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秧歌的羞涩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1 19:17:00
     扭秧歌的人都开朗好乐,爱害羞的人是不敢上场扭秧歌的。说秧歌羞涩,岂不是委屈了秧歌人!而我说的羞涩是指秧歌越来越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如同蒙上了一层羞涩的面纱。看秧歌的观众队伍在急剧缩小,年轻人老远看到扭秧歌的扭头就走,其中有的免不了发出一连串的“粗……俗……”之声。这些年轻人穿着新潮的时装,打扮得酷极了,跳起现代舞,把腰都闪成了S型;跳交谊舞,两眼火辣辣的。而他们一口咬定说秧歌粗俗,这是不是笑星赵本山那句“就行他年轻人搂搂抱抱,打情骂俏,老年人就得干耗”的真实写照?可我这个十足的中年人却也十分赞成年轻人对秧歌的粗俗之说。依我对人心的揣摸,不用说年轻人,很多中老年人对秧歌也是不屑一顾了,看不看都可。这岂不是两代人隔着代沟手拉手地一起对秧歌说“不”!
  我的童年是陶醉于秧歌之中度过来的。在五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初这两段祥和的日子里,曾听惯了男女老少互相传递着“秧歌来了”、“扭秧歌去”、“看秧歌去”那掩饰不住满怀喜悦的招呼声。刚从远处看到秧歌队伍与观众那涌动的人群,全身心已经沐浴在那一阵阵十分熟悉却又令人情酥意酣的秧歌鼓乐声中了。在那个年代里,每逢过年过节和农闲之时,农民扭秧歌还带有喜翻身、庆解放那淋漓欢畅的意犹未尽。对那些普遍身穿老黑棉袄,刚刚吃饱肚子的翻身农民来说,能够扭秧歌,看秧歌是他们最欢乐的事情了。不论男女老少对打着花脸,身穿戏装,手舞足蹈的火爆秧歌充满了新鲜感。秧歌队伍踩着喇叭点,一招一式地表演渲泄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作与情感;公子哥与闺门女那温雅羞怯的爱情情态表演,把人间的含蓄之美表现到了欲现浮萍的境地;刘巧儿与赵柱儿表演的热情大方与美丽潇洒,追求的是新生活中男女婚姻自由的执着与率真;大老〓棒打纨〓男的诙谐,刻画的是人群中有纯洁、有邪恶、更有路见不平者的人情世态;穿行在秧歌队伍里的“乘车游春”、“跑驴探亲”、“婚轿被抢”、“端酒上坟”,这一幕幕的秧歌小戏,艺术地再现了社会中众多个体不同命运的生活画面。那时候,各个村镇都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秧歌。只可惜,好景不长,在接下来的年代里,秧歌被多次政治运动冲荡得无影无踪了。人们被政治运动折腾得高度紧张,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对秧歌连想都不敢想了。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把歌曲、戏剧、小品、曲艺、杂技、秧歌、文学、体育和影视艺术节目一起推到了人们的面前,形成了万紫千红的艺术海洋。我品味着各种艺术美味的大餐,也时而置身于看秧歌的人群里。在比较与鉴别之中,我看着脸谱、服装、道具、动作以至伴奏的曲调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上的秧歌,颇感无奈,服装显得那样陈旧,脸谱依然那么雷同,动作还是那样两手带两臂一左一右重复地摆动着,近半个世纪一个调子的秧歌音乐也缺乏时代的节奏感。从秧歌的表演中,找不到秧歌艺术应有的青春活力,倒成了老年艺术的代名词了。偶尔听到一阵笑声或一阵掌声,那只是秧歌丑角的滑稽表演给一小拨人带来了一点点刺激而已。我内心怎么也调动不起过去曾陶醉于秧歌之中的激情了。仅有的是对童年看秧歌欢乐生活的回味,是对险些失传的乡土艺术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庆幸,是对百花盛开的艺术海洋中仍漂着一朵大众艺术之花的欣慰。看着数十载一贯雷同没有任何长进的秧歌,我的注意力开始转移了,渐渐被通俗歌曲那震撼心灵的音乐节拍所摄魂,被现代舞中那男性的潇洒刚劲女性的多姿多彩所征服,被典雅的戏剧艺术那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所陶醉。我带着一种对乡土艺术落伍于时代无限惋惜的苍凉心情,终于离开了看秧歌的观众队伍。
  
习惯于沉思的我深知任何一种艺术生命都有她产生、兴盛、衰亡的历史过程。难道秧歌这个历史悠久的大众艺术真的要走到生命尽头了吗?可是当我又想到京剧只有二百年的历史就由只演传统古装戏发展到演现代戏的事实时,又油然而生出这古装的秧歌也应该随着时代的潮流向现代秧歌迈出改革的一步才行的迫切念头。我在内心啄磨着,导演着现代秧歌的影子。为了宏扬时代的主旋律,可以用夸张的现代艺术服装、脸谱与表演,表现出改革开放与顽固保守一对矛盾的艺术形象,可以表现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腐败犯罪一对矛盾的艺术形象等。总之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社会发展进步中,一切生活中真、善、美的形象都是现代秧歌的艺术素材。
  
我又进一步设计编排着在群众性的健身艺术活动中,在集体秧歌的表演中,男女青年以至中老年人都穿上宽松的喇叭 裤和飘逸的蝙蝠衫,踏着现代音乐的铿锵节拍,扭起、跳起由传统秧歌与现代舞柔为一体的“秧歌舞”,秧歌必将揭下这层羞涩的面纱,勇敢地汇集到当代的文化艺术海洋中来。
  (作者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