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难忘迁安山水情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1 19:22:00

     我出生在滦河下游溯河边上,这里曾是滦河下游入海的故道。我是吃滦河水长大的,长大以后又在滦河边上生活和工作。是滦河抚育成长壮大,可以自豪的说,我是地道的滦河儿女。
  解放初期,我曾在迁安工作八年。迁安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以及淳厚朴实的民风民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笔者在迁安工作时,恰是两迁与卢龙的一部合并时期,因此,只能就当时的疆域而论。
  滦河从潘家口经长城流入关内,首当其冲贯穿迁安全境(今迁西、迁安),她像一片巨大树叶的主梗,将周围许多支脉汇集到自己的躯干;她又像母亲的脊梁,把条条涓涓细流纳入自己的怀抱。迁安位于滦河流域的心脏,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创造、发扬光辉灿烂的滦河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我初到迁安,美丽富饶的滦河腹地让我如痴如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迁安特产“毛头纸”。小时候我只知道农家住房的小木格窗户是用毛头纸糊的。稍长,渐渐得知毛头纸用途很广,写字、印书、做衣服等等,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毛头纸。
  参加工作以后,到了迁安,看见许多村有晒纸的墙,才知道毛头纸是迁安特产,在滦河流域,别无他处,只此一地。
  
迁安地处半山区,历史上有种植桑条的习惯各地田埂,行行桑条,发挥着防风固沙,保持墒情的作用。就其经济价值而言,桑叶养蚕、桑条编织筐篓,桑皮是造纸的主要原料。这种种植模式,遍及全境,这就给造纸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明永乐年间,有三户姓李的移民在三里河畔落脚为生,故把这里叫做三李庄。三里河位于迁安城东,是滦河支流,冬天河水不冻。李姓移民见这里有大量桑皮,又有清沏的三里河水,便把南方家乡的造纸技术利用起来,使这里的桑皮有了用武之地。这就是迁安造纸的起萌阶段。
  
到了明宣德年间(1426-1436年),仅三李庄一个村就建起了5个造纸作坊。到了清雍正年间(1724-1735年),经过300多年,在三里河两岸,已经发展到41个抄纸作坊。乾隆九年(1744),三李庄的造纸艺人,为了纪念我国造纸创始人蔡伦,在三李庄的街口处,集资修建了一座蔡公祠,也有叫造纸祖师爷庙的,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清道光五年(1825),三李庄文人岳振铎撰写的《纸坊杂字》问世,附近有些私塾,为了振兴造纸实业,有时以《纸坊杂字》做启蒙教材,教育学生。其中有“要开纸坊,家具一堂,梯杆抄案,擅尺帘床,揣捣石檀,切刀大缸,混水耙子,木碓皮筐”等四字经句,形象地说明手工造纸的程序和工具。就这样,人们从小耳濡目染,对造纸业情有独钟,这就从客观上推动了手工造纸业的发展。
  
清末,毛头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畅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但是,南方和国外的机制纸激烈地冲击着手工制作的毛头纸市场,进一步刺激了迁安手工造纸业主寻找改革的途径。
  
迁安城西今西李铺乡李家窝铺的手工造纸厂主李显廷,把外来的高丽纸和自己产的毛头纸一比,受到很大启示。光绪十九年(1893),他自费出国去朝鲜平壤一家纸厂学艺,五年后,学成回家,便将自己的造纸作坊改称“显记纸厂”,于1904年生产出“高丽纸”。民国初年,李显廷又两次自费出国学习机械造纸,1913年生产出第一批机制纸。1921年,显记纸厂迁至水源条件好的三里河畔不久,红辛纸和油杉纸相继问世。
  
迁安造纸,是我国移民南北方文化融合交流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滦河儿女们的创造精神。
  民初,迁安造纸业蓬勃发展,据《迁安县志》载:1939年,全县已有大型纸厂20余处;毛头纸手工作坊600余处;海纸坊百余处,在全国占领先地位。
  
1933年,日寇占领迁安,多数纸厂作坊被迫停产,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解放区人民政府曾投入80万斤小米支持显记纸厂生产,并且更名为华丰造纸厂。
  
因华丰造纸厂曾对解放事业有所贡献,且是我国北方唯一较大造纸企业,解放后,唐山专员公署非常重视巩固与发展华丰造纸厂,由地委配备副县级干部管理该厂。
  多年以来,迁安的造纸工业呈现大型机制纸和手工业造纸作坊并存的局面。1956年,在石李桥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书画纸厂。笔者偏爱书法,多年使用“迁宣”,感觉纸质富韧性,耐操作,拉力大,吸水性强,耐虫蚀。在蜚声中外的北京琉璃厂各商店,迁安宣纸也有一定市场,故在全国书画界享有“南宣北迁”之誉。
  
