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文苑纪事]颇有价值的清人手稿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1 19:21:00
    2001年3月24日,笔者在昌黎县旧货市,无意中发现了一部手稿,随手翻阅几篇,其状虽很破旧,但仍有可读性和研究价值,于是付款购下。从手稿夹带的分家单中提到的胞弟马步凌可知,这部手稿的作者 为马步云。手稿云“光绪三年季夏月,引镜窥形偶作,时年六十已二”可知,作者约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6)。手稿中所云游智开“同治年先知本州,后升本府"可知,作者为滦州人。手稿售出者明确告知作者为今滦南人。作者曾为塾师(参见《同治七年春,因旗地闪讼,牵连数谈无人,请夏岳丈永宁公代教一月,临送相别,赠七言绝句》)中年失偶,惟凭二子、两媳操持家务。后因祖产典当殆尽,地不敷口,度日维艰,不得不与二子析居。
  手稿中最有诗味的是作者光绪元年夏月同胞弟马步凌,族弟马洵德、马泽、马大卿、马大升,友弟姚致广、孟宝才、表弟李克成游莲台寺详(详情见2004年《滦河文化研究》3),醉后题诗:“莲台佛寺建崇岗,驰名胜境古今扬。高耸突兀犹台象,平原特立似莲芳。北戴横岩悬冠双乐,东临清溯带滦江。南望短阜悬印绶,西顾长丘列旗常。秀毓文风生会状,灵钟武略产忠良。林茂花明藏葛亮,山青水绿隐严光。佳景天成往日就,贵显人为待月将。九人联袂同游赏,蓬赢得路到仙乡。"
  手稿中有史料价值的是《游公颂辞》。此篇是颂赞永平府知府游智开的。史料记载:游智开,字子代,湖南新化人,宋儒游定夫的后裔。同治四年(1865年)因权篆历阳而有政治声望,不久代理深州牧,后补任滦州知州,仅一年治理奏效,当他离开滦州时,吏民与他难舍难分,遮道攀辕者多达万人。游智开到永平府(辖今秦皇岛、抚宁、卢龙、昌黎、迁安、迁西、滦县、滦南、乐亭等县及唐山市的东部地区,府治在卢龙县),上任后,立即到敬胜书院视察,见房屋倒塌,荒草遍地,于是老下令修复。亲自请教师,购置经史,广泛收集宋、元、明名著及畿辅贤人文集4000多册,供学生阅读。此间,敬胜书院学生科举之文,高于其他书院,中举者很多。他还下令修缮永平府儒学,使之更加规整、坚固。光绪元年(1875年)他见太公庙内的府义学房屋倾倒,便今将义学移建于书院之前,建校舍6间,教室明亮,校院宽敞。光绪三年,命卢龙知县在文昌宫接官厅又建两所义学。由于他热心教育,时人无不称赞。游智开还热情实施惠政,建牛痘局,集资一千两,发商生息,于每年二月十日开局至六月十日,为幼儿种牛痘。他亲自处理公事、文书,组织编纂志书。光绪五年重修的《永平府志》,至今仍是史志研究者的宝贵资料。他为有节操、讲孝道的人挂匾立坊。修缮城垣,整饬桥梁,严禁游荡和赌博,救济孤贫,经常身着旧衣私访。吏畏其威,民怀其德。光绪六年,游智开告别卢龙,升任永定河道,后不知所终。
  卢龙民间至今仍有游智开就任永平府知府为民办好事的传说:永平府城南的南台山有座开元寺,寺内深井中盘踞着一条百年大蛇,蛇经常伸头吐信,到井沿上寻找食物。寺院的和尚便以此迷惑百姓,说井内曾经出现莲花,是神仙显圣,要在当年的四月十五日,用一个童男祭供,才能保证民众安康,五谷丰登。所以每年都由这一带百姓出钱,买一个穷苦人家的男孩来祭供。永平府知府游智开到任后,派人做了一个面人童男,肚子里装上信石。祭供时大蛇吞下假童男,毒性发作。游智开又命人把十二抬筐生石灰倒进井里,顿时井水像开了锅。又过了半个时辰,游智开命令衙役用大铁钩把大蛇尸体捞了出来。游智开向百姓揭穿了和尚谋害人命、搜刮钱财的罪恶,百姓交口称赞,称其是为民除害的清官。

  从《游公颂辞》中,笔者印证了游智开的为官:“游公莅任,民物一新。风移世变,道厚俗淳。朔讲圣谕,日查镇村。柄由自操,不惮势勋。肃责书役,严惩豪绅。重斥刁旗,矜恤农民。究办讼棍,缉拿匪人。……文明田治,工贾良平。百稔以来,仅见稀闻。刚肠锐志,义胆赤心。恩洽百姓,德被生民。闻蒲邑之政声,听单父之弦音。咸颂民之父母,洵称国之忠贞。”
  
该书稿另有《择交辨品论》、《……感叹日》、《絮言教句似实亦解亦宽》、《同治四年家运乖蹇因思有感》、《自解云》、《同治五年冬月闲书一歌》、《冬日偶成》、《忽患采薪一剂痊可,赠孟先生七言十六句》、《偶成》、《感时四首》、《闲论时俗害民贼二十四色》,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曾作《偶得清人手稿感赋》与众诗友切磋,谨录之,以共飨:“工余神游旧货场,购得故纸喜欲狂。三重揣摩言中意,两次博览考证详。当年知府享颂辞,如今我辈得诗章。心血结晶存百载,该谢吾辈读书郎。”
  (作者者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