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滦河文化与抗震精神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10:16:00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三时四十二分,唐山发生了大地震,经科学测定,这次大地震为里氏7.8级,烈度为11度,震源深度为11公里,当天余震5级以上14次,下午六时滦县余震为7.1级,烈度为9度,进一步加重了灾情。这次大地震波及京、津、廊坊、沧州等地区,约3.3万平方公里地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全国14个省市有不同程度的震感。此次大地震使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唐山成为一片废墟,24.2419万人丧生,16.4581万人受重伤,留下了4000多名孤儿,36万人受轻伤需治疗,7218户家庭绝户,路南区震亡率高达27.6%  。震前,唐山民用建筑约有1100多万平方米,地震中被破坏了1050多万平方米,工业建筑60%以上倒塌,228公里公路路面断裂,6.2万眼机井被废,砸死3.6万头大牲畜,农业机械被毁5.5万台(件),80座扬水站和4175座大小闸涵被震毁,农业线路被毁4800多公里,陡河、邱庄等大型水库大坝塌陷或断裂,多条引洪河道河床变形,入海口堵塞,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4.48亿元。唐山大地震的释放能量,等于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400颗一起爆炸的能量,被国际上认为是“20世纪十大灾难之一”,是人类历史上地震伤亡人数最惨重的一次,西方的社会学家曾说,唐山在地图上被涂掉了。
  唐山人面对这突发的、惨烈的自然灾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很快摆脱了惊恐,在没有政府组织的情况之下,独自或邻里互助开始了扒救被建筑废墟埋下的亲人,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工具,采用最原始的手段用双手扒废墟,抬房梁等建筑物料,扒救工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在一片废墟上,在没有任何照明的情况下,几十万人在居民区、厂矿、机关井然有序地扒废墟救亲人的悲壮场面,由于条件的限制没能摄录下来,后来人只能从幸存者的记录、描述中,了解这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一幕了。唐山大地震中的幸存者,面对惨烈的自然灾难,不恐惧、不退却,做出了气壮山河的、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的业绩:唐山第一招待所的工作人员,在震灾发生后,不离开岗位,首先奋力抢救外宾;开滦唐山矿的一名工人和妻子,不顾亲人震亡,自己受伤,连续扒救出40多名被废墟掩埋的邻居;开滦唐山矿的一名工会干部脱险后,不是先抢救亲人,而是立即与几位同志驾驶一辆被砸坏的救护车去北京报告灾情;一位女民警,全家人非死即伤,她脱险后立即到机关报到,投入到抢救群众的行列中去;开滦矿务局近万名井下工人,与地面失去联系,由于停电停风,绞车不能开动,巷道的水猛涨,形势十分危急。井上作业的职工脱险后,不顾家人安危,立即用人力打开中央风井安全出口和风门,向井下自然通风,为井下作业的矿工自救赢得了宝贵时间,矿区万名井下工人全凭着经验,沉着冷静,靠爬行、步行、摸索,全部安全地撤到了地面,安全脱险。地震当天,唐山市区的居民靠自救互救,救出了被埋的80%以上的人。当时,没有水、没有食品,人们好不容易把找到的水、食品分着喝、分着吃。新华道有6户人家就吃住在一起,互谅互让,患难与共。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唐山人民冷静地面对,表现出高度的文明与遵纪守法,在地震发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家都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洪流中,震后第7天,唐山自行车总厂组装出第一批自行车,震后第10天,开滦马家沟矿产出第一车煤,震后14天,唐山发电厂并网发电,震后20天,唐山钢厂炼出第一炉钢,1977年5月底,唐山96.8%的区属以上企业恢复生产。1996年7月28日,在纪念唐山抗震二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临唐山视察,江泽民同志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高度总结出了唐山抗震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唐山人民的亲切关怀,这也是对唐山人民的巨大鼓舞,在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要认真总结唐山的抗震精神,弘扬抗震精神,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对唐山的期望,不辜负全国人民对唐山人民的希望。
  在我们纪念唐山抗震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在弘扬抗震精神的同时,还要认真总结形成这种抗震精神的渊源。一种精神的形成有多方面的条件,它除了党和政府的教育引导之外,还有就是受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唐山的抗震精神,正是滦河文化长期影响培育的结果,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世世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唐山地区地处滦河流域,滦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滦河也像黄河长江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从商周直至现代,滦河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光辉的历史业绩;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滦河文化,像古代孤竹国的建立,万里长城在唐山地域的修建,清东陵的建筑,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摇篮在唐山的出现,震惊中外的辛亥滦州起义与冀东农民抗日大暴动。滦河文化也哺育了众多的优秀儿女,像古代的伯夷、叔齐、韩当、程普、韩德让、鲜卑仲吉、王翱、马永、黄素志、曹雪芹、谷应泰、彻悟大师等,近现代的张洪、丁开嶂、蒋卫平、成兆才、张爱玲、史梦兰、宋之的、李瑛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就诞生在滦河之滨的乐亭县大黑坨村。
  滦河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融合性、稳定性,它是滦河流域各族儿女经过漫长的历史锤炼而成的。唐山抗震精神,是党、政府多年培养教育的结果,是滦河文化的结晶。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最先见于《易经·贲卦》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两个词素,“文”指自然、社会现象,“化”指造化、教化、演化。西汉刘向在《说苑》中,才使用了合成词文化:“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就是教化之义了。英文“cluture”一词被译成中文“文化”,含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意。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现代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是我们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文化是人类一切物质、精神的积淀,包括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社会意识形态定为文化。文化受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是有历史、教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滦河文化是产生于滦河流域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中华文化的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滦河流域地处河北的东部,由于它地域处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接处,是古代多民族聚居而又争斗频繁之地,生活环境的艰辛使这里的居民养成了群体趋向的务实作风,这里的居民平易朴实,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很注重乡情、亲情,遵纪守法,办事很少走向极端,具有注重自然节奏处事平和的精神。
  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滦河文化与唐山抗震精神的密切关系。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正是这个道理。
  唐山大地震距今已经三十年了,唐山并没有从地图上涂掉,新唐山已从一片废墟上崛起了。唐山人正是凭抗震精神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成绩。如今的唐山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亮点。在纪念抗震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滦河文化与抗震精神的关系,高扬抗震精神,把唐山的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以此告慰震亡的24万同胞的亡灵,以此纪念唐山抗震三十周年。
  (者:张亚钧,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张静,唐山路南教育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