解放初期,迁安的蚕桑生产也相当发达,主要集中在当时的五区赵店子、蚕姑庙、驿南府,幅射二区夏官营、七区杨店子、八区沙河驿及毗邻滦县安各庄、九百户、铁局寨等地。据《迁安县志》记载:五十年代,迁安县的蚕茧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占唐山地区(当时包括秦皇岛市各县)的二分之一,是河北省的唯一蚕茧大县。

  迁安还有一项滦河流域的独特产品—大麻。

  小时候,我在家乡穿的布鞋是用棉线绳纳的鞋底,参加工作后到了迁安,这里人穿的布鞋都是用麻绳纳的鞋底。在家乡,种过麻、沤过麻,剥过麻,但和迁安的麻不同,家乡的是青麻,迁安的是大麻。迁安山间石路很费鞋底,大麻韧性好,拉力强,用大麻绳纳鞋底结实耐磨。
  
大麻可以纺纱织布,而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也十分广泛,如:海上拴船、立樯、拉网,过去用的都是麻绳。1957年,笔者在故宫看修缮宫殿明柱,全是用大麻绳层层胶裹,既增加明柱的粗度,也增加了明柱的力度。
  
由于种植大麻经济价值较高,迁安县又有种植技术,所以在解放后发展很快,椐当时的县社副主任陈祥久介绍,全县种植面积最高达到过7000多亩。
  
除此之外迁安还有两种享誉中外、历史悠久的产品,这就是板栗和核桃。板栗以迁西产量最大,栗树湾子乡是迁西板栗产销集中区域,而迁安、迁西统称“京东板栗”。在国际、国内外有很大的知名度。清末,迁安的板栗和核桃大都通过民间贸易出口到国际市场。五十年代,板栗出口在120多万公斤,仅1953年收购核桃就达5万多公斤。
  
说迁安是物华天宝,实不为过,说人杰地灵更是名符其实。
  
1971年,笔者曾到邯郸烈士陵园瞻仰烈士遗迹,联想起在迁安了解的杨十三和杨秀峰叔侄的革命光辉业绩,久久萦绕于怀。
  杨十三、杨秀峰系迁安县城北潘营乡杨团堡村人。
  
杨十三、原名杨彦伦,又叫杨裕民。因其在亲族兄弟中排行十三,所以称杨十三。他1916年毕业于天津直隶省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在校潜心学习造纸知识。1920年赴美留学,靠在饭店打杂的收入维持学业。欧美因宗教之习、忌讳十三之说,曾多次轻蔑于他,杨十三总是一笑置之。1923年学成回国,受中央影响,叔侄返乡建立农民讲习班和成立平民女子学校,他把家中土地产业变卖,支援喜峰口抗日的29军。1938年,杨十三受党的委托,组织“冀东抗日暴动”,洪麟阁任司令,他任政治部主任,与八路军四纵联合,解放玉田县城,给日伪一沉重打击。然而,他壮志未酬,因患重病,于1939年7月21日在行军的担架上病逝,。八路军总为他在山西襄垣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给他送了“悼念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挽词是“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见典型”。朱德总司令给他送了“彪炳日月”。的挽联,挽词是“渤海毓雄民族之杰霭霭风仪异质挺特;冀东义起倭奴气慑瞻维真容彪炳日月。”高度赞扬:“杨先生一生刚强、正直,没有半点奴才气,他面对强敌从不低头屈服,而是横下一条心坚决斗争到底。他能把12万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啊!”
  杨秀峰,原名杨碧峰,字秀林。1897年2月27日生。1916年考入北平高等师范学校,参与并领导五四运动;1927年,为李大钊遇害募捐;1929年,赴法留法;1935年,在北平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任冀南行署主任,冀西游击队司令员;1938年任河北抗战学院院长;1944年任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任国家教育部长;1965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革命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除了“二杨”以外,还有两个人物在迁安县有很大影响。这就是韩东征和王晓岚。
  韩东征,原名韩复东,曾用名韩成。1992年出生在迁安县前韩庄(今迁西东荒峪乡前韩庄),家贫好学。1928年11月25日经本村韩文华,系黄埔军校四期学员,共产党员,介绍入党,并成立了迁安第一个党支部,也是滦河流域的较早的党支部之一。1929年6月,韩东征与李显荣发动两万余人包围迁安县城,痛打国民党县长戴鑫修,迫其取消新增捐税。当年冬,韩东征任迁安县委书记;1930年至1932年间,他和中心县委书记李子光共同发展遵化、青龙、平泉、蓟县及迁安党的工作。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领导组建迁卢青第一支队,1942年至1943年,日寇在长城沿线大搞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时,任迁青平县委书记。1943年秋,日寇组织5000余日伪军,对长河川三角区的东水峪等13个村,进行长达21天的大扫荡,屠杀干部、群众245人,烧毁房屋2800余间,韩东征率队掩护冀热辽特委、行署和十三军分区司令部安全脱险。1945年任冀热辽十五地委委员,领导长城以外承德、青龙、平泉等地抗日;解放战争时任冀东区抗联主任;1949年,被推举为解放区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次会议,参加了开国大典;后任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退休后, 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难。
  
