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10:06:00
孤竹,是我国北方最早出现的方国之一。关于它的记载,散见许多古书,《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书均有记载。不仅如此,“孤竹”一名(亦作“觚竹”)也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宋朝以来著录的青铜器铭文中不乏“孤竹”字样,1973年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商代晚期铜罍上亦刻有“孤竹”(详见李学勤《试论孤竹》,载1983年第2期《社会科学战线》)。这表明,古代确实有“孤竹”这样一个国家。据史书记载,孤竹国为商王朝在北方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君姓墨胎氏。墨胎氏在文献中或作墨夷氏、目夷氏。据《史记·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也就是说,孤竹国君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据此,一些史家推测,孤竹国建立于商朝开创之时,为商代的同姓诸侯国。从契到灭夏桀、建立商朝的汤,共传十四代。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商部落不断扩大,孤竹国所在地早就落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待商朝建立之后,建立一个统辖一方的同姓诸侯国,是理所当然之举。何况,商朝最初建都于毫(今山东曹县南),孤竹国的建立,对于巩固它在北方的统治,更非无足轻重。由此可知,到商朝,孤竹国所在地出现第一个国家,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孤竹国的管辖范围,一直是一个谜。笔者对此并无高见。不过,有一点很想提醒诸位研究者注意,即不应忽略历史分期。在商问鼎中原,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后,孤竹国作为其在北方重要的同姓诸侯国,管辖范围是不会小的。其地望当至少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部(《辽史》有在辽西的兴中府本古孤竹国的记载)这样一个广大地区,即在考古学上的夏家店文化的分布地带之内。继辽宁省西部地区出土刻有“孤竹”字样的铜罍之后,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卢龙县阚各庄村,1974年又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和极富有工艺美术价值的金腕饰。两地出土的青铜器均为很典型的商器,金腕饰有着很明显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特点。此外,卢龙县的双望镇也发现过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天津市的蓟县亦有较多这样遗存。这些,都极可能属于古孤竹国文化。喀左、卢龙、蓟县等地的考古发现表明,商朝时的孤竹国坐落在横跨冀东长城内外的一大片区域上,其管辖及势力范围,不仅包括今秦皇岛市和其所辖卢龙、昌黎、抚宁、青龙等县,以及承德、唐山和辽宁省朝阳、锦州大部市、县,还可能更大些。《尔雅·释地》把孤竹谓为“四荒”之一,可知孤竹国曾辖有北方的广阔地域。但到了周朝,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然难与商朝时同日而语。随着西周王朝的建立,孤竹国的同姓诸侯国地位化为乌有,在冀东、辽西地区的威望逐渐降低,尽管它归顺了周朝,却难以在这样一个广大区域维持统治了。周王朝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在紧邻孤竹国的今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同姓诸侯国——燕国,以削弱孤竹国的势力。生活在辽西、冀东山区的土著民族,渐次摆脱孤竹国君的管辖,兴成一个较大的戎族部落——山戎。孤竹国的西部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化现象,建立了令支等国。到东周时,孤竹国势力微弱,辖境被挤到今秦皇岛市辖境这样一个不太大的地区,仅比令支国略大,与令支国一起成了山戎的与国。到公元前7世纪,由于孤竹国与山戎、令支结盟,并在山戎的策动下,经常出兵侵扰燕国,结果于公元前663年,被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应燕庄公之求,率领齐国大军北伐山戎时顺便消灭。至此,历经商、周两个王朝,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孤竹国毁于一旦,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孤竹国的都邑,即孤竹城,如今大多数学者考证,其地在卢龙县境或紧邻卢龙的迁安、滦县滦河沿岸阶地。对此,笔者是认同的。从《汉书·地理志》记载辽西郡令支县有孤竹地,《魏书·地形志》记载辽西郡肥如县有孤竹山祠来看,古孤竹城在这一区域,当确定无疑。孤竹山祠,极可能是后来的夷齐庙,其庙址昔在卢龙县境,在县城西偏北15里处,现为滦县境地,在滦县东北部与迁安县交界处的滦河南岸。夷齐庙处有旧址,被古人称为“孤竹城”,那里很可能为古孤竹城遗址所在地,或为遗址附近地区。道理很简单,汉朝或晋朝时寻觅古孤竹城遗址,毕竟比今人容易得多。建祠修庙,往往会寻故都遗迹择址(据《水经注》,孤竹山祠建于晋朝,祠在山上,城在山侧)。不过,笔者并不认为其地一直为古孤竹城所在地。孤竹国的都邑,—开始并不一定建在或设在今卢龙县—带,很可能建在辽西或其他地方,后来有所迁移,到商朝后期甚至西周国势衰弱时,才迁至这一带。这在远古时并不足为怪,商朝的国都就曾多次迁移。由此看来,孤竹国的都邑亦难确认仅在一地。有人曾提出孤竹城在辽宁省喀左县城东北25华里一个地方,并非没有可能,但即便是的话,也在商朝或西周初,不会在西周中、后期。
古孤竹国的社会状况,笔者赞同李学勤先生《试论孤竹》一文中的看法,即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主要是古代土著民族,特别是在山地,主要是以游牧为主的古代土著民族,流动在其辖境或周围地区。而孤竹国为其居地,或一部分华夏化的民众定居的地点。特别是孤竹国的前期,这一特点最为明显。到孤竹国的晚期,由于辖境缩小,濒临渤海,定居滦河下游地区,国民的情况可能有较大变化,但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不然孤竹国不会成为山戎的与国,从而招来灭顶之灾的。
纵观孤竹国的千载历史,不难看出,这个北方最早的方国曾经兴旺一时,为传入中原文化,为加速华夏族与北方各部落的融合,特别是对冀东、辽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曾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古孤竹国的文化,是祖国北方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或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