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在微微寒意中,我们踏上了去滦河上游沽源县和内蒙古多伦县、正蓝旗考察的行程,在夜阑人静时到达塞上古城张家口,下榻在市政府招待所迎宾馆。
第二天早晨,我们来不及欣赏古城风光,便去市政协拜访文史界同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耿双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与我们广泛座谈,提供资料,还打电话到沽源县政协,请李敏秘书长翌日安排接洽事宜。在沽源相见时,没想到耿主任十分赞赏的李秘书长竟然这么年轻,他对滦河文化研究很有兴趣,提出的四条建议更让人感受到他素质之高与实力之厚。在沽源至多伦的汽车上,我们向乘务员问起了当地情况,她一路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多伦禁牧、退耕还林、政府贷款买奶牛等举措,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情况,也长了许多知识。隔车窗望去,蓝天白云下,横亘着连绵起伏的浑善达克沙地,皑皑白雪点缀其中,大草原上,远近蜿蜒着禁牧的铁栅,弯弯曲曲的路边或者远山低谷处,常有十来间低房、十多个石栅映入眼帘,据说那便是民居!民居如此简陋。让人感慨万千,却难起诗兴,于是想了一副联:“红尖房几顶,黄石栅十圈",横批是“多伦小村”,权作对此“见识"的记录。到多伦后,住“滦源宾馆”,县政协文史科主任马长快、办公室主任王凯龙、文联秘书长尹长军、文化旅游局副局长任月海先后与我们探讨滦河文化。任月海局长是一位治学十分严谨的人,他关于滦河之源的观点让人觉得十分深刻。在正蓝旗,政协主席布仁巴图、文史委主任宝黎明先后与我们座谈,布主席还亲自带我们到“元上都遗址”参观。在政协做客时,喝的是“滦源古酒”,酒的注册商标是“滦河”二字,这让我们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席间一对男女青年歌手还手棒哈达为我们唱歌敬酒,他们的热情好客让我们既十分感动。
我们所去的"二县一旗"均属于内蒙古高原,地理、气候、文化、物产等许多方面有着相同的特点和密切的联系。这里草原大部分是干旱型草原,植被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多,草层较高,各种野花盛开其间。只有五花草甸、闪电河畔、察北牧场等小部分地区为草甸草原。
清代以前,这一带牧民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步有汉族农民来这里垦荒种植,蒙古包中渐渐出现了一些固定居舍,以前多是坯房小窗,用麻纸糊窗户,靠窗搭火炕,取暖带烧饭,冬天房顶、后墙都要堆柴以抵御风寒。现在多建砖瓦房,父母孩子分开居住,有的还带有洗浴设备,蒙古包也配以现代设施。
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一带蒙古族人的服饰还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牲,身穿蒙古袍,脚踏毡圪瘩,腿套大棉裤,上着对襟棉袄,头戴狐皮帽,天气很冷时,还要穿白茬皮袄。蒙古袍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下摆不开衩,领口、袖口、襟镶花边。男袍多用蓝色、棕色,女子爱红色、绿色。蒙古袍都用腰带扎紧,男子向上提,显得潇洒;女子则向下拉展,显得苗条,有人还戴礼帽,戴珠宝。现在大多数蒙古人着时髦现代服装,民族服饰已很少见。
蒙古族的食文化相当讲究。食品主要有肉食、奶食、粮食三类。奶茶,讲究的作法是先用羊尾擦锅,加水,将砖茶熬成红色,然后按6:1兑鲜奶。奶酒,鲜奶发酵变酸,取出奶油,蒸馏后的液体就是奶酒。奶皮子是制酸奶时最上边的一层薄皮,味道香甜,拌上白糖或做成拔丝后更加可口。黄油,又叫奶油,将鲜奶搅拌取出最上层的乳脂用温火熬煎而成,是奶中的上品。手把肉是把带骨的牛羊肉按照骨缝卸成自然块,不加调料和盐,水煮而成。烤全羊,传统的作法是用剥去皮的整羊,填刷作料,吊在特制的烤炉中用杏木火烤4-5小时。烤好的羊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在客人品尝烤全羊时,一般要唱歌,献哈达,敬酒。
涮羊肉是蒙古人喜爱的食品。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忽必烈一次南征,正待烧饭时,敌人袭来,炖肉已来不及,厨师急中生智,飞快地将肉切成薄片,放在沸水锅中搅拌,肉色刚变,即捞在碗中撒上盐面、调料而食。后来每逢战毕,忽必烈特意点了战前的羊肉片,将士们赞不绝口,忽必烈当即赐名“涮羊肉”。
蒙古族十分讲究礼仪,进蒙古包时的坐姿、举手、投足都有讲究。比如,蒙古包东面是“里首”,西边是“外首”,客人们进包时只能从里首进,不能踩门槛。座位是女人在东、男人在西,东面是尊位,正北是“金地”,为一家之主的座位。蒙古族有一句格言:“不学书也要学坐”,就是说这些礼仪的重要性。
