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话说“七十二面灶”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5 10:35:00
在今唐海县辖区,有很多村名带“灶”字,历史上曾有“七十二面灶”的说法。为什么这么多带“灶”字的村庄都建在渤海滩上呢?为了弄清原委,我们对“灶”字村的由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证。
  唐海县十一农场境内,自古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盐产区之一,为越支场的一部分。据明隆庆四年(1570)《丰润县志》记载,早在北魏孝昌二年(526)这里便开始生产海盐。古代制盐,最初采用煎熬法,在沿海滩涂建置锅灶,每年秋季采集柴草,十一月凿冰储于窖中,春暖以后淋卤用锅煎熬,十二时为一伏火,每锅可得盐百斤。“灶”就是煎盐的设施及场所,盐工称为“灶丁”,制盐户称为“灶户”。今唐海县境内带“灶”字的村庄就是随着制盐规模的不断扩大,灶丁逐渐增多而形成的自然村落。如头面灶、二面灶、三面灶、李家灶、沽南灶、孙家灶、孙家北灶等。
  据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李氏、孙氏、郑氏先祖自山西省洪洞县迁至丰邑县(丰润县)定居,建村李家沙坨、孙家沙坨、郑坨(今属唐海第八农场辖)。明万历八年(1580)起,李自良又携7个儿子从李家沙坨陆续南迁,其长子李文学、次子李文义迁居占子井,五子李文举迁居李八廒,七子迁居玉官庄,其它三个儿子迁居黄火廒、小裴庄、四间房等村;孙氏后人迁居孙家坨;郑氏后人迁居郑庄子,依靠种地维持生活,族谱中就有“种田而食,凿井而饮,各得其所”的记载。而后人口不断增加,取食为艰,后世不得不再举家南迁至沿海滩涂,或一两户、或两三户居住一点立灶熬盐,故点上或以顺序、或以大小、或以姓氏称其为灶。当年带灶字的村庄绝大多数都是从占子井、李八廒、孙家坨村搬迁出去的,散居时确有72面灶生火熬盐,因此便有了七十二面灶的说法。后来,逐渐以亲门近支聚拢成村,15个带灶字的村庄便由此诞生了。
  
李家灶〓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后,李八廒、占子井部分村民陆续南迁,以现在的大灶村为中心,立灶熬盐,后逐渐聚拢,形成12个自然村落,因居民皆为李姓,故合称李家灶。
  李家大灶〓清嘉庆十五年(1810)由李八廒、占子井迁来部分居民给官家熬盐,因该村较大故名李家大灶。
  大东灶〓清道光十年(1830),李八廒部分居民迁来此地熬盐为生,因位于大灶东部,故名大东灶。
  小东灶〓清道光十年(1830),由李八廒迁来一户居民给官家熬盐,因位于大灶与大东灶之间,村子又小,故名小东灶。
  沽南灶(胳膊肘灶)〓清道光道十年(1830),占子井村民李朝龙举家迁至此地立灶熬盐,因该村北有一条季节性小河,俗称沽,故得名沽南灶。村子因地势而建,街道弯曲,故又被称之为胳膊肘灶。
  新立庄灶〓清道光二十年(1840),占子井一些居民迁至此地,各占一片盐碱滩立灶熬盐,于1926年集中在一起,因建村晚,故称新立庄灶。
  大西北灶〓清同治十三年(1874),李八廒一批居民迁至此地,立灶熬盐,因该村位于大灶西北方向,距离又远,故称大西北灶。
  小西北灶〓清同治十三年(1874),李八廒部分居民迁至此地给官家熬盐,因该村位于大灶与大西北灶之间,故得名小西北灶。
  大村庄灶〓清同治十三年(1874),李八廒部分居民迁至此地,因该村和附近的大西北灶、小西北灶相比较大,故得名大村庄灶。
  二面灶〓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李尽印一家由李八廒迁至此地熬盐耙碱,原村名保新庄,后按建灶顺序俗称二面灶,沿用至今。
  三面灶〓清道光九年(1829),李士白一族人由占子井村迁来以盐、渔为业,按建灶顺序得名为三面灶。
  在二面灶村北曾有一灶叫头面灶,均为清道光年间从占子井迁出的居民,因建灶在前故名头面灶,现为第十一农场六队、十一农场三合小学、十一农场变电站驻地,居民于1958年被撤并到二面灶和三面灶两村。
  孙家灶〓清道光九年(1829),由孙家坨迁来一些居民在此地立灶熬盐,后聚拢在一起,因居民皆为孙姓,故取名为孙家灶。
  孙家北灶〓清道光九年(1829),部分村民迁至此地以熬盐、渔猎为生,因该村位于孙家灶以北,故得名孙家北灶。
  孙家东灶〓与孙家灶居民同年迁至此地为官家熬盐的,集中成村后位于孙家灶村东,故名孙家东灶。
  除上述各“灶”村,还有对灶,如毛家灶、窝瓜灶等小村庄,1958年这些小村改为生产队办公地址,居民被撤并到其它村子。
  上述“灶”民,明代隶属于丰邑(丰润)县辖区。
