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承孤竹文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09:51:00
卢龙,历史上曾为孤竹国的所在地。孤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在卢龙。以伯夷、叔齐让国为亮点的孤竹文化不断延续、发展了三千多年,辉煌了三千多年。作为孤竹国的后人,有责任,有义务深入研究、挖掘、传承、弘扬孤竹文化。县文化体育局,作为全县文化工作的职能部门,则应该以挖掘、传承孤竹文化为已任,在孤竹文化研究方面,动脑筋,下功夫,做学问,出成果。基于这种思想认识,近几年来,我们开始注重孤竹文化的研究与考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深入挖掘孤竹文化,全面领会孤竹文化的深刻内涵
孤竹文化是以伯夷、叔齐让国全仁、特立独行的高尚情操为亮点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国,是伯夷、叔齐崇高思想境界的精髓。由此而孕育产生的孤竹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是体现逊让、祥和、忘我,特立独行,宁死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一种理念文化。为了深入挖掘,全面领会孤竹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组织有关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并从互联网上进行广泛的搜索,基本掌握了孤竹文化的来龙去脉,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上文人学者、帝王将相对伯夷叔齐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搞清了各个历史时期对伯夷叔齐的不同评价。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历代文人学者纷纷题诗作赋,挥毫泼墨,讴歌、纪念伯夷、叔齐。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著书撰文,把伯夷、叔齐载入史册。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管子、韩非子等对伯夷、叔齐都有文字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伯夷、叔齐,称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孟子称伯夷、叔齐为“圣之清者”。司马迁的《史记》人物列传部分开篇就是《伯夷列传》,详细记载了伯夷、叔齐的历史故事。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愈,还撰写一篇《伯夷颂》,凡二百余言。
二是题诗作赋,缅怀伯夷、叔齐。据初步考证,历史上,先后有50余名诗人、帝王以及外国学者写了近百首以讴歌伯夷、叔齐为主题的诗词。屈原、陶渊明、吴隐之、李白、杜甫、白居易、卢纶、胡曾、王绩、司马光、文天祥、刘伯温、顾炎武以及康熙、乾隆、嘉庆皇帝都有讴歌伯夷、叔齐的诗作传世。屈原的《九章·橘颂》的最后两句是“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把伯夷、叔齐作为行为的楷模。李白的《上留田行》,描写了这样一件事,田氏兄弟骨肉不和,弟死兄不葬,邻里帮助把其弟埋葬了。李白在诗中叹曰:“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这里,孤竹,指的就是伯夷、叔齐;延陵,指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吴王寿梦一心想把君主之位传给他,但是季札辞让了。于是他的哥哥诸樊、余祭、余昧弟兄几个商议,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最终传给季札,可是季札最终还没有继位,季札封于延陵,所以称其为“延陵季子”。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的高风亮节,与上文田氏兄弟毫无骨肉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李白叹道,民风衰颓,江河日下,淳朴的社会风气何日才能好转呢?白居易的《续古诗十首(三)》,这样写道:“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岁晏薇已尽,饥来何所为?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枥马非不肥,所苦长执维。豢豕非不饱,所忧竞为牺。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这首诗的上半部分,写的是伯夷、叔齐西山采薇,岁晚薇尽,击节长歌的凄惨场面,下半部分是作者由此发出的感慨。槽中的马,长得也很肥胖,但经常拴在马桩上。圈里的猪,吃得也很饱,但最终却被杀掉成为祭品。白居易借伯夷、叔齐之典抒己之志,宁愿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也不做槽中之马,圈里之猪,表达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操守精神。清高宗乾隆,不仅是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伯夷、叔齐为主题的诗,他就写了六首。这些诗《永平府志》、《卢龙县志》一一都有记载。
三是挥毫泼墨,颂扬伯夷、叔齐。历史上,以伯夷、叔齐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主要有两幅。一幅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采薇图》。这幅画的创作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一些朝廷官员丧失了民族气节,力主投降。李唐则以这幅画刻划了伯夷、叔齐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精神,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采薇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二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手书的《伯夷颂》。《伯夷颂》曾为秦桧所藏,后展转多人之手,明代《铁纲珊瑚·书品卷二》和清代《大观录·书法卷三》曾有著录,清时曾入藏清宫,现已下落不明。
