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争鸣园地] 找准“根”结好“果”——乐亭大鼓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0 19:16:00
     乐亭,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乐亭大鼓。一个地方的特色魅力,往往会与它的方言有极大的关系。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乐亭淳朴的民风民情孕育了乐亭大鼓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韵味。千百年来,它不仅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而且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对外文化交流、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张铁板一面鼓”唱尽了人间的沧海桑田。二十世纪中叶,以韩香圃、靳文然为代表的东西路乐亭大鼓,风格迥异,各领风骚。近年来,又有肖云霞、王立岩、戴丽艳、张近平等一代又一代曲艺工作者不断继承与发展,使之流传至今。但我们不应当满足于此,沾沾自喜于继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历史跨入新的千年,乐亭大鼓艺术的火炬传递到我们这一代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手中,创新之路如何走下去,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对乐亭大鼓的挚爱应该升华,为对它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升华为在发展与创新之路上,不懈地探索和勇敢地攀登 。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演出市场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观众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已非昔日可比。六、七十年代,乐亭大鼓的演出市场基本在农村,而且相当“火”,只要哪个村有“说书”的,观众围上几层。而今,观众大量流失,喜欢听乐亭大鼓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而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新文化的诱惑。
  当前,乐亭大鼓艺术就面临着一个如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表现新的生活,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审美新需求的问题。
  乐亭大鼓产生于清朝中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前辈的艺术实践也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传统大鼓表现过去时代人物的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内容与形式处在和谐状态之中,时代在前行,乐亭大鼓的内容与形式必然发生不尽和谐而碰撞。经过创新,又达到新的和谐,这种碰撞的历史就是艺术前进的动力。
  面对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我们不能失去改革创新的胆量与方略,撑着前人的保护伞,把古人的衣钵奉为神灵;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信誓旦旦,慷慨悲歌,稍有不守法的“弄潮儿”,便大声疾呼,是马非马,这种固守传统的顽固腐朽思想,是乐亭大鼓艺术发展的桎梏。
  乐亭大鼓要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找到自我发展和生存的条件,必须在保持自身具有的独立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的大胆发展、创新,必须进行新的“包装”、“突破”。否则,观众会越来越少,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就会失去它原有的艺术生命力。

  但是,乐亭大鼓的发展、创新,必须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华夏大地,扎在自己传统的土壤里,吸吮传统艺术的营养,还要把藤蔓伸出乐亭大鼓园地的竹篱,向姊妹艺术学习、借鉴,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这样,才能结出饱满、鲜亮的累累硕果。
  在学习、借鉴、吸收其它妹艺术优秀成果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化他为我”的宗旨,说到底就是找准“根”和结 好“果”的问题。
  “根”是什么?大处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小处讲,就是乐亭大鼓的传统,是我们自己独特的优势。失去了“根”,所有的创新都失去意义。
  在乐亭大鼓的发展、创新中,我们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借鉴其它姊妹艺术乃至国外艺术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以丰富乐亭大鼓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我们要考虑到,在新的世纪,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将越来越多地流入中国,其中许多进步的健康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也有许多消极腐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加以识别和抵制。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当心中有“根”,采取分析的态度,决不能不分优劣,一概吸收,借鉴是必要的,但决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失去自己的特色。
  对古今中外文化中一切对乐亭大鼓发展,创新有用的东西,都要经过自己的咀嚼、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要始终把“根”立在保持乐亭大鼓艺术的特色,弘扬自己的艺术风格上。要坚持“以我为主,化他为我”,千万不能“化我为他”,“喧宾夺主”。
  “果”是什么?果是对传统的继承、选择,对姊妹艺术的借鉴、融合,对生活的感受,对时代脉博的新把握。这些“化他为我”诸多因素形成合力的最后产物,就是新的作品和新的尝试。没有“果”,所有的继承、借鉴也会失去意义。
  乐亭大鼓要继承、发展、创新,就要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最佳结合点,让“根”滋养出丰硕的“果”。在此,我们做了有益成功的尝试。

  在创作、编导乐亭大鼓《两代清风情》、《警徽闪闪》过程中,我们把传统的典雅和现代审美时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音乐、唱腔、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借鉴、融合、发展、创新。
  传统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是在民间发展形成的,以其自然、流畅、抒情来叙述故事。四大口、八大句、九腔十八调等构成了乐亭大鼓特有的韵味美。在掌握原汁原味的基本唱腔规律后,我们在曲种的本体音乐旋律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和声、伴唱及现代音乐的节奏美感。在充分保持乐亭大鼓艺术规律和个性的基础上,借鉴、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对乐亭大鼓的韵味美进行发展、延伸、张扬。努力使乐亭大鼓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进入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范畴。并采用了一些时尚伴奏,乐队不再单是担任曲牌的连缀,唱腔的陪衬,而是参与主题的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乐亭大鼓艺术凭添感人的艺术魅力。力求做到既富有时代精神和浓郁的说唱艺术特色,又能充分发挥演唱者的艺术才能。无论怎样借鉴、融合,但仍保持乐亭大鼓的曲种和唱腔的独特、和谐之韵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另外,丰富、发展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使其更具时代审美的特征。“两张铁板一面鼓”,是传统大鼓延续百年的表演形式。我们在丰富、发展艺术形式的突破中,正确处理原貌和变异的关系,即,强调乐亭大鼓表演的原始风貌,这是我们变异、发展的“根”,又与变异、发展紧密结合;即,重视变异中的原貌,又致力于探索原貌基础上的变异。
  
首先,在结构上,突破传统乐亭大鼓的曲式安排,借鉴声乐结构,以情绪、节奏对比和意境安排结构,使其更好凝炼,更富于情绪的展现和意境高潮的营造。也为表演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本身就有了看点。
  其次,融入伴舞。在伴舞的舞蹈语汇创作中,采取原貌、变异、发展紧密结合,张扬传统乐亭大鼓表演形式“两张铁板一面鼓”最见闪光的部分。在鼓花、板花的表演上,做足文章。以传统的鼓点、板花为基础,从中提炼富有个性的板花、鼓花,变异、发展、创新,做为乐亭大鼓伴舞的舞蹈语汇,使其表演本身就有了自己独到的个性。加之富有变化的舞台造型如诗如画,为表现主题营造一系列鲜活、生动、富有情趣的戏剧性歌舞场面,创造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与风格的乐亭大鼓。这是借鉴与融合,更是创造与革新,不管有多少变化和发展,我们演唱的仍是乐亭大鼓。与人不同的唱腔、音乐,与人不同的表演形式,大大加强了乐亭大鼓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使其更具韵味美、形式美及时代特色。通过清纯、优美、抒情、浪漫的舞台艺术形式,传达乡音、乡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观众在好听、好看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只有地方性,才有全国性”;“只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乐亭大鼓的传统优势历来是我们发展、创新的不竭源泉和厚重的“根”, 民族性与地方性的最佳结合,才能显示乐亭大鼓艺术独特的特色,是我们竞争的优势。
  乐亭大鼓只有不断吸收本土文化土壤中丰富的养料,使个性和特色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特征、情趣,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不能脱开特定曲种乐亭大鼓的艺术特点,而独行其事,要钻进去谙熟其艺术神韵。它旺盛的艺术生活力,还在于我们“以我为主,化他为我”找准“根”,结好“果”,不停地吸纳、借鉴、融入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艺术因子,吸收一切现代的、代表艺术审美发展趋势的艺术因素,使乐亭大鼓真正成为文化底蕴厚重、特色浓郁、群众广泛、有市场前景的现代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