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在今东北、内蒙古一带有一支过着游牧生活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汉朝末年,鲜卑族逐渐强盛起来,南北朝时曾建立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强大,大批鲜卑人南迁,其中有一支定居在今广西柳州附近,当地土著居民称他们为鲜卑家族,就连他们居住地的山脉也被称为鲜卑山。久而久之,这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便以自己民族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在这里生活得很平静。200年后,鲜卑氏的一支北迁中山(今河北定州),后晋时,这个家族的一支又迁至滦州万石山下聚族而成村落,即今唐山市古冶区卑家店。元代,鲜卑家族出了一位非常显赫的人物——鲜卑仲吉。他的大半生为元帝国统一天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历任滦州节度使、阿数鲁南征右副元帅、河北诸路汉军兵马都元帅、后加封金吾卫上将军、兴平路都元帅、右监军、永安州节度使兼滦州管内观察使,提举常平仓事,位至开国侯。
鲜卑仲吉,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其父“孝养,尚气节,好给施”,接近劳苦大众。受其父影响,鲜卑仲吉从小就能体恤百姓,悲悯民生。金宣宗贞佑元年(1213)义丰卑氏庄一带遇灾荒,瘟疫流行。鲜卑仲吉家生计艰难,但遇乡邻借贷,即是忍饥节食“倾囊与之”。后来滦州令派他监管迁安栗园,穷人讨板栗充饥,他慷慨相济,有人暗中摘取,他知为饥饿所迫,从不过问,因此园中板栗为之一空。
鲜卑仲吉,身魁伟,精武艺,颇受众望,州官选其为副统帅,统地方士卒。这时,蒙古灭金之战正炽,攻陷平州被州中豪杰公推举管理滦州永安军军事。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蒙古军至滦州,仲吉率平州军民摆脱金人的统治,与蒙古军会后,共同打击金军。蒙古太祖十二年(1217年)鲜卑仲吉屡败金军,功绩卓著,深得信任,被委任为滦州节度使,兼内观察使。他虽身为州官仍勤俭持家,不忘劳动,公余勤耕于田野,妻女在家也勤于蚕桑纺织。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州人“争务勤本”,辖境内生产发展,民风纯朴清睚,社会安定。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被晋升为金吾卫上将军。
鲜卑爱护庶民,从不擅杀无辜。蒙古太宗三年(1231),鲜卑仲吉因战功晋升为蒙古汗国兵马都元帅,随主将继续南征。部将苏椿叛乱,被主将与鲜卑仲吉平定。有人建议“杀人判兵”,鲜卑仲吉制止说:苏椿判乱,与兵丁何干?由于他的力争,众多俘兵得以幸免于难。不久,鲜卑仲吉随蒙古大汗窝阔台南征,在一次战役中,俘获甚多。皇帝令主将战俘尽数诛杀,鲜卑仲吉冒死进谏,终使皇帝收回成命,保全了众多战俘的性命。次年,他随军攻邳州(今江苏邳县南),守军出降,主将欲尽杀城中军民,他又极力阻止,使城中数万军民得到保全。蒙古太宗六年(1234)蒙古灭金。鲜卑仲吉获准解甲归田,耕桑乡里。不久,因旧日功再被起用,封兴平路兵马都元帅、永安军节度使,提举常平仓,位至开国候。这时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坚持辞官。窝阔治坚留不允,并说:“我想让你镇守北方,所以特命你去燕地做官。”鲜卑仲吉治燕十年,发展生产,百姓乐业,边防安定,官民称颂。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秋,鲜卑仲吉病死葬于卑家店,年五十六岁,墓前立神道碑,详叙其生平业绩,其事迹《滦州志》、《滦县志》均有记载。
鲜卑仲吉一生耿直,为百姓利益,敢于冒死进谏,为民请命,深受爱戴。卑家店在历史上曾三易其名,最早叫三百户营,因鲜卑仲吉生于此并德业显著,因此改称卑氏庄,后因仲吉死于此,葬于此,立碑于此,又改卑家店,二度易名,均为称颂鲜卑仲吉。
明嘉靖年间,有一位鲜卑仲吉的后人被皇帝御封为将军,带兵到迁安看守栗园。有一年大旱,周围百姓的粮食绝收,这位鲜卑将军为帮百姓度荒,就把皇家栗园这年收的板栗全部分给了百姓充饥。皇帝得知此事,便下令将鲜卑将军一家满门抄斩。鲜卑将军得知这一消息,便化装成平民百姓,连夜用筐挑着两个未成年的儿子逃离家门。
父子三人逃到丰润一带,鲜卑将军又饥又渴,累得生命垂危。他临死前叮嘱两个儿子,为了安全,将鲜卑姓氏中的鲜字去掉,今后就姓卑,证明你们曾是鲜卑家族的后裔。父亲死后,兄弟二人在流落中失散了。哥哥卑仲金后来在丰润城东刘庄子落户,逐渐形成了刘庄子的卑氏家族。弟弟卑仲银年幼,吃尽了苦头,后来被兴云寺的僧人智慧收留,得以活命。长大后,先后在羊山坨、杨庄子生活了数十年,于万历四年(1576年)定居在今丰润区燕子河乡东潲头村,逐渐形成了今东潲头村的卑氏家族。
卑仲银发家后,为了报答兴云寺僧人养育之恩,便捐资重修兴云寺。新修的兴云寺落成后,喝大戏庆贺,卑仲金、卑仲银兄弟在戏台前得以重逢,此时均已是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了。丰润县卑氏家族前七代没有正式修谱,从第八代开始修谱,到如今已经历了二十一代,四百多年了。
丰润的卑氏家族,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家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卑广、卑松、卑占国是鲜卑家族的光荣,如今的大学教授卑会亭(现在居美国)、革命伤残军人卑作起,老山战斗英雄卑长存,劳动模范卑占庆,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制片人卑根源等做出的光辉业绩,也是鲜卑后裔的骄傲。
(作者系唐山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