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腊月·腊日·腊八粥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10:00:00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的俗称。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腊”,故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据《说文解字》中云:“腊,合也,合祭诸神者。”《玉烛宝典》中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山日异祭也。”可见,农历十二月是古人祭祀诸神之月,也叫腊祭之月。因而,从周代开始,便把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了。
  腊日,就是腊月初八。因为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是祭祀众神之月,人们普遍举行祭祀活动,但都各行其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祭日。到了宋代,按干支纪日法把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就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祭祀众神和祖先,子孙们把猎取的野兽、农耕作物丰收的果实,恭恭敬敬地祭奉祖先和诸神,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神仙的虔诚。有的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在腊日或腊日的前一天化装成金刚力士敲鼓跳舞,可以消灾驱邪,并逐步演化成“腊祭”的一种特殊活动内容,所以又称腊日为“避邪日”。又一种说法是“腊八”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这一天佛寺都要举行诵经活动,祝愿和纪念佛祖得道成仙,所以“腊八”又是佛教节日。
  腊八粥,源于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传说。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前,曾云游印度,遍访各方长老,寻求人生真谛,当他到达北印度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时,又累又饿,且酷热难忍,昏倒在荒野。恰巧有一位牧羊姑娘由此路过,见他饥渴劳累,昏迷不醒,连忙打来甘泉水,并把仅剩下的大米、粘米、糯米放入锅中,加进从山上采摘的野枣、野果,做成杂烩饭,送给释迦牟尼吃。这顿饭对于几天米粒未进的他来说,无异于美味佳肴,吃后元气恢复,精神为之振奋。此后,他在河里洗完澡,便在菩提树下静念打坐,于腊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逢腊月初八群僧集会,诵经演法,吃杂米粥以资纪念,遂后流传成为一种民间节俗。
  喝腊八粥在宋代就有较详细的记述,据《天中记》中载,宋时东京(即今开封)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为腊八粥。不仅朝廷、官府、寺院做大量的腊八粥,而且民间也争相效法,广为流传。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风俗更为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太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女、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以供僧侣食用。各家各户也根据自家饮食习惯,精心制作腊八粥,主要用于自食,也用于传换品味。
  有关腊八粥的做法,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就有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后,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以及白糖、红糖、葡萄干以作点染。每至腊月初七日,则剥果、洗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粥熟后,先供佛,然后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品种以多为胜,竞巧争奇,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矣。由此可见,腊八粥的用料讲究和腊八节的风貌。
  腊月腊日喝腊八粥流传至今,已无腊祭的迷信色彩,人们喝腊八粥只不过是以应节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