对伯夷、叔齐,古往今来,也有不同的评价。对此,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历史上对伯夷、叔齐的不同评价,最早的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他写过一篇《伯夷》,主要是针对韩愈的《伯夷颂》而写的。韩愈与王安石,都曾为朝廷重臣,但政治见解却不同。对韩愈的《伯夷颂》,王安石在《伯夷》一文中,认为是属于“后世不深考之,因此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之例。《鲁迅文集·故事新编·采薇)中,伯夷兄弟则是恪守旧礼、可笑又可怜的遗老形象。他们鄙弃富贵,却又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逃避权力,却又阻碍行使正义的权力;作为隐者他们心中有太多的负担,所以发言吐意都难得超然。鲁迅把伯夷兄弟写成是“脾气太大的傻瓜”,把千古的历史悲剧变成富有现实意味的历史喜剧。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同志写《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历史背景是,新中国建立前夕,毛主席为了批判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白皮书,为了教育和团结那些“对于美国怀着幻想的善忘自由主义或所谓的民主个人主义者”,“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才“古为今用”地借用伯夷。同时也表彰了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闻一多和“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综上所述,我们经过深入挖掘,对孤竹文化的精髓、深刻内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全县共形成孤竹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数十篇,约二十多万字。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先后在省市报刊、互联网上公开发表。此外,还辑印了一本十多万字的《孤竹史稿》。今年,县委副书记薛顺平主编的以孤竹文化为主体的文史专著《卢龙记忆》已经出版。
二、深入研究考证与孤竹文化有关的历史遗迹,发展旅游文化。
孤竹国已消失了两千多年,与孤竹文化有关,特别是与伯夷、叔齐有关的历史遗迹、遗物所剩无几。对孤竹境内特别是卢龙境内与伯夷、叔齐有关的历史遗迹,我们经过深入的研究考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四项。
一是夷齐读书处。夷齐在此读过书而叫“书院山”。汉代,这里建有云居寺,今已废,仅存遗迹。如今,夷齐读书处现有石碾一具、水井一眼、山泉一处、乾隆年间所立石碑一座,“夷齐读书处”五个摩崖石刻大字,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经过考证得知,汉武帝欲学沙门佛祖,遍寻天下圣地。来到是地,闻昔日伯夷、叔齐曾在此读书,且风景秀丽,左有城子山,右有牛耳山,前7.5公里又有团山“拱峙环卫”,周围常有祥云缭绕,乃古圣先哲修行处所。汉武帝惊喜异常,钦命为“书院山”,并建“云居寺”。乾降年间,对“云居寺”进行了重修。重修的“云居寺”正殿5间,正像如来佛祖,伺童左右,东西两厢泥塑坐姿十八罗汉像。正殿两侧各有配房三间。左配房内供奉伯夷、叔齐二贤氏塑像,高约70厘米。右配房为禅房,与正殿相对,有山门一间。门两侧书对联一幅:“古庙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横批:“千年古刹”。此外,井旁有山泉一处,四季不干,名为“洗砚池”,乃伯夷、叔齐读书时洗砚之所。寺西侧山壁之上,刻有“夷齐读书处”5个楷书大字,清晰可见。据考,为唐代韩愈所书。
二是夷齐井。夷齐井位于卢龙县城东北隅,今卢龙镇三街处。该井井口较大,水位较深,块石浆砌,保存完好。井水清洌甘甜,此井何年所建,已不可考。据《永平府志》记载,明崇祯年初,永平府郡守陈所立在井旁勒铭,凡32字,其词云“有洌者泉,在城之阴,凿井而甘,浚池而深,柳色花香,式畅予襟,夷齐饮此,当不易心”。又据《永平府志》记载,夷齐井旁,原有一铭,不知何代人撰有云:“夷齐居此,饮之而甘”。从此铭文上分析,当年伯夷、叔齐就居住在夷齐井附近。为了保护好夷齐井,我们还投资修复了井房,在井旁立了一座石碑,上书“夷齐井”三个大字。
三是首阳山。首阳山为当年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地方。历史上,全国以首阳山命名的山就有五处。那么,哪一座是真正的首阳山呢?我们从当年伯夷、叔齐时代的历史背景,文人学者的著述,特别是乾隆皇帝《夷齐庙》诗序中得到准确的答案。《夷齐庙》诗序指出,“首阳山在辽西者,此为近之。岐、陇、蒲、偃,皆附会共说耳。乾隆这样写,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澄清事实真相,还事物的本来面目。最后,乾隆皇帝又以师长的身份,劝诫人们“岂争陇右还蒲坐,天下清风尽首阳”。大家别争了,但愿夷齐清风遍及全国,天下处处皆首阳。为了使这一研究成果得到认同,原文化体育局长宋坤还写了一篇《首阳山考》,在《河北文化》上发表。
四是夷齐庙。夷齐庙,又名清节庙,是祭祀伯夷、叔齐的庙宇。据《永平府志》记载,清节庙,在孤竹故城,旧址无考。明洪武九年移建于府城内东北隅。景泰五年知府张茂复建于孤竹故城,在府西北二十里。成化九年王玺修庙落成,奏请赐额:“清节”。清康熙四年,知府彭士圣修建,四十年,蔡维宾重修。夷齐庙建成后,帝王将相,文人学者纷纷前往拜谒。或树碑立传,或题诗咏叹,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有些诗文,就题刻在庙内庙外。据《永平府志》、《卢龙县志》记载,有关夷齐庙的诗,明清时期就有四十首。卢龙县政府决定,近年内复修夷齐庙。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夷齐庙的复修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三、成立孤竹文化研究会,加强孤竹文化研究的队伍建设
为了深入挖掘、传承孤竹文化,1996年,卢龙县以文化局为主体,成立了孤竹文化研究会,会员近二十人。十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2005年,县委十分重视孤竹文化研究,决定成立秦皇岛孤竹文化研究会,聘请秦皇岛市委、人大、政协的有关领导和秦皇岛的有关专家学者为顾问,县委副书记薛顺平为会长,还准备邀请昌黎、滦县、迁安等地的专家学者加入孤竹文化研究会,并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这样,会使孤竹文化研究队伍更加壮大,孤竹文化研究的氛围更加浓厚,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