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马梁史话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4 10:34:00
五虎马梁,位于平泉县城北、黄土梁子镇南部,卧龙镇的北端。两镇分此岭而治。辽宋时期称该梁为石子岭,清代称其为乌勒呼马梁,为奴鲁儿虎山(辽代的冷陉山)山系。不仅为出喜峰口,进入内蒙古的交通要冲,而且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亦与之有关,可谓历史悠久。
辽代称该梁为石子岭,是因这里多为沉积的砾岩、砂岩,风化的石头多不成块,驿道之上多为小石子的缘故。清朝平泉一带成了满、蒙杂居之地,该岭就改为蒙语的“乌勒呼马梁”了。经请教原承德地区民委主任哈什马图、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戴林喇嘛,“乌勒呼马梁”意为“牛群梁”,可见当时这里是草木丰盛、牛羊成群的。现在这里主要生长着人工栽植的油松、洋槐等,植被也不错,以前也常见到成群的牛羊,而梁北的畜牧业也要比梁南发达得多。只是这几年,由于政府实行封山禁牧,牛羊群就极少见到了。民间称这一山梁为五虎马梁虽然是蒙语音译的结果,但当地居民却另有一个关于此梁的美丽传说。
早时候,五虎马梁山里生活着一匹枣红大马,体健膘肥,身如赤炭,几丈宽的山涧,它能一跃而过。枣红马成年在山上四处游荡,白天见不到它的影子,夜晚专门到山岭上找“节骨草”吃。“节骨草”就是“问荆”和“木贼”等植物,因其通体茎节无叶而得名,生命力极强,多分布在平川地或低洼的湿地,平泉一带随处可见。木贼还可入药,用于治疗白内障。许多人都想擒获这匹宝马,可人一接近,它就驰奔而飞,逃得无影无踪。
一天夜里,枣红马又出来吃草,突然从树丛中窜出来五只猛虎,欲置枣红马于死地,好好饱餐一顿。五只老虎一齐向枣红马发起进攻,前后跳跃,上下翻腾。枣红马也不示弱,嘶咬、腾踢、躲闪,机智果敢。特别是它浑身闪亮的皮毛,更使老虎眼花缭乱,无处下口。枣红马与五只老虎一直战到天明,不分胜负,遂各自散去。第二天夜里,老虎仍来原地与枣红马搏斗,重复昨天的故事。如此一直相持了五个夜晚,后来枣红马终于将一只老虎踢下山涧,其余四只老虎才肯服输,四散逃去。
据说,那枣红马本是天马,因孙悟空大闹天空,任弼马温时,有情绪,“工作”不认真,将天马放跑。其中一匹流落到五虎马梁,后被玉皇大帝收回天庭。五虎与天马搏斗的故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五虎马梁地名出处之依据。
五虎马梁南阳坡连绵的山岗被人们称为卧龙岗,卧龙镇即因此而得名。传说一条青龙居住在黄土梁子的黑龙潭。青龙经常兴风作浪,不是滴雨不下,就是连降暴雨。人们又气又恨,却毫无办法,只得修了龙王庙,年年祭祀。后来龙王派金龙来此打败了青龙,迫其逃走。疲惫的金龙在回飞过程中,堕落于此山岗,人们为感激金龙,纷纷往其身上泼水,金龙醒后,飞上天空,在空中转了几圈,向人们连连点头,向西南飞去。从此,这个地方就叫卧龙岗。
五虎马梁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分界线。
首先,它是两河流域的分界线。此梁阳坡的黄土梁,是滦河支流瀑河的主要发源地。瀑河辽称陷河、神水,清称豹河。而五虎马梁以北则是辽河流域的老哈河,柳溪川与七家岱川两条支流在此汇流后奔向宁城。黄土梁子镇的双河村即因此而得名。老哈河辽代称土河,其源头马孟山是七老图山的主峰,是传说中契丹始祖诞生的地方。老哈河在平泉境内流长达75公里,流域面积914平方公里。老哈河两岸文化遗存丰富,已发现的达数十处。
第二,它是气候的重要分界线。梁南因海拔较低,山高,沟窄,河流湍急,较梁北受蒙古高压影响较小,较为温暖,特别是冬春季节更为明显,气温高于梁北1—2度,无霜期130天,比梁北多出十天左右。一般玉米品种都能成熟,但干旱,保苗困难。梁北则相反,不仅海拔较高,而且河流坡降小,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气候冷凉,无霜期短。老哈河上游无霜期仅有110天,生长期长的作物要靠铺塑料薄膜才可种植。但哈河川的沙地较为湿润,加之解冻晚,一般年份都能保全苗。特别是喜欢冷凉气候的大豆,由于夏天有微风调剂,不仅产量高,而且蛋白质含量也高。其地生产的高寒区水稻,因其优良的品质备受青睐。谷子、土豆、糜子等生长期短的作物种植也较多。另外,冷凉的气候还为食用菌的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梁北的乡镇食用菌发展早,产量高,品质好,已成为农民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三,它还是方言的分界线。五虎马梁以南为平泉县中部方言区。面积占全县的70%,除尾音较重外,基本上是属于北京官话。而北部的黄土梁子等六个乡镇,均受内蒙宁城语音影响。最明显的是一、二声不分。典型的句子如“把枪(qiang)挂在墙(qiang)上”,“枪”和“墙”声调正好读反。还有把“谁(shui)”读成“shui”,把“吃饭”读成“chifan”等等。蒙古族群众将“葱”读成“song”,将“结婚”读成“jiefen”“刮风”读成“guahong”等。
另外,过去梁北的居民,较之梁南的居民因信息较为闭塞,更为纯朴,社会稳定。但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民风也渐趋一致了。