蒙古族把酒看作表达对客人敬重的佳品。敬酒礼仪总是显得庄重热烈。敬酒前,主人都要整好衣服,将酒斟于银碗中托在哈达上;客人接过酒应以右手无名指“三弹”,表示敬天、敬地、敬神,然后饮用。席间一般以歌助兴。
在迎送、馈赠等场合中使用哈达,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哈达本是藏语音译,是佛教传入草原后才有的礼仪用品。哈达多以丝绸为料,有白色、浅蓝色和黄色三种。哈达长约五尺,两端有穗丝,绣有图案,献哈达时一般将哈达对折,开口一方向着贵宾,略弯腰向前捧过头搭在宾客脖子上。
所到之处,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丽的沽源
沽源县总面积3654平方公里 ,23万人,156万亩耕地,176万亩草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6℃。近几年来,由于森林覆盖率大幅增加,小气候明显改善,降雨期呈延长趋势,气温提高,积雪逐渐减少,气候呈现"冬无奇寒、夏无酷热"之态。
境内有潮滦河、白河、葫芦河三大水系,有着巨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全县有大小河流15条、水库5座、淖泊12处,总水域面积达6.1万亩。
闪电河宽2米,因蜿蜒流淌,像一道闪电,因此而得名。闪电湖是闪电河上的一座水库,座落在滦河源头,拦河大坝高近20米,横亘在绿草碧水之间,如长龙卧波,蔚为壮观。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的闪电仙女与勤劳勇敢的草原小伙子相爱了,他们彼此许下诺言,要永远在一起,可仙、人有别,闪电女犯了天规将被处死,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的小伙子了,闪电女悲伤至极,流下了一滴晶莹的泪珠,谁知她的眼泪变成了一汪纯洁而美丽的湖水,永远滋润着草原大地。每当小伙子在湖边放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相见,小伙子每天来这里放羊,含情脉脉地看着湖水,就像看着美丽的闪电女,倾心地交流着,永远不干枯的湖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所以当人们看着闪电湖在阳光照射下微波荡漾时,就会感觉到湖水是那样温柔,就象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诉说。
远远看去,闪电河在大草原上只是弯弯曲曲一线湿地,却千曲百回,魅力不凡,有资料说:“(闪电河)聚于凹陷盆地形成天然淖泊,千倾湖面,犹如片片巨大明镜,镶嵌在草原之中。远望天水一色,近看碧草茵茵,野花烂漫。”有人在散文中写道:“盛夏的闪电河流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野花遍野,湖泊相连,渔舟点点,河水清澈,千曲百回,风光如画。”
沽源县地形地貌多样,山峦起伏,属阴山余脉,华北著名的第三高峰冰山梁海拔2332米,山顶洞内结冰终年不化。县城东北属内蒙古高原南端,为典型的草原风光。境内山川秀美,现有省级旅游度假村金莲山庄,草原湖度假村、沽源福度假村、草原乐园度假村、冰山梁游览区等十余处旅游景点。
沽源曾是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圣地,明、清两代的皇帝、大臣也经常来这里游玩、狩猎、处理政务。因此,境内留下了辽代萧太后梳妆楼,金代景明宫,元代察汗淖儿行宫,明代长城、烽火台、清代胭脂马场、狩猎场景许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迹。尤其是"萧太后梳收楼",至今保存完整。它全部用青砖砌筑,俯视图为正方形,边长9.3米,是一般常见之喇嘛塔座形制。依此分析,乃元代所建,而且应是宫中一座神殿。构造和一般庙宇中殿堂不同,如下部为方塔式座,上巨大穹窿顶,酷似中世纪的天文台。完全仿自蒙古包形式,体现了民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登楼远眺,金莲川和碧波千顷的囫囵淖,壮丽的行宫遗址尽收眼底。
多伦的全称是“多伦诺尔”,蒙语意为七个湖泊。多伦海拔在1200-1800米之间,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河谷洼地为主。多伦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世界著名的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清澈绵长的滦河从这里湍流向南;境内有常年性河流47条,大小湖泊62个,是锡林郭勒盟水资源最丰富的县。境内有狍子、狼、狐狸、百灵等野生动物,有蕨菜、黄芪、芍药等食用药用植物。
