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滦州方言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2 19:29:00
    所谓方言,《辞海》中解释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言、语汇和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如北方话、吴侬软话、粤语、闽南话等。实际上方言是在部落语和部族语里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据有关资料所述,中国自古存在着不同方言,而且方言之间的隔阂非常严重,因此,便产生了共同语。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文交武功频繁,于是这种共同语便被奉为“雅言”。孔子在给三千弟子授课时,并不讲山东话,而是用“雅言”。从秦汉到北宋,统治者一直卖力地推行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称为“通语”,文人学士吟诗作赋以官方颁布的韵书为准。因都城一直在中原地区, 而且主要在长安、洛阳两地,因此全国通行的共同语的基础言方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方言。到了辽金元明清时期,通用语称“官话”,以北京方言为基准。1730年,即雍正八年,为解决广东、福建人听懂官话的问题,雍正下了一道谕旨,要求8年内在粤、闽两地推行官话,半规定8年后听不懂官话的一律不准参加科考。辛亥革命后,1912年7月,临时教育会议肯定了“国语”这个名称,并决定在全国推行。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普通话”为汉民族 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并规定普通话的内容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滦州,近在畿辅,受京腔京韵影响较大,因此,滦州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河北土语群中的唐山语系统。同时,因为滦州地处河北北部几个有明显差异的方言区的交错地带,所以境内方言差异较大,习惯上可分为四个小区。
  
西北部榛杨小区。包括榛子镇、杨柳庄、九百户、宜安等地所属共155个村子,谈区为四声调,与丰润话近似,有的地方还与唐山市话相近。唐山市话的特点是尾音升高时带拖腔。著名演员马季“卖宇宙牌香烟”和赵丽蓉平时的表演都用的是夸张了的唐山腔。
  东北部油榨小区。属于该小区的北至何庄南至泡石淀等57个村。这个小区与迁安话相近。迁安话与普通话基本相同,特别是建昌营话,俗有“京腔”之称。但迁安话的韵母中央元音和后元音较多,应卷舌的音很少有卷舌动作,音色有些生硬,俗称“艮”,常把“er”念成“厄”,并且“三山”不分“四是”不分。油榨小区方言正与此相同。
  中南部城关小区。包括滦州镇、商家林、东安、马庄子、雷庄、响堂等地所属共195个村子。该小区的方言为滦县的代表方言,主要特点是三声调,分为平、上、去声,平声中不分阴阳,为汉语声调最少的方言之一。
  西南部塔坨小区。包括塔坨、西晒、小马庄、茨榆坨等地所属共67个村,该小区亦为三声调但部分村庄有的韵母不读,与古冶地区部分村庄语音一致。
  以上四个小区,为滦州方言的四大基础区域。
  那么, 滦州方言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体来说,一个地区言方的形成,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人员构成、历史文化和环境影响。滦州方言也是如此。
  从人员构成来看。滦州古来就是一块五方杂处之地,曾经有20几个民族在这里长期生产生活过。各民族之间睦邻而居。相融相合乃至谈婚论嫁自不待说。自唐代以来,滦州这块地方更是成了移民之区。自唐至清,朝廷每次大的移民活动几乎都受益于滦州。据史料载,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北都曾有大批移民来滦,特别是元、清拥兵入关,又两次带来大批移民安置在滦州一带。过去老站一村,曾有全国22个省籍的居民。由此可以看出,滦州这个地方是个民族大融合、大同化、大团结之地,南腔北调论长短,夷语蛮音演兴衷,因此这个地区的方言本就应该丰富而多彩。
  
从历史文化来看。滦州一带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属于蛮荒之地,地僻而声教不通,人稀而更化难驯。然而滦州却有伯夷叔齐之大贤彪炳史册,有“老马识途”、“寻蚁求水”的大智慧影响后人,这使得滦州这一地域历史文化底蕴难量其厚,难与其匹。特别是辽代建置滦州以后,这块长期远离京都的偏僻之地一下就成了畿辅重地,成了京城的东大门,国家的中心文化很快就渗透到这里,并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乃至成为这里的主干枝脉 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天赐的畿辅之利,赋予这里的方言以大气、地道的内容。
  