  清末民初,为管理盐务,曾在黄米廒设米廒镇。民国十四年左右,大新庄地主李荣堂争镇首,易米廒镇为大新庄镇,灶字村为其所辖。
  日本侵略者占领华北后,属伪丰润县15区管辖。
  1942年唐海县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孙家灶村支部委员会成立,继而李家灶、三合村(头面灶、二面灶、三面灶合称)、占子井村党支部相继建立,1944年初,本地归冀东区第十三专署丰(润)滦(县)联合县第五总区所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置丰南县,本地属丰南县第五区管辖。区委、区政府驻地1945年至1948年设在李八廒村,1948年迁至孙塘庄,1949年春迁至老王庄,是年冬又迁至孙家坨。
  1950年随行政区划调整,划归第三行政区管理。
  1953年3月本地置乡:李家灶乡辖李家灶诸村、头面灶、二面灶、三面灶村;孙家灶乡,辖孙家灶、孙家北灶、孙家东灶、杜林村、斗坨、林里、秋老铺等村庄;占子井划归李八廒乡所辖。
  1954年8月,丰南县合并到丰润县,本地属丰润县第十五区。
  1956年7月撤区并乡,李家灶、孙家灶乡并入李八廒乡,隶属于大新庄工委。
  1958年9月23日,唐山市专员公署行文“将丰润县的李八廒乡划归国营河北省柏各庄农场”,此地即成为国营河北省柏各庄农场第十分场的一部分,孙家灶三个村划归第二分场。
  1969年10月,国营河北省柏各庄农场改称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第十分场随之改为第十农场,1970年三个孙家灶由二农场划归第十农场。
  1972年,占子井村以南的15个自然村,以三用干为界与第十农场分立,增建第十一农场,其辖区包括“七十二面灶”所有地区。
  现今的第十一农场,就是过去的七十二面灶所在地。据有关资料记载和老一辈传说,这里是数千年前由于海退而形成的滨海旷地,皆斥卤不毛,如场之涤,远或十数里,近亦七八里,间有人烟,蛎墙草屋,村止数家,晒盐扑鱼外无生业,布粟所需,器械所用,均购置于数十里外,沿海之地数万顷,固以其五谷不生而弃之也。正是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我们的祖先以熬盐、渔猎为生,住的是蛎墙草屋,吃、穿所用之物需从数十里、上百里的外地购进,盐民劳动之繁重,收入之低微,生活之艰辛,在庶民中尤甚。明刑部侍郎彭韶在《上盐场图诗略》中写到:“臣近履盐场,始识其概,粮食不足,安息无所,未免预借他人。所得课余,急还债主,艰苦难以言尽。小屋数椽,不蔽风雨,粗粟粝饭,不能饱餐,此居食之苦也。晒淋之时,举家登场,刮泥汲海,汗流如雨,隆冬砭骨,亦必为之,此淋卤之苦也。煎煮之时,烧灼薰蒸,蓬头垢面,不似人形,酷暑阴晴,日有课程,前者不足,后者复来,此征盐之苦也。客商到场,无盐砥价,百端逼辱,举家忧惶,此配盐之苦也。疾病死伤,尤不能堪,逃亡则身口飘零,复业则家计荡尽,去住两难,安生无计。”这段话将盐民的生活状况反映的淋漓尽致,读后让人倍感辛酸。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国营河北省柏各庄农场的牌子竖立在滨海荒滩上后,这可乐坏了“灶”上人。孙家灶的村民,献出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加入了建设农场的行列,住席铺,啃窝头,挥锨抬筐筑大堤,流汗不喊累,受伤不叫苦,干群齐努力,当年开荒三千亩,昔日黄蓿场儿,初闻稻花香。1958年冬,国营农场的面积再度扩大,整个“灶”户村全部加入了“农垦大军”的行列。1959年1月14日,第十分场正式挂牌成立,熬了数辈子盐、打了几辈子鱼的盐工渔民从此改变了身份,成了国营农场的工人。从那天起,“灶”民们奔赴拓荒第一线拼搏奋战,不知磨坏了多少铁锨,也不知用碎了多少大筐,更记不清压断了多少根扁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农场在灶民的勤奋中变样,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昔日“矶疙瘩墙破寨子,黄蓿蒿子野稗子”的旧面貌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当你走在宽阔平坦的沿海公路上,当你漫步于笔直的林带掩映的渠道边,当你走进高标准的住宅区,映入眼帘的是:穿梭不断的各种车辆,一望无迹的碧绿田野,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灶旮旯变成了北方江南,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渤海湾边。
  (作者系唐海县十一农场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