多伦是世界第二大陨石坑,境内由滦河、闪电河构成的水系及地形、地貌均十分奇特。地质学家已经证明,这些奇特的地形、水系的始创者竟是“天外来客”——陨石。陨石不断降落,形成一系列爆炸坑,从而引发了水系。成坑时代在距今约1.4亿年的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多伦县又曾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带,有"火山博物馆"之称,有形态各异的火山地貌,现在留有许多火山口、火山熔岩、火山弹、火山锥、火山岩等。
多伦是浑善达克沙地的最边缘。浑善达克沙地东起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至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东西长约450公里,南北宽50至300公里,总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去正蓝旗前一天晚上,宾馆小卖部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过去,多伦的天湛蓝湛蓝,白云像满山遍野的羊,泡子水库里的水是用不完的,因为它的源头是滦河呀!1997年刮了一春的沙子风,埋上了房子埋上了田地!”他们没有想到,吞没多伦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的,正是浑善达克沙漠的沙子。沙布楞等沙化较为严重的村,很多农民的房子已经全部被沙子埋没了,沙子风刮得最厉害的那几天,通常都是一夜之间房子就全部被埋没了。村里人夜间不敢睡觉,生怕睡着之后再也出不来了,往往是晚上一宿不能合眼,白天还得忙着把少子从门口铲出去。
造成绿地被沙化是多伦位于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端,有"风口"之称。沙漠起风的时候,多伦是风的必经之地,无论是吹向任何一个方向的风,第一个光顾 的地方肯定是多伦。加之近几年连续干旱,促成了多伦的沙化。至于人为因素,当地老百姓说,一只山羊“五张嘴”,除吃东西的嘴外,四只蹄四张嘴。因为山羊春天吃草时,用蹄子刨出埋在地下的草根,从而破坏了草源的植被,引发草原沙化。目前,多伦有98%的土地仍在沙化中。
沙蚀的结果,滦河源短了,使滦河水少了。多伦人知道滦河的重要,它不仅是养育天津和河北的母亲河,经过河北丰宁后还直接进入了北京的密云水库,也是北京人的母亲河。有资料显示,近年北京地区的沙尘暴中,有80%的沙尘来自于浑善达克沙地。
1998年,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首次提出了“还多伦绿色”的口号,并积极发动社会各界为绿化工程损款。1999年初,多伦县开始加大沙化治理的力度,全面“绿化工程”;从2000年开始,多伦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退耕还林,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绿化区内的居民和牲畜全部转移,形成无人区,以便实行飞机播种。
值得一提的是,多伦建成了"滦河自然风光旅游区,区内建成了滦源殿旅游度假村、双山旅游景区、西山湾景区、大河口水电站、西山湾水利枢纽工程,自然水体、野生生物、草原风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多伦的南沙梁景区已成为多伦县治沙固沙的重点地区,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地努力,绿色的多伦不久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神秘的正蓝旗
正蓝旗地处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南端,全旗土地面积10182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天然草场8223平方公里,浑善达克沙地横贯正蓝旗大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为7.8人,农牧业人口53030人,有蒙、汉、满、土、藏、回、达斡尔、鄂温克等8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区。