王晓岚,1890年生,杨各庄乡尚武旗人,富农家庭,当过店员、学校筹办员、庶务员、警察与巡官。1933年还兼任东乡民团团总。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他率领包各庄警察所的巡警及县城东100多村500多人集中在今青山院乡的万军村,由八路军四纵宣布“迁安县抗日游击队第一支队”成立,王晓岚任队长,并与四纵攻克迁安城。王晓岚部与敌军战斗,几进几出。后随冀热辽特委李运昌开僻都山受阻,王晓岚部归迁卢青游击队领导。后在刘总旗营与日寇战斗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损失很大。后来,王晓岚因病离队,接受新的任务,去丰润腰带山当了道士,与道友们暗中负责保护武器,掩护战士。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对这一联络点,经常接济。1944年,李运昌派王晓岚做统战工作,他曾去做伪青龙县警察讨伐队副司令张全祥的工作,使2000余名警察携带武器反正,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伪军都山总队司令吴朝翰占据迁安县,在北京秘密印刷面额5000元的边币十余麻袋,妄图运至解放区,王晓岚得知这一消息,设法与北京缉察队联系,把边币扣住,使解放区免受损失。王晓岚并设法从天津购得800万元的西药支援解放军。解放前,他把自家在上场村的山地交本村为公产,土改时把全部土地、家产交给贫农团。1955年任迁安县副县长,1959年病逝。笔者曾和王晓岚相识,并参加了他的葬礼,深知他为人谦和而干练,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了不朽功绩。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需要提及,他就是王平陆。
  王平陆,原名高永祥,1902年生于迁安(今属迁西)二拨子乡上梨树峪村。自幼勤奋、好学上进。1927年,到哈尔滨中东铁路当路警。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由中苏合办,因而王平陆接触了许多进步思想,目睹目寇在东北的侵华行径,愤而返乡。回乡后,与张伸三等共产党员多有接触,经党组织的培养加入共产党。入党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称王平。不久他动员自己弟弟高永瑞和妹妹高素珍均参加革命。1933年,他以自家为革命活动基地,中共京东特委特派员李运昌和迁安县委书记韩东征以及樊顺等经常到他家活动。在党的影响下,他积极组织革命暴动,为筹措资金他变卖自家土地、树木和家产,购买枪支、弹药,把150名暴动队员集中在上梨树峪,队员着红衣领或红袖标,打着有镰刀斧头的旗帜,提出抗捐抗战及夺取土豪地主反革命武装的主张,不久发展到400多人。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暴动失败。京东特委李运昌、李葆华肯定了他领导暴动的成绩,一度叫他去滦县、乐亭、丰润、玉田等地秘密活动,后他改编了兴隆县民族英雄孙永勤的5000人部队,共同抗日。1935年他任中央冀热边区特委书记。1937年,他参加了在滦县多余屯(今属滦南县)召开的10县抗日代表会议,被任命为华北抗日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1938年1月7日夜,在攻打清河沿伪满关卡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
  
迁安,是滦河流域的文化大县,早期艺人很多。比如评剧早期艺人碧月珠,赵店子乡申刘庄人,善演男旦,他不仅在警世戏社和北孙班唱过红,后来还和白玉霜、爱莲君、小白玉霜等在一起演出,并且去过海参崴演出。
  评剧早期艺人王德才,木厂口乡杨纪庄人,主攻男旦青衣;评剧早期艺人金鸽子,真名杨继起,杨店子镇王庄子人,善演丑婆,后来自己组班,演遍东经及海参崴等地。评剧早期艺人倪俊生,绰号茉莉花,善演娃娃生,又有金娃娃、银娃娃之誉;评剧早期艺人张凤楼,艺名葡萄红,闫家店乡李姑店村人,拜丁香花孙忍为师,随北孙班演出,亦攻男旦。
  在乐亭大鼓、皮影等方面,迁安县也是人才倍出,如乐亭大鼓艺人丁韵清,又名丁佩成,丁官营乡上尾村人,自幼家贫,8岁丧母,故随父在烟台吴庄扛活,后来学习乐亭大鼓出名,绰号“丁铁嘴”,经常活动于迁安、滦县、滦南、乐亭等地。据说滦南靳文然曾拜他为师。
  乐亭皮影艺人厉景阳,建昌营镇太平村人,皮影世家,其父厉文增,唱小旦。他继承父业、也唱小旦,嗓子唱坏了,改唱大(老坐子)。他随滦南张绳武组班,并且灌了唱片。
  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的迁安人,为滦河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分期把这些回忆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因水平所限,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