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源自滦河流域的成语典故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0 19:14:00
      我国的成语,有很多来自历史典故。
  滦河流域自古文化发达,是成语之乡。诸如商代孤竹国的“夷齐让国”的故事;齐桓公兵伐孤竹留下的“老马识途”、“寻蚁取水”;汉代飞将军李广留下的“金石为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历史典故,莫不来自滦河流域。
  一、夷齐让国
  流淌在唐山境内的滦河,古称濡水,和黄河长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周以后,唐山的土地上建立了最早的地方政权孤竹国。
  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三子。兄弟二人互让王位,同去西周,但因政见不同而不仕周,后耻食周粟而饿死首肖阳山。
  商朝末年滦河流域有个孤竹国,其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昌黎、乐亭等地。
  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夷齐让国故事的由来。
  二、老马识途和寻蚁取水
  在唐山的历史上,流传着“老马识途”“寻蚁取水”的典故。这是春秋时期,齐国北伐孤竹,行军迷路,管仲和隰朋为齐军提出解困之法。
  春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戎、狄势力发展起来。周朝在北方的诸侯国燕国,夹于戎、狄之间,常受山戎侵扰,国热较弱。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山戎犯燕,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伐山戎,管仲、隰朋随行。齐军很快取得胜利,灭掉令支(今迁安、滦县之间)而还。
  齐军在归途中,经过孤竹国,孤竹国君伪降,引齐军入迷谷,那里乱石荒漠,杳无人烟,齐军“迷惑失道”。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挑选几匹老马走在队伍前头,士卒随马而行,终于走出了迷谷。齐桓公为感谢老马引路,乃封马为官。迁安灵山脚下有马官村,传说与此事有关。
  齐军行于山地,山中无水,士卒口渴难耐,隰朋出主意说:“蚂蚁冬天把巢筑在山的南面,夏天把巢筑在山的北面。如果蚂蚁窝口的土封高一寸,蚁窝下面七八尺处就会有水。”士卒按隰朋说的,寻找蚁窝掘地,果然得到了水。时人称隰朋为“多智”。齐军走出了迷谷,灭掉了孤竹国,威震北方戎、狄。齐灭令支和孤竹后,将山戎的特产冬葱和戎菽(红小豆)广布于天下。这就是“寻蚁求水”的典故。
  三、金石为开
  西汉初年,为防御匈奴入侵,汉武帝派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作战勇敢,他的箭法百发百中,屡次打败匈奴,敌人称他“飞将军”。唐朝诗人王昌龄写了一首《出塞》诗,赞扬李广的英勇无比。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当时飞将军李广驻在龙城(今卢龙)。
  公元前128年,李广任右北平太守,镇守边郡,防御匈奴进犯。这一带时常有老虎出来伤人,李广也经常出去打虎。老虎若碰见他,无不箭下毙命。一次,他出狩猎夜归,乘着朦胧月色,从一村外经过。这里山谷纵横,且天色半明半暗,正是老虎出没之时,他忽见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个虎样的庞然大物,便连忙张弓搭箭,双膀一叫劲“嗖”地一箭,射中了。其随从忙跑过去,走近一瞧,见中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形状如虎的巨石,那支箭连箭尾都射进去了,拔也拔不出来,事后有人就此事感慨地说:“至此则金石为开。”意即只要诚心诚意,最坚硬的石头也会受到感动,随着李广箭射石虎故事的传播,“金石为开”这一典故也就流传下来了。
  当年李广射的那只石虎,至今犹在,它旁边的那个村子叫虎头村,在卢龙县城南六华里处。
  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成语,来自司马迁对李广将军的一生评价。意思是芬芳馥郁的桃花、李花,颇受人喜爱,虽然它们都不能说话,喜爱桃李的人们,每当春季桃李花开的时候,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前去观赏,以致由于人多,下面都踩成了一道小路。
  李广为人,拙口笨腮,不善于用言语表达,但心地善良,爱兵如子。每当作战时,他都到伤病员处去探望,给弟兄喂药、盖被子,十分关心,所以战士们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乐于为国尽忠。一次兵伐匈奴的战争,他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自私,自己走平坦大道,偏要李广去走难行的荒漠,结果无功而还,不得封侯。
  李广将军不会讨好上级,但热爱士兵,得到士兵的拥护,对李广未封,很不服气。司马迁宣传,表彰他的功绩 ,实际是批评汉武帝、卫青赏罚不公,屈待了李广将军。在司马迁写的《李将军列传》的末段,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话是说李广将军其身正,受战士拥护,不下命令,也听他指挥,批评那些不受拥护的将军,虽然下了命令,也不听从。又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扬了李广将军受人景仰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