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清明柳节祭先祖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3-02 09:38:00
 地球环绕太阳运转一个圆周是360度,把每运转15度定为一个节气,一年内便有了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都表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区间位置,在15—30度这个区间,反映在时间上则是公历4月4日或5日至19日或20日。这段时日我国人民称之为“清明”,是24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个节气开始的那一日,习惯称为“交节日”。清明的交节日是公历4月4日或5日。我国农历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在一年中定出若干点,每一点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一个节气开始的那一天,与公历清明节的交节日相对应。清明,在我国既是历法节气,又是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在24节气中,节日和节气相同的,只有清明。
  清明源于清明风,春分后15日,清明风至,此时大地复苏,春暖花开,杨柳吐翠,风和气爽,到处呈现一派盎然生机。对于经过寒冬风雪封闭的人们来说,出来走一走,看一看,感到的是清洁而明净,清心而明目。所以,便把这个节气称为清明了。清,即“清洁”、“清心”、“清神”;明,即“明净”、“明目”。也表示气温变暖,地表温度增高,万物萌生,具有实在意义的春天开始了。
  清明作为民间节日由来已久,出土于战国时期墓葬的《周书·时训》中就有记载。由此可见,清明节的由来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的先民创造并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清明节日和节令活动,形成了极具个性的传统民俗。
  清明,民间有踏青插柳之俗。踏青,现代称郊游。人们为清心明目,结伴踏青,就连平素难得出门的妇女,亦偕众出游。据《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缟,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萧鼓,终日不绝。”宋代诗人张光在《玉楼春》中有这样的诗句:“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吴惟信也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名句。从这些文人墨客的名诗丽章中,可以看出人们踏青春游的兴意之浓。民间踏青还有插柳之俗。人们在野外踏青郊游,互相嬉戏,并折柳条编成圆圈,戴在头上,尤其是妇女,用柳条编成精巧的圆圈,插在发鬓上,表示青春常在。因此,人们又把清明节叫做“柳节”。古时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唐书》上也有唐中宗在清明御赐文武大臣柳条,编成柳圈,以避虫疫之说。民间还有在井旁插柳避瘟镇邪的习俗,后来演变为在宅旁、院内、山坡植树,所以人们又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到今日。

  清明时节,古时还盛行鞠、荡秋千、放风筝等体育游戏活动。
  鞠,也称“踢鞠”、“”、“步打”等,鞠源于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祖先的石球游戏,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兵家训练士卒的手段。刘向在《别录》中云:“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于战国之时,鞠兵势也,所以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后来成为宫廷清明节时一种游戏活动。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颇为统治阶级所推崇,并在民间逐渐盛行起来。《唐两京城坊考·西京·官城》记有:“其北有海也、凝云阁、场、亭子环之。”李白在《古风》一诗中写道:“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候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鞠瑶台边”。说明鞠在唐代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也是朝廷经常开展的竞技活动。《唐两京城考·西京·外廓城》中记载:“有三鬓女子,穿木履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超独异。”穿“木履”的女子,突然迂球而踢,“直高数丈”,如此功夫与球技,足见当时这一活动的普及。宋代以后,鞠质量及制法有了突破性改进。《宋朝事实类苑·书画伎艺·鞠》中记有:“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踏为戏乐也,亦谓为焉。”就是说宋代的鞠改用兽皮做外皮,做成球状,中间充填实物,相当于现在不充气的蓝球、足球。宋代曾出现许多鞠能手,除《水浒》传中的高俅外,又有柳三夏、丁晋公等。至明清之际,鞠在民间流传不衰。明朝冯梦龙编著的《桂枝心戏》的“戏儿,我爱你一团和气,我爱你有份量知高识低,知轻知重如人意,人说你走滚其中都是虚,只这脚尖儿上的风情也,教人爱杀你。”可见鞠不仅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而且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至清末民国初年,世界足球运动兴起并传入中国,鞠这个传统游戏活动才逐渐失传。
  
