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赤脚医生的足迹

来源:未知 时间:2007-01-01 11:39:00
“赤脚医生向阳花,
  采药敢登万丈崖;
  一根银针治百病,
  一颗红心暖千家……”
  这是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农村赤脚医生火热的社会生活,展现赤脚医生在推进城乡医 疗卫生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影片《红雨》的主题歌,曾被人们广为 传唱。
  “赤脚医生”,这个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广大农村的新生事物,在父老乡亲心目 中熟悉而亲切的名字,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成为惠及亿万农民的农村合作医疗生力军。
  然而,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和时代的命运连在一起。沽源县赤脚医生与农村合作医疗事业, 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长河的涌淌而潮起潮落……
  “向阳花”的岁月
  早些年,沽源这块偏僻落后的土地,别说乡下人寻医问药,就连城里人看病都十分困难。县 城 真正能够承担诊断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仅有一家医院——县人民医院,且医护人员很少,医 疗条件十分原始。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也只有一所联合诊所或卫生所。后来虽逐步过渡为卫生 院,但医务人员很少,医疗设备简单,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诊断救治手段和水平十分低下。 村里更是既无医又无药,农民看病极不方便,好多人“小病拖大,大病拖垮”,更谈不上无 病早防了。尤其一些地方病和传染病的流行,给老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沽源东南部的一些地区,克山病曾经流行肆虐,建国前后的20多年中,先后发生过五次较 大流行,有700多人被病魔夺去生命。麻疹、流脑、小儿麻痹症等传染性疾病,也曾经使许 多人在劫难逃,惨死在传染病的魔爪下……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指示,从1965年开始,沽源全县各地陆续组织年富力强、政治思想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 农村骨干青年,选送到张家口地区医专等院校和县医院进修班学习;部队的军医和县医院的 医务人员也到乡村举办培训班,为农村培养医务人员——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在沽源 乡村诞生,农民有了自己的医生。为了不断壮大赤脚医生队伍,县卫生部门经常在闪电河等 地举办3个月、6个月期限不等的培训班,对新选送的人员和在岗赤脚医生进行业务技术和医 学理论培训,使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边提高,不断掌握和提高防疫、治病的本领 。
  那时候,赤脚医生一边参加村集体生产劳动,一边背着出诊包为群众看病,挣村里的工分。 人民公社时期,行政村叫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都设置了卫生室,赤脚医生就是卫生室的 大夫。当时赤脚医生主要担负着本大队的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地方病防治和计划生育上环 手术等四大任务。由于农村卫生环境和防疫工作搞得差,疾病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每到冬春 季节,小儿以麻疹、百日咳、腥红热、流脑等为多发病;老年人患气管炎、肺气肿甚多。到 了夏天,肠炎、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流行严重,患者接连不断。为了不耽误患病群众的 最佳治疗时间,赤脚医生们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不管路途有多远,总是习惯地背起药箱, 急匆匆而去,随叫随到,毫不怠慢。给儿童打防疫针是赤脚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配合乡卫 生院或计划生育工作专职队伍对育龄妇女进行上环、取环、绝育结扎手术,也成了他们份内 的事。赤脚医生是一职多能的角色,既当医生,又会护理、打针、输液、量血压样样精通, 就连为产妇接生也离不开他们。乡亲们都说,女人生孩子让赤脚医生接生,比过去的“老娘 婆”安全、放心。
  “赤脚医生向阳花……”这句脍灸人口的歌词,抒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对赤脚医生的钦佩敬慕 之情,道出了赤脚医生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党的阳光沐浴,培育着赤脚医生队伍的茁壮成长。农村这块广阔天地,也为赤脚医生有所作 为伏下基石。通过选派到医学院校进修、定期组织培训、县卫校教学培养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沽源县农村赤脚医生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到20世纪60年代末,全县农村赤脚医生发展到 334名。在他们中间,尽管从事工作的年限长短不等,基础薄厚不一,理论和技术水平参差 不齐,但对改变农村医疗状况,推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无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短暂的合作医疗
  1966年8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公 社杜家村产生,掀开赤脚医生创办合作医疗的先河。1968年11月,一份反映乐园公社合作医 疗情况的调查报告送到中南海。毛主席阅后兴奋不已,当即批示,称赞合作医疗“是医 疗战线上的一场大革命”,“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困难”,“值得在全国 推广”。从此,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合作医疗在中国农村大地陆续兴起。
  1969年,沽源县顺应全国潮流,广集各地之经验,在全县181个生产大队全部建起了大队卫 生室。实行合作医疗。其做法是:由大队集体公益金筹集80%、社员个人统筹20%的资金,大 致每人每年交1元至1.5元,作为大队卫生室的医疗基金。除个别需要常年吃药的人以外, 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的挂号费,打针、吃药就不要钱了,一般的病人每次只给三天的药 就可以了。1975年开始,各公社又实行了社队联办,由公社、大队和个人三级筹集资金,实 行部分免费医疗。当年学习外地经验,合作医疗以“三土”、“四自”为主,即土医、土药 、土药房和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赤脚医生除到山野采集部分药材外,都开辟了 不同面积的药园,种植了许多常用易植药材,晾晒后自行配制使用。
