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子孙三代筑坝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09:50:00
在迁安县于洪庄乡杨乜村南滦河左岸,座落着一个防洪护村支水坝。此坝过去人称“举人坝”,现今叫它“南坝台”。该坝是经本村财主张锡仲祖孙三代人几十年修建的。
  张老广,村里人叫他广二爷,是张锡仲的爷爷,本地有名的财主。他的家紧靠滦河左岸。滦河水对他家以及沿岸人们的危害由来已久,广二爷为了保卫自己的庄院和土地,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由龙山拉运石头,准备垒堤筑坝,用以防犯洪水的侵蚀。清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滦水大涨,平地水深丈余,冲走田庐无数(据迁安县志载)。他目睹房屋及村庄被冲之惨状,决定动用家里的力量,利用夏季农闲季节,雇工用石块砌坝。经过20余天的砌筑,在滦河迁安境内的第一座石灰沙浆灌注石坝落成了,似虎踞龙盘在杨乜村南的滦河左岸。坝长50多米,上口宽1.5米,下口宽2.5米,高五米,大坝共用块石314方,此坝年年维修加固,经历了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夏滦河涨溢伤禾,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滦河灌城,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淫雨四十余日禾稼尽伤(据旧迁安县志载)等多次较大洪水的考验,大坝护住了他的庄院和堤岸。
  张老广之子张太复,字六街。经过刻苦攻读,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科考中了举人。为了继承父业,中举后并未出家赴任。因其在家排行第二,人们就常叫他二老爷。他酷爱诗文,重九后二日登上黄台山,放眼望去,滦水碧波,心情激荡,吟诗作赋:“节过黄花冷未开,且携樽酒上黄台。依然水远山长势,己后登高作赋才。树色寒添新雨后,河声怒卷北风来。”(据旧迁安县志)
  父亲过世他继业后,致力于壮大自己的产业,增建房屋,收买土地。同时决定在原坝基础上扩建大坝,冬季动用家里车辆,雇人早起三更,晚披星,由河南运石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将大坝向南沿长二十米,加高一米。并用石灰沙浆抹面。对于大坝扩建和加固,村里人十分感激,便将此坝叫“举人坝”。
  由于大坝基础不牢,年复一年的水淘沙溜,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七月,滦河灌城西、南关(据旧迁安县志)大坝被洪水冲垮,岸坍屋塌,损庐舍无数。
  其孙张锡仲主撑家门后,粮财昌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士绅,他决定吸取前人垮坝的教训,请名人指教,建一座永不垮的石坝。一切准备就绪,民国二十年春季(1931年),在其祖、父两辈人修坝的下游20米处,动工兴建新坝。这次,他采取在石坝坝基上先并排打入长1.5米至2米,粗14公分的木桩,桩上添土砌石的办法,以防止坝基被水淘空。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砌成,坝长80米,上口宽2米,下口宽3米,高6.5米,共动用石方约782方、木料约3方,加上人工、船工等项开支近一万元。
  大坝落成后,抗御了历年洪水的侵袭,对护院固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徐乜和杨乜两村受益非浅。大坝经历了两次特大洪水的考验,即1949年滦河洪峰流量12800立方米/秒,1962年7月滦河最大洪峰流量为248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过后,大坝仍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如今,每当人们从这里经过或在坝上乘凉时,常常谈论起张锡仲祖孙三代人建坝的功绩。
  注:资料来源:①旧《迁安县志》;②杨乜村农民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