荡秋千,古人叫做“荡千秋”,是清明时节民间开展的一种娱乐活动。据《古今艺术图》中记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齐桓公伐山戎而传入中原。”《荆楚岁时记》中记叙秋千是:“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系服坐于其上,引之,名曰打秋千。”到了汉朝,汉武帝在后庭祈祷千秋之寿,宫女们耍绳戏为乐,为避忌讳,遂将“千秋”改为“秋千”。打秋千原为朝中宫娥之戏,到了汉代各地文化艺术得到了交流,原作为宫廷之戏的秋千,便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中华风俗表》中记有“清明日,男妇皆插柳枝,各祭先垄,是月家置秋千为戏,谓之解闺闷。”可见,荡秋千主要是清明时节女人们的娱乐活动。唐朝诗人韦庄在《丙辰年洲迂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中描写当时的荡秋千:“满街杨柳绿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把女人们荡秋千的景象,描画得维妙维肖。明清时期,清明节荡秋千也很盛行。每到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扎起秋千架子,富户家多扎在后花园里,架子很高,缅板也精致,普通人家则因陋就简。民国时期,清明节荡秋千的风俗依然很盛 。每当日暮或月明之夜,少女们相伴荡秋千在春风和熙、月色皎洁的夜晚,秋千荡起似空中起舞,飘飘然若人间仙子、月宫嫦娥,美妙之处胜不可言。现在,清明时节女人荡秋千的风俗已不再流传。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据传,清明节放风筝是为排忧解难。把风筝送上晴空越高,证明心胸越开阔。春秋时鲁国巧匠公输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是最早的风筝,是作为高空侦察工具,以窥探宋国中都城的。西汉的军事家韩信,制作纸鸢(yuan)作过军事测量。因此,放风筝最早不是用于民间娱乐,而是出现在古代战场上。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出现,用竹制框架,纸糊风筝,轻便易制, 很快普及民间,放风筝 便成为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古时风筝多为鸟形,放飞时双翼不动,形状酷似鹞鸢。南方称“鹞”,北方曰“鸢”。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在纸鸢上装有竹笛,置丝舌,风动笛鸣,宛如古筝,从此才有风筝之名。到了宋代清明节放风筝已成为城乡的普遍娱乐活动,不仅市井小儿、布衣平民喜欢,就连那些帝王将相、王公贵胄也乐此不疲。直到明清时期,清明时节放风筝仍然盛行。《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写过一首咏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绔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放不好风筝而怪天公不作美的天真情态。古时还有一种说法,风筝放飞升空后,引线断后应任其飘然远逝,那么这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也就随风而去了。这虽然是先人们的迷信幻想,但也表现了人们追求平安欢快的愿望。随着时代的进步,清明时节民间放风筝的习俗经久不衰,风筝的花样品种越来越多,制作工艺更加精细。放风筝不仅是清明节的节令习俗,而且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体育竞技项目。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还有扫墓的习俗。清明扫墓是由寒食上坟而来。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相接,所以人们往往把它和清明节混为一谈。其实,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105天,故古人称寒食为“一百五”。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中“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说的寒食节是冬至后的105天。隋唐时,人们把寒食节固定在清明前两天;宋代又多固定在清明前三天。据传,寒食节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迫逃到外国流浪,历时19年。原先跟随他的人因吃不了苦大都各奔东西,只有介子推和其它五六个人忠心耿耿地跟着他。后来,重耳当了晋国国君,便对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封赏。然而介子推矢志不求富贵,便和母亲到绵山隐居。重耳知道后,亲自坐车找他,一连数日都不见介子推母子的身影。他知道介子推很孝顺,心想如果放火烧山,介子推就一定带着母亲跑出来。但介子推宁可烧死也不争功。大火过后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枯柳被活活烧死了。重耳十分惋惜地把他母子俩安葬于绵山上,为他立了庙,改绵山为“介山”。为了表彰介子推生前“士甘焚死不公候”的品质,时为晋文公的重耳通令全国在这天不烧火煮饭,吃冷食。久而久之,沿习成俗,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寒食节”。同时,每逢介子推的祭日,重耳都要到介子推母子坟前祭奠扫墓。久之,在民间沿传成俗,人们也在这天作为祭扫祖宗坟陵,怀念先人,悼念亡灵的日子。这就是寒食或清明扫墓的由来。古时寒食(清明)上坟十分流行,一般先往坟上添土,在坟头上压上幡纸,坟周和墓道清理得干干净净,是谓给死者修整房子、清理院子。有的在坟表贴上草皮,以防夏季雨水冲刷,有的植树留作纪念,然后摆上供品焚烧冥钱,晚辈们行跪拜大礼。有关史料有这样的记述:“是日倾城上冢,九门城外自晨至暮,处处飞灰,野店荒村酒食一罄。”可见当时寒食(清明)扫墓的热闹场景,表现了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崇。现在扫墓,在时间上是在清明时节;在意义上是表示不忘先烈,怀念祖宗。在具体做法上因现在实行火葬,骨灰有的寄放在骨灰堂或殡仪馆,有的埋入公墓,所以祭扫仪式也有新的改革。骨灰埋入公墓的,先清扫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再摆供品、烧冥钱,然后行鞠躬大礼,献花圈和花束祭奠默哀。骨灰寄放在骨灰堂或殡仪馆的,则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或塑料花束,然后瞻仰遗像,鞠躬行礼,低头默哀以寄托哀思。参加人数较多的可放哀乐,主祭者在众亲友就位后,到墓前敬献花果,拈花献花,并行一鞠躬大礼,有条件的还可以读祭文。祭文是缅怀几年前、几十年前故去的人,写法上很像书信,称呼对象是逝者。其实,祭文是给活着的人听的。为的是让生者继承先烈或故去亲朋的优良传统。然后,主祭者率众人在墓前行哀祭礼,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现在清明节扫墓,目的是用传统形式对后人进行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