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七·七——乞巧节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10:02:00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叫做“七巧节”,也称“乞巧”姑娘节。
  说起“乞巧节”,人们自然会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联系起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而且几千年延传而不衰。据传,牛郎是个忠厚老实、正直勤恳的青年,父母双亡后,依附兄嫂过日子。然而,嫂嫂不贤,家里容不得牛郎,被逼分家另过。分家时兄嫂分给牛郎一头老黄牛、一辆破车和两亩薄地,自耕自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与老黄牛相依为命,亲切地称老黄牛为“牛大哥”。这“牛大哥”并非一般老黄牛,不仅终日伴牛郎辛勤劳作,还通灵性。它见牛郎一人孤孤单单,怪可怜的,便总想给他找个媳妇。有一天,“牛大哥”终于开口了,告诉牛郎:某月某日,有七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只要取得一位仙女的衣服,那仙女就是他的妻子。牛郎按照牛大哥的话,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取回了织女的衣服,从此二人情深意长,结为夫妻。
  牛郎织女婚后生有一男一女,男耕女织,甜甜蜜蜜,生活十分美满。三年后,玉帝得知织女私自在凡界成婚,有违天廷戒律,便派王母娘娘到凡间查证,并把织女押回天廷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了。牛郎上天无路,悲痛欲绝。“牛大哥”不忍目睹他们夫妻离散,遂触断犄角,化作一只牛角船。牛郎挑上儿女,登上牛角船,急速追赶,眼见就要追上,王母娘娘突然拔出金簪,在空中轻轻一划,立即在天空中出现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无法渡河,只好隔河相望。他们的坚贞爱情,感动了仁慈的凤凰,它召集天下喜鹊,在滔滔的天河上架起一座鹊桥,终于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使这对恩爱夫妻相会了。从此,每年七月初七喜鹊都汇聚到天河为牛郎织女架鹊桥。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好像仅仅一河之隔,看起来牛郎织女相会并非难事。其实,天文学上这两颗星体居然相距16光年,有150万亿公里之遥。这样遥远的路程,牛郎就是乘坐光速一样的宇宙飞船,也要用16年的时间,才能见到织女。这个人物化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渴望婚姻自主的理想。
  农历七月七日之所以成为“乞巧节”,就是因为传说织女是天宫中有名的巧女,她不仅善织各种各样的绢布,而且能织七彩云朵。于是妇女们便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相会的时候,向她乞智求巧或询问自己将来拙巧的命运,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流传广泛的习俗。
  乞巧卜巧的做法各地不同,有的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姑娘媳妇们相聚在一起,穿针引线,谁穿得又准又快,谁就心灵手巧;有的把一碗河水和一碗井水掺合成“鸳鸯水”,放在日光下,轮流把一枚绣花针放在水面上,看水底针影形状来判断自己巧不巧;有的在前一天捉一只蜘蛛,放在小盒里,七月七日这天看它结出网的形状,推卜自己的灵巧,网结得丝密圆正即得巧;有的在这天夜晚供上瓜果,夜深人静时躲在葡萄树下,倾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以听到者为得巧;还有的用碗豆和绿豆生豆芽,依其鲜嫩、可爱的程度来测量手巧与否。民间曾有歌谣:“巧芽芽,生得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拿出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又快……”等等,描写的就是这一天女子们乞巧的生动情景。
  乞巧内容原来主要是妇女们向织女乞求织布、缝纫、操持家务的灵巧,后来又逐步演化扩大为乞造酒、祭机杼、曝经书、曝裘革等习俗。所谓“曝经书”、“曝裘革”并非放在日光下,而是放在月光下经受“月华”,接受“仙气”,以乞天人沟通。人们认为经过月光照耀的“经书”、“裘革”,占了“仙气”、“灵气”以后,男人们日后更聪明,文章写得更漂亮,官运更亨通;妇女们更加妩媚多姿,讨男人喜欢。与此同时,乞巧店、乞巧市、乞巧图、乞聪明、乞富贵、乞美貌、乞心通等应运而生,应时而作。
  乞巧之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历朝历代上层社会也乐行此俗。据《舆地志》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匆登之穿针,谓之穿针楼。”《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宫中七夕,以锦彩结楼殿,高百丈,可容数十人,陈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皆效之。”足见此俗普及之广和广大女性对智慧、才能的强烈追求。
  乞巧习俗起于何时,史料均无确切记述。据晋人葛洪所撰西汉京城遗闻轶事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直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可以推断它的产生当在西汉初期或者还要早一些。从时间上看这同《牛郎织女》的传说形成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但早期的文学记载也没发现二者结合的叙述。只有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铁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是《牛郎织女》与七月七日乞巧相关联的最早记述。据此推断,如此规模的乞巧活动,决非在南朝时期形成,而是历代沿传的结果,所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与乞巧相关联的时间当是在此记述之前。乞巧习俗为什么在历史上会盛行一时,并与《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呢?首先是经济环境,因为秦汉以来,我国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男耕女织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纺织成为妇女的主要经济活动,她们渴望在经济生产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为“乞巧”的萌生和盛行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而传说中的织女心灵手巧,尤其善织,想获灵巧的姑娘,把织女当成崇拜的偶像,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此外,牛郎与织女的真挚爱情,特别是男耕女织形成的美满幸福家庭生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期望和追求,这可能是节日习俗与传说结合的心理因素。正是有了这个绚丽传说的附会,也使“七·七乞巧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