历史上最早经过这里的是卢龙古道。它始于战国,燕大败东胡后,北筑长城,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今平泉县境属右北平郡。西汉右北平郡治在平岗(今内蒙古宁城县之黑城)。出平岗南行,不数里即进入平泉县境,过五虎马梁,经平泉,过宽城,入卢龙塞(今潘家口),再经遵化而达燕都蓟城(在北京广安门外)。而另外两条平岗古道也均经过五虎马梁。第一条是从平岗入今县境,经五虎马梁,走县城,过七沟,入承德县境,再经隆化、滦平、密云至北京;第二条是从平岗入境,过五虎马梁后,经平泉、七沟,再经承德县、隆化县至多伦。现卧龙镇驻地附近仍存有汉城遗址一座。
至唐代,朝廷于奚族地区设置饶乐都督府,奚王牙帐在今宁城县大名城。蓟州、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至奚王牙帐古道的走向为出蓟州东北行45里,到洪水守捉,又东北渡河到古卢龙镇,北到九岭、受米城、张洪隘,过五虎马梁,至奚王牙帐。
辽宋时期,因受1004年“澶渊之盟”的影响,两国交好一百多年,聘使不断,驿馆更趋完善。从宋辽边境的雄州至中京、上京的西、南两条驿路均须经过五虎马梁。西线,又称古北路,从承德县鹿儿峡馆(东山咀)过蛤蟆岭(今祥云岭)进入平泉境七沟川45里到五虎马梁(石子岭),35里至富谷馆(蒙合乌苏乡高家沟),再前行到达辽中京(宁城县之大名城)的通天馆(专门接待宋使的驿馆)。南线,又称松亭路。出卢龙塞(潘家口)过松亭关、泽州神山县(今平泉县南之会州城),在今县城与西线汇合而北,过五虎马梁抵达中京。而辽朝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该线在与北宋交往的过程中秘而不用。这点在《东都事略》中有详细的记载。辽代五虎马梁其南其北的驿馆分别为:平泉镇罗杖子的铁浆馆和黄土梁子镇梁家营子的土河馆。铁浆馆距县城三里,北宋著名使者刘敞曾做《铁浆馆》诗一首:
稍出卢龙塞,回看万壑青。
旷原开碛口,别道入松亭。
卢马寒随草,奚车夕戴星。
忽悲田子泰,寂寞向千龄。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喜峰口内外险峻的地理环境,繁忙的驿道,以及浮想联翩的复杂心情。
土河馆位于土河边上,距五虎马梁五里,为一处顿馆。北宋五朝重臣、官至宰相的苏颂先后四次经过五虎马梁,并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土河馆遇小雪》和《过土河》,描写了五虎马梁以北当时的气候及经过这里的感受。现录于此:
和土河馆遇小雪
薄雪悠扬朔气清,衔风吹指毳裘轻。
人看满路琼瑶迹,尽道光华使者行。
过土河
长叫山旁一水源,北流迢递势倾奔。
秋来注雨弥郊野,冬后层冰度辐辕。
百草悠悠千嶂路,青烟袅袅数家村。
终朝跋涉无休歇,遥指邮亭日已昏。
元代,平泉为大宁路惠州地。大宁(宁城县黑城)至上都的路线为,从大宁至北五十家子,过五虎马梁,经平泉、承德县、隆化县去上都(上都为元朝的陪都,故址在今锡盟正蓝族闪电河畔的“五一”牧场)。而从大都北京至大宁的道路也经过五虎马梁,即出通州,经遵化、惠州、平泉,过五虎马梁,北上大宁。
明洪武二十年(1378),大将冯胜奉命率师20万,征伐元将纳克楚,筑宽河(今宽城)、会州、富谷、大宁四城,五虎马梁为沟通四城的要道。洪武二十四年(1382),宁王朱权就藩大宁,五虎马梁则是南下的必经之路。建文元年(1399)十月,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皇帝)挟宁王朱权,过五虎马梁至会州城,举行了誓师大会,开始了为期四年的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即“靖难之役”。宣德三年(1428)九月,兀良哈犯明,入大宁经会州至宽河与明军交战,也经过五虎马梁。景泰八年(1457),朵颜卫入据大宁南侵至喜峰口,同样是从五虎马梁经过。
满清入主中原后,这里更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康熙三十一年(1692)开通北京至乌珠穆沁驿道,沿途设驿馆,今平泉县境分别设有南五十家子、北五十家子两个驿站,而五虎马梁正处在两个驿站中间。康熙二十年(1648)四月二十日,康熙帝北巡蒙古,驻跸席尔哈河(平泉县城之西河)地方,土默特部落固山贝子来朝。十三日过五虎马梁驻拜查地方,十四日驻和尔和(宁城火里火),十五日驻巴尔汗(今八里罕),科尔沁国二品台吉敦罗布来朝。康熙南归亦过五虎马梁,并在今平泉大吉口留驻,赏赐酌建围场(今党坝镇之围场沟)有功人员。
五虎马梁南数里的卧龙岗瓦房店村,清乾隆年间建有福寿寺(菩萨庙),承安曾为主持。现寺庙及庙外古松保存尚好。四月初八的庙会仍有信徒光顾。
五虎马梁虽然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但交通条件限于地形影响,并不便畅。至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虽然有班车过往,但梁长达1500余米,加之坡陡路窄,通行很是困难。1986年7月至1988年10月,平双公路(起于平泉镇,经沙坨子、过五虎马梁,再经蒙合乌苏、北五十家子出境,达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双井,全长326公里)建设时,将该梁削岭降坡,岭长减为470米,同时道路拓宽,才极大地方便了内蒙古与内地的往来。
(作者系平泉县旅游文化局副局长,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