  “一根针一把草”,曾经是赤脚医生的真实写照。针灸是赤脚医生行医的一大特点。有不 少病人输液、吃药不见效,经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针到病除,即省下了药费,又祛除了病 痛折磨。有的病人到城里的大医院治疗,至少要花几百元,而在赤脚医生手里,只花几分钱 的挂号费便可治愈。运用针灸疗法和自制中草药,减少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使农民确实尝到 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出钱不多,治疗便利”的好处。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1976年以后,全县合作医疗相继停办。农村实 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队卫生室逐步以各种方式折价归个人,过渡成个体医疗点。一部 分赤脚医生成了私营性质的“乡村医生”,一部分弃医归田,依旧当起了庄稼汉。
  事业长河的浪花
  潺缓小溪汇长河,点滴浪花聚惊涛。沽源县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今天 这样的规模,经历了艰难的成长历程,也凝聚着赤脚医生艰辛的劳动和创造。
  现在,全县有不少当年的赤脚医生,通过刻苦学习、实践和进修,获得了较高的医学专业学 历和职称,分布在各家医院的重要岗位上。还有部分远在邢台、石家庄、张家口、宣化等地 医疗机构供职。许多赤脚医生如今都在城乡开办个体医疗诊所,成为全县医疗战线上的一支 重要力量。
  座落在沽源县城桥东区一家三层小楼的诊疗所,床无虚位,打针输液治疗者占满了病房,求 医问药瞧病者络绎不绝。就是这么一家个体医疗诊所,门庭却依旧悬挂着“平定堡南村卫生 室”的招牌,字里行间遗存着农村合作医疗的气息。这便是当年沽源县赤脚医生中的巾帼豪 杰经历过医学界的漠视和冷遇而自学自立的女强人、52岁的乡村女医生范素贞。
  1975年,作为优秀的农村女青年,范素贞被大队和公社逐级选送到县医院和县卫校学习,开 始走上了赤脚医生的岗位。范素贞是个十分敬业的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勤奋好学, 刻苦钻研,不耻下问,不甘人后,1982年参加北京西学中函授学院为期三年的学习深造,取 得了中专毕业证书。经全国统一职称评定,获得了主治医师职称。
  范素贞虽是赤脚医生,但她始终信奉一位老师曾经对她的教诲:行医即行善,治病便积德。 30多年来,她与人为善,治病救人,光为没钱人治好病的不计其数,却不取分文药费。
  闪电河乡黑山咀村民赵星武家贫如洗,16岁的孙子患严重的肺结核病无钱治疗,绝望中找到 了范素贞。范素贞得知他们的家境后,毅然决定把患病的孩子留在自己家中接受治疗,管吃 管住还不收药费,直到病人痊愈康复。家住平定堡镇南村的许文生,以捡破烂为生,老伴瘫 痪在床,家境极度贫寒。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这年冬天,许文生患上了大叶肺炎。贫穷 和病病的双重困扰,使这个家庭摇摇欲坠,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节骨眼上,范素贞伸出关 爱之手,免费治好了他的病。
  范素贞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善于摸索和积累经验。她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博采民间医 术之长,成功配制出不少小偏方。这些偏方疗效独特,成本极低,对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可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治疗各种顽固性皮肤病和青春期痤疮等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疗效。 她尊重科学,讲求实效,大胆进行临床实验。她把病人当亲人,从不计较名利得失。
  “布氏杆菌”是羊身上携带的一种病菌,属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近几年当地农村多发病例 。人感染这种病菌后,表现为高热不退,浑身无力,严重者甚至出现昏厥。不少患者到城市 大医院得不到有效救治,在北京301、307等名牌医院检查诊断,均被误诊为结核性脑炎,因 不能准确对症施治,致使病人长期遭受病痛折磨。
  从北京城回来的病人不堪忍受病魔的无情困扰,从大医院来到了小诊所。为解救这些病患者 ,范素贞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多次临床实验,终于准确地判断出病原病理,提出了自己独 到的诊断程序和治疗方案,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很快使患者得到治愈。
  提到赤脚医生的发展经历,范素贞深有感慨:“论理论,当年赤脚医生的水平的确不高。但 通过‘大浪淘沙’的冲涮,成功者确也不乏其人,还有不少人成了医学界的专家。不管怎么 说,赤脚医生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原县中医院院长张瑛,就是1965年就读于张家口医专的农村赤脚医生。他搞过使用医疗,做 过计划生育手术队队员,任过县卫校教师,当过乡卫生院院长。他曾在河北新医大举办的为 期三年的“赤脚医生大学班”学习,参与《基础医学问答》、《临床医学问答》等学习参考 丛书的编写工作。
  在走上县中医院的领导岗位后,张瑛使一个设备简陋、条件落 后的单一中医门诊,发展成 设施齐备、科室齐全、门诊病房配套,能开展多种疾病的诊治和手术的县级中医院。他多次 赴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等首都医疗单位学习和交流,总结积累临床经验,不断提高临床 诊治水平。他在30多年的医生生涯中,为全县培养了近千名各类医学人才。在各级各类医学 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12篇,其中2篇被收录在《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他应聘兼任《中华现 代医学应用研究》副主编。2000年10月,中国名医研究会授予他“中国名医”称号。2002年 7月,他的医学成就被《中国专家大辞典》一书收录。
  1969年从事赤脚医生的李清茂,曾被选派到小河子卫生院工作,其待遇仍然挣村里的工分。 1978年到县卫生防疫站工作,仍然是“亦工亦农”的合同工。1980年,经全国统考,他与其 他7名赤脚医生一起考入张家口地区卫校。毕业后,他曾干过行政,当过卫校教师,时间最 长的要属县防疫站站长一职,一干便是11年。
  在医学事业上,李清茂可谓成绩不菲。他参与河北新医大的教材编写工作,参加过卫生防疫 课题研究。他与别人合作开展的《穷困山区孕妇缺铁性贫血》研究课题,分别获得市科技项 目二等奖和省三等奖,并在《中国优生优育》杂志上刊载。
  如今,李清茂已步入县卫生局局长职位,成为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也是当 年赤脚医生中的佼佼者。
  (作者系沽源县政协副秘书长)