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明代御史韩应庚家世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0 19:10:00
      韩应庚字希白,滦县九百户村人。他的曾祖父名叫韩文,家道殷实百而乐善好施,常常周济穷人。祖父韩诚,精心经营祖业,成为富甲一方的农业财主。嘉靖二十年(1542)滦县九百户一带滴水不降,旱情严重,庄稼颗粒无收,韩诚开仓放粮先后借给百姓2万石粮食,缓解了当地灾民的生活困难。父亲韩廷义,生得英敏过人,不但精通诗书,还学会了诸般武艺。那时候,九百户一带还是深山老林,十分荒凉,村庄廖廖无几。青龙山里经常盘居着打家劫舍的强盗,不时出来骚扰百姓。韩廷义依靠自己的武艺,组织乡勇进山剿匪,经过几次围剿,擒获了盗首,使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当时的地方官永平府尹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封韩廷义为监察御史。
  韩廷义有三个儿子,应庚、应箕、应奎。韩应庚从小发奋读书,明万历丁丑年(1577)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彰德府推官。推官这个职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审判长。韩应庚性格宽容厚道,办事忠恳廉洁。到任以后,首先审理那些难以审判的积年老案,由于他办事勤奋公道,很短时间就把多年积案一一决断。
  由于韩应庚公正不阿办事勤谨,不久,朝廷提拔他为按察福建一带的御史,并被派到甘肃去巡察。当时,正值甘肃荒旱,饿殍遍野,他看到这种情况,一边写疏奏报朝廷,一边实施救灾措施,没有等朝廷下令,他就让地方官吏打开国库粮仓赈济灾民,私开国库,这在当时是犯死罪的,但皇帝却没有追究他。后来韩应庚又被派往山东一带按察。他铲锄除祸害人民的恶霸豪绅,罢黜贪官污吏,为许多冤假错案平了反。
  多年的御史生活使他看到了官场的险恶,47岁那年他就奏请朝廷还乡。还乡故里的韩应庚常常与亲朋好友在一起游山玩水。还在卢龙城南二十几里的石崖上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钓台。他每天以图书花鸟自娱自乐,遇到不平的事,依然挺身而出,代为诉讼,因此受到人们的敬重。1604年,天下大旱,百姓饥馑,他把家里的存粮送给百姓,赈 济灾民,还代为埋葬死后无力丧葬的穷人。后来他卖掉了几百亩土地,资助贫穷的读书人。韩应庚74岁病故,是个受人景仰的封建官吏。
  韩应庚的二弟韩应箕,字希皋,是个文才武略善于骑射,为人大方,讲究义气,很有侠客风度的人。他曾经从一伙大盗的巢穴中救出了被虏去的母子三人,当时传为佳话。他周济穷人不吝惜钱财,常年有几十个穷朋友和穷困族人靠他供养。他还出钱修缮义学,兴办公益事业,后来,韩应箕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都没考中。虽有一次,进入皇廷答辩的机会,但仍然落选,所以他一生没能入仕做官。
  
韩应箕没有当官,他的儿子韩原善却考中了进士。韩原善很聪明,喜欢经史一类的书藉,同时也爱好青鸟黄石奇门遁甲等杂书,兴趣十分广泛。明朝万历丁末年(1608)考中了进士,被封为清浦县的知县。当时,长江吴淞口属青浦县管辖,因为多年的冲积而淤积堵塞。到了夏季,上游的洪水合流东下,淹没长江两岸的农田和村庄,给两岸的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韩原善虽为小小的知县,管不了治理长江这么大的事,但他恪尽职守,一边上书为民请命,一边发动该县百姓修堤筑坝。还想方设法平抑粮价,亲自到粥厂为饥民放粥,百姓看到他这么尽心竭力地办事,都十分感动。在洪水和饥荒年代里,韩原善用自己的努力,保持了辖区的稳定。洪水过后,他积极救济灾民,清理河道,发展农业生产,勤勤恳恳地为百姓办事,受到百姓的拥护。后来调任到长州。长州是吴郡的首府,是商业经济繁华的地方,又是水陆要道,他治理的很出色。他上任的时候,县里有公田122万3千亩。他在任上,深入实际,调查民情,很快发现了地方官员和绅士互相勾结,虚报户口人数,使国家减少赋税收入的问题。姓徐的巡抚让韩原善去调查落实这件事,原善任劳任怨,深入乡村,逐人对照土地亩数,结果,查清了隐瞒的公田多达31470顷,并如数补缴了赋税。
  韩原善还极力提拔任用读书人。有一年,他一次就向朝廷推荐了十几个人。韩原善公正无私,尽心尽力,受到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拥护。在朝廷吏部五年一次的定期考核中,他的政绩和廉洁都受到了好评。但因为在调查一个案件中,触犯了朝中权贵的利益,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仅提拔到朝廷户部当一般干部,实际是个闲差。
  当县官的时候,原善的父亲应箕经常告诫他要廉洁奉公,待他调到户部以后,显然这是一个清闲又没有油水的小官,但他父亲却非常高兴,因为他再也不用为儿子的廉洁问题而提心吊胆了,不久,应箕去世,原善为父守孝,孝满以后,被朝廷调入兵部。
  那时,后金与明朝在冀东一带局部战争不断发生,韩原善到了兵部,被任命为兵备,相当于后勤部的一名军需官。官虽不大,韩原善却满怀信心地走马上任了。他积极向皇帝献计献策,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了保卫边疆防止满清入侵的“八条建议”,并详细叙述了召募新兵的六难四易,皇帝见了韩原善的奏章十分高兴,于是,给他拨了7万4千两响银,让他去招募新兵。韩原善有了皇帝的圣旨和银响,虽然不负圣恩,仅用了50天就召募了16000多名新兵,还买了650多匹好马,他日夜兼程把兵勇和战马送到开元,然而,开元却已经失守了。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把人马送到广宁,这期间,韩原善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韩元善任兵备以前,明军的全部军需都是靠海运到达冀东和辽沈一带的。海运路途远,又费工又费钱,往往供不应求,原善到任以后,利用冬季江河结冰的机会,以陆路突击运输,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把全年的军需运到驻地,每年为朝廷节省几千两银子。
  韩原善的母亲病死以后,他守孝三年,后来,朝廷几次想起用他,因为他身体状况不好,都没去赴任, 不久,就病死在家里。
  韩原善性情豪爽,有远见,善于结交朋友,周济穷人,受到时人的称赞。他的著作有《诗文》八卷、《奏疏》二卷、《尺牍》四卷、《六壬指掌》二卷 。
  韩应庚的三弟韩应奎号东轩。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农事之余常常手不释卷。明龙庆庚午中了秀才,但以后的科举考试屡屡不如意,一直考到第五次 才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华阴知县。后来,历任蓬莱、乐安、温县的知县,政绩都很突出,却没有升迁。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没到壮年就弃官回家了。弃官回家以后,与邻里族人和睦相处,不时周济穷人,也不过问地方的事情,遇到灾年荒月,向饥民施粥放赈,捐赠衣服,做了个乐善好施的乡绅。
  韩应奎有两个儿子:长子韩原济性情孤傲,次子韩原洁,讲究仁礼信义,待人接物都十分得体。原济的儿子韩乾业,原洁的儿子韩坤业,1630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以后,滦州发生一场十分残酷的保卫战,乾业和坤业都在这场战斗中身亡。现在韩应庚的后人韩宗敏仍然居住在九百户村。
                                       (作者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