正蓝旗机关所在地叫上都镇,东面17公里处的金莲川草原上有闻名遐尔的“元上都遗址”。史料记载,“元上都”又名“上京”、“滦京”、“滦都”,始建于1256年,历时3年建成,原名“开平府”。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此继承汗位。1263年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后来又有元王朝的五个大汗在此登上皇帝的宝座(1294年元成宗铁穆耳,1307年元武宗海山,1328年元顺帝阿刺吉八,1329年文宗图贴睦尔,1333年顺帝妥欢贴睦尔)。上都,作为元帝国的都城,历经百年的辉煌,见证了人类文明史上有重大建树的百年风云。百年间,这里的每一个号令,都会传遍欧亚大陆三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元帝国;这里的每一项举动,都会受到世界各地的格外瞩目。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兴建大都(今北京)后,上都与大都并称两都。从遗址上看,元上都城为方形,周围约8800米,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当年,城内宫殿豪华,亭台幽雅,御园清香,内城北墙上的承应阙上建有天文台。大安阁是上都的主要宫殿,是皇帝登殿议政之所。另有五殿:水晶殿、洪禧殿、睿恩殿、穆清殿、清宁殿。伯亦斡尔朵为行宫,包括龙光殿、慈仁殿、慧德殿、钦明殿。沙勒乌尔朵为容纳数千人的宴娱之所,外墙用木、竹制成,又名“竹宫”。另有统天阁、万安阁、通明殿、鹿顶殿、歇山殿、玉德殿、明仁殿、东便殿、五花殿、桶门亭。著名的城门有御天门、明德门、昭德门、复仁门、金马门。
上都城南是滦河的上游“上都河”,河水清澈,鱼类繁多,两岸林草茂盛,鸟语花香,就像金色的金莲川上一条蓝色的哈达,见证着悠远、精深的蒙古族文化。城西北有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的铁幡竿渠,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保留下来最完整的草原防护区。当时元朝皇帝每年夏季都率领臣僚、嫔妃到此避署,处理政务。
元上都是联系元朝大都与漠北的交通枢纽,也是加强统治西北地区的军事要地,元代从元上都南往大都,北至和林(今蒙古国境内),西至中亚,均有驿站相通,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城池。1358年,元末红巾军攻陷“上都”,焚烧宫阙。
“上都河”北岸,有“金桓州城遗址”建于810年,蒙语为“库尔图巴尔哈逊”当地人也称之为“四郎城”。传说是北宋与辽国争斗中,宋朝名将杨四郎被辽国俘虏,受到公主青睐,辽国萧太后招他为驸马,并修建了四郎城。
金朝皇帝把桓州城赐于官僚做封地,同时又是金朝重要的牧马场。明初置桓州驿,号称"开平西南第一驿"。为金、元、明代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该城曾出土过制作粗糙的灰色石雕龙头,莲花纹基石等石质建筑构件,并出土灰色纹陶片、粗瓷双耳、铁斧等。1987年被列为自治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元上都遗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元代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的宝贵财富,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国家文物局投资100万元,建起了文物保护工作站,对遗址进行保护。1999年,盟、旗两级筹资100多万元,对遗址内居住的103家牧户进行了搬迁,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元上都遗址。2002年,各级文物部门又联合对城墙遗址进行了挖掘修复,总长度达100米。
在正蓝旗,我们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促进蒙古族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和繁荣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把以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土语定为蒙古语标准音;使用蒙古语、汉语两种语言文字开展工作并达标的工作人员,享受蒙古语言文字津贴;蒙古语言文字翻译工作人员,享受蒙古语言文字翻译工作岗位津贴;获得这方面专业技术职务的,在公费医疗、住房和差旅费等方面享受同等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待遇。
这里还成立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会的宗旨是推动蒙元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与全国各地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提高锡林郭勒草原文化的蕴涵和在人类文明建设中的影响。研究会主办《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和元上都文化网站,作为蒙元文化研究和交流的阵地。
(作者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