“馆之东南有双峰山。”那么,其所指双峰山在哪里呢?笔者对就日馆四周,亦即县城周围的山峰一一进行了考察,无一与之相近,山名更与之无任何关联。笔者又对《平泉春秋》、《承德府志》、《八沟厅备志》等进行查考,亦无收获。就是清代平泉八沟八景所述之猴山、馒首山、红山、紫霞峰、凤凰岭、映壁山等近山亦无与之对应。那么就只有从稍远一些视野所及的名山来找了。首先,笔者想到了距县城西南15公里的小寺沟镇之大黑山。大黑山海拔1004米,为县南高峰,县志有载。但经考证其为辽代神山,神山县即因此得名,而泽州治及神山县治均在其脚下会州城,契丹人不可能将之名为双峰山,而大黑山主峰为一,在瀑河右岸,又为就日馆之西南,与诗注之“东南”方向不符。月亮不可能在此初生,更不可以产生“月生双石之间”的美景了。那么,就只有将视野按苏颂诗注东移。顷刻,今道虎沟乡南之“双尖山”进入视野,经过多方考证,此山正是苏颂诗注中的双峰山。首先,此山恰好位于就日馆东南,与诗注方向相符;第二,该山附近居民,称之为“双山尖子”、“双尖山”,而山下道虎沟乡所在地村名亦为双峰村,而县志山脉、山峰条更是将此山直名为双峰山,与诗注无异;第三,在该山顶部,两峰东西并立,实可“生月”;第四,站在就日馆遗址,视线通过桦树洼,双峰山即映入眼帘。
三、古今双峰山
双峰山,位于平泉县城东南10公里,顶峰海拔1201.4米,为松树台乡与道虎沟乡的界山,也是道虎沟河(属瀑河流域)与杨树岭河(属青龙河流域)的分水岭。山顶两峰间距300余米,山阳脚下是松树台乡的老道洼村,山阴脚下是庙沟村的盛家沟庄,山之东是庙沟村的杨木匠沟,山之西为道虎沟乡的杨树洼村。山的前面是50余米的悬崖峭壁,阳坡陡而且植被较差,而阴坡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山杨、桦树、柞木均有,杨树洼村即因大片的山杨树林而得名。这里不仅水草丰盛,而且有苦力芽,蕨菜、山杏、木耳等山野资源。还有野兔、山鸡、獾、狐狸等野生动物。双峰山上,人居很少,杨树洼村居高,500口人分散居住在19个自然村。除此之外,互相交往及生产生活均是肩背驴驮,生活不是很富裕,但这里山青水秀,人们生活的倒也怡然自在。双峰山周围因地形影响,每年都比全县其他地区降雨较多,而且少风雹等自然灾害。道虎沟乡和松树台乡,均是全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土壤肥沃,部分地块亩产玉米竞达1000多公斤。双峰村的农民还善于经营果树,大部分户林果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是全县有名的果品基地,是名副其实的林果双丰(峰)村。松树台乡还生产石灰、煤炭等。
双峰山通体较陡,只有阴坡较缓,现有“之”字形盘山公路通往山顶,余皆小径。如今双峰山建有军事、通讯设施。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夏天休息仍需盖被子。
双峰山,既然在辽代已经有名,当是一座古老的山,笔者曾在此工作多年,感触颇深。在山阳坡发现有大片夏家店上层文化遗迹,有石砌城墙,采集到的遗物有陶罐、陶片、石刀等。在悬崖峭壁之底部,有一纵深7米左右,高宽各约5米的溶洞,洞前有一块平地,洞内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当地居民称为菩萨庙。向西100米曾建有八仙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即观世音菩萨的诞辰,为香火极盛的庙会,河北、辽宁两省的信众多时可达万余人。在双峰村及相邻的丁杖子村阳坡,也经常发现渤海人生活的遗物,如遗骨、铁器等。在双峰山东北约5公里左右的杨树岭镇铅南沟村,发现了大面积的辽代遗址,遗物主要有柱础、筒瓦、布纹瓦、琉璃鸱吻、石磨等,人们传说中的戏台和点将台位置还清晰可辩,这里还有传说中的“寄凤沟”,据县文保所考证,初步确认为辽代奚族首领之奚王避暑庄。在双峰山东15公里的辽宁省大河北村,还有至今保存尚好的石羊石虎古墓群。
双峰山,作为古老而又年轻的山,必将在平泉的经济、文化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作者系平泉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