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明兵部尚书许论巡视冷口关文告刻石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10:33:00
冷口关,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镇东北2.5公里处,是京东长城线上险要隘口之一,也是内地通往内蒙和东北的咽喉要道。
冷口关城建筑在冷口河西侧的凤凰山上。城墙高两丈九尺,周长三百八十七丈。因险峻陡峭的凤凰山12座山峰并列,而每座山峰上都构筑有城堡、敌台等,故有12座连环城凤凰山之称。连环城上的建筑物,随着山势起伏,突兀参差,蔚为壮观。
冷口关城东面的关山,隔冷口河与凤凰山对峙,是这里的制高点。关山主峰上建筑一座八角形的城堡,名谎城(亦称马圈),与关城相为犄角之势。平时,谎城作为守关将士操练兵马的教场,战时,以牵制敌军和互相支援。
冷口关城外群山峡谷所聚之水,穿越凤凰山和关山狭窄的谷口入关。在河东西两岸各筑一座敌台扼守山口,并在两山峡谷的河道架设拦船铁索,作为跨河防戍工程。构筑成冷口关坚固的边防。
冷口关处于“远距居庸近喜峰,直走山海地忽穷”的地理位置,加之这里地势险要复杂,故成为古今军事必争之地。《迁安县志》“关隘”篇称冷口“关为控御要地,自建昌营而东至燕河营五十里,西至太平寨(今属迁西县)60里,东方多事,冷口常为出入之冲”。冷口关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成为中原人民征伐塞外游牧部落侵扰的战场。到了明朝,被逐到塞外的蒙古军事贵族,始终威胁着北方边塞,经常侵入关内大肆烧杀抢掠。嘉靖①皇帝即位后,他一心〓道,不理朝政,宦官奸臣当权,边备废弛,致使蒙古军事贵族俺答汗②多次侵入关内抢掠得逞。冷口关更是首当其冲。据《迁安县志》记载,仅在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557—1559)的三年时间俺答汗曾多次侵入冷口关,在迁安乡镇大肆抢掠,蓟镇副总兵蒋承勋、把总冯时雍均战死……多事之秋的冷口关一带战事不断,人民苦不堪言。当时这里曾流传歌谣:“人吃人,犬吃犬,耗子饿得啃木碗。”
嘉靖三十九年初,俺答汗率领把都儿③、 辛爱④所部十万余骑兵包围大同达月余,遭到守军和人民的坚决抵抗。不久,大同粮草奇缺,已是“城中拆屋而爨”的困境,总兵刘汉忙奏请皇上援救。嘉靖皇帝闻奏,深为忧惊,密问计严嵩,贪生怕死的严嵩“欲弃之而难于言”。这时,年逾七旬的许论⑤向皇上“请复右卫兵马”获准。遂率大军星夜奔援大同。明军很快击败敌军。俺答汗放弃大同妄图东犯蓟州。许论命刘汉率大同兵马乘胜追击,他指挥援军紧随其后,东渡滦河,到冷口关视察。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壬午,大同总兵刘汉出镇河堡捣巢于灰河,斩二十八级。时俺答汗聚喜峰窥蓟,汉乘虚出塞以牵之,(俺答汗)狼狈而西”(《迁安县志》)。尔后,刘汉率大同兵马到冷口关向许论交令。许论奔援大同大获全胜,遂决定班师回朝。临行前,他拟了一个61个字的文告,分九行竖列镂刻于关山的绝壁上。文告言简意赅的表述了许论到冷口关巡视的史实。现抄录于下:“明嘉靖庚申⑥三月,虞自云中⑦来,窥滦东⑧,率六镇⑨兵察诸冷口关。念⑩)八日虏(11)遁,翌日班师。总督三镇(12)军务,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玺宝(13)。许论题。”(文告中的标点符号是笔者添加)。
冷口关这一通文告刻石,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仍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但至今却鲜为人知。笔者认为,文告虽然文字不多,却足以说明冷口关系保卫京畿的重要关隘之一,对研究长城冷口关的历史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嘉靖:明世宗年号(1522—1566)②俺答汗: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驻今呼和浩特,后受明封为顺义王。
③把都儿:俺答汗之弟。
④辛爱:俺答汗之子。
⑤许论:(1488—1560)字廷议。嘉靖五年进士。初任顺德推事,因少年从父戍边,尽知边塞险易,著有《九边图论》上之,帝喜。升迁南京大理寺丞,后累任顺天、山西巡抚,转至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后来因戍边和平息奸臣叛乱屡立战功,升至兵部尚书,并加衔太子太保。
⑥庚申:农历嘉靖三十九年(1560)
⑦云中:地名,今山西省大同市。
⑧滦东:地域名,指冀东滦河东岸地区。
⑨六镇:指保定、昌平、密云、宣化、大同、蓟州。
⑩念:廿的大写。
11、虏:俘虏。
12、三镇:指保定、蓟州、辽西。
13、玺宝:将帅印章。
(作者系唐山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