再以环境因素而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滦州这方水土北山南洼中间沙,北倚燕山山脉,南接渤海之滨,中间是滦河冲积平原,且东有滦河,西有徒河,中有沙河,所谓山水相依之地,必有灵秀出焉,这是滦州方言总的源头。但细划来看,滦州四个方言小区仍有其各自不同之处,用三腔四调来涵而概之,应是最恰当不过。一是北山腔,如高山峻立、石冷崖横、刀劈斧削、朴实无华;二是沙洼腔,如沙松软,如洼含蓄,温润细腻,委婉婀娜;三是滨海腔,虽百流入海但毕竟不是大海,滨河而已,千回百转,曲曲折折,柔曼多情。而沙洼腔又与滨海腔相到渗透,相互糅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个中人,是难分其数的。因此,境内向有“三腔四调”之说,即虽有三种声腔,却有四个方言小区四种调门。
  滦州方言即有上述三种原因,也有州人的智慧和狡黠在里边。这种智慧和狡黠,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谨慎,很多方言都无例外地反映了这一特点。比如环境不洁叫“啊咋”;衣服不整叫“拉他”;人利害叫“蝎虎”;物不良叫“嘎咕”;事须考虑叫“掂对”;事可人意叫“不离儿”。你看,几个象声词,几个动作,几种动物就把要表达的意思清清楚楚地传达出来了,外埠人也许听不明白,个中人可是心中雪亮,这叫不伤和气已经曲尽其意,这不是大智慧和大狡黠么?这种存在和狡黠往往表现在对人的负评论上,直呼人的缺点和毛病似乎是不道德的事,不说又挺闹心,于是多用代词。比如不知而妄为叫“瞎帐”;无理而妄为叫“混帐”;讥人阔绰叫“抖漂儿”;谓人出风头叫“露脸”;人失节叫“丢脸”;称无行之人叫“下三烂”;语言无味叫“扯淡”;谄媚人叫“溜须”;慕人势利叫“巴结”;讥人无赖叫“泥腿”;故揭人短叫“寒碜人”;给人造谣叫“编笆”;行无目的叫“瞎赶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滦州方言的智慧和狡黠还表现在许多词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比如对下面这些小动物的称谓就很意思,管蟋蟀叫“蛐蛐儿”;草虫叫“蝈蝈”;蝉叫“吉了”;蛙叫“河蟆”;蛇叫“长虫”;蜻蜓叫“麻郎”;螳螂叫“刀郎”;蝼蛄叫“拉拉古”;蜗牛叫“牛磨磨”;桑扈收“桑巴拉”;晰蜴叫“蝎虎鲁子”;河豚叫“蜡子棒子”;蝌蚪叫“河蟆蝌子”;黄鸟叫“咕咕”;柳莺叫“牛眼儿”;灰鹤叫“老等”;狼叫“麻猴”;泥鳅叫“泥巴沟”;鲫鱼叫“鲫瓜子”;大头鱼叫“老实头子”。认真对照下下,这些方言要比其学名生动、形象得多。尤其是方言对这些动物形体、声音、动作、习性等方面的把握,显得更准确、更传神、更易让人接受。
  滦州方言的智慧和狡黠还表现在容易让人引起联想和思索,有的甚至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早晨叫:早些”;中午叫“响火”;夜晚叫“黑街”;昨天叫“夜个”;日历叫“月份牌”;星期几叫“礼拜几”;一足行叫“个郎”;看人表演叫“跳达”;邀伴出行叫“搭帮”;不买人帐叫“卷人”;亵渎叫“撒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五风六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叫“十冬腊月”;一个月左右叫“个月期程”;上下午叫“前后半响”;怪罪叫“嗔咎”;斥责叫“呲嗒”;煅炼叫“戳达”;过分讲究叫“鸟腻”;与众不同叫“隔色”;糟糕叫:〓火;固执叫“拗别”;不显眼叫“不起碗儿”;从来叫“压根”;好处叫“香应”;糊涂人叫“一脑袋糨子”;办事不牢人叫“二巴扯子”;爱着急的人叫“炮充信子”;游手好闲的人叫“落道帮子”;鲁莽人叫“张飞店儿”;老实人叫“蔫巴老儿”;涎水叫“哈拾子”;发愁叫“嘬瘪子”;脾气倔叫“犟眼子”;话没干完叫“半划子”。
  滦州方言充满智慧和狡黠的再一个特点是它的避讳功能。这种避讳功能,使得人们在谈政论时、议人说事进更处于一种比较平和、平庸、不易使人反感状态。这就减少了滦州方言圈子内的很多麻烦。比如说人无聊叫“闲地”;说人不正叫“邪神”;说人不顺叫“乖骨”;溺爱孩子叫下“下扯”;打骂老人叫“牲口”;说人顽皮叫“柴头”;说人轻狂叫“亲近”;心术不端叫“嘎咕”;行为不检叫“没正形儿”;不利不索叫“狼〓”;怂恿教唆叫“撺掇”;厌恶其人叫“各硬”;批评其人叫“包斥”;上当叫“土憋”;吃亏叫“大头”;撒谎叫“扯票”;吵人叫“腥蝇”;人不老成叫“不靠勺”;人没威信叫“不作兴”;无理而强为“光棍”;有理说不出叫“憋屈”;背后说人叫“屈咕”;人前吹牛叫“显圣”;没有男人气叫“娘们”;没有骨气叫“面筋”;不大方叫“抠心”;大手大脚叫“狼虎”;人不精干叫“二五眼”;人太精明叫“鬼头”;爱自显叫“尖遮”;不讲道理叫“梗眼儿”;不讲信誉叫“搅划猫子”;推叫“搡”;害人叫“坑”;整治人叫“修理”;愚弄人叫“胡弄”;摆布人叫“拆兑”;期负人叫“挤兑”’琢磨人叫“掂兑”;骂人富叫“烧的”;嫌人穷叫“瘪的”;人不稳当叫“屁颠儿”;人太稳重叫“大伯子’人不灵活叫“轴”;人不活泼叫“聂”;举止轻浮叫“飘”;心有邪意叫“刁”;故意怄人叫“起腻”;遇到困难叫“嘬瘪”;事未办成叫“崴泥”;事不急叫“赊着”事不遂叫“褶子”;办事不成叫“秃噜咧”。象引类当着麻不说坑,当着雪人不说冰的表达方式,即避免了直击人短,让人难堪之弊,又能收到此虽为利、毕竟其讳之功,实是滦州人冰雪聪明的选择。这种选择当然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宽阔的处世胸怀之上的。纵观滦州那么多方言土语,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属于尖酸刻薄、又臭又硬的词汇,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先给予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有理由引以为荣。
  作为历史进程的一个逗点,方言总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消失,滦州方言也是如此,它的兴盛和辉煌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朵浪花曾经多么璀灿和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