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爪村渡口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09:42:00
滦河是流经迁安县内的第一条大河流,它发源于内蒙古巴彦戈图古尔山。经承德地区,从潘家口入迁西,再流经迁安、滦县至乐亭老河口入渤海。全长877千米,迁安境内的流程是54千米。在迁安县境内有大小渡口十几处,尤以爪村渡口为要。
爪村渡口,是平青大路(平泉—青龙—大清河)的必经之处,平青大路贯穿迁安县南北。该渡口是勾通北部承德、凌源,南至唐山、天津等地的咽喉要道,古往今来,夏秋靠摆渡,冬春靠架草木桥,此地是远近客商进行经济贸易交往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爪村渡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渡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渡口始末
从唐朝到新中国成立前,爪村渡口始终由当地附近村庄会众集资搭桥造船。当时,设有大小船四只,船工约二十人。大船摆渡牲畜车辆,小船摆渡过往行人。每年秋末搭草木便桥,次年5月拆桥复渡,桥船相继,维持常年通行。
冬春过桥和秋夏渡船收费标准相同,收费方法有两种:一是附近村庄(有徐杨崖、三李庄、爪村、卜官营、丁庄子、李家峪、李官营、张都庄等)免费过渡,待秋后打一次“秋分”(打秋分即:每年秋后按免费过渡范围逐户齐粮,多少不等,多者给一、二斗,少者给一、二升);二是随过渡随收费,在正常情况下,收费标准(折现人民币)马车收费重车一元五角,空车一元;牲畜每头两角;人担一角;单人伍分,汛期河水太大时,则随时提高收费标准。渡口收入除留足捻船搭桥费用外,上缴县署10—15%,支助张都庄完小经费一部分,其余渡工按股大小分红。
解放战争时期,渡口仍然是会众管理。胡永山等人为把头,开始是三只大船、两只小船,由于货物行人越来越多,支前的人和物往返频繁。大小船分别增加到四只,渡工四十余名。日摆大车百余辆次,日摆旅客七、八百人次,还摆渡数辆汽车。
新中国成立后,该渡口仍沿袭旧制,直至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大规模建设的开始,爪村渡口摆渡任务越来越大,渡口靠私人的几只船只,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提高摆渡能力,适应运输形势的发展,由唐山地区专署公路管理局接管(1955年转为迁安县公路管理站直接管理),原有渡口设备一律做价收归国有,分期偿还,原渡口工人多数继续留用,建立了“爪村渡口管理所”,所长许荣辉,会计车保生,从此,结束了千百年私人摆渡的历史,由国家实施管理。
爪村渡口由国家接管后,每年为渡口拨捻船、搭桥经费二万元左右。为提高渡运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不断扩大渡口建设,仅1956年就购大船三只,小船三只,投资15500元;1966年又新造大船三只,投资26800元。船工队伍不断扩大。1970年前后,船只多达十二只,大小船各6只,渡工达59人。大船一次能摆载货汽车两辆,空驶汽车四辆,马车可更多一些。小船一次能摆渡行人20—30人。每渡一次,一般可用20—40分钟左右,平均日渡汽车40—60辆次,马车100—120辆次,行人1200—1600人次(洪水时停渡),比私人管理时摆渡能力高3—4倍,但仍满足不了运输形势的需要。1973年修建了爪村滦河大桥,爪村渡口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国家接管渡口后,按上级交通部门的统一规定收费:汽车重车3元,空车2元,马车重车1.20元、空车0.8元;行人带自行车0.10元,单人0.05元,秋后架桥免费通行。日平均收渡费250—400元。渡费的分配办法:公路管理部门提取35—40%上缴;其余60—65%,做为船工的报酬和购置船工劳保福利设施。
渡口的历史作用
爪村渡口的历史作用和渡运量与建昌营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早在秦代,就修筑了冷口关,使建昌营成为边防重地。到了辽时,建昌营不仅为军事重地,而且经济更加繁荣。到了清代,实现了塞内外的统一,建昌营的物资交流更加兴旺,各种座庄商号、货栈达二百余家。交易面远到东北、内蒙古,南至滦县、乐亭,直至南方各地都有商客于此相会,交易面之广,进出量之大,故有“拉不败的建昌营”之说。所以,平青大路主要是起源于军需之用,发展于经济交流商旅之需,而爪村渡口是平青大路的必经之处。由此可证实,爪村渡口在我县交通史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据传说,清康熙皇帝,有一年数九寒天,曾骑毛驴经过爪村渡口,去承德私访。
民国十三年(1924),直奉军第二次在冷口交战,奉军取胜并乘胜沿路南追,到了迁安龙山头爪村渡口处两军相遇交锋,直军守龙山,奉军占河滩,交战数天,直军大败南逃。
长城抗战前,商震将军从唐山、开平等处挥师迁安北部长城沿线,曾多次途经爪村渡口。
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迁安县抗日政府县长姜馨山(姜天民)曾化装成大师傅模样,由渡工掩护安然渡河。
1942—1943年,迁卢抚昌联合县县长高敬之曾数次被船工掩护安全过河。
在抗日战争中,爪村渡口的船工为抗日做出自己的贡献,无数次摆渡抗日部队的伤病员、交通员,有的是白天化装渡过,也有的是夜间巧渡。如:爪村现在仍健在的老党员崔江就曾多次给八路军送信途经爪村渡口,还多次摆渡抗日部队的军需物资。
解放战争期间,冀东第十二军分区前后两任军邮员(李庭荣、李汉),在1948年至1949年两年多的时间里,频繁来往于昌黎、迁安,爪村渡口是必经之地,每次从这里通过都是船工刘海俊等人接送上下船只,或背负涉水。二位同志还常对刘讲“万一船翻或出事,你我得先保住密件不受损失。”两年摆渡三百余次军邮,每次都安然渡过并如期到达,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务,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曾多次受到十二专署的表扬。解放后,刘海俊同志被分区党委吸收为中共党员。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通过滦河水运对中国进行大肆掠夺。日本人成立了“国际联运”组织,统管沿河旧有民用船只,大规模地组织滦河客货水运,在爪村渡口附近还按上据点,昼夜监守渡口,盘查过往行人,以敲诈勒索。由此可见,爪村渡口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性。
爪村渡口为繁荣迁安经济,物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建昌营 成为京东主要货物集散地之后,爪村渡口就成为关内外物资交流的必经之地。东北、内蒙古、南方各地的商旅经常于此相聚。迁安盛产的毛头纸、桑皮、线麻、花生、生猪、干鲜果品,多数集中于此,通过船只、车辆运往北至承德、东北各地;同时返回粮食、木材、药材、皮货等,向南运往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又从那里返回布匹、洋广杂货、烟酒茶糖等。邻县滦县、乐亭生产的食盐、棉花、生产生活用品,也从滦河水运到迁安,大批货物都通过爪村渡口。据老船工回忆,民国初期的摆渡能力,每天几十次,行人400—500人次,逢迁安、建昌营集日和9月庙会摆渡达千、八百人次。可见,爪村渡口对迁安人民发展内外经济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方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